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不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代的灭亡。研究的对像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的被考古学代替。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以及文化遗存先后时序的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仰韶文化早期”、“商代后期”。断定相对年代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绝对年代:指遗迹、遗物做成的具体时间。断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历史时期的考古学领域,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年历学和各种有纪年文字的遗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则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测年技术与方法。

分期方法。

二分法:以文字记载的有无为标志,将人类文化史分为“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两大发展阶段的分期法。

三分法: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Thomsen,1788---1865)依据馆藏古物的分类,提出欧洲史前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期说”: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六分法:三分法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旧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中石器时代(英。艾伦.布朗)——新石器时代(英。约翰.卢伯克)——铜石并用时代(意。G.基耶里克)——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

考古学笔记2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二

一、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地层是地质学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指有一定时间和空间涵义的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新的再上,老的在下。

文化层的划分。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遗迹现象划分地层。

地层关系。

(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2)、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建设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当然,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并非是生物学类型学的简单搬用,而是有着自身的特点。为区别起见,一般称为“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人类社会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器物的形态也常常随之改变。因此,器物形态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性则是绝对的;器物形态既具有历史阶段的稳定性,又具有明显的时代与文化特色。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类”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

(2)、器物的分型。类之下次一级分类单位,是对某一形态器物共性的概括,主要依据器物形态进行划分。不同形态的器物,可能各有各的源流,各有各的演变过程,故型是对一类有演变序列的器物的总的特征的概括。型别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如Aa 型鼎,Ab型鼎等。

(3)、器物的分式。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式别号用I.II.III…..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考古学文化分布地理空间范围。考古学文化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对有关遗迹、义务的研究而确定的。

2.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即文化发展系统,只得是考古学文化的纵向发展过程。一个文化发展系统,一般是由若干有纵向发展关系的考古学文化构成。

3.文化类型。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内,往往由于微环境条件的差异和邻近其他文化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在主体因素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又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差别。一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区域内,可分为若干个文化类型。

4.考古分期。是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考古文化遗存进行发展阶段划分的考古研究方法。作法是,在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早晚不同的典型出土物进行类型排比,如不同层位的主要遗迹遗物显示出阶段性变化,便可将这些层位的遗存划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以早、中、晚或序数对各期加以区分,如早期、中期、晚期,一期、二期、三期。考古分期具有不同的层次,可对某一遗址分期,对某一墓地分期,也可对某一考古学文化分期,对某一类器物分期。

绝对年代的确定确定绝对年代有两个途径:

一、是对于历史时代的考古学,主要依赖文献记载,或具有明确纪年的考古实物资料,如器物上的纪年铭文及墓志、碑碣、简牍、帛书等。

二、是对于无任何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科学方法检测出绝对年代。方法如碳-14 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热释光断代,钾-氩法断代、古地磁断代、裂变径迹法断代、氨基酸外消旋法断代、黑岩水合法断代、铀系法断代、电子自旋共振断代等。其中有的也适用于历史考古学领域。运用最广的方法有:①碳-14断代。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原理是,地球生物均汲取碳水化合物为养料,一般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 。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积淀的碳-14便以每隔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递减。只要测出有机物(如木炭、骨骼、贝壳)中残存的碳-14比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从而得到有机物所在地层和遗迹单位的年代。因大气中碳-14浓度实际上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才能使用。通常说的距今多少年,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该方法适用范围在5万年以内。它几乎不受任何地理条件、气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作广泛的比较研究。其出现被誉为“考古年代学的一场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又发明了串级加速器高能质谱技术,它比常规的碳-14方法耗费时间短,所需样品少,是碳-14断代研究的新发展。②热释光断代。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进行断代,主要适用于考古出土的陶器和其他用火烧过的粘土样品。所得到的年代是标本停止焙烧的年代。测定的年代范围可达数十万年。③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沉积磁性断代。前者利用某些古代遗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可用于经火烧过的窑、炉灶、砖、瓦、陶瓷等的检测。后者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测年,可据沉积岩石中剩余磁性所反映的地磁场方向推出年代,用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断代。④钾-氩法断代。利用岩石中钾40衰变成氩40的原理进行断代。在考古上主要用于测定年代久远的旧石器遗址和古人类化石的年代。⑤树木年轮断代。利用树木年轮的生成规律测定年代的技术。树木年轮的宽窄与气候有关;旱年窄而温暖多雨年份宽。故在同一气候区内,树木年轮有相近的变化。如把确知砍伐年代的树木的年轮变化,在坐标纸上绘成曲线,再依次同生长期部分交错的树木的年轮变化曲线相连接,便可得出一个地区树木年轮演变的主序列,并一直上溯至史前时代。将同一地区考古发现的木头标本,与此年轮序列相对照,即可判知标本的年代。此方法精确度很高,发明于20世纪。通常在考古学中用来校正碳-14断代法测出的年代。

考古学笔记3

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194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Libby,1908-1980)教授,发明了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测年技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古的传统院校,复习虽不是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觉得很认真了。可最后还是名落孙山。社科院的判卷很严格,所以调剂起来也没有优势。现在冷静的想想,虽然不后悔,也有些遗憾,因为如果不考社科院的话,任何一所院校,我相信我考上的系数都是很大的。所以,我劝说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没有做出突出成绩、没有和社科院的老师有学术联系的同学,慎重选择自己的学校,可以先报考其他不错的院校,再图进取。当然,这些学校的同学要冲刺社科院,那就没有异议了。我说的是普通院校和跨专业考生。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考研失利,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老师也好、同学也好,联系可能招不满的、自己也还喜欢的学校,不要依靠网上调剂系统,一定要亲自联系。 关于专业课:看到过一些同学,特别是跨专业的同学,八月份的时候还在问考研需要哪些书籍,我想这就有些迟了,我的建议是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寒假的时候就应该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常用书籍。到八月份的时候,基本书籍应当准备妥当的。 我当时报考的时候是有些犹豫的,是在十一国庆的时候才真正定下心来考社科院的。但在此之前,我一直是按照社科院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八月份暑假的时候,应该是把大百科通读了一遍了,而且应当作出标记了。(很多同学一直在求购大百科的原版,我个人认为真是没有必要,甚至是不应该的。我的建议是使用打印版,而且分成四本,每本不要太厚,看的时候可以直接在书上作出标记。像是自己的笔记一样。如果到了十月份还在问从哪里下载大百科的话,我看就不要通读了。)至于断代八本,应当是同步的,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也应该看完一遍了。至于诸如《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之类的资料,自己应该适当取舍,有余力的同学应该看一看,毕竟是比较好的著作,虽然旧一些,但里面的研究方法之类是值得学习的。此外,还是应该注意一些新出的著作,保持资料的更新,比如通论就不要用张之恒的旧版啦,刘庆柱先生新出的那本书也应该翻一翻的。如果有社科院的笔记,善哉啊! 从九月份或者十月份开始,就应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了,应该目标明确,井然有序,按部就班。十月份之前是自己的基础时期,应该完成参考书目的阅读和基本知识的通读。从十月份以后,就进入考试时期了,应该训练自己的考试能力,分时期分专题进行填充。在前一阶段,应该有自己的笔记,记录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把不懂的地方当成名词解释来看。这个阶段就可以背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了。建议的是,多去网上看看把历年的论述题总结起来,寻找与之有关的论文进行重点研究。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我想说三点:1、注意新的发现与研究。多看看文物报和新闻杂志,了解新的热点,例如某年考题名词解释“文化景观”。2、注意老师的研究方向和最新成果,例如某年考题“先周文化述评”,和雷兴山老师的书不无关系。而且,寻找资料的时候,切记要“投社科院老师所好。”3、利用零碎的时间复习零碎的笔记、知识点。社科院的10道名词解释和4道论述题,有一半是比较常见的题目,而且很可能是重复考到的,这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答出需要的,同时尽可能补充新发现的新研究的;另一半的题就要考大家平时的知识面了,论述题更侧重于知识的系统化。如果感觉自己基础薄弱心里没底的话,不妨去听一下新祥旭的专业课听说很不错。 关于英语:这次的英语分数我还是很满意的,68分,阅读的前两篇不到20分钟搞定,各错了一个,第4篇没看懂,也错了一个。(有点臭美了)当时做题的顺序,好像是先做了两篇阅读,然后头大了,血气供应不上,转而做小作文和大作文。如果听过一些讲座的话,作文应该是不难的。关于英语的学习,以后有可能的话,我会附上笔记。 我的建议是单词是基础,单词的唯一性就是反复背(有点废话了,可废话就是真理)。关于背单词我有几个建议:1、九月份的时候,你拿的单词书要背过一遍。2、九月份以后,背单词的时候应当是另一本或者是单词笔记。因为第一本你已经太熟了,顺序都记住了。3、看看网上的视频,了解一些单词的构造,对背单词还是很有帮助的,就像汉字的部首一样,背多了真的有感觉,脱口而出的感觉。4、背单词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背单词一定要了解词性,特别是对句子没有语感的同学,要靠词性来断句的。 单词过关之后就是做题了,当然“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大家都知道,可真没觉得阅读有啥难的,单词会了,句子懂了,那就做题呗。建议大家一点就是学会快速定位,看文章要了解大意,要知道层次。学会将问题还原到文中,并且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答题。(话是这样说,我也知道实践起来有点难。等以后有新得了再告诉大家。)关于作文的模板什么的,以及常用的句子什么的,大家要自己总结。我以后有机会的话贴一些出来。关于翻译,我的观点是,能写就写几句吧,我当时只写了一句。 关于研友:还是找一个吧,同性的也好,异性的也好,每天互相鼓劲加油、互相提问单词,那种感觉真的很好。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专业课,还是英语,自己看懂了,记住了,不一定就是会了。只有自己写出来,或者是说

吉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doc

2000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 1、遗存: 2、单位: 3、层位关系: 4、遗址: 5、民族考古学: 二、下图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T126、T127、T128北壁剖面图,请根据这个图写出它们的层 位关系(15分) 三、以下是白燕遗址商代时■期的几件陶鬲,区分它们的型、式,并简述它们的各自作用和相 互关系 四、简述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在研究中国史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列出五条近年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六、介绍一木你在大学期间读过的最好的一个报告学论文(从资料、方法、理论、结论方面 以及你受到的启发等几方面入手) 秦汉考古 一、名词解释(5X6) 1、金石学: 2、三叠层: 3、殷墟: 4、干栏式建筑: 5、肆: 苏秉琦: 二、问答(10X4) 1、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周原遗址有哪些重要考古发现 3、按时间早晚顺序列举东北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4、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而的考古报告或研究论义,试举一例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 三、简述(15X2) 1、试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年代序列 2、关于哪些遗址可能是夏文化,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哪儿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四、简答(16X3) 1、两汉至唐,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结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汉唐期间,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并指出其大致范围和重要遗存 3、简述唐宋瓷器发展概况

2001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10分) 1、考古学: 2、考古学文化: 遗迹: 遗物 3、相对年代: 二、写出下列青铜器名称(20分) 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中期墓葬青铜器 三、简述层位学发掘的原则(30) 四、谈谈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手段结合的新趋势(40分) 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与体质人类学 一、名浏解释(3x10) 匿河文化:莫斯特文化:北京猿人:南方古猿:夏娃理论:克罗马农人第四纪地质学金牛山人 基因:人种学 二、简答题(10x3) 1、早期智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3、清列举出国内外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各三例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 1、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人科形成问题的理论模式有主要有哪些?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请分别阐述一下关于现代人起源问题的〃单一?地区起源论〃和“多地区起源论〃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运用动物考古学的资料,分析一下我国新石器时代狗、猪、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等家畜开始驯养的时间和地域问题 先秦考古(新石器、商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东北、西亚) 一、名浏解释(5x6) 1、山顶洞人: 2、〃三登层〃: 3、干栏式建筑: 4、殷墟: 5秦权: 6黄肠题凑: 二、问答(10x3) 1、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主要有哪些区别? 2、周原考占有哪些重要发现? 3、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面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试举两例进行简要内容介绍 三、论述(20x2) 1、筒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分期与分区) 2、简述建国以来夏商周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新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40)历史学基础(自命题)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中国历史》共六卷,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也可以用app软件。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玩手机(如果你自制力超强),单词的话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木糖英语的名师讲解,或者木糖英语的课程,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做题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初次做题还没有什么思路,那就可以多看看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考研英语很难,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不要看分值少,就不去理会,做题时可以放在最后做,也可以放在第一题去做,但一定要做,因为完型的做题套路其实并不深,只要做几年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的简单之处。 ⑸新题型: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读书笔记 一、出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中国历史通论》的研究综述 王家范,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1957入华东师大历史系,1961年留校任教。80年代起,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以明清江南为中心课题,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也多有兴趣。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及《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对社会历史认识的若干思考》等论文。其《中国历史通论》讨论的范围覆盖了直到今天为止全部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前编、绪言、后编。我这里主要是对第五六讲做一简单介绍以及观点,我个人更侧重于与对农业的起源及对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三、分析与评价 (一)农业经济的内环境与外环境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中国向称以农立国,没有人会对农业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战国时期我国传统社会已经确定以多锄多肥、精耕细作为特色的劳动力高度密集类型的集约农业。不同学者对农业起源有不同的概括;1、考古学家认为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狩猎采集群体为脱离日益不利于狩猎的生态,开始走出山林寻找山麓地带谋生,初步形成高级采集经济乃至刀耕火种的农业;二,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由山前走向河谷阶段;三,循着气候,地形的规律走向江河平原,顺着水流流向,向适合农耕的更优良的地区发展。随着农业的进步给游牧民族的形成奠定的基础,各个部落的地区位置,气候,土壤的不同,收获不尽相同,慢慢人类差距就被拉开了,各个部落开始争夺生存空间二展开战争。2、农史专家认为中国不仅是农业起源的最早中心地之一,至少在六七年前农业发展水平已经不低,人们懂得因地制宜,形成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水作农业两大系统并行发展的格局,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农业具有起步早、扩展快的特征。王家范先生提出以前学者过分偏重自然适应一面,而对挑战与迎战一面有所忽视,由于南方较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因此北方争地局面较严重,更显示出顽强的活力,这也是中国前期文明的中心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考研历史学真题(完整版本)

考研历史学真题(完整版本) 笔者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3年考研历史学真题(完整版),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 A.马家窑文化 B.红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屈家岭文化 2.整合儒学,结束经学今文、古文之争的汉化学者是 A.董仲舒 B.刘歆 C.郑玄 D.许慎 3.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金代 4.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 A.基督教 B.摩尼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5.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五府”为: A.监察机构 B.司法机构 C.军事机构 D.宦官机构 6.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有多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始于明末的学者是 A.范文澜 B.胡绳 C.蒋廷黻 D.郭廷以 7.致使中国领土被割占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伊犁条约》 8.民国前期的国会政治结束于 A.皖系军阀执政时期 B.直系军阀执政时期 C.临时执政府执政时期 D.奉系军阀执政时期 9.下列作品中,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主题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荷花淀》 C.《暴风骤雨》 D.《红旗谱》 10.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 A.英国 B.联邦德国 C.瑞典 D.法国 11.完全统一以色列部族和犹太族为一个王国的是 A.雅各 B.扫罗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历史学考研世界史真题

630 历史学基础(世界史) 一,简答题 1,简述吠陀与吠陀时代。 2,简述希腊化时期的文化。 3,简述福特制与美国工业化特征。 4,简述20 世纪初伊朗革命。 5,简述凯恩斯主义内涵与历史意义。 6,简述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 二,论述题 1,评述中古西欧十字军运动。 2,现代西方福利主义的兴起、演变及历史意义。 3,论述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发展道路。 北师大 6,犹太教7,吠陀时代8,斯巴达, 9,大陆封锁体系 10,西奥多·罗斯福 论述 3,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4,论述克莱尔主义 中央民族大学 4,亚洲觉醒5,杜鲁门主义6,希腊化时代7,克吕尼改革运动简答 5,梭论改革内容影响 6,君士坦丁统治措施意义 7,洛迦诺公约签订历史背景 8,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内容意义 论述 3,英法百年战争原因过程意义 4,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南京大学 674 世界史基础 一,名词解释(20 分*8) 1,诺曼征服2,拜占庭军区制3,雅典城邦制度4,都铎王朝 5,宪章运动6,彼得一世改革7,进步主义运动8,世界体系理论 二,论述题(70 分*2) 1,论述十一二世纪欧洲全盛,从政经文角度 2,学术界关于冷战爆发有哪些根源性解释 厦大 一,名词解释 1,甘地2,华盛顿会议3,伊苏斯战役6,索贡巡行 7。圣巴托罗缪惨案三,论述题 3,罗斯福新政 4,18 世纪欧洲君主加强中央集权 东北师大

1,修昔底德,2,往年纪事,3,密苏里妥协案,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阿里改革,6,年鉴学派,7,哥伦布交换8,托勒密王朝 论述 1,西欧中世纪农垦影响 2,第三次科技革命 首师大 5,波斯帝国6,查士丁尼一世7,凡尔赛体系8,哥伦布大交换 论述 3,简述日耳曼大迁徙及其影响 4,威尔逊,罗斯福的自由国际主义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以及与战前国际格局的有什么不同 四川师大 名词 7,亚述帝国8,英国宗教改革 简答 3,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特点 4,美国内战的原因及性质 论述 2,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017 年上海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620 世界史综合 一,名词解释 1,汉谟拉比法典2,至尊法案3,圣像破坏运动4,南特敕令5,种姓制度6,十月革命7,布拉格之春 二,简答题 1,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 2,土耳其凯莫儿改革的内容与意义 三,论述题 1,分析冷战的形成与其国家影响 2,分析西方当代史学流派 中山大学 名词 5,田柴科6,伏尔泰7,黄金草原8,亚美条约9,古巴导弹危机 论述 2,列举十部世界上古史的历史着作及其作者,并评论其中五部 3,论述世界近代以来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 2017 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 681 历史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巴布尔2,不干涉政策3,黄金草原4,黄金诏书5,七十七国集团6,共产党宣言7,日俄战争8,大觉醒运动9,罗马民法大全10,耶稣会三,论述题 1,罗马3 世纪危机的表现,原因,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分数线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汉唐考古方向朱岩石老师考博真题导师 分数线内部资料 一、专业的设置、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院系(招生人数) 专业 (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导师考试科目 204考古系(5)060100 考古学 (5) 03汉唐考古朱岩石 ①1001英语、1002日语、1003俄语、 1004德语、1005法语选一 ②2075中国考古学通论 ③3142汉唐考古 二、导师介绍 朱岩石,考古系硕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唐考古学、东亚历史考古学。主要代表作:《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科学出版社,2003年。《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邺城遗址赵彭城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发掘与研究》,《历史与文化特集-东亚地区六至七世纪佛寺塔基考古学研究论集》(日文),日本东北学院大学,2006年3月。《论邺城皇家园林的功能及其意义》(日文),发表于《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纪要》1997年第29辑等。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三、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72 五、学分:4 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 一、考古学的定义 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类型学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 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一、何谓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 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 一、东北区 二、西北区 三、华北区 四、华中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磨制石器 二、陶器 三、农业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四川大学2012年研] 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考古学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3.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环境与气候

考研历史资料

世界文明史 一、文字 1.刻痕和结绳计事(原始人) 2.图画文字(新石器,北美,文字的第一阶段) 3.象形文字:(埃及)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来表示一定意义的文字, 有一定的读音,是真正意义的文字。 4.楔形文字:(苏美尔,世界最早的文字)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 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 5.腓尼基字母:共22个字母,是线性符号 6.线性文字A:希腊古王宫时期克里特文明 7.迈锡尼线形文字:迈锡尼圆顶墓王朝 二、古代西方文明 1、苏美尔—巴比伦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 塔庙:苏美尔建筑的典型代表,筑在高台上(乌尔大塔庙) 萨尔贡二世王宫遗址:现存霍尔萨巴德,典型的亚述建筑 2、古埃及 短篇小说:《两兄弟的故事》《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 《辛努海特的故事》《船舶遇难记》《占领尤巴城》诗歌:反应劳动者生活的:《打谷歌》《搬谷歌》 颂诗:《尼罗河颂》《阿谷颂》

战记:《斯特摩斯三世年代记》 教育性作品:古王国时期《普塔霍特普的教育》 中间期:《聂菲尔列胡预言》《伊浦味陈词》《对美丽卡拉王的教育》中王国:《杜啊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谕》 埃及历法:制定了太阳历,把一年分三季,每季4个月,共12个月,每月30天,共360天,其余5天作为节日之用。 数学纸草文献:莫斯科数学纸草、林德纸草、阿纳斯塔西纸草 创造了十进位的计数制度,并创造了表示数字的若干符号 医学:木乃伊 建筑:金字塔、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尔神庙 圆雕:狮身人面像 绘画:《纸草丛的猫》《三个女音乐家》 3、古印度 吠陀:早《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后期《梵书》《森林书》《奥义书》 史诗:《摩诃he婆罗多》:讲述婆罗多族的后裔居楼王族的堂兄弟 之间的斗争。是古代南亚的一部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讲述阿瑜陀国十车王的长子罗摩远征楞伽岛 的恶魔十首王罗波那的故事。 《佛本生经》佛教文学,巴利文写成。编于前3世纪 《摩奴法典》古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正规的权威法律典籍。 《政事论》(《利论》)记叙孔雀帝国政事,开国大臣考底利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整理 对于每一位想要考研的同学来说,考研成功与否与你的参考书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选对了参考书,就可以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在考研复习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呢? 人大没有指定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河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钧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基础》,周静罗雁冰康忠镕,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物保护学》,王蕙贞编著,文物出版社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丛苍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博物馆技术》格林.汤姆森,吉林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本文系统介绍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度,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人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2015年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说考研难度较大,但是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文博硕士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这么宽广的原因,是因为其内容庞杂,需要多学科的一起研究,跨专业考研是完全可以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文博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考古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的文物陈列、保护,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公安、海关、商检、拍卖典当、珠宝行等的文物鉴定、评估、保护。 三、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介绍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学费总额4.5万元,学制3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考古学方法论、中国考古学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考古论文写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