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38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三节顾况,李益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1.先秦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主要有《诗经》、《楚辞》和《论语》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三种类型;《楚辞》以其独特的音韵和抒情表达被后世誉为抒情诗经;《论语》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魏晋南北朝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嵇康的《琴坛赋》和陶潜的《归去来兮辞》。
魏晋文人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以文体来抒发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开创了散文作为文学形式的先河。
4.宋代文学:宋代继承唐代文学优势,形成了以词为代表的新的文学风潮。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等都是宋代词的经典之作。
宋代词以篇幅简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为特点。
5.明清文学:明清两代的文学发展逐渐衰落,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市民性的题材。
明代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清代则以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代表,描绘了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情感的细致。
6.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除了各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一些重要的哲学文献,如《道德经》、《庄子》、《墨子》、《论衡》等。
这些非文学性的著作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仁义礼智"等思想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库,其中包含了众多经典的诗、词、赋、辞、小说等文学形式,也透露出古代文化的卓越与瑰丽。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与价值。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得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得基本特性:(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得解释之时代得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一、先秦时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人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
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
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万物有灵的观念。
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我国神话的特征: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
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
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诗经》《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
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
《诗经》分类:风、雅、颂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第二节神话传说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第三节情爱诗第四节史诗及其他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第三章先秦散文第一节历史散文第二节诸子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第三节《离骚》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第四节东汉散文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第三章汉代辞赋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第一节乐府民歌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风骨第一节曹操与曹丕第二节曹植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第二章正始之音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第一节太康诗风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第五章南北朝诗歌第一节南朝诗歌第二节北朝诗歌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第一节魏晋文章第二节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第三节李白的绝句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第二节大历十才子第六章中唐诗歌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第二节韩愈,孟郊第三节李贺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一节李商隐第二节杜牧,许浑第三节贾岛与姚合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第八章唐代散文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第十章唐五代词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1》一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
2. 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蜡辞》)。
3. 上古歌谣:“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4.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这部书里。
5.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名称(“盘古开天地”)6.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名称(“女娲补天”)。
7. 写出一则中国古代关于洪水神话名称(“大禹治水”)。
8.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或称(诗三百)。
10. 《诗经》的篇数共有( 305 )篇。
十五《国风》计( 160 )篇。
1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牧野之站”)和(“师尚父”)的活动。
12.《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 后稷 )神异的出生。
13. 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诗经”。
14. 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
15. 《诗经》五篇史诗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6、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文献是(《春秋》)。
17.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1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19. 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
20. 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2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22. 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得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得基本特性:(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得解释之时代得产物。
知识点二我国神话系统(1)创世神话:创世神话主要包括初民对天地开辟与人类诞生得解释.(2)自然灾害神话: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得经历,以及她们战胜自然灾害得愿望。
例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神话。
这些都表现了初民与自然灾害抗争得坚强斗志与征服自然得强烈愿望。
(3)战争神话:远古战争神话中,最精彩得就就是有关黄帝得故事。
其中保留较为完好得,就是黄帝战蚩尤得故事。
知识点三我国神话得精神内涵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神话得主要特征(1)围绕着人得生存这个主题(2)神话中得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得斗志、神异得能力与英雄气概(3)熔铸着浓烈得情感,塑造了鲜明得形象,表现出丰富得想象力。
2、对后世文学发展得影响(1)神话得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得发展提示了方向.一方面,神话所开创得为人生得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得主流与传统。
而这一传统得形成,包含着由神话积淀得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神话富于情感、形象与想象得特征,无疑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得发展走向.(2)丰富多彩得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题材源泉。
从最早得文学总集《诗经》到近现代得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神话得滋养.第二章《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得诗歌共305篇。
《诗经》得收集还有“献诗”得渠道产生于先秦时期。
今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编辑,这大概就是久已有之得分类法.《诗经》就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得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得诗歌。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诗经》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出自《诗经》。
第一节《诗经》得社会人生内涵☆☆☆☆知识点一婚恋诗1、《诗经》有一部分作品抒发恋爱与相思得甜蜜。
如《郑风•溱洧》与《陈风•月出》等。
2、《诗经》也表现了恋爱得曲折与苦恼,如《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等。
3、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得作品,如《齐风•鸡鸣》、《郑风•风雨》等。
4、《诗经》还有几篇“弃妇诗”,如《邶风》得《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等,折射了比较深刻得社会问题。
知识点二抒发多种人生感慨得诗如《小雅·巷伯》、《魏风·园有桃》、《王风·黍离》、《桧风·隰有苌楚》等.《王风•黍离》主要就是悲叹家国沦亡得作品。
三、《诗经》得形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4、今人:周乐官得筛选、整理逐步编定,非一人一时完成知识点三政治讽喻诗1、《邶风·新台》就是一首揭露宫闱丑行得诗,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得新娘。
2、《诗经》有不少诗篇描写当时繁重得劳役给人民带来得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魏风·陟岵》、《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同时还有《唐风·鸨羽》《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3、《大雅·瞻卬》就是周大夫凡伯刺周幽王得诗,写幽王宠幸褒姒,黜退贤良,导致邦乱民困,直刺最高统治者,揭露了最高政权集团得腐败黑暗,表达了深沉得忧国忧民之情。
4、《诗经》还有不少颂美统治者得作品。
《召南·甘棠》表达了对召公得怀念与爱戴。
5、像《魏风》得《伐檀》、《硕鼠》一类对分配不平等、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得诗。
知识点四史诗及其她史诗:《大雅》中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就是周人得五篇著名史诗.农事诗:《诗经》还有农事活动得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产活动得情状,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小雅》得《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得《载芟》、《良耜》等。
以《七月》最为著名.《幽风·七月》表现了周人得农业生产情况。
该诗按照一年四季得顺序叙述了各种劳作。
全诗八章,具有较大得史料价值。
第二节《诗经》得文学成就☆☆☆☆知识点一抒情与写实得统一知识点二赋、比、兴得表现手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指《诗经》表现手法中得赋,赋就就是直言白话得意思。
“赋”作为文体得名称,最早见于《赋篇》。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指《诗经》表现手法中得比。
“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指《诗经》表现手法中得兴。
“赋”就是《诗经》中运用最多得表现手法。
它可以就是直接叙事,也可以就是直接得刻画描写,还可以就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就是比喻。
“兴"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
大体说来,兴就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得开头位置。
知识点三四言诗得典范《庄子》就是道家思想得代表作,全书又就是由一个接一个得寓言组成。
《离骚》中,屈原得峻洁人格,与她得“美政”理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得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得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她以谨严得书法与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孟子》、《战国策》均善于譬喻说理,这些比喻与寓言得使用,不仅令事理明白如画,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知识点四章法结构与语言得特点1、《诗经》诗歌结构形式与语言得特点就是:(1)结构形式重章复沓(2)基本句式为四言(3)节奏鲜明,音律谐洽,有天然音乐美感。
(4)词汇丰富,大量送用联绵词与迭字。
2、《诗经》得语言特色有三点:一就是质朴畅达;二就是词汇丰富;三就是双声叠韵得联绵词与叠字得大量运用。
《诗经》重章复沓得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1)重章复沓,就是《诗经》得基本章法结构。
(2)所谓重章,并不就是把完全相同得字句再罗列一遍,而就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得复唱.重章分为两种情况:一就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二就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得层递关系。
(3)《诗经》得语言表现很有特色。
一就是质朴畅达。
二就是词汇丰富。
三就是双声叠韵得联绵词与叠字得大量运用.第三章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春秋》就是鲁国得编年史。
《国语》就是我国现存得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老子》据说就是老子所作,属于诸子散文。
第一节《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1、《逸周书》得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倒就是与春秋战国得史家之文接近。
铭文,就是铸刻于青铜器上得文字。
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以记言为主。
《春秋》就是鲁国得编年史,经过了孔子得修订。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她以谨严得书法与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
《春秋》得语言特点就是准确简明。
2、《左传》得叙事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文学性得剪裁,二就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3、《战国策》就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得纵横家得政治主张与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得历史特点与社会风貌,就是研究战国历史得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知识点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以记言为主,书内所记基本就是誓、命、训、诰一类得言辞,文字古奥迂涩,只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得文风特点就是诘屈聱牙。
知识点二《左传》得叙事、写人与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1、《左传》叙事得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文学性得剪裁与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两个方面。
在写人方面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塑造人物得基本艺术规则,但就是她得写人并不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
其辞令特点大都理由充足,言辞婉转伶俐,就是《左传》最耀眼得部分之一.2、《左传》简介《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等,就是配合《春秋》得编年史,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都就是阐述《春秋》经得“传”,合称“《春秋》三传"。
3、《左传》得写人艺术(1)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2)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得环境中塑造。
(4)不仅能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得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得多个侧面,有得甚至能写出性格得发展。
4、《左传》得辞令艺术(1)春秋时期,理富文美得外交辞令成为《左传》最耀眼得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