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71.33 KB
- 文档页数:1
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现象。
它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血型不匹配或存在Rh血型不合的婴儿更容易患上黄疸。
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早期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1. 监测黄疸指数黄疸指数是一种用来表示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指数,它通常通过对新生儿皮肤和眼白色巩膜颜色的观察来判断。
对新生儿黄疸患者,早期护理人员应当每日测量黄疸指数,并及时纠正异常。
如果黄疸指数过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以免黄疸对新生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 保持佩戴眼罩在新生儿黄疸治疗的过程中,新生儿需要佩戴眼罩。
早期护理干预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要保持新生儿佩戴眼罩,并及时更换。
保持佩戴眼罩的目的是防止日光直接照到新生儿的眼睛,并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如果新生儿表现出眼罩不适应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
3. 促进新生儿排便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与排便有很大关系,因此早期护理干预之一就是促进新生儿排便。
经常性地帮助新生儿按摩肚子,用温水洗脸等方法刺激小肠蠕动,有益于促进新生儿的排便。
此外,还可以对新生儿进行配合喂养,特别是母乳喂哺。
母乳中含有的乳糖和双歧杆菌等有机物质,能够促进肠道内菌群的生长,有助于促进新生儿的排便。
4. 给新生儿进行足够的喂养新生儿出生后需要得到足够的营养,而足够的喂养不仅能够帮助新生儿快速增长,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过程中,早期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新生儿的喂养,并定期进行体重评估,确保新生儿得到足够的营养。
5. 治疗新生儿疾病在早期护理干预中,寻找和治疗新生儿体内疾病也非常重要。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与新生儿身体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通过精心的护理措施诊断、治疗新生儿体内潜在的疾病。
据统计,黄疸病新生儿较容易患上感染、呼吸窘迫、低血糖、出血等一系列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原本就较高,更需要早期护理人员的关注和干预。
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观察研究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本院分娩的足月(孕周>37周)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所有病例采用光疗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黄疸治疗的效果差异。
结果观察2组新生儿的排胎便变化,结果显示首次排胎便时间缩短,每日排胎便次数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37周)新生儿黄疸80例,男45例,女35例;就诊时日龄为13.8±3.5d,体重2.1-4.8kg,发生黄疸时间3h至27d(12.3±4.0d);血清胆红素水平196μmol/l-270μmol/l(235.0±18.5μmol/l);排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等。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前期评估了解患儿胎龄、出生日数、分娩方式、母婴血型、体质量、喂养、保暖情况及巩膜、皮肤黄染程度;有无头皮血肿;询问患儿家长体温、吃奶情况、大小便颜色和次数及有无服用药物。
1.2.2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采用光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宁波戴维xhz-90单面160w光疗仪,采用波长425-475nm蓝光,灯管距离患儿皮肤33-50cm。
1.2.3 护理方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早接触、早吸吮,均为24h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
除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外并给予抚触护理,按照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的顺序进行抚触,同时新生儿出生2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的游泳圈和游冰池,室温调26-28℃,水温38-41℃,每日1次,每次15min左右。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应用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运用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抽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分成各有30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综合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
结果临床相关指标,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首次胎便时间、黄疸指数恢复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家长护理满意度,观察组较高,对照组较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综合性护理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新生儿黄疸;护理质量新生儿黄疸发病率较高,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患儿的大脑,危害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
蓝光照射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方式,但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儿的配合程度不高,加上机体免疫力较低,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升[1],因此,为了确保诊疗流程的顺利进行,临床应该辅以高质量的护理模式。
为了探究可靠的高质量护理模式,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为例,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入选对象共计60例,均为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观察组。
对照组:本组30例中有患儿女15名,患儿男15名,日龄最小者2天,最大者20天,平均日龄为(12.63±2.43)天。
观察组:本组30例中有患儿女16名,患儿男14名,日龄最小者2天,最大者18天,平均日龄为(12.57±2.12)天。
上述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1)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测量体温,详细记录黄疸的发展或消退情况(2)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安抚家长的情绪(3)定期清理患儿的分泌物,及时更换床褥用品或衣物,做好病房卫生的清洁[2]。
浅谈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干预。
方法:选取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黄疸新生儿的护理干预现状分析,探讨一系列的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方法的可行性。
结果:经过一系列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新生儿黄疸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统计数据进行回归性分析得到p〈0.05,具有有效的统计价值。
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病情,护理干预措施十分有效。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89—01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
发病原理是由于血液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含量过高。
当黄疸严重时,未结合胆红素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下丘脑、大脑基底节和第四脑室的脑细胞变性、受损及坏死,导致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小儿生命或造成严重神的中枢经性系统后遗症。
我们通过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加速粪便的排出及皮肤的排泄等,在临床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
临床表现仅为皮肤黄染、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21μmol/l78例;除上述表现外,同时伴有嗜睡、神经活动减弱、不愿吃奶等,并有不同程度感染或溶血等22例。
1.2 护理干预方法1.2.1蓝光疗法蓝光照射疗法是通过利用蓝光照射的方法,使4z,15z-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胆红素异构体,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体外,达到退黄的疗效。
蓝光照射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简便而且安全,护士为具体的操作人员。
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患儿全身裸露,用深颜色尿布遮住会阴部,戴好眼罩。
放入已预热好的光疗箱中。
我科的光疗箱为单面蓝光,护士一般每2小时给患儿更换一次体位,仰卧、侧卧、俯卧交替进行。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中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中,选择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的患儿均予以计算机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接受的6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平分,即纳入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前者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后者应用常规护理,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
将两组患儿的恢复指标、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对照。
结果:在初次排胎便、胎便转黄以及黄疸消退的耗时对照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前,将其血清胆红素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组的数据较为相似(P>0.05);护理3d后,前者该项指标显著下降(P<0.05)。
结论: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护理中,选择应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恢复,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全方位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新生儿黄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过度积聚,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黄染。
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其他并发症,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动缓解。
而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所以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引起其他症状[1-2]。
同时病理性黄疸患儿也需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康复。
全方位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内容的基础上,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结合较为全面细致的护理内容,近年来在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为了探究全方位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的患儿均予以计算机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接受的6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进行平分,即纳入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
对照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16例、14例,平均年龄为(7.52±2.55)d;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17例、13例,平均年龄为(7.36±2.05)d。
通过统计学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两组的数据较为相似(P>0.05)。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4-04-09T08:49:57.1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作者:姚淑霞[导读]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以内的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引起的巩膜、皮肤以及黏膜黄疸症。
姚淑霞(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2613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黄疸有效的早期综合护理措施。
方法选择140例黄疸新生儿,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皆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配方奶、游泳、专业抚摸等干预性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调查家属满意度。
结果干预组患儿1周内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以及退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家属满意率(95.7%)较对照组(85.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干预胎便抚摸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68-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analysis of neonatal jaundice early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140 cases of neonatal jaund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ased targeted supplementary formula, swimming, touch and other profess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nursing observation, investigation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以内的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引起的巩膜、皮肤以及黏膜黄疸症。
发生病理性黄疸时,高浓度的胆红素会损害新生儿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因而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早诊断、早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70例新生儿进行针对性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获得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间于我院出生的1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体重
2.4~4.1 kg,平均(
3.2±1.1)kg。
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其中顺产28例,剖宫产42例;对照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其中顺产33例,剖宫产37例。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
两组产妇无产前并发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两组新生儿均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母乳喂养基础上按需哺乳。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母乳不足时补加配方奶足量哺乳;每天游泳15 min,游泳后由专业人员抚触护理15 min。
1.2.1 常规护理:①母婴同室,确保病房始终安静、舒适;②观察新生儿黄染部位、范围,记录评估黄疸值,观察精神状态,若黄疸症状加重或者嗜睡等情况出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诊断治疗;③检查记录新生儿排便情况,记录新生儿每天排便次数、大小便颜色等,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尿片清洁干燥;超过24 h未排胎便的婴儿,给予适当刺激肛门促进排便;④采取多形式的健康宣教。
1.2.2 早期足量喂奶:早期充足的喂乳量可刺激新生儿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促进胎便排出[2]。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来源,但临床上常见产妇开乳晚、泌乳量不足。
新生儿自出生起即实行母婴同室,帮助产妇早开乳以便新生儿早吮吸,保证足够的哺乳次数和每次哺乳量,若母乳不足可添加配方奶至喂哺后婴儿有满足感。
如此增加早期摄乳量及喂养次数,干预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首次排黄便时间均得以提前(P<0.05),黄疽指数显著降低,退黄时间缩短(P<0.05)。
1.2.3 游泳:每天上午哺乳后1 h游泳15 min,脐带放水、加戴救生圈后护理人员在旁协助婴儿在泳池内进行肢体伸展运动,确保水质洁净温和、水温适宜;游泳结束后及时护理脐带;擦干身体,注意保暖。
游泳时适宜温度的水可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且游泳使得机体耗能增多,促进食欲和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随胎便排出,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指数。
1.2.4 抚摸护理:抚触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促进消化液和胰岛素分泌,提升婴儿食欲,有利于婴儿排便。
背部抚摸动作可引起脊髓内排便中枢兴奋,使排便次数增加,减少胆红素重吸收量。
另外,轻柔的抚摸护理能使新生儿通过皮肤直接感受到爱与呵护,能使新生儿精神放松、少哭闹,对于婴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十分有利。
1.3 观察指标:抚摸护理后,于患儿前额正中和胸部测1次黄疸指数,并做好记录(采用北京麦邦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MBJ20经皮黄疽仪);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记录两组组新生儿胎便转黄时间、退黄时间。
出院前问卷形式调查家属满意度。
2 结果
干预组患儿1周内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以及退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干预组家属满意率(95.7%)较对照组(85.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胎便转黄时间以及退黄时间比较(x-±s)
组别1周内黄疸平均指数胎便转黄时间(h)退黄时间(d)
干预组9.36±2.09①32.21±3.38① 3.1±2.2①
对照组11.15±4.7161.47±6.54 5.9±3.0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小结
过量胆红素未能及时排出是新生儿黄疸的根本原因,早期足量喂奶、游泳和抚触都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胆红素代谢并随胎便排出,从而降低游离胆红素浓度,有效预防高胆红素所致的神经损伤。
此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桂香.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0,16 (4):478.
[2] 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57(2):408.
[3] 商广芝,李松,洪丽娟.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