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辟地的出处拓展阅读素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盘古开天地》原文及教案【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中国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和会写生字词。
《盘古开天地》教案相关课标陈述: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祖国灿烂传统文化的情感。
《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喜欢神话故事,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学字词、读通课文并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
但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在读书时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无法深刻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复述课文更是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式,让同学们关注本课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在品读文字的同时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通过板书及画面提示帮助同学们复述课文,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100%的同学能正确读写“黑暗、四肢、肌肤、一丈、辽阔、血液、奔流不息、滋润、创造”等词语。
95%的同学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混沌、滋润、奔流不息”等词语。
2.95%的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通过比较推敲“抡”、“猛劈”、“顶”、“蹬”等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背诵第2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体会反义词和同义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及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2、制作相应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师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同学们都搜集了那些民间故事呢?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3、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
(课件播放《盘古开天地》)同学们听说过这个故事吗?(生:……)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
要求:a、把课文读通顺。
b、画出文中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c、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
a、认读生字词并指导识记、书写。
b、指名读文。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找出最能概括课文内容的一句话(中心句)3、盘古是怎样用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二、研读文本(一)出示词语混沌一片一片漆黑轻而清重而浊缓缓上升慢慢下降1、指名读2、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是用来写什么的?3、出示句子: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齐读。
找出其中的反义词。
(二)出示词语:抡起猛劈顶蹬1、齐读。
2、这些词语是表示什么的?它们是用来写谁的?读有关句子,想象盘古顶天立地的样子。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想象。
过渡:巨人的神力也是有限的,盘古终于累倒了。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远古时候,天空和大地都没有,唯有一片浩瀚的混沌。
在这无边的混沌中,有一个叫盘古的人。
他睡在一个大蛋中,十八万年了,大蛋终于破了。
盘古自蛋中走出来,拿起斧子砍向混沌。
混沌一分为二,形成了地球和天空。
盘古越来越大,他不停的砍下自己的身躯附到地球上,眼泪变成了河流、血变成了江河湖泊。
他变成人们祭拜、敬奉的神。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3.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重点
1.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情节。
2.能够描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及作用,理解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利用语文学习开启想象和创造之门。
教学过程
1. 导入
老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激起对盘古神话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天地的形成史上出现过奇怪的事情吗?”。
2. 学习
学生分组自行阅读课文,并讨论彼此的理解。
3. 学生表达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和朗读,表达对盘古神话的情感和认识。
4. 语文拓展
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盘古神话展开创意写作,例如:自己创作一个完全不同于盘古神话的开天辟地的故事,或者描绘盘古创造事物的过程。
5. 总结
回顾本堂课所学,总结盘古神话的文化内涵。
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盘古神话中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进行语文拓展,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12.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拓展阅读题及答案一、阅读短文《夸父逐日》,并回答问题。
夸父逐日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荒原中,有一座巍山——成都载天山,夸父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里。
他们的首领叫夸父。
夸父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有着钢铁铸就的体魄和性格。
夸父生性率真、富于幻想,并且最喜欢看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万物焕发生机时的瑰丽景象。
可是,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黑夜难免交错降临,一天中总要有一半的时间笼罩在黑暗与阴冷之中。
这使夸父感到非常恼怒,于是他对全族的子民说:“我要把太阳追回来,让光明和温暖与我们让夸父族的天空永远晴朗!”说完,他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飞奔而去。
!同在夸父追啊追,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转眼之间跑出了几千里,来到了也叫“虞渊”)。
夸父高兴极了,眼前是一团极大极亮的火球,他(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的身体被红彤彤的阳光包裹着。
他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炫目的太阳。
忽然,一阵难忍的干渴与燥热占据了他的身躯,他几乎支撑不住,险些倒下。
是啊,这样马不停蹄地? 跑了大半天,加上被炙热的太阳连续烘烤,怎么能不口渴呢于是,夸父俯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几下就把两条河的水都喝干了。
可那份焦渴的感觉,依旧十分强烈。
里) 又叫“瀚海”,传说是雁门山北边一片纵横千里的水域(夸父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泽的水。
可是,他还没有跑到,便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巍峨壮丽的高山。
他随身携带的手杖,化作一片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桃林。
人们说,夸父想要把这些留给后世追求理想和光明的勇士,在漫漫长路中为他们遮阳蔽雨、充饥解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丛书》))“远古时代”又称(1.上古时代A. 太古时代B.洪荒时代C.这篇文章表现了夸父什么样的精神呢?2.默默奉献,乐于助人 B.坚持不懈,勇于献身 A.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D.不徇私情,大公无私 C.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3.)幻想()温暖()光明()恼怒()笼罩()燥热(在下面括号中填入恰当的量词。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由四篇课文、习作和语文园地三部分组成。
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
其中《盘古开天地》课文讲的是盘古一直睡在一片混沌的世界里,有一天他突然醒了,看见一片黑漆漆的,就用凿子斧头把天和地分开,然后手撑天,脚踏地,天和地就这样分开了。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讲的是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决心填平大海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从阿波罗那里取来了火种,送给了人类,但不幸被众神之王宙斯发现,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最后被大力神救出。
《女娲补天》课文讲述的是远古时候的造人之神——女娲为了拯救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于奉献的精神。
通过阅读神话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反映了古代人民美好的幻想和对理想的追求。
2.单元重点:(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神话时代飞腾的幻想。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
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2)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和过一天》,这是一篇神话(童话)创作的习作,大胆的想象,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
要想写出两个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并且把事情写清楚,就要选择要抓住人物突出的特点来写。
选材时注意选择熟悉的神话(童话)人物。
写的时候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时还要写出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写的生动,突出神话(童话)故事的特点。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中国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盘古开天地》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劈、浊、丈”等7个生字,会写“微、劈、缓”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019版最新统编RJ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秋备课素材第四单元第12课《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辟地的出处
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和清人马《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
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去地九千里。
”《五运历年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述异记》:
“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
盘古神话虽未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后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hù)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
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被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辟地的
出处拓展阅读素材新人教版
始见于《艺文类聚》所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和清人马《绎史》所引《五运历年纪》。
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去地九千里。
”
《五运历年纪》: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述异记》:
“先儒说盘古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
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
盘古神话虽未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后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hù)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
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古手里又被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故事内容发展为包含劳动开辟天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