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1. 应激性:

(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

(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

(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

(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

(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

(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

(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

(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

(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

(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

(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

(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

(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

(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一.应激性、适应性产生的原因不同

应激性是受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热、食物、重力、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后才产生。二.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关系

应激性、适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统一的。一切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包括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病毒等,应激性可以使其趋利避害,适者生存。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

件产生适应性,久而久之导致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习性的改变。这样,生物才能生存下来,不断地进化发展。

三.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判定

判断生物的某种特性是否属于应激性,只要记住,刺激必须是来自生物体以外的外界刺激,反应必须是针对所受刺激生物体自身作出的反应。因此,判断的关键主要是:(1)是否存在外界刺激;(2)生物体是否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3)此反应是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判断生物的某种特性是否属于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适应性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指生物的一些特征、性状与环境相适应。因此,判断的关键是:(1)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什么?(2)生物体的特征、性状是否与环境相适应?(3)这种特征、性状是否是长期的、稳定的?

下面是经常出现的应激性、适应性现象:

1. 应激性:(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显微镜知识点及习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目镜:放大物像(无螺纹,目长低)—靠近眼睛 镜筒:放置目镜 转换器:转换镜头,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像(有螺纹,物长高)—靠近被观察物体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 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光圈,可调节光线强弱。 (光弱—大光圈,光强—小光圈,首先使用大光圈)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光弱—凹面,光强—平面)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大 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调节焦距,幅度小,可使物像更清晰。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焦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物像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显微镜 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三转一看)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三转一看转动遮光器,使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反光镜,使凹面将光线反射 看物像,调节粗、细准焦螺旋 想一想,为什么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显微镜中的物像 显微镜中的物像和实物是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 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物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 如果显微镜视野中有污点,这个污点有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右下方”的物像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 A.向左上方移动 B.向左下方移动 C.向右下方 移动 D.向右上方有移动 2)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暗淡且偏左上方,则能使它明亮并位于视野中央的操作是() A.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右下方移动 B.换用小光圈,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C.换用大光圈,玻片

七年级生物上册2.1.1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030237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通过认识和了解显微镜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掌握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 1.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2.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显微镜的重要作用。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 3.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 4.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5.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热爱大自然,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但是在生活中接触显微镜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只是知道显微镜可以使我们看到的物体放大,但是具体的操作不会,所以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并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查看《练习使用显微镜》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对于特别微小又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聪明的人类发明创造了一种仪器,专门观察微小的物体。这种工具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显微镜。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并引出本课课题。 (2)教师活动: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最早是怎样出现的呢?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谁能到讲台前为大家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呢?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利用课件简述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微观世界的神奇,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活动2【讲授】(二)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1)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提问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设计意图:复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感受各部件的功能,如辨认目镜和物镜,调节准焦螺旋等。

初一生物-显微镜习题和答案.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习题 一、选择题 1、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 A、新鲜的 B、完整的 C、薄而透明的 D、干燥的 2、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目镜上有“5×”字样。物镜上标有“45×”字样。观察到的物体的实际放大倍数是( ) A、5倍 B、45倍 C、50倍 D、225倍 3、把刻有“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应当是( ) A、q B、p C、d D、b 4、如果在载玻片上写“→”那么在显微镜下可看到() A、→ B、↑ C、← D、↓ 5、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主要步骤可以依次简化为() A、擦片→滴水→取材→入水→观察 B、擦片→滴水→取材→盖片→观察 C、擦片→滴水→取材→入水→盖片 D、擦片→取材→入水→盖片→观察 6、在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中,盖玻片一侧要先接触水滴再放下的原因是() A、防止水溢出 B、防止观察材料受损害 C、防止出现气泡 D、防止盖玻片受损 7、当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 A、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暗 B、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C、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暗 D、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亮 8、在使用显微镜时,如果要使镜筒升降的范围比较大,应调节() A、转换器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 D、镜臂 9、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心,装片移动的方向应该是() A、右下方 B、右上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二、填空题 1、观察右面的显微镜结构图,并回答问题 (在[ ]内填标号,在_______上填名称) 写出下列标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 对物像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能大范围升降镜筒的是[ ]______________, 能小范围升降镜筒的是[ ]______________, 能反射光线的是[ ]______________,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的使用。 (1)正常情况下在用显微镜观察时,眼睛和镜筒的相关位置应该是下图的( ) (2)某同学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细胞有流动现象。请你帮他想一个补救的办法:___________。 (3)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时,你在下列哪种细胞中没有看到叶绿体( ) 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B、黄瓜表层果肉细胞 C、黑藻叶片细胞 D、菠菜叶肉细胞 (4)观察血涂片时,看到了图①所示的物像。 如果要在同一视野中进一步清晰观察白细胞A(如图②),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应当进行的操作是( ) A、转动转换器 B、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粗准焦螺旋 D、调节反光镜 三、连线题 把显微镜的相应功能与相应结构名称用线连起来。 ①安装目镜的地方a遮光器 ②调节光线强弱b反光镜 ③安装物镜的地方c镜筒 ④反射光线d转换器 ⑤小范围升降镜筒e粗准焦螺旋 ⑥大范围升降镜筒f细准焦螺旋

显微镜基础知识

显微镜基础知识 第一章:显微镜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观察微观世界,显微镜正是这样的设备,它突破了人类的视觉极限,使之延伸到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结构。 显微镜是从十五世纪开始发展起来。从简单的放大镜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单透镜显微镜,到1847年德国蔡司研制的结构复杂的复式显微镜,以及相差,荧光,偏光,显微观察方式的出现,使之更广范地应用于金属材料,生物学,化工等领域。 第二章显微镜的基本光学原理 一.折射和折射率 光线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两点之间以直线传播,当通过不同密度介质的透明物体时,则发生折射现像,这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造成的。当与透明物面不垂直的光线由空气射入透明物体(如玻璃)时,光线在其介面改变了方向,并和法线构成折射角。 二.透镜的性能 透镜是组成显微镜光学系统的最基本的光学元件,物镜、目镜及聚光镜等部件均由单个和多个透镜组成。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当一束平行于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相交于一点,这个点称“焦点”,通过交点并垂直光轴的平面,称“焦平面”。焦点有两个,在物方空间的焦点,称“物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物方焦平面”;反之,在像方空间的焦点,称“像方焦点”,该处的焦平面,称“像方焦平面”。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成正立虚像,而凸透镜则成正立实像。实像可在屏幕上显现出来,而虚像不能。 三.影响成像的关键因素—像差 由于客观条件,任何光学系统都不能生成理论上理想的像,各种像差的存在影响了成像质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各种像差。 1.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色差是透镜成像的一个严重缺陷,发生在多色光为光源的情况下,单色光不产生色

初中生物显微镜知识点精析

1. 应激性: (1)遇到危险时,母鸡会发出“咯咯咯”的叫声; (2)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一致; (3)知了在温度降到24℃以下时停止鸣叫; (4)用黑光灯诱杀鳞翅目昆虫; (5)有一种跳舞草,当它听到优美的乐曲就跳起舞来; (6)鱼铒投入水中,招来许多鱼取食; (7)放在阳台上的花,枝叶向光生长; (8)将菜籽油涂在纸上,引诱菜粉蝶产卵以消灭之; (9)麻雀早晨开始鸣叫; (10)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下垂。 2. 适应性: (1)北极熊具有白色体毛; (2)鱼具有流线型的体型; (3)蝗虫体色与绿草一致; (4)黄蜂身体上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警告); (5)竹节虫的形状与竹节相似; (6)生活在海洋中的乌贼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7)有些植物长期被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却可以生活在水中。 以下3道例题同学们可以试着做做看: 1. “葵花朵朵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在生理学上称(),在生态学上称() A. 应激性 B. 遗传性 C. 适应性 D. 向光性 2. 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呈灰黄色。这种现象不能说明的是生物的() A. 应激性 B. 变异性 C. 适应性 D. 多样性 3. 对适应性与应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们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B. 它们都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 C. 适应性是应激性的一种表现 D. 应激性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 一.应激性、适应性产生的原因不同 应激性是受外界刺激(如声音、光、热、食物、重力、化学物质、机械刺激等)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性是生物体在发生变异后,经过长期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才形成的,并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并非生物接受了某种刺激后才产生。二.应激性、适应性两者的关系 应激性、适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统一的。一切生物体都具有应激性,包括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细菌、蓝藻)、病毒等,应激性可以使其趋利避害,适者生存。生物正因为有了应激性,才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发生一定的反应,并对变化的环境条

初中生物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方法,发展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xx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写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习。 七年级生物教案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

高中生物显微镜的操作级知识点透析

▲显微镜的操作 一、显微镜的结构 一台显微镜包括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 大部分,注意比较和识别。 (一)机械部分 1.镜筒:为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 上端安装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作 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2.转换器:固着在镜筒下端的可转动圆 盘,上有2~3个螺纹圆孔,用来安装不同 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可根 据实验的需要在物镜之间转换。 3.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 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 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 4.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转动时可使镜筒快速上下移动,它的移动范围较大,可以粗调焦距。 5.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转动时镜筒上下移动不易观察到,它的移动范围 较粗准焦螺旋小,可以细调焦距,是物象达到最清晰。 6.镜座:位于镜臂的下方,显微镜的底部,呈马蹄形的金属座,用以稳固和支持镜身。 7.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二) 光学部分 1.目镜:安装在镜筒上端的镜头。它可以使物镜成倍地分辨、放大物像,如5×、10 ×、15×、20×。 2.物镜: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能够把物体清晰地放大。一般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如:低倍物镜(8×或10×)、高倍物镜(40×或45×),根据需要可选择一个使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乘以物镜的倍数。 3.反光镜:一个一面平另一面凹的双面圆镜,能作各种方向的翻转,可将来自光源的光线进行反射,使之依次经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在进入观察者的眼中。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反之使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 4.遮光器:位于载物台前下方的一个圆形、多孔、可转动的较薄的板,上面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孔叫光圈,转动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从而调节视野的亮度。 ※要特别注意分清下列几组结构,弄清它们各自的功能 ①转换器和遮光器、②通光孔和光圈、③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④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⑤反光镜的平面和凹面 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一→反光镜一→遮光器一→通光孔一→标本(一定要薄而透明)一→物镜的透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一→镜筒一→目镜(再放大成虚像)一→眼。 三、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操作显微镜

初中生物实验怎样操作显微镜 1.低倍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放置:显微镜平时存放在柜或箱中,用时从柜中取出,右手紧握镜臂,左一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实验台上,镜座后端距桌边1-2寸为宜,便于坐着操作。 (2)对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动旋转器(切忌手持物镜移动),使低倍镜对准镜台的通光孔(当转动听到碰叩声时,说明物镜光轴已对准镜筒中心)。打开光圈,上升集光器,并将反光镜转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右眼睁开),同时调节反光镜方向,直到视野内的光线均匀明亮为止。 (3)放置玻片标本:取一玻片标本放在镜台上,一定使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弹簧夹夹住,然后旋转推片器螺旋,将所要观察的部位调到通光孔的正中。 (4)调节焦距:以左手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地上升至物镜距标本片约5毫米处,应注意在上升镜台时,切勿在目镜上观察。一定要从右侧看着镜台上升,以免上升过多,造成镜头或标本片的损坏。然后,两眼同时睁开,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左手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缓慢下降,直到视野中出现清晰的物象为止。如果物象不在视野中心,可调节推片器将其调到中心(注意移动玻片的方向与视野物象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视野内的亮度不合适,可通过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开闭光圈的大小来调节,如果在调节焦距时,镜台下降已超过工作距离(>5.40mm)而未见到物象,说明此次操作失败,则应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镜台。 2.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镜的观察。 (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调节器的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如果视野的亮度不合适,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调节,如果需要更换玻片标本时,必须顺时针(切勿转错方向)转动粗调节器使镜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标本。 【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持镜时必须是右手握臂、左手托座的姿势,不可单手提取,以免零件脱落或碰撞到其它地方。 2.轻拿轻放,不可把显微镜放置在实验台的边缘,以免碰翻落地。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 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 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

人教版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 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 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 读,引出主题。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 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 史。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 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 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 镜? 1.显微镜的构造兴奋,跃跃欲试。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 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 观察到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 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 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 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 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 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 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 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 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 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 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 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 同解决问题。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 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 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 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 纠正错误。 小组竞赛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 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 像。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 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 放入箱中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图

第7单元 第21 章生命的发生与发展 生命起源的几种论点:1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2 化学进化论(有机小分子的形成是生命的开端)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化石显示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地球上的生命史:前寒武纪时期(原核到真核,单细胞到多细胞)古生代(三叶虫时代、有水生到陆生,出现裸蕨类植物—煤)中生代(恐龙)新生代(哺乳类和鸟类、被子植物)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的微小变异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经过多代,这些有利变异在物种体内积累,这就是自然选择,他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直立行走是人类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人类进化过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现代人: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澳大利亚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的7个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基本单位 生物命名法:林奈的双名法 原生生物:藻类 植物的主要类型:苔藓(无真正的根)蕨类(有疏导组织)、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型: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之间)、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生物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是有限的。 第24章人与环境 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酸奶:乳酸菌,米酒:酵母菌。沼气:甲烷菌

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知识点 一、取镜和安放: 1.为何要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答:防止目镜和反光镜脱落 2.为何要把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cm处,还得偏左? 答:防止显微镜掉落,为了方便观察 二、对光: 1.选一个较小倍数的物镜,一般都是10倍的 2.用大拇指和食指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掰物镜 否则,镜头容易松动,使得放大倍数不准确了,另外也容易污染镜头。 3.对光后的效果是什么? 答:调出白亮的圆形视野(A转动转换器,使得目镜、物镜、 通光孔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B选择一个较大的光圈C 转 动反光镜) 4.光线太强为何不好?该怎么办? 答:强光刺眼,对眼睛不好;可换用较小光圈和使用反光镜的平面镜一面。反之,光暗时用较大光圈和凹面镜一面。 三、观察: 1.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注意:是玻片上的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直到接近玻片标本。

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损毁物镜 3.上升镜筒(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入怀”),直到看清物像为 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4.你知道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而同时右眼也要睁开吗? 答:一般人都是用右手写字,以便写字、记录或绘图 四、显微镜实验完毕后,应把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物镜 和目镜,请问擦镜纸。然后,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或什么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小结 一.逆时针(入怀)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是上升(逆升,顺降)二1. 目镜没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 2. 物镜有螺纹,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 三、物象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四、显微镜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 若玻片上有一“b”字,你所看到的物像是“q” 五、在观察生物标本时,发现视野中出现了个污点,想判断污点是 在物镜上、还是玻片标本上或是在目镜上,你有何办法? 答:先转动目镜,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若污点跟着动,则污点在标本上。若污点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视野越暗,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小; 放大倍数越低,视野越亮,所看到的实物范围越大。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生物的特征核心知识 | 生物的特征练习题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一)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当听到碰叩声时,方可进行观察,此时物镜光轴恰好对准通光孔中心,光路接通。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中央有一通光孔,我们所用的显微镜其镜台上装有玻片标本推进器(推片器),推进器左侧有弹簧夹,用以夹持玻片标本,镜台下有推进器调节轮,可使玻片标本作左右、前后方向的移动。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使镜台作上下方向的移动。 ①粗调节器(粗螺旋):大螺旋称粗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作快速和较大辐度的升降,所以能迅速调节物镜和标本之间的距离使物象呈现于视野中,通常在使用低倍镜时,先用粗调节器迅速找到物象。 ②细调节器(细螺旋):小螺旋称细调节器,移动时可使镜台缓慢地升降,多在运用高倍镜时使用,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象,并借以观察标本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结构。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它有平、凹两面,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凹面镜聚光作用强,适于光线较弱的时候使用,平面镜聚光作用弱,适于光线较强时使用。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①聚光镜:由一片或数片透镜组成,起汇聚光线的作用,加强对标本的照明,并使光线射入物镜内,镜柱旁有一调节螺旋,转动它可升降聚光器,以调节视野中光亮度的强弱。 ②光圈(虹彩光圈):在聚光镜下方,由十几张金属薄片组成,其外侧伸出一柄,推动它可调节其开孔的大小,以调节光量。

生物七年级《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学会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显微镜的构造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 (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通过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初步形成利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 习惯。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投影仪;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 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那么各器官又有什么组成呢?走进

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 1.取:镜右手握,左手托; 2.放:略偏左(便于左眼观察,右眼记录绘画) 3.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 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显微镜的构造。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回答教师指示部分 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显微镜的使用 4.对光 小结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师总结出并板书: 板书: 课堂巩固作业: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5)有遗传和变异; (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其中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 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Ⅰ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显微镜有关知识总结 一、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保持镜身直立,放在自己身体的左前方。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光圈正对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至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低倍镜的使用

1)放置装片 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用压片夹压住。 2)调焦 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直至物镜距玻片2-5mm处,然后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3)低倍镜下观察 4、高倍镜的使用 在低倍物镜下将需要放大观察的标本部位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正中央,直接调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像。 5、使用后的整理 观察结束,应先将镜筒升高,再取下切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与通光孔错开,做好清洁工作。再下降镜筒,使两个物镜位于载物台上通光孔的两侧,呈八字形。放回镜箱。 三、几个重要知识点: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D.长度或宽度

【答案:D】 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 A.4倍B.16倍C.100倍D.400倍 【答案:A】 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小;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例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内有2个镜头,甲的一端有螺纹,乙无螺纹,甲乙分别为() A.目镜、物镜B.物镜、目镜 C.均为物镜D.均为目镜 【答案:B】 例2.显微镜头盒中的4个镜头。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丙、丁皆无螺纹。甲镜头长3厘米,乙镜头长5厘米,丙镜头长3厘米,丁镜头长6厘米。请问:使用上述镜头观察某装片,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装片之间距离最近的是;在同样的光源条件下,视野中光线最暗的一组镜头是。 解析:根据显微镜的结构可知,甲、乙镜头一端有螺纹,为物镜。丙、丁无螺纹,为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即与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2.1.1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 物像的。 倾听,引起注意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小先生巡视,帮助。 提出疑问,明确 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加以解释。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 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 或 8X ,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 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 要 看着物镜。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 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使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 倍数X 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 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 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 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 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 用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