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00 KB
- 文档页数:7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郭建风生产性能测定是对种猪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工作。
种猪的评定是选种的基础,选种是实现遗传改良最重要的育种措施。
种猪性能测定依据测定方式分为测定站测定和现场测定两种方式。
近年来,我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发展较快,湖北、广东、北京等地区都先后成立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国内一些较大的种猪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种猪现场测定。
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2009年成立了种猪性能测定站。
一、测定条件与要求1.饲养管理1.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2.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3.测定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
4.受测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有一定育种知识和饲养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二、受测猪的选择1.受测猪个体编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并附三代以上系谱记录。
2.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
受测前应由兽医经行检验、免疫注射、驱虫和部分公猪的去势。
3.受测猪应来源于主要家系(品系),从每头公猪与配的母猪中随机抽取三窝,每窝选1公、1阉公和两母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其中1阉公和1母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4.受测猪应选择70日龄和25KG左右的中等个体。
测定前应接受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三、测定形状包括繁殖形状、肥育形状、胴体性质、肉质形状。
现场测定要测定哪些形状主要取决于该场种猪的选育目标、测定技术测定设备情况,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中共规定了15个测定形状,其中总产仔数、100kg体重日龄、100kg体重背膘这三个形状经济重要性大,因此农业部将这三个形状规定为猪场的比侧形状。
其他形状如达50kg体重日龄、眼肌面积等等为辅助测定形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生产企业已经把总产仔数、达1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背膘厚作为基本的测定形状,有些育种实力的种猪企业为了增加选种的准确性,对氟烷基因、酸揉基因等进行辅助测定选择。
欧美各国测定种猪性能的方法国家级猪育种方案,经常是基于测定站和猪场性能测定(Bidanel and Ducos,1993),测定站主要针对优秀的青年公猪,猪场测定主要针对青年母猪和公猪。
这两种测定的目的是了解猪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
随着人工授精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动物模型BLUP法可以跨场比较育种值。
测定站育种计划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怀疑,在多数情况下,因为存在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互作,测定站数据不能提供任何清晰的结论。
Wei(1992)和Merks等(1994)提出扩大猪场性能测定的范围,利用纯种和杂种的资料,借助于现代遗传评估程序,可以剔除非加性遗传效应,他们认为这个扩大选育计划可以替代测定站的作用。
测定方法(1)法国的测定站测定方法(Bidanel等,1996)共测定7个性状。
包括:留种猪的35~90kg的平均日增重、90kg时的平均背膘厚、饲料转化率,屠宰猪的30~100kg平均日增重、估测胴体瘦肉率和肉质指数。
青年公猪在体重35~90kg时测定,在试验的开始和结束时称重两次,整个试验过程的采食纪录,采用ACEMA48设备测定,每个测定圈舍 7~15头猪。
所有性状都校正到始重或末重;背膘厚在末重时测定,测定距背中线4cm处的肩部、最后肋和臀部三个部位。
屠宰测定,在末重时屠宰全同胞中的一头,测定屠宰率、瘦肉率、肉质指数等指标。
其中,肉质指数(MQI)=-35+8.329PHu 值+0.127系水力(WHC)-0.00744REF值。
(2)法国的猪场测定方法(Bidanel等,1996)共测定2个性状,包括:100kg体重时的日龄、100kg体重时的平均背膘厚。
测定公猪和后备母猪,每个测定圈舍10~15头猪,试验从70日龄(平均日龄)开始,平均体重100kg(范围70~130kg),猪只的称重和背膘厚测定与测定站测定方法一样。
(3)挪威的测定站测定方法(Vangen等,1997)测定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三个品种的性能,包括25~100kg的日增重、背膘厚、饲料转化率、腿的结实度及精液品质等。
猪性能测定实施方案一、引言。
猪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其生产性能的测定对于改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猪性能测定的实施方案,以指导养殖场进行科学、准确的性能测定工作。
二、测定项目。
1. 生长性能测定,包括体重增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等指标的测定。
2. 繁殖性能测定,包括母猪产仔数、产仔间隔、断奶仔猪成活率等指标的测定。
3. 肉质性能测定,包括猪肉肌肉纤维直径、肌肉纤维断面积、肌肉脂肪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4. 疾病抗性测定,包括猪对常见疾病的抗性测定,如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
三、测定方法。
1. 选取代表性样本进行测定,样本数量应足够大,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2. 对于生长性能测定,可采用定期称重法,记录猪只的体重变化情况,并结合饲料消耗量进行饲料转化率的计算。
3. 对于繁殖性能测定,可采用记录母猪产仔数、断奶仔猪成活率等指标的方法,以评估母猪的繁殖性能。
4. 对于肉质性能测定,可采用肌肉组织取样,通过测定肌肉纤维直径、断面积等指标,评估猪肉的质量。
5. 对于疾病抗性测定,可采用注射疫苗、感染病毒等方法,观察猪只对疾病的抗性情况。
四、测定设备。
1. 称重设备,用于生长性能测定中猪只体重的测定。
2. 饲料称量器,用于记录猪只饲料的消耗量,计算饲料转化率。
3. 肌肉组织取样器,用于肉质性能测定中肌肉组织的取样。
4. 注射器,用于疾病抗性测定中疫苗接种等操作。
五、测定记录与分析。
1. 对于每一次测定,应当详细记录测定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测定结果。
2. 结合测定结果,对猪只进行分类,评估其性能水平,为后续的选种、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六、测定结果的应用。
1. 根据测定结果,选取优良猪只进行选种,提高种猪的遗传水平。
2. 根据测定结果,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3. 根据测定结果,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
七、总结。
猪性能测定是养殖场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测定方法和实施方案,可以为养殖场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种猪测定方法比较一、加拿大(一)场内测定方案注:① SIP 是加拿大的国家猪改良程序,是对猪的一个综合的测定和遗传评定程序。
1、申请:希望登记加入加拿大SIP的群应该与地区负责该省方案管理中心联系。
一旦直接负责管理该方案的代理认为申请者满足登记的要求,在场测定就可以开始。
2、基本要求:以下为最低要求,可以根据各自地区中心的考虑增加:(1)申请者拥有或维持一个有可识别祖代的猪育种群。
最少个体数目可由各自的地区中心设定,但一般建议每个要参加评定的品种至少有20头母猪。
(2)群中所有种畜必须通过刺号、耳缺号或耳牌永久地和清楚地识别。
如果一种物理刺号不合适(如对一些有颜色的个体),仍需提供可供SIP使用的有效刺号。
不可登记个体应使用商品群代码分配刺号。
纯种及商品群代码都要从CLRC②获得,以保证其在加拿大内独一无二的标志。
(CLRC是加拿大畜禽记录公司。
)(3)育种者必须保持该群完整的和最新的育种和管理纪录。
该记录最少要包含如下信息:待测猪所在窝的父亲和母亲的品种和刺号;所有断奶猪的出生日期、父亲和母亲、品种、刺号和性别。
(4)育种者必须提供可接受的圈栏、称重和处理设备以有效地收集测定数据,并在猪称重和测膘时协助技术员。
SIP场内测定方案根据所收集数据可分成两种测定类型。
母猪生产力及称重和测膘程序如下所述。
3、母猪生产力:母猪生产力数据的收集不受监督。
数据可直接从群记录提供以进入相应的数据库,有关省代理应决定最合适的程序。
SIP的地区管理者应确保用以收集体重信息的磅秤准确和正确使用。
完整和最新的育种和管理记录也应随时可供检查。
母猪生产力的数据可从母猪群管理的商业软件包传送。
但是,用户必须保证所收集的数据满足SIP要求。
当刺号不完整,SIP与商业软件之间的界面可提供一些转换或拒绝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可与地区中心联系以核实界面要求。
4、称重与测膘:称重与测膘程序为一受监督的性能记录和评定程序。
公猪和母猪的活重为75—115kg 之间时,由委任的技术员称重和用超声波探测背膘厚。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内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内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内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内窝号窝内个体123456789101112131415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
种猪性能测定技术生产性能测定是对种猪进行客观评定的基础工作。
种猪的评定是选种的基础,选种是实现遗传改良最重要的育种措施。
种猪性能测定依据测定方式分为测定站测定和现场测定两种方式。
近年来,我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发展较快,湖北、广东、北京等地区都先后成立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同时国内一些较大的种猪企业都在不同程度的开展种猪现场测定。
山东省畜牧兽医总站2009年成立了种猪性能测定站。
一、测定条件与要求1.饲养管理1. 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2. 受测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3. 测定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规定专人使用。
4. 受测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有一定育种知识和饲养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二、受测猪的选择1. 受测猪个体编号清楚,品种特征明显,并附三代以上系谱记录。
2. 受测猪必须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征和遗传疾患。
受测前应由兽医经行检验、免疫注射、驱虫和部分公猪的去势。
3. 受测猪应来源于主要家系(品系),从每头公猪与配的母猪中随机抽取三窝,每窝选1公、1阉公和两母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其中1阉公和1母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4. 受测猪应选择70日龄和25KG左右的中等个体。
测定前应接受负责测定工作的专职人员检查。
三、测定形状包括繁殖形状、肥育形状、胴体性质、肉质形状。
现场测定要测定哪些形状主要取决于该场种猪的选育目标、测定技术测定设备情况,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中共规定了15个测定形状,其中总产仔数、100kg体重日龄、100kg 体重背膘这三个形状经济重要性大,因此农业部将这三个形状规定为猪场的比侧形状。
其他形状如达50kg体重日龄、眼肌面积等等为辅助测定形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养猪生产企业已经把总产仔数、达100kg体重日龄、达100kg体重背膘厚作为基本的测定形状,有些育种实力的种猪企业为了增加选种的准确性,对氟烷基因、酸揉基因等进行辅助测定选择。
种猪性能测定总结引言种猪的选育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环节,通过性能测定可以准确评估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种猪性能测定的目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探讨影响种猪性能测定结果的因素。
一、种猪性能测定的目的种猪性能测定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选择生长迅速的个体作为优良育种候选;2.评估种猪的肉质品质,包括肌肉纤维直径、肌肉脂肪含量、肌肉pH值等指标,为选育出肉质优良的种猪提供依据;3.评估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公猪的精液质量、母猪的崽数、存活率等指标,为繁殖力强的种猪进行选育和繁殖提供依据。
二、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种猪性能测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性能测定和繁殖性能测定。
1. 生长性能测定生长性能测定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初乳重:出生后3天内的体重,反映了崽猪早期生长发育情况;•21天龄体重:评估崽猪的生长情况,是估计成年后体重增长能力的指标之一;•70天龄体重:评估种猪的生长速度,是衡量生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体重增长速度:通过记录多个时间点上的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是评估种猪生长潜力的关键指标。
2. 繁殖性能测定繁殖性能测定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评估种猪的繁殖潜力:•精液质量:通过检测公猪的精液参数,如浓度、活力、存活率等,评估公猪的繁殖能力;•母猪崽数:监测母猪每次分娩的崽猪数量,评估母猪的繁殖力;•母猪存活率:评估母猪的繁殖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衡量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
三、种猪性能测定的结果种猪性能测定的结果根据测定指标的不同,可分为生长性能结果和繁殖性能结果。
1. 生长性能结果根据生长性能测定指标,我们可以得到种猪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情况的详细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部分种猪个体生长迅速,体重增长速度快,具有较好的生长潜力;•个别种猪个体生长较慢,体重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生长潜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种猪性能测定条件与方法引言种猪性能测定是畜牧业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种猪的性能进行测定,可以评估其育种价值,为选育优良的猪种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种猪性能测定的条件与方法。
一、种猪性能测定条件1. 测定场所种猪性能测定应在符合相关规定的专用场所进行,该场所应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安全保障。
同时,要保证测定场所的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以及清洁卫生,避免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2. 饲养管理在进行种猪性能测定时,要严格遵守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原则。
饲养环境和饲养设施应满足种猪的生长发育需求,确保种猪在测定期间得到足够的饲料和水源。
同时,注重日常观察和记录,及时处理发生的疾病或异常情况,保障测定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饲料供给在种猪性能测定过程中,饲料供给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饲料配方和供给量能够满足种猪生长发育的需要,确保其获得良好的营养状况和体能表现。
同时,要严格按照饲料供给的规定,遵循饲喂时间和频率,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 疫病防控在种猪性能测定过程中,疫病防控是十分重要的。
要对种猪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和防治措施,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同时,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发现的疾病进行及时处理,确保种猪的生长发育和测定结果不受影响。
二、种猪性能测定方法1. 体型评估种猪性能测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体型评估,主要包括体重、体长、胸围和背膘厚度的测定。
通过对种猪体型的评估,可以了解其生长情况和发育水平,为育种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2. 生产性能测定种猪的生产性能测定主要包括产仔数、仔猪存活率、断奶重和断奶后生长速度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种猪的生育能力和繁殖效益,评估种猪的遗传优势和繁殖潜力。
3. 繁殖行为观察种猪的繁殖行为观察是种猪性能测定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观察种猪的配种行为、发情情况和受胎情况等,可以评估种猪的繁殖能力和性行为表现,提高选育效果。
4.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测定种猪血液中的相关生化指标,如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血糖等,评估种猪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为育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要求,描述了对应的测定项目和测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瘦肉型种猪。
其他经济类型猪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NY/T820种猪登记技术规范NY/T821猪肉品质测定技术规程NY/T825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2894猪活体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测定B型超声波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瘦肉型种猪lean-type pig按照NY/T825规定进行屠宰测定,胴体瘦肉率不小于55.0%的猪只。
3.2性能测定performance test在一定条件下观测、度量个体性能表型值的活动。
3.3中心测定station test将不同来源的种猪置于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一致的第三方测定场所进行饲养,测定其特定体重阶段的生产性能表型值。
3.4场内测定on-farm test将受测个体置于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一致的本场测定场所进行饲养,测定其特定阶段的生产性能表型值。
3.5目标体重target weight育种目标所规定的体重。
4要求4.1中心测定要求4.1.1测定场所的要求a)生长性能:应有独立的饲养场所,且各功能区完备。
b)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应有固定的实验检测场所。
4.1.2设施设备的要求a)生长性能:测定设备应满足日增重、达目标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活体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等性状测定的需要,其中:——笼秤:称量范围为0.0kg~200.0kg,称量精度为±0.1kg;——B超:应符合NY/T2894的规定;——自动饲喂系统的料槽:称量范围为0.0g~2000.0g,称量精度为±2.0g;——测定设备应经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计量检定或校准合格;——测定舍内应配备有环境调控的设施。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1 测定猪群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内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内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内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2.1 编号系统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内窝号窝内个体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 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内窝序号;――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内个体号。
种猪性能测定方案
1 测定猪群
根据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技术规》,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测定猪群规定如下:
――育种群的所有繁殖公猪、繁殖母猪自身都需经过达100kg体重日龄、背膘厚的测定。
――育种群的每头公猪至少需配10头育种群的初产母猪。
每头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可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其中,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窝)选择方法,即淘汰同窝生长发育慢、体型差或有遗传缺陷的仔猪,但是每窝仔猪要求确保有1公、2母进行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每窝选留公猪3头、所有的母猪进行生长肥育测定,定期选择其中1头阉割公猪和1头母猪于体重100kg时进行屠宰测定。
――育种群的母猪在产完第一胎后一律转入繁殖群,由育种群的优秀公猪通过人工授精代为配种。
繁殖群的母猪必须记录繁殖性能,其所生的仔猪也在出生、断奶、达100kg体重及初产后分别进行选种。
但是,出生、断奶两个阶段的选种主要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即根据亲本及半同胞资料估计各窝仔猪的EBV和指数,然后据以以窝作为淘汰单位。
被选留的窝可再进行一定程度的窝选择,留下部分个体进行达100kg 体重日龄和背膘厚的测定;达100kg体重和初产后的选择采用指数选择,优秀个体进入育种群。
――育种群的更新要求新留种的个体必须优于所淘汰的个体。
育种群可适度开放,但所引进的种猪必须经过遗传评估优于本育种群的个体,或者较之本育种群的个体,具有新的优良特性。
2 个体编号
2.1 编号系统
所有新生仔猪必须编号。
个体编号实行全国统一编号系统。
每个个体编号共由15位字母和数字构成(如图),具体原则如下:
品种场号分场出生年度场窝号窝个体
图1 种猪个体编号系统
――第一、二两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品种:DD表示杜洛克,LL表示长白,YY表示大白,HH表示汉普夏等,二元杂交母猪用父系+母系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如长大杂交母猪用LY表示);
――第三至六位用英文字母表示场号(由农业部统一认定);
――第七位用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分场号(先用1至9,然后用A至Z,无分场的种猪场用1);
――第八、九两位用公元年份最后二位数字表示个体出生时的年度;
――第10至13位用数字表示场窝序号;
――第14、15两位用数字表示窝个体号。
2.2 标记方法
建议个体编号用耳标+刺标或耳缺作双重标记:耳标编号为个体号第三至六位字母,即场号,加个体号的最后六位;刺标和耳缺为个体号的最后六位,耳缺剪法如图2所示。
图2 种猪耳缺剪法
3 测定性状
3.1 基本性状
基本性状包含三个:校正至100kg体重的日龄;校正至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
3.2 辅助性状
3.2.1 生长发育辅助性状
生长发育辅助性状包含三个:校正至50kg体重时日龄;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校正至100kg 体重时活体眼肌面积。
3.2.2 繁殖性能辅助性状
繁殖性能辅助性状包含四个: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胎间距;初产日龄。
3.2.3 胴体性能和肉质辅助性状
胴体性能和肉质辅助性状包含八个:胴体眼肌面积;腿臀比例;肌肉pH1;肉色;滴水损失;石纹;肌脂肪;嫩度。
4 测定设备
4.1 体重测定
带栏的磅秤或电子称。
4.2 活体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测定
背膘与眼肌面积测定仪(B超,参见图3)
图3 背膘与眼肌面积B超测定仪
4.3 饲料转化率
自动饲料记录系统
4.4 肉质性状
pH计、系水力测定仪、脂肪测定仪等(可以委托中心测定)。
5 测定方法
5.1 达100kg体重日龄
控制测定的后备种公、母猪的体重在80~105kg的围,经称重(建议采用电子称),记录日龄,并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kg体重的日龄(借用加拿大的校正公式):
其中:
5.2 达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
在测定100kg体重日龄时,同时测定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
采用B超扫描测定倒数第3~4肋间处的背膘厚,以毫米为单位(见图4)。
最后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其中:
A和B由下表给出:
公猪母猪
A B A B
约克夏12.402 0.106530 13.706 0.119624
长白猪12.826 0.114379 13.983 0.126014
汉普夏13.113 0.117620 14.288 0.124425
杜洛克13.468 0.111528 15.654 0.156646
图4 种猪活体背膘厚的测定部位
5.3 总产仔数
出生时同窝的仔猪总数,包括死胎、木乃伊和畸形猪在。
5.4 达50kg体重的日龄
控制测定的后备种公、母猪的体重在40~60kg的围,经称重(建议采用电子称),记录日龄,并按校正公式转换成达50kg体重的日龄(目前国外尚无此校正公式的参考资料,将由遗传评估小组进行试验确定)。
5.5 测定期饲料转化率
从30kg~100kg期间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计算公式为:
5.6 达100kg体重活体眼肌面积
在测定活体背膘厚的同时,利用B超扫描测定同一部位的眼肌面积,用平方厘米表示。
然后按如下校正公式转换成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5.7 产活仔数
出生24小时同窝存活的仔猪数,包括衰弱即将死亡的仔猪在。
5.8 21天窝重
同窝存活仔猪到21日龄时的全窝重量,包括寄养进来的仔猪在,但寄出仔猪的体重不计在。
寄养必须在3天完成,必须注明寄养情况。
5.9 胎间距
母猪前、后两胎产仔日期间隔的天数。
5.10 初产日龄
母猪头胎产仔时的日龄数。
5.11 胴体眼肌面积
在屠宰测定时,将左侧胴体(以下需屠宰测定的都是指左侧胴体)倒数第3~4肋间处的眼肌垂直切断,用硫酸纸描绘出横断面的轮廓,用求积仪计算面积。
5.12 后腿比例
在屠宰测定时,将后肢向后成平行状态下,沿腰椎与荐椎结合处的垂直切线切下的后腿重量占整个胴体重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5.13 肌肉pH1值
在屠宰后45~60分钟测定。
采用pH计,将探头插入倒数第3~4肋间处的眼肌,待读数稳定5秒以上,记录pH值。
5.14 肉色
比色板法:在屠宰后45~60分钟测定,以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横切面,对照美制
NPPC比色板,用五分制目测对比法评定(参见图5)。
光学测定法:将色度仪镜头垂直置紧扣于肉面上,测量并记录亮度(l*)、红度(a*值) 黄度(b*值)。
每个肉面按每15平方厘米重复4次的频率不断改变位置重复度量,最后取平均数。
5.15 滴水损失
在屠宰后45~60分钟取样,切取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将肉样切成2厘米厚的肉片,修成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条,称重,用细铁丝钩住肉条的一端,使肌纤维垂直向下,悬挂于塑料袋中(肉样不得与塑料袋壁接触),扎紧袋口后吊挂于冰箱,在4℃条件下保持24小时,取出肉条称重,按下式计算结果:
5.16 石纹
石纹是指一块肌肉围,肌肉脂肪即可见脂肪的分布情况,以倒数第3~4肋间处眼肌为代表,用五分制目测对比法评定(参见图5)。
图5 肉色与石纹评分标准引自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 (NPPC)
5.17 肌脂肪
索氏抽提法:在猪屠宰后,取第10-12肋处眼肌,按GB9695.7-88《肉与肉制品-总脂肪含量测定方法》操作。
近红外检测法:在猪屠宰后,取第10-12肋处眼肌,充分搅拌均质,装入样品杯,用Antaris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进行测定,得到肌脂肪含量。
5.18 嫩度
嫩度由肌肉剪切力衡量。
取肉样一段,除去脂肪后装入塑料袋中包扎好,放在15~16ºC 条件下24h进行尸僵前处理。
然后将肉样置于4ºC熟化24h。
熟化肉样在室温下再放置1h。
然后,将温度计插入肉样中部,包好。
将肉样放置在80ºC的水浴锅中直到温度到70ºC,取出肉样在室温下冷却到20ºC备用。
将肉样按肌纤维垂直方向切取宽度为1.5cm的肉片,再用圆形取样器顺肌纤维方向钻切肉样块,共5块,分别置于C-LM3型数显式肌肉嫩度仪(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出品)上测定剪切力值,单位用牛顿(N),并计算5块的平均数。
6 测定条件
测定猪的个体号(ID)和父、母亲个体号必须正确无误。
测定猪必须是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缺陷和遗传疾患。
测定猪的营养水平和饲料种类应相对稳定,并注意饲料卫生条件。
同一猪场测定猪的圈舍、运动场、光照、饮水和卫生等管理条件应基本一致。
测定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测定设备和用具,并指定经过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培训并达到合格条件的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测定和数据记录。
测定猪必须由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饲养,并有具备基本育种知识和饲养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