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文化小说与汪曾祺受戒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汪曾祺
阅读与思考:
舅舅
赵大伯
小英子
明子和小英子一
起经历的事情
渡/普照,
及仁海的
老婆
明子要去善因寺受戒受戒后回
家的船上
明子和小英子
相互表白
善因寺明子受戒
小英子参观善因寺
小说结束
看星星荸荠田荸荠小河搭船进城善因寺受戒相识初恋热恋小河
船上表白
表白
认识了庵里的六个人情窦初开认识在庵里打牌的人
认干娘
和小英子家一起生活荸荠小河搭船进城善因寺受戒小河船上表白和小英子的情
感进一步加深见到更大的寺庙受戒成功收获爱情
好感
为两⼈的进⼀步交往做铺垫
感情加深
⼼理活动,体现明海情窦初开
⼼理活动,⼀是明海性格内向,和异性单独相处,内⼼紧张。
⼆是明海担⼼别⼈的闲⾔碎语。
⼼理活动,⼩英⼦对和尚受戒很好奇
关⼼
表⽩
初识:⼩船上对话,和⼩英⼦⼀起⽣活,回家的船上对话等。
P348、352、355、357、358
初识:⼩船上对话,和明海⼀起⽣活,回家的船上对话等。
P348、352、355、357、358。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第一篇: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一)汪曾祺简介江苏高邮人。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纪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受戒》以独特的叙述方式:顺其自然、随意漫谈、闲话文体、插入叙述,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
(1)“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世俗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温馨回忆的情调。
(2)明海“当和尚”:为生活所迫,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3)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 介绍小和尚的生活:清闲连带插入叙述其他几个和尚的特点:仁山:当家的,管三本账(经账、租账、债账)仁海:带家眷仁渡:年轻、聪明精干和尚的生活:吃水烟、打牌……小结:人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和自然的本性。
(4)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温饱不愁,男耕女织。
小英子家的环境:世外桃源般清雅。
小英子家的生活:纯朴、温馨“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颗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颗结白的,三颗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
……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
房檐下边种着一颗石榴树,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
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栀子花香得冲鼻子。
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
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
读汪曾祺《受戒》读汪曾祺《受戒》两个人像红杏一样闹———读汪曾祺《受戒》毕飞宇文汇报2016-07-02第8版《受戒》很著名,是汪曾祺先生标志性的作品,简单,明了,平白如话,十分好读。
小说写的是什么呢?自由恋爱。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爱上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明海和小英子,他们相爱了。
一、文人气的包浆《受戒》是一个恋爱的故事。
有趣的事情却来了,这个有趣首先是小说的结构。
《受戒》总共只有15页,分三个部分。
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可以说眉清目秀。
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都是独立的一行,像眉毛:第一个部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顺着“出家”,作者描写了神职人员的庙宇生活,篇幅是十五分之七,小一半;第二个部分,“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沿着“英子家”的这个方向,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农业文明里的乡村风俗,篇幅是十五分之六,差不多也是小一半;第三个部分,“小英子把明海接上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水面上私订了终身,篇幅却只有十五分之二。
这样的结构比例非常有趣。
我敢说,换一个作者,选择这样的比例关系不一定敢,这样的结构很特殊。
就篇章的结构比例来说,最特殊的那个作家可不是汪曾祺,而是周作人。
关于周作人,我最为叹服的就是他的篇章。
从结构上说,周作人的许多作品在主体的部分都是“跑题”的,他的文章时常跑偏了。
眼见得就要文不对题了,都要坍塌了,他在结尾的部分来了小小的一“俏”,又拉了回来。
这不是静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很惊险,真是风流倜傥。
鲁迅的结构稳如磐石,纹丝不动。
可周作人呢?却是摇曳的,多姿的,像风中的芦苇。
鲁迅是战士,周作人是文人。
汪曾祺不是战士,汪曾祺也是个文人。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了解汪曾祺在八十年代初期为什么能够风靡文坛。
1980年,汪曾祺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了《受戒》,所有的读者都吓了一大跳———小说哪有这么写的?什么东西吓了读者一大跳?是汪曾祺身上的包浆,汪氏语言所特有的包浆。
这个包浆就是士大夫气,就是文人气。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主题思想《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不仅在发行之初,就有许多独特之处,这篇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不同于当时的文学主流,甚至一开始,汪曾祺根本就不奢望能够发表。
但砂砾永远掩不住珍珠的光辉,李清泉力排万难,在《北京文学》的第十期上发表。
《受戒》初成,虽然刚拨乱反正,但人们对“极左”思潮还是心有余悸,《受戒》的题材与风格,让人们还是不大接受。
好在文章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篇极佳的好篇章。
《受戒》这篇文章,仅仅是以简单、温馨、清丽、诗意的语言文字去描述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朦胧美好的爱情故事,其中也蕴含着对生活的、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与人情的欢歌。
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素材,是汪曾祺的早年间的生活故事,在年过六旬的他看来,曾经少年的回忆,是最清纯美好的,那乡间小庙的人,是最纯粹的,那可爱的农村女孩小英子,是美好的、健康的、自然的。
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是说不出来的朦胧、天真、美好、纯粹,那是过了那个年岁,再也不会在有的真挚情感。
小说的内容没有多么的错综复杂,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凡故事,就像是遥远山村的故事,平凡、简单,但有着人们内心最深刻的追求,对爱的向往,对精神的世界的渴望。
在一些小说中,我对和尚的第一感觉,来源于莫言《红高粱》中的寥寥几句,那是极不好的感官。
在《受戒》中,也是这样的一群和尚,胆大不相同,这是一群在凡尘中生活着的人,很具有生活气息。
就像他们在过年时,会杀猪吃肉。
一般去当和尚的人,也是为了谋生,“箍桶的、弹棉花的、画匠、”等,都是生活的手艺,而且,去当和尚,只要“面如朗月,声如钟馨、聪明记性好、会认字”就符合当和尚的要求标准。
这些,都是和我们的生活一样。
除却诵禅念经,我们都一样。
小和尚明海,在青春年少时遇见了同样美好的农家女小英子,爱情的种子在两个人心中埋下,随着渐渐地相处,萌芽、开花。
他们选择了追求爱情。
我想,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吧!小说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和所有人一样生活的和尚,他们有当家的,不单单是住持,就是管账。
汪曾祺的受戒汪曾祺先生的《受戒》,是一篇充满了诗意与温情的小说,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乡画卷,徐徐在读者眼前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水乡。
明海,一个青涩纯真的小和尚,因家境贫寒,被送去荸荠庵出家。
荸荠庵虽名为庵,却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和尚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
庵里的仁山、仁海、仁渡,各有各的性格和故事。
仁山是当家的,是个不怎么念经的胖子;仁海有老婆;仁渡则是个聪明活泼、喜欢唱山歌的年轻和尚。
明海在荸荠庵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又有趣。
他跟着师父们学习念经,参与庵里的各种活动,也逐渐适应了和尚的生活。
而就在这时,他遇见了小英子。
小英子一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是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
她和明海相识相知,一起玩耍、劳动,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
小英子的率真无邪给明海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他们一起薅草,一起划船,一起在田间漫步。
小英子的笑声仿佛是春天里最动听的音符,在明海的心中荡漾起层层涟漪。
而明海的单纯善良也让小英子心生欢喜,两人之间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只有最纯粹、最真挚的情感。
在这个水乡世界里,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充实。
他们顺应着自然的节奏,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关系融洽。
没有太多的争斗和算计,有的只是那份淳朴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汪曾祺先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美丽的水乡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
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读者的心间,让人感到无比的舒畅和惬意。
《受戒》中的爱情,是那样的纯净和美好。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没有被礼教的枷锁所禁锢。
他们的爱情就像田野里的花朵,自然而然地绽放,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种爱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荸荠庵里的和尚们,虽然身处佛门,却没有摒弃人性中的欲望和情感。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摘要:汪曾祺的《受戒》以其所表现的人性的美好,所营造的“散而淡”的艺术风格,以及汉语表达的独特韵致而成为当代文学经典。
小说的别致之处在于,它呈现了一幅恬适而美丽、悠闲而快乐的生活景象,一种浪漫而抒情、充实而自足的生活方式,所彰显的是传统伦理和世俗情感的美好。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诗性而无神性、有信心而无信仰的世界,尤其是作者欣赏而赞叹的情感态度,不仅带有个人的想象和意图,而且也是渎神时代的自娱和快乐。
它是否是对现代启蒙精神的撤退和掩藏?这值得我们重新玩味和反思。
关键词,注曾祺:《受戒》:渎神的诗性:文化寓言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更替,作家呈现群体化,汪曾祺却是一个难以归类的作家。
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也有人说他是先锋派作家;有人把他放在寻根文学里,也有人将他看做是乡土文学作家。
他的代表作《受戒》在《北京文学》1980年10月号发表后,凭借其小说的散文化、诗化的风俗描写和潜意识心理的流动等文体实验获得了文学评论家们的高度赞赏,又以反抗禁忌、彰显和尚的七情六欲以及爱情的美丽等美好人性而得到了社会读者广泛的喜爱和认同。
但对它的归类也是颇让文学史踌躇的。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把《受戒》与邓友梅的《烟壶》放在“乡土市井”小说里面,但又采用一个诗一般的标题:“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显然是不一致的。
吴秀明将它放在“寻根文学”里面,与《棋王》、《爸爸爸》、《小鲍庄》、《红高梁》一个系列。
孟繁华将它放在“主潮之外”,但却给它一个“东方风情”的标题和命名,感觉有些枘凿不合。
杨匡汉为共和国文学60年选出60部代表性作品,《受戒》被选为1980年的代表作。
由此可见,《受戒》是一部不可忽视但又难以准确定位的经典之作。
小说既传承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比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有故事但又淡化情节,打破线性发展、因果对应的传统叙事逻辑等,在80年代热闹而喧嚣的文坛,以其静寂和独特而引人注目。
关于汪曾祺的《受戒》导语:汪曾祺創作小說的黃金時代是八十年代,他的《受戒》、《大淖記事》對所謂“尋根”小說的興起產生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他的文字的贵气源自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故汪先生写小说,写散文小品,文字虽白得不能再白,却字里行间释放得有一泓古人性情文章里才有的文气、雅气、书香才子气,仿佛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好东在底里。
凡汪先生的小说文章,我见之必读,读之必爱不释手。
我喜欢他文章里有而别人文章里无的那样一种调子,那样一种气场,及那样一种温度。
“欢乐”似乎确是汪曾祺赋予《受戒》的“意义”,他说:“我的作品的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快乐,尤其是今天。
”黄子平对此的描述是“悲愤哀伤惶惑,‘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然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其实是‘粉饰伤痕’)的批判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
”(《汪曾祺的意义》,1989)不能不说,《受戒》不仅是对新时期之前的文学“不谈爱情”、“政治挂帅”、“主题先行”的反叛,同时也构成对同时期方兴未艾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反拨。
汪曾祺强调“我的作品是健康的,是引人向上的,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无外乎是希望读者借助小说的精神力量,走出咀嚼苦难与悲情的迷思,平复过于哀伤的人心。
稍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对现世人心的抚慰,却是通过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来实现的。
依照当年的批评模式,人们为了肯定《受戒》,努力要在其中读出“人民性”、“反封建”的意义,诸如“作者满怀敬意地开掘出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内在的性格力量和精神美,同时他也对劳动人民的旧社会身受的重重苦难表示深深的同情”(陆建华《动人的风俗画》,1981); “作者为两个小恋人选择受戒与庙宇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具有诙谐的机智,无疑是对神的嘲弄,对人的自然情感与生活权利的肯定”(季红真《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造的性格》,1983); “《受戒》中小和尚与村姑的爱情故事,是对禁锢人性的的嘲弄,还是借描写半僧半俗的生活,表示对那种略带原始韵味的人情美的热衷呢?或藉此反衬城市那种物欲横流的丑恶世界?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的美学评析》,1988) … …而今重读这些评论,不无隔靴搔痒之感,但这些评论呈现的问题是:时代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着解读汪曾祺的方式,虽然汪一再表白“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但转型时代的“权势转移”足以让边缘与主流之间,有多重对话与转化的可能。
汪曾祺:(市井寻根)《受戒》《大淖纪事》《异秉》《岁寒三友》(传统美德友谊)《八千岁》艺术特点:1同时兼具散文文化与诗化的特征2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强烈的传达出一种清新淡薄高雅的风俗画效果3小说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平淡流畅自然生动形象是一种诗话的小说语言思想内容:1文化小说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参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2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3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找精神解脱4欣赏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受戒》人文文化理想对人性本真的状态的赞美和向往,追求的是一种远离古稀的道德戒律注重维护正常的生存利益充满自然健康的世俗趣味的生活状态邓友梅:(京味市井小说)《在悬崖上》(百花文学)《追赶队伍的女兵》《那五》《烟壶》(八旗子弟)艺术特点:1写人状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擅长以人物语言行动及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颇为生动传神2叙述语言具有浓郁的京味同时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而朴实生动舒缓明朗而又幽默谐趣思想内容1对民族气节的礼赞2对传统民族文化心里的深刻眷恋《那五》厚重的京都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品位的人物凝聚着文化特质的风物冯骥才:(津味小说市井民俗批判)《阴阳八卦》《三寸金莲》《神鞭》(怪事奇谈)怪事奇谈内容特点:1文化作为创作的切入点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展示天津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借鉴鞭子与小脚映射象征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负面因素富于作品一定的认识价值另一方面运用传神的天津方面口语来写市井风俗体现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丰厚艺术特点1先蒸发掉直觉的感受然后取出理性的结晶来把我创作2人物性格行为都渗透这种荒唐的溶液(一是离奇感,悲剧感,荒唐感)3形式既是内容内容既是形式的经验性创作观念4从三个层次把握小说创作(一好看有趣可读性娱乐性强二直接象征和喻意三文化内涵)5传统小说技巧与本体象征荒诞手法和深刻文化思想内涵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调侃幽默反讽机警的语言文体风格6充满天津市井风格浓郁的津味。
汪曾祺《受戒》讲义一、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二、《受戒》创作背景《受戒》写于 1980 年 8 月 12 日,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逐渐从过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汪曾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文学视角,创作出了这部充满清新自然风格的作品。
三、故事梗概《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小村姑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
明海因为家里兄弟多,生活贫困,被送到荸荠庵当和尚。
庵里的和尚们也并非严守清规戒律,日子过得随性自在。
明海在庵里结识了邻居家的小英子,两人一起玩耍,一起劳动,渐渐地产生了朦胧的感情。
在这个充满田园风光和人情温暖的世界里,没有世俗的束缚,没有礼教的压抑,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美好。
四、人物形象分析1、明海明海是一个单纯、善良、聪明的小和尚。
他出家并非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是生活所迫。
在荸荠庵里,他跟着师父们学习念经、做法事,但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2、小英子小英子是一个活泼、开朗、率真的女孩。
她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对明海有着真挚的感情。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3、其他人物荸荠庵里的和尚们,如仁山、仁海、仁渡等,他们各具特色,但都打破了传统和尚的刻板形象,展现出人性的真实和可爱。
五、主题探讨1、爱情与人性《受戒》中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真的爱情,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种爱情不受宗教、礼教的束缚,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发展的,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赞美。
2、田园生活的向往小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人们在这里勤劳地劳作,彼此关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简单、纯真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受戒》讲义汪曾祺讲义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淳朴的人物形象和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描绘,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水乡,庵赵庄。
庵赵庄有一座荸荠庵,庵里的和尚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主人公明海,因为家里兄弟多,土地少,被送去当和尚。
在庵里,他与小英子相识、相知,逐渐萌生出纯真的感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明海是个单纯、善良、勤劳的少年,他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平静地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小英子则是个活泼、机灵、大胆的女孩,她有着一颗纯真无邪的心,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
荸荠庵里的和尚们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出家人,他们吃肉、打牌、唱经,过着世俗而又自在的生活。
这些人物形象打破了人们对和尚的固有印象,展现出人性的真实与美好。
汪曾祺先生在中展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平实质朴,却又充满了韵味。
比如,在描写庵赵庄的自然风光时,他写道:“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这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描绘出了水乡的美丽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小说的情节看似平淡,却蕴含着生活的真谛。
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发展自然而纯真,没有跌宕起伏的波折,却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他们一起挖荸荠、一起玩耍,这种简单的相处中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情节安排,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佛教的教义在荸荠庵里并没有被严格遵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一种较为宽松和实用的态度。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农村社会中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以及人性在这种碰撞中的坚守和变化。
从主题上来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对人性的赞美,对自由、纯真和美好的追求。
乡土小说、市井文化小说与汪曾祺《受戒》(2课时)一、教学目的:了解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兴盛的背景原因及其主要的审美特征,了解主要作家作品。
二、教学要求:掌握汪曾祺小说《受戒》的审美特征。
三、阅读书目:陆建华:《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绍棠《我与乡土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四、课后作业:《受戒》与“十七年”小说写作模式相比有哪些方面的突破?一、乡土小说与市井文化小说的兴起当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一步步地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的时候,“五四”新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即以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也悄悄地崛起。
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两种启蒙的传统,一种是‚启蒙的文学‛,另一种则是‚文学的启蒙‛。
前者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的标准;后者则是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它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
追溯其源,新文学史上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萧红等作家的散文、小说,断断续续地延续了这一传统。
“文革”刚刚结束之初,大多数作家都自觉以文学为社会良知的武器,积极投入了维护与宣传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的社会实践,以倡导和发扬知识分子现实战斗精神的传统为己任;但随着80年代的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的创作个性逐渐体现出来,于是,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
就在“伤痕”、“反思”、“人道主义”、“现代化”等新的时代共名对文学发生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的时候,一些作家别开生面地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它包括“民族性”、“乡土性”、“文化小说”、“西部精神”等一组新的审美内涵来替代文学创作中愈演愈烈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这一创作思潮中有意识地提倡“乡土小说”的是刘绍棠,他的这类作品有《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中篇小说,他把自己的语言美学命名为“山里红风味”,小说主要学习和运用民间说书艺术、着力描写乡土的人情美与自然美,小说多带传奇性,民间的气息比较浓厚。
他的几部最出色的中篇小说都以描写抗日爆发前夕的运河边上农村生活为背景,着重渲染的是农家生活传奇,俊男俊女恩爱夫妻,一诺千金生死交情,故事结局也总是“抗日加大团圆”。
这样的故事传奇自然回避了现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而且内容结构也常有重复之嫌。
但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言和艺术因素,可读性强,在大众读物刚刚起步的80年代,在农村会受到欢迎。
刘绍棠小说文笔优美而清新,意境淡雅而适远,景物描写尤胜,仿佛是一首首田园牧歌。
他歌颂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中国民间道德的善良和情义方面,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是侠骨柔肠,重情重义,既描画了民间人情美的极致,也显示出作家的世俗理想。
还有被称为“市井小说”,如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等,小说将民俗风情的描写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的、以民情民俗来反衬当前政策的适时的创作。
如陆文夫的“小巷人物”系列,尤其是《美食家》,小说通过一个对食文化、对老吃客都有着严重偏见的“当权者”,带着一种狭隘的阶级报复心理,使有着悠久传统的江南食文化遭到破坏,同时又以一位老“吃客”的经历反映了当代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变迁。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特点与上述作品不太一样,他以家乡纪事来揭示民间世界。
汪曾祺对这个‚市井小说‛概念有过一些论述:‚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的都是小人小事。
‘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得都是极平凡的人‛。
汪曾祺的小说不但具有民间风情,而且具有深刻的民间立场,其深刻性表现为对民间文化的认同上,并没有人为地加入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风土人情并不是小说故事的环境描写,而是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精神出现的。
这就使得‚五四‛以来被遮蔽的审美的传统得以重新发扬光大。
譬如他在《大淖记事》中他记载穷乡风俗: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
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
她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
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以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
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
有的姑娘、媳妇相与了一个男人,自然也跟他要钱买花戴,但是有的不但不要他们的钱,反而把钱给他花,叫做“倒贴”。
因此,街里的人说这里“风气不好”,到底是哪里的风气更好一些呢?难说。
汪曾祺用“难说”一词,以表示真正下层民间的多元的道德标准。
民间真正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汪曾祺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写出了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热情讴歌了民间自己的道德立场。
二、汪曾祺小说及《受戒》汪曾棋(1920-1997),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
从1940年到1947年,是他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
他与沈从文过从甚密,并且选了沈从文在联大开的几门课程。
其间,他写了《复仇》、《落魄》和《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后收入194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邂逅集》。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将近4年。
1962年初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编剧,曾与杨毓珉等人把沪剧《芦荡火种》(汪曾祺等作)改编成京剧《沙家浜》。
60年代是其创作的第二个阶段。
1980年以后是汪曾祺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丰收期。
他写了《异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
在新时期以来的诸多当代小说家中,能象汪曾祺那样经久不衰地吸引着评论家的目光,并保持极大探究兴趣的作家,似乎不算多。
汪曾祺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美与健康的人性,他对新时期小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文体。
他的小说近似随笔,随意洒脱,亲切自然,同时还注重气氛的描摹。
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受戒》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一)散文化的笔调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景画散文化的笔调是这篇作品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这种散文化的笔调最主要地表现在结构上。
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如行云流水,自然随意,没有我国传统小说那种有头有尾、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等特色。
《受戒》与汪曾祺的其他小说相比,情节性要强一些,但小说有约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写庵赵庄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庵赵庄”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
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
“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两部分。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
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
他的家乡出和尚。
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
有许多人出家当和尚好像正是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而几无信仰方面的需求。
明子正是这样的。
而要当上和尚却不容易,必须得是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还要聪明记性好。
当然要求也没有严格执行。
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
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
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
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
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
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织,温饱无虞,充满了一种俗世的美:“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
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栀子花香得冲鼻子。
顺风的时候,在孛荠庵都闻得见。
”小英子家房檐下一个石榴花,一棵栀子花,一红一白,应该不是小小的点缀,而是匠心独运。
小英子摘花,明子画,连英子娘看了也喜欢,促成了明子给她当干儿子。
秧已经很高了,低下头看不见人。
一听见非常脆亮的嗓子在一片浓绿里唱:栀子哎开花哎六瓣头哎……姐家哎门前哎一道桥哎……明海就知道小英子在哪里,三步两步就赶到。
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
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明海会画花,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
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挖荸荠。
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
汪曾祺似乎总是用一种独特的交待,详细认真地交待这,交待那,交待来,交待去,小说就结束了。
这种独特的“交待”诉诸我们的艺术魅力是强烈的线条感。
汪曾祺小说中那一连串的“风俗画”都不是靠色彩的渲染烘托而成,而全凭着他那老道奇妙的线条勾勒。
比如: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
这一带就数这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
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
山门里是一个打谷场。
三面都是大的柳树。
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
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
天井两过各有三间厢房。
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
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
大殿东边是方丈,两边是库房。
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形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对联: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盒花,有三间小房。
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正所谓“饥来便食,困来便眠”。
正如受戒所言:“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
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语言。
如写人物:“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
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
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