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解读《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生动深邃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表现了一个有着独特生活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深邃独到的思考,也向我们展示了一首深沉、凝重的生命之歌。
整篇作品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与地坛的那种难以割舍的独特关系,也可以说是人与景观。
第二条线索是作家对地坛生活场景中一些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考。
在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这条线索中,地坛对他来说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进入了作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者也走进了地坛,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
地坛在作家笔下,突出的是这种物我交融的隐秘的精神默契。
因此作家没有对地坛的历史、面貌等做细致的描绘和刻画,而是地坛在表面上的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外,蕴含着深沉凝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在第二条线索中,作者以镜头摄取式的视角,勾勒了一些十五年来伴随着他、伴随着地坛的沧桑变化而的人物。
首先是他的母亲,大部分是用细节刻画来描写的,也通过大量的反思表现了他的交织着痛苦、理解、懊悔和慰藉的复杂心理。
然后是一对夫妻,他们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要到园子里来散步,相依相偎。
接下来是一位唱歌的小伙子,与作家曾互致问好。
再之后是一位坚强的长跑者,不管命运如何不公,始终坚持不懈,他们互相勉励,也是整个地坛中与作家走的最近的一个人。
还有一对兄妹,他们从小就在园子里玩,美丽的少女竟然天生弱智。
此外作者还十分简洁地勾勒出了饮酒老人、捕鸟汉子和朴素幽雅的女工程师。
这些人物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十五年来作家在公园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精心选取的角色。
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描写和思考,正对应着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乃至对生与死的深沉的思考和阐述。
在文中他们虽然没有说一句话,而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悲欢、乃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却感觉得很近、很真实,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予了太多的关注与沉思。
我与地坛的大致内容
标题:《我与地坛》——生命中的沉思与感悟
《我与地坛》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部散文集,主要描绘了他在地坛公园的长期观察和深沉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反思。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哲理性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以自己在地坛的独处时光为线索,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深入剖析,揭示出生活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他在地坛的每个角落,都看到了生命的痕迹,无论是落叶、虫鸣,还是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些平凡的景象,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也让他在面对自身病痛和挫折时,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不仅仅是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洞察。
他写道:“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这句话深深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坚韧,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深敬畏和对命运的接纳。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尽管他身体残疾,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和广阔。
《我与地坛》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命运和爱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有希望和美好存在。
史铁生以他的坚韧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生活的新视角,让我们明白,生活虽然艰难,但只要有坚韧的精神,就能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不仅是史铁生个人的生命之书,也是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书,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理解生活的苦难,去珍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作品,收录在他的同名书籍中。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史铁生在与地坛公园长达十五年的相依相伴中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史铁生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痛苦、挣扎、崩溃与救赎。
主题方面,《我与地坛》并非简单的励志故事,而是展示了一个人在面临绝望现实下的自我救赎。
史铁生通过自我剖析、思考和论证,试图重塑一个全新的人生观和自我。
风格上,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内心活动和实景描写著称。
文中通过七个章节,详细讲述了史铁生与地坛公园的故事。
地坛公园,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成为了史铁生思考生与死问题的场所。
角色设定方面,史铁生作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周围的人物,如一对老夫妻、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酗酒的老头、一个捕鸟的汉子等。
这些人物与史铁生共同构成了地坛公园的生活画卷。
阅读感受方面,这部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反思。
史铁生对母亲的情感描绘尤其动人。
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在痛苦中忽视和冷落了母亲,以及母亲去世后给他带来的巨大遗憾。
此外,史铁生对地坛公园的描绘也让人深感共鸣。
他将地坛视为一个既是牢笼也是避风港的地方。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史铁生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个人挣扎和自我救赎的主题。
这部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突然去世,文学界一时哗然。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史铁生的追怀。
《我与地坛》影响甚巨,在史铁生去世之后,这部作品不断被提及。
不管是批评家还是普通读者,要理解史铁生或其创作,都很难完全绕开《我与地坛》。
一、《我与地坛》与中国当代散文写作伦理的变迁虽然《我与地坛》具有艺术上的自足性,但是要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还是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视野。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它放置在中国当代散文史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
散文并无固定格式,书信、日记、读书札记、旅途见闻,甚至墓志铭,都属散文之一种。
散文也有多种功能,可言情,也可载道;可记事,也可状物。
依照不同的功能,散文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态。
遗憾的是,在进入当代以后,散文因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所蕴含的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减了,散文的写作形态也因此变得异常单一,有真性情、诚实、可信的文字实在是太少太少。
特别是在建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报告文学占据显赫地位,其他形态的散文尽管没有完全消散,却也被格式化了,写什么,怎么写,为谁写,都有一定的规则。
报告文学读多了,人是会厌倦的;过于宏大的叙事与抒情,也很容易让人退避三舍;动辄盲目升华,既不可信,也不可亲,甚至会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在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革新实验,在1980年代,甚至是在1970年代就已在酝酿;小说写作的革新实验,在1980年代中期也形成浩大声势,硕果累累;散文变革获得较大进展,却要等到1990年代初。
《我与地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1990年定稿。
虽说史铁生谈不上是中国当代散文变革的主将,《我与地坛》却堪称是这一变革中的一枚重要果实,是这次革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
要说《我与地坛》的文学史意义,恐怕就在于它有效地让散文从过分政治化的境地中脱离开来,切实地回到了存在本身。
二、有“我”的写作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的序列来看,《我与地坛》有一个特点很值得我们注意:它的写作,不再是为工农兵代言,而是回到个人存在的具体性,直接面对史铁回到存在本身———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德南青春热评主持人◎刘涛青春热评存在与影响55生自己的存在处境发言。
《我与地坛》解析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全书充满了哲思和人性化的探索。
史铁生在作品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在地坛公园的所见所感,让他对生活、爱情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地坛公园在史铁生的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但同时又有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他在公园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人生轨迹。
这些观察和思考让史铁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和脆弱,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还深入地探讨了关于亲情的主题。
他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她曾经带着他来到地坛公园,告诉他关于生命和未来的道理。
这些回忆让史铁生深刻地反思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让他更加珍惜和感恩与母亲相处的时光。
他意识到,亲情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感纽带,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
除了对生活和亲情的思考,《我与地坛》还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他的语言质朴而深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将读者带入了地坛公
园这个充满故事的世界。
他的写作技巧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性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爱情、亲情等主题,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这部作品让读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我与地坛》面面观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论的是史铁生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
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是出于如下几点理由:一,大家知道,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突然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悼念与追思。
在这些追思中,我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我与地坛》,可见这篇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天来谈论这篇作品,也算是对史铁生先生的一种悼念和缅怀。
二,对于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的一所高校教写作课。
大概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就把这篇作品带到了我的课堂上。
有四、五年的时间,差不多每年我都要面向学生诵读这篇作品,有时候是一遍,有时代两个班的课就会读两遍。
从2003年开始,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先是与人民出版社,后来又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编写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也把《我与地坛》选到了必修课里,而这一课的内容又是由我来编写的,所以我对这篇作品实在是太熟悉了。
三,以我个人的判断,我觉得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文学性上来看,《我与地坛》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中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
下面,我就从作者、文体、格局、结构、语言、立意等几个方面来面对这篇作品。
一、关于史铁生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我觉得谈论《我与地坛》,我们更需要从作者的情况谈起,因为这篇作品直接与作者的遭遇与疾病相关。
不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就无法很好地去理解这篇作品。
史铁生是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之后也就是他20岁那年,他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于是回北京治疗。
史铁生有篇散文,叫做《我二十一岁那年》,写到了他当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情景,写到了他当时的想法。
他说,当时是他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了那间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
我与地坛作品简介《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接下来店铺为你推荐《我与地坛》作品简介,一起看看吧!《我与地坛》作品简介《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着。
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我与地坛》作者简介史铁生 (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0年12月30号下午16点,因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号3点46分离开人世。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简析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他在北京地坛寺的一次游览体验,散文以自我感悟为主要线索,深入描绘了地坛的历史、地理、文化和宗教背景,展现了史铁生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散文一开始以高度的客观性介绍了地坛寺的位置、规模和历史意义。
随着史铁生对寺庙的深入探索,他开始感受到这个地方的神秘和美好。
他与众不同的是,他不再只是看到寺庙建筑的花砖流水或和檐廊飞梁的装饰,而是被它自成一体的自然、认为神话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所吸引。
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感受,他发现在这里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史铁生说道:“这里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感到思维和情感的颠倒,我的心灵、我的思维、我的身体都在不断地沉淀、融合,被渲染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和深沉的文化积淀”。
这一段话道出了地坛寺所充满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风貌。
同时,史铁生也不忘在文章中呼应着自己的创作特色,他在文章中屡屡提到雕刻、装饰、手艺等词汇,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艺术、文化、手工业等传统美学价值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式叙事中常见的“朴素性”。
他的文字数量不多,内涵却十分丰富,富有哲理的句子让读者受到启迪,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内涵丰富、意味深刻、构思巧妙的文章。
文章不仅介绍了地坛寺的历史和背景,更主要是展现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心理与感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个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独到感悟和思考。
文章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启发。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在真实而深入地描绘了地坛寺这一历史建筑的基础之上,更显示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信仰的热爱和思考。
通过对寺庙、园林和文化史的感知,作者以独特视角和简练语言唤醒读者的感受,让我们重拾对美好传统的认识。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小清新式的写作风格对于中国文化叙述的影响与意义。
散文《我与地坛》评析散文《我与地坛》评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史铁生双腿残废之后,此时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遭遇这样的悲剧,巨大的打击可想而知,每日竟是琢磨着“如何死去”的问题,在文章中,他也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地坛那里去,在作者的描述中,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一座和自己有着极其深厚缘分的地坛,正如他所写“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而这座地坛在作者的笔下,也确是被废弃的样子“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可就这么一个被荒弃的园子,成了他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有那么一段话,写的是院子里的景物,可是读过后,让我感受到的是,他写的不仅仅是景物那么的简单,“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同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如果是一个整天为了生计忙碌的人,又何尝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昆虫呢,更不用说会注意到这些妙趣横生的小虫的动作行为,而这些拟人化的描写所折射出来的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境,正如他所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我与地坛》里,写的不仅仅是地坛,还写道了作者残废时,作为母亲的担忧与痛苦,突然引起了我对自己母亲的思考,想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最伟大的,可惜作为儿女的却不曾体恤过自己的父母亲,他写道母亲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在诺大的荒园里寻找自己的儿子,就像是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直到最后,作者才意识到,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与地坛》相关资料1.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中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可以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2. 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
先是写到他的母亲。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3. 从文学方面说,这是一篇情真意切文笔优美流畅略带感伤的散文,它远离政治说教,是真正的“为自己内心写作”的好文章。
而从人性的角度,它揭示伤痛,直面伤痛,读之令人的内心变得强大。
史铁生的很多作品关注弱势群体,非常人性化,散文《我与地坛》如此,小说《命若琴弦》也是,在阅读了他的这些作品后,我们往往会唏嘘,会感动,会反省。
4. 艺术手法本文是一篇融议论、记叙、描写为一体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的深切的爱。
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
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
史铁⽣《我与地坛》作品鉴赏史铁⽣,中国当代⽂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位作家,以其特殊的⼈⽣经历⽽备受⼴⼤读者敬佩。
1951年,史铁⽣于北京出⽣。
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响应国家号召,在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
然⽽,不幸的是,在1972年,史铁⽣因为⼀场⼤病导致双腿瘫痪,不得已回到北京治病。
在21岁⽣⽇的第⼆天,史铁⽣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因为当时有限的医学技术条件,史铁⽣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双腿残废的严酷打击,没有⼯作、没有去路的⽣活,让年轻的史铁⽣⼀下⼦就失去了⼈⽣的⽅向。
在这样的茫然之中,史铁⽣⽆意间在⼀个下午摇着轮椅来到了地坛。
从此⼗五年⾥,⽆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天⽓,史铁⽣⼏乎都在地坛待着,有时候是⼀天到晚,有时候是⼀⼩会⼉。
就是在这样的寂静与孤独中,史铁⽣思考着⽣与死,思考着⼈⽣以及命运,不断地和⾃⼰的残疾做着⽃争,最终看开⼀切,并创作出《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实际上是⼀篇散⽂,记录着⼗五年⾥,史铁⽣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变迁,以及他对⼈⽣的思考与反省。
⽂章虽然不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处处充满哲理,给⼈以启迪,并激励着着⼈们对⽣活的希望。
第⼀、《我与地坛》可以说是史铁⽣遭遇突变、战胜苦难、收获成功、淡然处世的记录史。
⼗五年在地坛对⼈⽣进⾏思考与反省后,史铁⽣以⼀种近乎禅意和佛学的思想,阐述了⾃⼰的⼈⽣观和世界观。
1、运⽤顺从命运⾃然发展的观点,总结出对于⽣与死的思考:初进地坛,史铁⽣是⽆意识的。
地坛那时还是⼀座废弃的古园,没有被开发,⼈迹罕⾄,荒凉破败,情形和史铁⽣当时的⼼情很符合。
因⽽史铁⽣这样形容⼆者的关系:“它为⼀个失魂落魄的⼈把⼀切都准备好了。
”在最初⼏年,史铁⽣⾮常迷茫绝望,常常⼀个⼈摇着轮椅来地坛,和别⼈上下班⼀样,或是静坐着发呆、看书,或是躺着看着⾝边的事物。
那时史铁⽣的⼼绪是很失落的,他常常⼀连⼏⼩时专⼼致志的想着关于死亡的事情,想着⾃⼰为什么要出⽣。
我与地坛的文学评论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最为人所称道的散文佳作。
这部作品是作者在残疾后,在地坛公园中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史铁生以朴素而真挚的文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四季更替中大自然的细微观察,以及对命运和生死的深刻理解。
作品充满了哲思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读来令人动容。
作品的一大特色是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地坛公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这些景物不仅是作者对生命的寄托,也是他与自然交流的媒介。
此外,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他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无不为母爱的伟大而感动。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哲理的作品,它教会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要勇敢地面对,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一切。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人生启示,值得一读再读。
我与地坛作品简介《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我与地坛》内容概括: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常独自跑去地坛,以及作者在地坛中领会到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已逝世的母亲怀有无尽的后悔与怀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在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而是给她带来很大的痛苦。
而在母亲逝世后,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理解一个母亲的角色定位。
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
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
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作品介绍:《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介绍: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曾获得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史铁生的主要作用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往事》等。
关于《我与地坛》读后感《我与地坛》是一部由贾平凹所著的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这本书以贾平凹在地坛举行的庙会为背景,通过描述他与地坛的种种纠葛和转变,来反映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贾平凹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问题,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一些思考。
在小说中,贾平凹以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的身份出现,描绘了他在地坛庙会上的所见所闻。
在庙会上,他看到了世俗之间的争斗和尔虞我诈,也看到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和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奇迹。
在这本书的过程中,贾平凹反复提到了自己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与地坛的接触,渐渐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感叹着现实的无法改变,也感悟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通过与神灵的交流,他开始体验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归宿。
在这本书中,贾平凹描绘了一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画卷。
他以庙会为背景,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矛盾。
他通过对农村庙会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信仰的重视。
但与此同时,他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贪污腐败、利益冲突等。
这些问题使人们在庙会上忘却了追求内心的宁静,而陷入了纷争与争斗之中。
通过这本书,贾平凹希望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他呼吁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应该关注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奇迹。
他希望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宿,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本充满哲理与思考的小说。
通过贾平凹的亲身经历,这本书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描绘,它展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追求,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
通过读这本书,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和社会的现实,也能够对生活和人生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我与地坛》读书心得《我与地坛》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地坛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普通市民杨六福的人生沉浮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通过杨六福的一生,茅盾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和坚守。
在阅读《我与地坛》的过程中,我深深被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所吸引,同时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
首先,小说以地坛为背景,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变革。
地坛作为一个宗教场所,代表着传统的文化与信仰。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也面临着被废弃的风险。
茅盾通过杨六福这个人物,刻画了一位忠诚于传统价值观的普通市民,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来维护地坛的尊严和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这给了我很大启示,即在社会变革中,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付诸实践,为我们认为正确的事业奋斗不息。
其次,小说通过杨六福的一生,展示了普通人的人生困境和命运。
杨六福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他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然而,他却始终陷入贫困和艰难的境地,虽然他不停地努力,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这个角色,茅盾揭示了社会阶层和贫富差距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困境,而应该积极面对,并在面对困境中保持自己的坚持和尊严。
更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杨六福是一个有着强烈家庭观念的人,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关爱让我很感动。
无论是对妻子的守望,对孩子的悉心呵护,还是对亲人的关心和照顾,他都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家庭观念。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只有在家庭中保持和谐与关爱,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小说中还揭示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和牵挂。
在杨六福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妻子的早逝和儿子的离世,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和伤痛。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
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
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他思考了死与生。
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
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
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还有希望,在疫情肆虐的如今,病毒猖狂,但是我们众志成城,抗击病毒。
做好个人防护,配合国家疫情防控措施。
做到不给国家添乱。
风雨过后迎接彩虹。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2我是先了解史铁生,然后才去读《我与地坛》的。
人都说地坛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史铁生病后经历与心路历程。
一个经历了生活种种残酷的打击和磨难的人,是怎样在地坛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乐观的自己,成长为我们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读《我与地坛》,找到我内心追寻的答案。
地坛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史铁生在瘫痪后的几年里,总是独自到地坛去,一坐就是一整天。
地坛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叶,每一阵风,每一棵树,都有是他心灵的朋友。
正如他所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作者:王彬彬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成了当代文学的名篇。
至少在说到当代散文佳作时,人们不能遗漏《我与地坛》。
但据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讲台上透露,这篇作品当初是险些被作为小说发表的:“我想我们今天就着重地说一下《我与地坛》,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我们看一看这位创作者的感情的面目,他感情的图画是什么样的?《我与地坛》这篇东西怎么给它归类,也是经过一番争论的。
它当时在《上海文学》发表时,《上海文学》的编辑和主编都认为它是一篇好小说,可以作为一篇小说来发表,可是史铁生自己不愿意,他说这一定是散文,而且他说为什么要把散文看低呢?这就是散文,因此它后来还是作为散文发表了。
我也同意他的话,我觉得是一篇好散文。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
因为《我与地坛》当初是作为散文发表的,所以现在成了当代散文名作。
研究当代散文的人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而研究当代小说的人则不便将其纳入视野。
然而,要是当初史铁生不坚持“这一定是散文”而任其以小说的名义问世,那情形就反过来了:研究小说者会用种种或新或旧的小说理论对其大加谈论,而研究散文者则认为它不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
这样说来,一篇作品被当作“散文”还是被当作“小说”,有时是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的。
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捉弄”。
《上海文学》的编者最初打算把《我与地坛》作为小说发表,也总有他们的理由。
史铁生此前已是小说名家,因而编者把出自史铁生之手的叙事性作品都习惯性地看作小说,这是一层原因。
但除此之外,《我与地坛》本身也确乎提供了一份让编者“误认”其为小说的理由。
一般说来,“散文”的手法比较单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比较单纯、清晰;小说则总会有比较多样的“叙事手段”,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比较复杂、暧昧。
而《我与地坛》比起一般的“散文”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显然要斑驳、丰富得多。
王安忆明知《我与地坛》是“散文”而并非“小说”,却仍在专门讲解小说的课堂上以《我与地坛》为“范文”,对其中的“心灵世界”详做分析,也可证明这部作品确实具有“小说”的某些质素。
史铁生之所以坚持让《我与地坛》以“散文”的名义问世,我想,是因为他当初本就是把它作为“散文”来写的。
作品中的“我”就是史铁生自己,作品中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不但都实有其事而并没有丝毫“虚构”,而且可谓是在撕心裂肺、披肝沥胆,因此史铁生不能接受“小说”这种称谓,他或许还多多少少以“小说”这种称谓为亵渎和侮辱。
没有着意的“虚构”,表达的是自己十分真实和隐秘、轻易不肯示人的情思,——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我与地坛》是标准的“散文”。
但写《我与地坛》时的史铁生,毕竟是已写惯了小说的人,他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小说的常用手法用在“散文”的写作上。
《我与地坛》虽然“散文”的特色十分鲜明,但它的剪裁结构、布局谋篇,却显然是经过精心权衡算计的;而这种权衡算计体现出的确实是一个“小说家”的匠心。
在这个意义上,《我与地坛》这篇出自“小说家”之手的“散文”,确实与出自“散文家”之手的“散文”有所不同,它带着明显的“小说”的痕迹。
这里且以《我与地坛》中人称的变化为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抒胸臆,是“散文”的常见方式。
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往往在人称上玩出一些花样,即以变换人称的方式来丰富作品给读者的感受。
这种小说家惯用的方式,也被史铁生有效地用在了《我与地坛》的写作中。
《我与地坛》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完成叙述的,作品中的“我”就是史铁生本人。
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叙述过程中,史铁生并不总是以“我”的名义出现,有时史铁生成了“你”,有时则成了“他”,还有时竟成了“您”。
例如第二部分有这样的叙述:------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在这番话里,史铁生先是以“我”的名义出现,但忽然又变成了“她的儿子”和“他”。
这里的“她的儿子”和“他”既是“我”又不是“我”:是“我”,是因为“我”、“她的儿子”、“他”,这三者都是史铁生的代称;不是“我”,是因为“我”是现在的、正在写作《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的史铁生,而“她的儿子”和“他”则是当年那个以自己的任性令母亲加倍伤心的史铁生。
史铁生以人称变换的方式把现在的“我”与当年的“我”区分开来,让现在的“我”回想、品评和责备着当年的“我”。
当然,人称不变换,“她的儿子”和“他”一直以“我”的名义出现,语句仍然是通顺的,但语意却显然不同。
不变换人称,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就拉不开距离。
而没有了这种距离,意味就顿觉寡淡。
在《我与地坛》的第六部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则更是频频变换: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的地方一直唱。
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叨在嘴里。
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
我很要面子。
可是你写成了。
而且发表了。
------我告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那个中年女工程师正优雅地在园中穿行;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
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
是中了魔了,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
我忽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却又过了头,------你担心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
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生活素材就总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可以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你又想到了死了。
我想见好就收吧。
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
我为写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写。
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
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想人不如死了好,不如不出生的好,不如压根儿没有这个世界的好。
可你并没有去死。
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
可是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可我不怕死,有时候我真的不怕死。
有时候,——说对了。
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倒是怕活。
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
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
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
那天你又说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
这时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说: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了。
就像你看穿了死之后所得的那份轻松?一个人质报复一场阴谋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自己杀死。
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
你还写吗?还写。
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生存找一些牢靠的理由。
你不担心你会枯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
在这长长的一段话里,“我”与“你”不停地更换着,甚至常常没有一点过渡,上一句还是“我”,下一句就成了“你”。
这种人称的变换不停,当然不是一种游戏。
这不仅仅避免了语感的单调,更使得自我质疑、自我审视的意味大大加强。
史铁生写这番话,甚至写这整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为了叙述在“活着,还是死去”的问题上自己与自己的争辩。
在史铁生心中本就一直就着两个“史铁生”,一个“史铁生”主张无论如何也要活着,并且为活着寻找理由;一个“史铁生”主张不如死去,并且不断地质疑不死的借口。
这两个“史铁生”时时在对话,在辩论、在吵架。
如果这两个“史铁生”都以“我”出现,文意也仍然通畅。
但当史铁生不停地变换着作品中“史铁生”的人称时,他内心的那种矛盾冲突就表现得更鲜明、更充分、更具有立体感,他的那种心路历程就更为感人。
紧接着上面那段话,史铁生又写道: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了不再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
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所以您得知道,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消灭欲望。
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在这里,不但有“我”与“你”的交替,甚至连“您”也出现了。
当一个“史铁生”对另一个“史铁生”以“您”相称时,我们听出了一种嘲讽的意味。
这本来是史铁生在自嘲。
但当自嘲以这样一种口吻表达时,我们便更强烈地感觉到了史铁生的困惑和无奈,更强烈地感觉到了他的欲罢不能和苦苦挣扎------虽然史铁生不同意把《我与地坛》看成小说,但作为“散文”的《我与地坛》之所以特别感人,特别成功,却与作者史铁生本是一个“小说家”有着某种关系:不知不觉地把一些“小说手法”用于《我与地坛》的写作,是《我与地坛》特别感人、特别成功的一种原因。
当然不能认为,因为《我与地坛》用了一些在小说中更常见的手法,便不再是“散文”而应称作“小说”。
实际上,“散文”与“小说”有无本质性的区分以及怎样界定这种区分,都是有争议的,而且恐怕永远不会有一个“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