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验笔记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16
秦汉通史知识点梳理总结一、秦朝的建立1. 秦朝的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 秦朝的政治制度以法家思想为主,实行了一系列集权措施,例如推行郡县制、设立三公九卿、实行统一的度量衡、货币等,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统一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政治制度。
3. 秦始皇统一货币,推行了标准币制,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
4. 秦始皇推行了中央集权的行政区划,确立了郡县制,对推行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央集权过重,给地方政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导致了地方政权的腐败。
5. 秦始皇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文字,统一了货币、车轮、纸张,提高了国家的统治效率。
6. 秦朝推行的中央集权政策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例如,中央集权导致了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的兴起,最终秦朝灭亡。
二、汉朝的建立1. 秦朝灭亡后,刘邦在汉中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封建王朝。
2. 汉朝时期,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地方政权一定的自治权。
3. 汉朝开启了丝绸之路的交通,促进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塑造了中国开放的国际形象。
4. 汉朝时期,开始兴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引黄河灌溉工程、修建漕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汉武帝推行的火铳制度,为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6.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开始了两汉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一个时期。
三、秦汉帝国的社会变迁1.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社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社会风气优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 秦汉时期,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商业发展受到限制,商人地位低下,劳动阶层处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某人的考研笔记,网上找的。
送给想考研的。
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秦汉大一统必记的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诞生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整合,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关于秦汉大一统的一些必记知识点。
一、秦朝的大一统1.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统治。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标准,修建了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等重大工程。
2.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了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以统一的法律和行政组织管理全国各地。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王朝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3.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取了强力手段,对儒家经典等书籍进行了大规模的焚毁,坑杀儒士。
这一措施对后来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西汉的大一统1. 高祖刘邦:西汉的创始人,他平定了秦朝后期的混乱局势,建立了汉朝,并实现了大一统的统治。
2. 刑法改革:西汉进行了一系列的刑法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刑法体系,并实行了严明公正的审判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权威。
3. 耕读传习:西汉强调农耕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百姓务农,进行耕读传习政策,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4. 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中国开始向西方推进,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条贸易通道对于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秦汉大一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统一与整合: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为后来的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中央集权: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许多王朝提供了借鉴,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 社会稳定与繁荣:秦汉的大一统统治使得中国社会繁荣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4. 文化传统的改变:秦汉的大一统政权对于儒家文化传统产生了影响,焚书坑儒的政策对文化传统的断裂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中國古代文學]第一卷秦漢文學第一章上古神話过常宝撰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神话的功能:1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维系人们的社会性。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使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神话的散佚:1时代久远;2儒家的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
文献资料1诗歌:《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和《楚辞》,尤其是《天问》。
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等,《穆天子传》。
3诸子:《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亦保留一些。
4《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者相当宏富。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
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一创世神话盘古故事——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
秦汉知识点总结首先,我们来看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各诸侯国的领地划归为郡县,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在汉朝初期,刘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设立太尉、杜鹃等官职,建立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等之序,确立了皇帝的绝对统治地位。
此外,汉武帝还废除了私铸货币,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推行册封制度,确立了汉代的祖父政。
其次,秦汉时期在文化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统一法律和货币,使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得到了统一,为后来的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汉武帝在位期间加大了对文化的扶持,推崇儒家学说,大兴儒学,推行的政治措施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主流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秦汉时期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秦朝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
而汉武帝在位期间更是加大了对经济的扶持,推行农业改革,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管理,推广了铁路和水利,加大对商业的扶持,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加强了对兵役制度的管理。
他大力发展军事科技,推行武装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
而在汉武帝在位期间,加大了对军队的扶持,大力发展军事科技,推行戍边制,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力,为中国的统一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战国秦汉考古:战国秦汉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左右)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址、出土文物等,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揭示战国至秦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发现。
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陶俑军阵,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军事组织形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灯具,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既能照明又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科技智慧。
4.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葬群,主要包括三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
其中以一号墓最为著名,出土了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尸体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绸服饰、帛书、漆器等,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 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高级贵族死后殓服的一种,用金丝将各种形状的玉片联缀成形似人体的衣服,象征着死者在阴间的尊贵身份与永恒不朽。
目前我国已发现多套金缕玉衣,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________的统一。
答案:度量衡2. 西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________中包含《老子》甲乙本等珍贵文献资料。
答案:帛书3.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以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闻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________。
答案:建筑平面设计图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新疆________出土的汉代织锦,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
传说时代的专门性文献资料十分少,只有《尚书·尧典》《舜典》《皋陶谟》《益谟》《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等书篇。
其他零星的史料也只是见于战国秦汉的文献之中,如《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礼运》《易·系辞》《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篇。
利用战国秦汉出土的古文献原貌来考证.先秦古书的真伪问题。
如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西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十三篇,又出土《孙膑兵法》十六篇的残简,可证实《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都是存在的,传世的《孙子兵法》不为,在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晏子》《太公》及《蔚缭子》不伪。
利用出土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
例如,从西周春秋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利用这种特点可以断定《尚书》中的《商书》诸篇最后的写成年代是在春秋时期,时代不可能太早。
史料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研究史料的源流价值和利用方法的学科,目的是从事史料的搜集、核勘、考证及其编纂,主要工作是史料的整理与鉴别,其以不同的价值、内容、学科性质、年代为标准。
史料学是有关历史资料研究的学问,其史料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个方面:一、传世古文献史料。
如十三经、二十五史、历史档案、地方史资料。
二、出土的文字资料。
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敦煌遗书等。
三、考古文物等实物史料。
如,古器物、古建筑、古迹遗址等。
四、口碑史料。
口碑史料又称口传史料,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史诗。
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夏商周以及黄帝尧舜的传说史料十分多,实际上这是一种口碑史料,具有很高价值的史料,但需认真鉴别。
先秦秦汉时期史料学演变趋势:一、商代以前是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因为此时考古资料多,而且多为实物,可谓是第一手资料。
而古文献资料则是后代根据传说时代记录下来的。
历经千年传袭,难免丧失原味,应谨慎利用。
二、西周春秋时期是以古文字资料(金文)为主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资料平分秋色的时代。
中国历史之秦汉(讲义)1、先秦时期2、秦汉3、魏晋南北朝4、隋唐5、宋元6、明清二、秦汉时期历史人物1.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秦①实行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②设立三公九卿制度,确立中央集权知识框架1、秦汉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2、历史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文景之治丝绸之路;③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④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交流;(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⑤统一车轨,方便全国各地之间的交流;⑥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⑦修建灵渠;⑧焚书坑儒。
真题练习拓展1.【幼儿】(2014上)秦始皇派遣主持修筑长城的将领是()。
A.白起B.蒙恬C.章邯D.王翦真题练习拓展2.(中学2019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
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刻有这一诏书的是()。
A.秦半两钱B.秦铜车马C.阳凌虎符D.商鞅方升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
二、秦汉时期历史人物2.汉武帝①在政治方面:建立中朝;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接受主父偃建议,颁行推恩令。
②在经济方面: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③在文化方面: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在军事方面:派遣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李广(飞将军)北击匈奴。
⑤在外交方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
真题回顾拓展.(小学2019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事件发生的朝代是()。
A.秦B.汉C.隋D.唐知识框架秦汉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历史事件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文景之治丝绸之路二、秦汉时期历史事件1.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秦汉时期历史事件2.刘邦、项羽起义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最终在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全歼楚军,建立汉朝。
真题回顾拓展.【幼儿】(2019上)中国象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棋盘中间的间隔处,通常被称为“楚河汉界”,与其中的“楚”“汉”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333考研中国古代史高分笔记(秦汉)一、秦1.统一文字●书同文字,新的字体小篆,后变为隶书,对文化教育有重要作用2.禁私学●加强中央集权●焚书坑儒3.吏师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培养顺民,教育倒退二、汉1.汉初●无为而治,黄老之学●重视知识分子,创办察举制●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令,恢复儒经1)今文经学2)古文经学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三大政策●简介●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的三大建议●政策●推明孔氏,罢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量视选举,选贤任能●措施●立五经博士●创办太学●创立了察举制●影响●将教育提到立国之本的地位,重教兴国●促进了教育政治伦理化,教育为中央集权服务●结束了百家争鸣,实现私学的统一,使教育儒学化3.学校教育●中央官学●太学1)简介●汉朝,董仲舒,中央官学2)诞生标志●为五经博士置弟子,标志太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重要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诞生3)内容●教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培养目标:经明行修的官吏,通晓儒经,遵守三纲五常●教学内容:统一的教材,五经●教学方式●个别和小组教学●大都授,集体授课●次第相传●考试:设科射策4)影响●这是第一所完备规划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用教育来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就起源于太学●太学生反抗宦官,是学生运动的第一页5)局限性●太学排斥异己学说,最终使自身僵化●鸿都门学1)简介●东汉灵帝建立的中央官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2)性质●代表宦官的利益●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3)影响●改变了儒学独尊的局面,以诗赋书画为教学内容●一个新的办学形式,为后世提供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宫邸学1)贵胄的学校2)专门的宫人●地方学校●郡国学1)简介●汉时期的地方学校2)建成●文翁兴学●汉武帝广泛设立3)目的●培养本郡官吏●通过乡射,乡饮酒等传统民俗活动,向民众进行道德教化4.私学●书馆●经馆5.选官制度●察举制●简介1)汉文帝时形成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制度化●内容1)汉武帝设孝廉一科标志着察举制正式诞生2)科目—孝廉,明经,茂才,贤良方正3)方式:举荐+考试4)选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列,儒学受优待,开创了儒学取仕的局面●影响1)积极●使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实●促进了社会讲习儒学的风气●科举制的先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消极●没有统一的标准●贿赂成风6.思想●董仲舒●教育实践1)三大文教政策●教育的作用1)性三品●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道德教育1)地位●立国之本2)内容●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3)原则和方法●重义轻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强勉行道:努力三、经学教育1.简介●以儒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特点,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以太学正式建立为标志,世代延续。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中国考古学通论目录学:张昌卓主编的《文物与考古学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值恒的《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苏著《中华文明起源新探索》(三联书店)199苏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和主编《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结构199第一章:考古学与文物基础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学第三章:夏、商、周考古学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学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学第六章:文物与考古学专题第一章考古学与文物基础理论第一节考古学与文物的基本含义1、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的起源”名称:(1)《后汉书》说马融“传古”,贾逵“古学”,桓谭“精古”,刑铮“精古”。
这里所谓的“古代研究”特指古代经典的研究(2)《考古》:北宋中期(11世纪),陆大林编著了《考古地图》,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首次出现。
然而,它的研究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仅限于古代的“吉祥金”(青铜)和石雕,并不等同于考古学。
在系统化之前不能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古代的“考古学”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大不相同。
(3)科学考古学:科学中的“考古学”一词,即我国将要研究的考古学的主题,是从欧洲语言翻译过来的考古学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只是在近代才形成。
它起源于欧洲,并传播到世界所有国家。
具体来说,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它只在中国的XXXX开始。
它包括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密切相关。
2.考古学的定义: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考古学百科全书》中表述了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一门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品为基础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
选择题秦汉时期,哪一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当时宫廷建筑和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A. 洛阳白马寺遗址B. 长安未央宫遗址(正确答案)C. 成都武侯祠遗址D. 徐州汉墓群秦代标准化生产的兵器,其上常刻有哪些信息以示产地和责任者?A. 工匠姓名与年号B. 郡县名与工匠姓名(正确答案)C. 皇帝诏令与工匠籍贯D. 兵器种类与制造日期下列哪项不属于秦汉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A.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B. 牛耕技术的推广C. 水稻种植成为主流(正确答案)D. 农田水利的兴修秦汉时期,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A. 太尉府B. 御史大夫府(正确答案,特别是其下的监御史)C. 丞相府D. 宗正府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主要揭示了哪一方面的历史信息?A. 秦朝的军事编制与战斗力(正确答案)B. 秦朝的宫廷生活C. 秦朝的外交关系D. 秦朝的文化艺术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下列哪一方面的影响最为深远?A. 汉代政治制度的变革B.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正确答案)C. 汉代宗教信仰的改变D. 汉代军事战略的调整下列哪项考古发现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关?A. 敦煌莫高窟壁画B. 广州南越王墓中的海外珍品(正确答案)C. 洛阳龙门石窟佛像D. 长沙马王堆汉墓丝织品秦汉时期,哪一技术革新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A. 造纸术的发明B. 耕犁的改进与曲辕犁的出现(正确答案)C. 青铜器的广泛使用D. 陶器的烧制技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买地券”或“地券”,主要反映了当时哪种社会观念或习俗?A.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死后世界观的体现与土地信仰(正确答案)C. 商业交易的繁荣D. 宗教信仰的普及。
青海省考研历史复习秦汉史重点知识点梳理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涵盖了秦朝和汉朝两个时期。
对于准备参加青海省考研历史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掌握秦汉史的重点知识点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秦汉史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秦朝的建立和统一秦朝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由秦昭王嬴政在战国末年统一六国后建立而成。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出现。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垓下之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邦最终获胜,建立了秦朝。
重点知识点:1. 秦昭王嬴政的改革措施和统一战争;2.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3. 秦始皇帝的统一思想和权力集中。
二、秦汉的社会经济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秦朝时期,进行了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县制,推行均田制,修筑万里长城等,这些措施对于统一和发展中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汉朝时期,推行了农田水利和轮作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秦朝的改革政策及其影响;2. 汉朝的经济政策和农田水利;3. 秦汉时期的贸易和手工业发展。
三、秦汉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秦汉时期,建立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也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在该制度下,各级官员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任,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太学、黄门、尚书等一系列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控制力。
重点知识点:1.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2. 科举制度的建立和演进;3. 中央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四、秦汉的文化艺术成就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实行了简化繁体字的文字改革,统一了货币和律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的收集整理,司马迁的《史记》的撰写等,这些作品对于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秦朝的文字和制度改革;2. 汉朝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3. 秦汉时期的艺术和建筑成就。
【中国考古通论】Vol.11战国秦汉考古(下)本期是战国秦汉考古学(下)的学习。
鉴于此章在《中国考古通论》中篇幅较大,我们规划《中国考古通论》中的本章内容分二期更新。
本期主要为两汉时期考古学整理。
本章综述本期主要是两汉时期考古学内容整理(考通第七章)。
两汉时期是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各地考古学文化面貌十分丰富。
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考古学分期、城址、墓葬、文化艺术等)有具体认识。
命题方向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皆有。
建议结合《战国秦汉考古》(查瑞珍)、《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白云翔)、《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学术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Ⅰ、汉代青铜冶炼01由于铁器、漆器的大量生产,汉代青铜工具已退居次要位置。
铜器在人们生活中也不占重要位置,但民间日用器皿和小件用具、皇家及贵族所用的奢侈品、装饰品和庙中的祭器、兵器特别是钱币都需要大量铜来铸造。
汉代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冶铜技术,并在一些旧铜矿上继续开发。
一、汉代铜器类型和特征铜战国时期相比,汉代青铜器的种类、器型等都发生以一定的变化。
1、西汉铜器脱离了古拙、厚重的作风,比战国铜器更显灵便,轻巧。
适于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用器多样化,而纹饰也相当简单,朴素,多为素面,铺首或弦纹,铭文少而短。
2、在生活用器趋向简朴的同时,贵族用器则流行鎏金及金银、玻璃、宝石之类的镶嵌花纹的工艺装饰。
3、西汉前期的金属细工工艺,种类同战国相似。
后期鎏金更为普遍。
相比之下,错金银和镶嵌器物发现不多。
4、东汉时日用器皿仍以素面为主,装饰工艺中鎏金仍然盛行,各地都出现造型独特的艺术珍品。
二、青铜灯具在战国时期已经很较为流行,且形制多样。
汉代是我国灯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但发现的数量多,灯的样式多,在制作水平上充分考虑了实用、装饰和环保等方面的因素,远远超出了战国灯具的水平。
长信宫灯:汉代一种带有烟道的工具。
作宫女跪坐持灯形,宫女体中空,以扶持灯罩的右臂为烟道,左手持灯座,圆形灯盘可以转动。
中国考古学.秦汉卷(考研笔记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第五章——汉代都城第六章——秦汉地方城邑与长城第七章——汉代帝陵与王侯大墓第八章——汉代官吏与平民墓第九章——秦汉时期农业第十章——秦汉时期工商业第十一章——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和铭刻第十二章——秦汉时期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第十三章——秦汉时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宫与直道秦都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约15km的窑店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塬。
秦孝公十三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秦惠文王时期,对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后直至秦统一全国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最终形成了秦都咸阳的渭北咸阳城与“渭南”宫室苑囿的格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秦都咸阳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已开展40多年,已发现战国时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阳塬上今聂家沟至姬家沟之间的遗址最为密集,宫殿建筑遗址群周围大显墙垣遗存,推断这里应为秦咸阳宫殿遗址,以宫殿建筑遗址群为中心,在其西部发现有制陶、冶铸等官府手工业遗址,东部可能为“兰池”及“兰池宫”遗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西部发现发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远郊东南部分布有帝陵区。
宫城城址内发现有西北区、中区和东北区共7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属战国中晚期至秦代,位于亲都咸阳遗址中部地势较高的咸阳塬上。
秦咸阳宫发掘的一、二、三号三处大型建筑遗址中,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砖、瓦、瓦当、丝绸等。
“渭南”有秦国的南宫(甘泉宫)、章台、诸庙、阿房宫、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设始于战国晚。
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发现说明,秦咸阳城的宫殿区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宫城宫殿区居东西居中位置,手工业作坊区和居民区邻近渭水;秦都咸阳置南宫、北宫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宫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宫当为秦咸阳城之王宫或皇宫,亦秦咸阳宫,为都城之宫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为秦咸阳城的政治中枢,渭南甘泉宫即为南宫,秦王政上台后,甘泉宫取代了作为外交活动场所的章台,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为太后之宫,因此甘泉宫与咸阳宫才有南、北宫之称,异于西汉长安城的两宫制,秦代都城“两宫制”是初期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都城的布局特点之一。
秦咸阳城中,秦统治者一改过去宗庙与宫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宫室区的中心地位,宗庙居次要地位,且离开了宫城或宫殿区,被安排在渭南地区,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国家政治特点。
渤海湾西岸秦行宫遗址辽宁绥中行宫遗址——宫城平面呈曲尺形,东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较为稀疏。
河北秦皇岛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遗址、山海关区石河口遗址。
渤海湾西岸秦代建筑遗址与秦汉碣石宫——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
秦直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兴建,南起云阳,北至九原,全长“千八百里”,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唯一的一条交通纽带,也是支援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军事防务的运输线,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北疆的防御体系。
据近年来陕西、内蒙两省的考古调查结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弯曲处,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线走向。
在秦直道途经路线,目前已发现许多秦汉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点林光宫遗址、北部终点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线还出土了大量遗物。
考古调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点,因形就势,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岭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
秦直道及沿线古城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关系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二章——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的陵墓,位于陕西西安市东35km,坐落在西安市临潼区宴寨乡,陵墓南倚骊山、北临渭水,陵区范围东西与南北各约7.5km,占地约56平方公里,其规模堪称中国古代帝陵之冠。
陵区包括陵园、陵墓、陵寝建筑、陵邑、陪葬坑、陪葬墓、殉葬墓、修陵人墓及与始皇陵相关的防洪堤遗址、阻水与排水遗址、鱼池建筑遗址、石料加工工场遗址等。
陵区重要遗迹分布图:陵园由内城和外城组成,陵园中包括帝陵封土、地宫、陵园内外城垣与门阙、陵寝建筑和阻水与排水设施,以及陵园之内的陪葬墓、陪葬坑等。
封土为地面上核心建筑,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央,夯筑,覆斗形,封土中部有两级缓坡状台阶,形成三级阶梯状封土;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周围地下;陵园以墙垣围筑,不再以隍壕围之,由内外两重城垣组成,内外城东、西、南门相对,陵园内外城东、西、南门又分别与帝陵地宫东、西、南墓道相对。
封土位于陵园内城南部中西居中位置,开启以后帝陵在陵园中央位置先河。
陵园内外城西门以北地区为陵寝建筑,陪葬坑主要包括陵园内、内外城之间、陵园外三个部分。
陵园遗址平面图:第三章——秦代官吏与平民墓葬秦代墓葬分布与分类目前发现于关中、关东及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内蒙、甘肃等广大地区,秦代疆域内秦人到达和生活的地点都有可能发现秦墓。
按随葬品分:随葬青铜器墓,或共出仿铜陶器、日用陶器或其他小件等;随葬仿铜陶礼器墓,或共出日用陶器等;随葬实用铜器或漆器墓;随葬日用陶器或仿日用陶器墓;随葬少量小件饰品或无随葬品墓。
按棺椁分:双棺一椁、一棺一椁、单棺或瓦棺、无葬具。
按墓葬形制分:竖穴土(岩)坑和铜器墓两种,竖穴墓可分带墓道和无墓道,洞室墓可分斜坡和竖穴墓道。
按墓主身份分:贫民墓、中小地主墓、贵族墓。
关中地区秦代墓葬墓葬形制大体上有四种,即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岩)坑墓、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砖室墓;葬具有一棺一椁、单棺、瓮棺和无棺之分;葬式是屈肢与直肢葬并存,直肢葬逐渐取代屈肢葬;随葬器物组合,可以分成铜器、仿铜陶礼器和实用陶器三种组合,典型秦器比较盛行。
关东地区墓葬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洞室墓和空心砖墓三种,葬具以一椁和单棺为主,稍大的墓用一椁重棺,少数墓无棺,三门峡、天马——曲村和侯马乔村发现的围沟墓较引人注目,疑与秦人旧地陵墓使用的隍壕传统有关。
葬式中仰身直肢葬占大多数,随葬品中日用陶器釜、甑、罐、缶等的使用表明了秦俗的特点,但仿铜陶礼器鼎、盒、壶的组合仍占主流,应为秦人出关后受当地葬俗影响,稍大的墓,多随葬铜器。
江汉地区秦代墓葬墓葬形制与战国楚墓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棺椁制度无大的改观,保留了旧有的分厢制度,陶瓮、釜等日用陶器随葬风格及铜蒜头壶、铜鍪存在表明了秦墓性质,但陶鼎、敦、壶和鼎、盒、壶等的使用又表明了南方“楚俗”与北方“礼俗”的混合。
秦对江汉地区统一,伴随着人口的迁徙、流动和融合。
四川地区秦代墓葬保持四种风格:巴蜀传统、秦人葬俗、中原礼制和楚文化因素,巴蜀文化特征表现在器物上,主要为铜、陶器,秦人葬俗的例证为蒜头扁壶,中原礼制因素指的是棺椁制度和鼎、盒、壶的仿铜陶礼器随葬,楚文化影响在于青膏泥使用、棺椁分厢制度以及漆器的交流方面。
其他地区秦代墓葬(甘肃、广东、内蒙)秦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秦人墓——指属于“秦族”或秦国人在关中及其他地区死亡后所埋葬的遗迹,它既存在于秦统一以前,也存在于秦统一以后,大约在西汉中晚期秦人文化完全汉化后,秦人墓基本不复存在。
秦墓——指具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它既包含了秦人初创国家以后的墓,也包括秦人建国以前的墓,好包括受秦文化影响而采用秦人埋葬习俗的墓,其存续时间,大体与秦人墓相当。
秦代墓——专指公元前221前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前206年子婴出降或刘邦建立汉王朝之间的墓,它既包含这一时期的秦代墓,也包括旧有六国灭之后在秦统一时期埋葬的墓。
秦代墓断代部分因素半两钱、典型秦器(陶圈足茧形壶和铜长颈蒜头壶)、秦镜等,仅凭以上因素断代模糊系数大,甚至出现偏差。
(1)从动态的角度看,秦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秦代秦人墓葬吸收了楚文化(漆器)、周文化(仿铜陶礼器)、巴蜀文化(铜鍪)等诸多因素;(2)从“事死如生”的观念看,秦代墓葬以秦始皇陵为首,表现了对现实生活及神化世界的极尽追求;(3)从出土铁器看,当时生产力极速提高,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4)从丧葬文化统一性到民族趋同性看,秦朝建立,政治一统,带动了秦疆域内文化的震荡和传播,秦墓葬文化一度从观众流向西方,最终经各民族认同、融合与发展,在汉中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墓葬制度。
第四章——秦各项统一措施统一文字(刻石、诏书、器物铭文、简牍)刻石文字——秦统一全国后,始皇巡行各地时所立的刻石文字,内容是称颂始皇的丰功圣德,刻石文辞为韵文,每句四字,前部分为始皇颂辞,后附秦二世诏书,但原物几乎都已损坏,只有《琅琊刻石》尚存残块,传世的有《峄山刻石》完整的摹刻本及《泰山刻石》残拓的摹刻本,刻石字体为小篆,相传是丞相李斯所写,是研究小篆的最好材料。
诏版文字——秦诏版是秦统一度量衡所颁发的皇帝诏书,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两种。
始皇诏版共40字,二世诏版在始皇诏版之外,又加刻了一条诏书,共60字,在秦国和其他六国故地均发现大量诏版的铜、铁权,从所出诏版看,内容、字数一致,但各诏版行数不一,字体也有差别。
铜虎符文字——虎符为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出现了3件秦虎符: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仅阳陵虎符属于秦代,虎符身上文字错金,字体与刻石及诏版文字相近。
玺印与封泥文字——战国时期玺印使用已较普遍,印文多于金文相似,文字地方特点也较明显,秦统一后,对玺印的名称、质地、文字,印面构图及玺印制度进行了统一;印章打印在文书信札或其他物品之外的封泥上即留下封泥文字,一般简称为“封泥文字”。
铜器铭文——分青铜器具和青铜兵器两类,其中,兵器铭文发现较多,兵器刻铭都是用坚硬而锋利的金属刻划的,刻划潦草,线条纤细,文字大小参差,笔画直而生硬,缺少圆滑之感,有时还有缺笔和笔画错压现象,属秦篆之列。
简牍文字——目前秦简出土地共8处,以云梦睡虎地和湖南龙山里耶两处最为重要,简文一般以毛笔竖行墨书,字体为秦隶。
其他器物上的文字——陶文、漆器文字、刑徒墓瓦志文。
统一度量衡秦国度量衡,度以引、丈、尺、寸为单位,量以斛、斗、升、合、龠为单位,衡以石、钧、斤、两、铢为单位(秦尺、秦量、秦权)。
统一货币(秦半两钱)秦代郡县制的考古发现始皇采纳李斯意见,废封建为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整个秦代究竟设有多少郡,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秦统一措施考古学研究统一文字方面,秦篆与隶书并行,使用领域有所区别,篆书一般用于皇帝诏书、虎符、刻石。
钱币、印章及兵器刻铭等,隶书则多见于简牍等;从出土度量衡器及诏书看,秦代对统一度量衡是非常重视和严格的;从出土半两钱分析,秦代对钱币的成色、大小和重量要求并不如度量衡严格,其新铸半两法定标准尚不清楚;关于秦代郡县数量,目前仍为一疑问;从出土秦简资料可看出始皇焚书坑儒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