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框架柱构造要求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7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框架结构构造柱设置规范篇一:填充墙构造柱设置的规定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规定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
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
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
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
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
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
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
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
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
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
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
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
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
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
精品一、框架结构填充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4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箍筋宜为rTR 5,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IOd (d为钢筋直径)。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单筋混凝土柱;2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精品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 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谈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的构造要求谈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的构造要求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从混凝土框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要求、柱的加密区要求、梁柱节点区的箍筋加密要求和梁柱节点区纵向受力钢筋锚固要求四个方面探讨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的构造要求,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构造要求引言当今社会,人们对建筑的外形和功能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管是工业类建筑还是居民建筑类,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工作越来越常用,已经在各类建筑中被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设计难题也摆在了设计师的面前,混凝土框架结构梁和柱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要设计师很好的了解相关的构造要求,并且能够在设计中经行很好的运用。
1.混凝土框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要求混凝土框架梁端的箍筋加密区需要合理的箍筋最大间距、长度和最小直径。
相关的参数如表1所示,如果梁端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1中箍筋的最小直径也要加大2mm。
2.混凝土框架柱的加密区要求混凝土框架柱相关的加箍筋的最大间距、密区的长度、最小直径应符合表2的规定。
3.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区的箍筋加密要求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抗震条件时,框架节点里面应当放置水平的箍筋,所放的箍筋要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柱中箍筋的相关规定,但箍筋之间的距离最好小于250mm。
如果在节点四周有梁,节点里面可以只放周边的矩形箍筋。
如果框架的顶层端节点里面有梁上半部分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和纵向钢筋相互搭接的接头,节点里面的水平箍筋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里面相关的规定。
混凝土框架在抗震设计的时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里面有相关的规定,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混凝土框架应当对节点核心区域的有关抗震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混凝土框架节点可以不进行验算,但是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相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区的箍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要按照表2的要求,也就是跟混凝土框架柱端加密区的箍筋最小直径和最大间距的相关构造要求。
结构柱设置规范要求一、框架结构填补墙:1、抗震规范第: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补墙1、平均对称,宜防止形成单薄层或短柱;、砌体的沙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低于2MU2.5 ,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3.5 ;墙顶应与框架梁亲密联合;3、填补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 设 2A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沿墙全长贯穿。
、墙长大于5m4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出8m 或层高 2 倍时,宜设钢筋结构柱;墙高明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设置与柱相连且沿墙全长贯穿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补墙,应采纳钢丝网沙浆面层增强;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3:框架填补墙:考虑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抗震》非结构构件的规定计算。
在正常使用和正常保护条件下,填补墙的使用年限和主体结构同样,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填补墙的结构设计规定:1、轻质块体资料其强度等级:自承重的空心砖、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空心砖: MU10 、 MU7.5 、 MU5 、 MU3.5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MU10 、 MU7.5 、MU5 、MU3.5 ;、填补墙砌筑沙浆的强度等级M5 ( Mb5 、 Ms52 );、填补墙的墙体厚度90mm3 ;、用于填补墙的夹心复合砌块,两肢块体之间应有拉结;4填补墙与框架的连结,可依据设计要求,采纳开脱或不开脱方法。
有抗震设计要求时宜采纳填补墙与框架开脱的方法。
(不开脱是指框架与砌体之间有砌体加钢筋相连结,梁和墙顶也密切连结,反之为开脱)采纳开脱的方法:、填补墙两头与框架柱、填补墙顶面和框架梁之间流出20mm1 的空隙;;柱竖向钢筋2A10、填补墙端部应设置结构柱,柱间距204m倍墙厚,且,箍筋,柱宽100R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结,绑扎接头,竖向间距A5400宜为 30d,焊;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15 接时(单面焊)10d 的空隙,用硅胶或其余弹性密封资料封缝;当填补的洞口时,洞口双侧应加设宽度50 的单筋混凝土柱;2100墙有宽度、填补墙宜卡入设在梁板底及柱侧的卡口铁件内,墙侧卡口板的竖向间距5003 ,墙顶卡口板的水平梁的截面高度填补墙高60 ; 4 时,墙体高度超出、1500 间距;6m 4m 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通的水平系梁。
二级框架柱构制央供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截里尺寸1、柱截里尺寸宜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1条)(1)、矩形截里柱的边少,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小于300mm;圆柱截里曲径没有宜小于350mm;(2)、柱剪跨比宜大于2(3)、柱截里下宽比没有宜大于3.2、框维持截里宽度,抗震安排时没有该小于450mm;柱截里下度,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小于框收梁跨度的1/12.(《下规》第10.2.12条)二、资料1、框维持混凝土的强度等第没有该矮于C30.(《下规》第10.1.6条)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背钢筋采与一般钢筋时,应切合下列央供: (《抗规》第3.9.2条)(1)、钢筋的抗推强度真测值与伸服强度真测值的比值没有该小于1.25;(2)、钢筋的伸服强度真测值与钢筋的强度尺度值的比值没有该大于1.30.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背受力钢筋的连交要领,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5.1条)(1)、二级抗震等第的框架柱纵背受力钢筋,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也可采与绑扎拆交或者焊交交头.(2)、框维持纵背受力钢筋,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3)、当交头位子无法躲启柱端箍筋加稀区时,宜采与板滞连交交头,且钢筋交头里积百分率没有该超出50%.(4)、受推钢筋曲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曲径大于32mm 时,没有宜采与绑扎拆交交头.(5)、位于共一连交区段内的受推钢筋交头里积百分率没有宜超出50%.三、轴压比1、抗震安排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2条)(1)、轴压比指柱思量天震效率推拢的轴压力安排值与柱齐截里里积战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乘积的比值.(2)、普遍框架柱轴压比没有宜超出以下值:0.80(框架结构)、0.85(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3)、部分框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维持轴压比没有宜超出0.70.(4)、抗震安排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正在基原振型天震效率下,框架部分启受的天震颠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天震颠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第应按框架结构采与,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确定采与.(《下规》第8.1.3条)(5)、以上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第没有下于C60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第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落矮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第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凝土落矮0.10.(6)、以上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没有大于2但是没有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博门钻研并采与特殊构制步伐.(7)、当沿柱齐下采与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没有大于10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当沿柱齐下采与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没有大于10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当沿柱齐下采与连绝复合螺旋箍,且螺距没有大于8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曲径没有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减少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性值应按删大的轴压比由《下规》表6.4.7决定.(8)、柱轴压比限值没有该大于1.05.(9)、对付于Ⅳ类场合上较下的下层修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合减小.四、主筋1、柱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该小于下值:中柱、边柱为0.8%,角柱为1.0%.且柱截里每一侧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该小于0.2%.但是下列情况可安排:()(1)、抗震安排时,对付Ⅳ类场合上较下的下层修筑,上值应减少0.1;(2)、当混凝土强度等第大于C60时,上值应减少0.1;(3)、当采与HRB400、RRB400级钢筋时,上值应允许减小0.1.2、柱的纵背钢筋摆设,尚应谦脚下列央供:()(1)、抗震安排时,宜采与对付称配筋;(2)、抗震安排时,截里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背钢筋间距没有宜大于200mm;柱纵背钢筋洁距均没有该小于50mm;(3)、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抗震安排时没有该大于5%;(4)、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思量天震效率推拢爆收小偏偏心受推时,柱内纵筋总截里里积应比估计值减少25%.3、框维持内局部纵背钢筋的配筋率没有该小于1.0%,且应谦脚第2条的确定.纵背钢筋间距,抗震安排时没有宜大于200mm;且没有该小于80mm.抗震安排时柱内局部纵背钢筋配筋率没有宜大于4.0%.(《下规》第10.2.12条)4、其余央供:(1)、柱的纵筋没有该与箍筋、推筋及预埋件等焊交.(《下规》第6.4.5条)(2)、框维持正在上部墙体范畴内的纵背钢筋应伸进上部墙体内很多于一层,其余柱筋应锚进梁内或者板内.锚进梁内的钢筋少度,从柱边算起没有该小于L aE;(《下规》第10.2.12条)五、箍筋1.抗震安排时,柱箍筋正在确定的范畴内应加稀,加稀区的箍筋间距战曲径,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3条)(1)、普遍情况下,二级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与8d战100的较小值(d为柱纵背钢筋曲径),最小曲径为8mm.(2)、二级框架柱箍筋曲径没有小于10mm、肢距没有大于200mm时,除柱根中最大间距应允许采与150mm.(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3)、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100mm.2、抗震安排时,柱箍筋加稀区的范畴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6条)(1)、下层柱的上端战其余各层柱的二端,应与矩形截里柱之少边尺寸(或者圆形截里柱之曲径)、柱洁下之1/6战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畴;(2)、下层柱刚刚性大天上、下各500mm的范畴;(3)、下层柱柱根以上1/3柱洁下的范畴;(4)、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战果弥补墙等形r成的柱洁下与截里下度之比没有大于4的柱齐下范畴;(5)、二级框架角柱的齐下范畴;(6)、需要普及变形本领的柱的齐下范畴.2、柱加稀区范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4.7条)(1)、柱箍筋加稀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切合下式央供:ρ≥λv f c/f yv式中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λv——柱最小配箍特性值,宜按下表采与;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安排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第矮于C35时,应按C35估计;f yv——柱箍筋或者推筋的抗推强度安排值,超出360N/mm2时,应按360 N/mm估计.(2)、对付二级框架柱,其箍筋加稀区范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没有该小于0.6%.(3)、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柱宜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1.2%;设防烈度为9度时,没有该小于1.5%.(4)、估计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沉叠部分的箍筋体积.3、抗震安排时,柱箍筋树立尚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6.4.8条)(1)、箍筋应为启关式,其终端应干成135°直钩且直钩终端笔曲段少度没有该小于10倍的箍筋曲径,且没有该小于75mm.(2)、箍筋加稀区的箍筋肢距,二级没有宜大于250mm战20倍箍筋曲径的较大值.每隔一根纵背钢筋宜正在二个目标有箍筋拘束;采与推筋推拢箍时,推筋宜紧靠纵背钢筋并勾住启关箍.(3)、柱非加稀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加稀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加稀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二级没有该大于10倍纵背钢筋曲径.4、框架节面核心区应树立火仄箍筋,且应切合下列确定:(《下规》第6.4.10条)(1)、抗震安排时,箍筋的最大间距战最小曲径宜切合有关柱箍筋的确定.二级框架节面核心区配箍特性值没有宜小于0.10战0.08,且箍筋体积配箍率没有宜小于0.5%.柱剪跨比没有大于2的框架节面核心区的配箍特性值没有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性值中的较大值.5、框维持箍筋安排应切合下列央供:(《下规》第10.2.11条)(1)、抗履安排时,框维持箍筋应采与复合螺旋箍或者井字复合箍,箍筋曲径没有该小于10mm,箍筋间距没有该大于100mm战6倍纵背钢筋曲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齐下加稀.(2)、抗震安排时,二级往加稀区的配箍特性值应比一般柱的数值减少0.02,且柱箍筋体积配箍率没有该小于1.5%.。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11.4.12-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说明:依表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9.5.1(%)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 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抗震规范规定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框架柱构造要求6.4.1 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1 矩形截面柱的边长,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直径,非抗震和四级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50mm。
2 柱剪跨比宜大于2。
3 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6.4.2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4.2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注:1 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2 表内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0.10;3 表内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4 当沿柱全高采用并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距不大于8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5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0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施共同采用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比表中数值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6 调整后的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12g614-1第18页如图所示:窗间墙不得小于1000mm!否则采取1、加钢筋砼独立柱;2、把该处的圈梁改成连梁设置等加固措施。
高层在高规6.1.1.2中有明确规定,若是两个相邻房间的窗,窗间墙不得小于1200mm!GB50011-2010第13.3.4-4与12G614-1中墙长规定似乎有点矛盾。
二、砌体结构: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规定:第7.3.1条:1、楼电梯间的四角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6、较大洞口两侧。
(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口侧墙体应加强。
)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马牙槎,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的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地面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的地圈梁相连。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条)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 率(%)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第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抗震规范规定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六、柱纵筋间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3.1条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抗震设计规范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一、框架结构填充墙:1、抗震规范第13.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1、均匀对称,宜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2、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U2.5 ,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MU3.5 ;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3、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600 设 2A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沿墙全长贯通。
4、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 或层高 2 倍时,宜设钢筋构造柱;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宜设设置与柱相连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5、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3:框架填充墙:考虑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地震作用按《抗震》非结构构件的规定计算。
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填充墙的使用年限和主体结构相同,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填充墙的构造设计规定:1、轻质块体材料其强度等级:自承重的空心砖、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空心砖: MU10 、 MU7.5 、 MU5 、 MU3.5 ;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MU10 、 MU7.5 、 MU5 、MU3.5 ;2、填充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M5 ( Mb5 、 Ms5);3、填充墙的墙体厚度90mm ;4、用于填充墙的夹心复合砌块,两肢块体之间应有拉结;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开脱或不开脱方法。
有抗震设计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开脱的方法。
(不开脱是指框架与砌体之间有砌体加钢筋相连接,梁和墙顶也紧密连接,反之为开脱)采用开脱的方法:1、填充墙两端与框架柱、填充墙顶面和框架梁之间流出20mm 的间隙;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20 倍墙厚,且4m,柱宽 100;柱竖向钢筋A10,箍筋宜为RA 5,竖向间距 400;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30d,焊接时(单面焊)10d;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15 的缝隙,用硅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 2100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50 的单筋混凝土柱;3、填充墙宜卡入设在梁板底及柱侧的卡口铁件内,墙侧卡口板的竖向间距500,墙顶卡口板的水平间距1500;4、墙体高度超过 4m 时,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通的水平系梁。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宵小于4.2.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小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
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二级不应大于0.35.(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O.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12-29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2-3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0.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宜对称配置。
框架基础构造柱设置要求在搭建框架时,基础构造柱被视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是支撑整个框架结构的支柱,其设置要求需要特别注意,才能确保框架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基础构造柱设置的要求。
一、材料选择基础构造柱应选用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材料,如钢、混凝土或木材。
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承载力、抗压性和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
1.钢:选用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优质钢材,如Q235钢。
同时,还需按照钢材的抗风、抗震、抗腐蚀等性能要求进行选择。
2.混凝土:混凝土在基础构造柱中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和抗压性能。
选用理想的混凝土材料及适当的配比,确保其强度等级和抗渗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3.木材:若选用木材作为基础构造柱材料,应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木材品种,如优质的石楠木或桦木。
二、尺寸设计基础构造柱的尺寸设计需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和要求,确保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结构要求。
1.直径或宽度:基础构造柱的直径或宽度应根据地基的承载力来确定,通常要比上层构件的面积大,使其能够承受足够的荷载。
2.高度:基础构造柱的高度应根据结构高度和层数、荷载传递路径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基础构造柱高度不小于上层构件的高度。
3.壁厚:对于钢制基础构造柱,壁厚应满足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对于混凝土或木质基础构造柱,壁厚要满足抗压、抗弯等力学性能要求。
三、连接方式基础构造柱的连接方式应能够保证稳固性和耐久性,并能够适应支撑或受力传递的要求。
1.焊接连接:对于钢制基础构造柱,采用焊接连接方式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焊接应符合相应的焊接标准和规范,确保焊接强度和质量。
2.锚固连接:对于混凝土基础构造柱,可采用锚固连接方式。
锚固长度和锚固深度应符合设计规范,并要确保锚固件与基础构造柱间有足够的粘结面积。
3.紧固连接:对于木质基础构造柱,可以使用螺栓、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
紧固件的规格和使用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连接的稳固性。
四、支撑与固定基础构造柱在设置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支撑和固定,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垂直度。
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一、框架结构填充墙: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 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 6.3.4 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 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箍筋宜为rTR 5 ,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lOd (d 为钢筋直径)。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 的单筋混凝土柱;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 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抗震设计规范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0.8%的要求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表9.5.1 率(%)四、柱单边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3条)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4.13条)第11.4.13条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
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二级框架柱构造要求
一、截面尺寸
1、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矩形截面柱的边长,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300mm;圆柱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柱剪跨比宜大于2
(3)、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框支柱截面宽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
(《高规》第条)
二、材料
1、框支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抗规》第条《高规》第条)
2、二级框架柱中的纵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规》第条)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的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3、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6..条)
(1)、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也可采用绑扎搭接或焊接接头。
(2)、框支柱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
(3)、当接头位置无法避开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
(4)、受拉钢筋直径大于28mm、受压钢筋直径大于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5)、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超过50%。
三、轴压比
1、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轴压比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2)、一般框架柱轴压比不宜超过以下值:(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
(3)、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轴压比不宜超过。
(4)、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
应按框架结构采用,柱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高规》
第条)
(5)、以上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降低;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
C80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凝土降低。
(6)、以上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
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比表中数值减小;剪跨比小于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
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7)、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当沿柱全高采用复
合螺旋箍,箍筋螺距不大于100mm。
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
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且螺
距不大于8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
可增加。
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高规》表
确定。
(8)、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
(9)、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四、主筋
1、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下值:中柱、边柱为%,角柱为%。
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
但下列情况可调整:(《高规》第条)(1)、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上值应增加;
(2)、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60时,上值应增加;
(3)、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上值应允许减小。
2、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对称配筋;
(2)、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
(3)、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
(4)、边柱、角柱及剪力墙端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3、框支柱内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且应满足第2条的规定。
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00mm;且不应小于80mm。
抗震设计时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高规》第条)
4、其它要求:
(1)、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高规》第条)
(2)、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筋应锚入梁内或板内。
锚入梁内的钢筋长度,从柱边算起不应小于L aE;
(《高规》第条)
五、箍筋
1.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一般情况下,二级框架柱箍筋的最大间距取8d和100的较小值(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最小直径为8mm。
(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2、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底层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层柱的两端,应取矩形截面柱之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柱之直径)、柱净高之1/6和500mm三者之最大值范围;
(2)、底层柱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范围;
(3)、底层柱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填充墙等形r成的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全高范围;
(5)、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
(6)、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
2、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条)
(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ρ≥λ
v f
c
/f
yv
式中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λv——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
C35计算;
f yv——柱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按360
N/mm计算。
(2)、对二级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尚且不应小于%。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
(4)、计算复合箍筋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3、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箍筋应为封闭式,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且不应小于75mm。
(2)、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二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约束;采用拉筋组合箍时,拉
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
(3)、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其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一半;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且二级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
4、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定:(《高规》第条)
(1)、抗震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符合有关柱箍筋的规定。
二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和,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
柱端配箍特征值中的较大值。
5、框支柱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高规》第条)
(1)、抗履设计时,框支柱箍筋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
应沿柱全高加密。
(2)、抗震设计时,二级往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柱的数值增加,且柱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