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43.52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二杨氏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伸长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2、掌握光杠杆测量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杨氏弹性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
假设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丝,长度为 L,横截面积为 S,受到外力 F 作用时伸长了ΔL。
根据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应力(F/S)与应变(ΔL/L)成正比,比例系数即为杨氏弹性模量 E,其表达式为:\E =\frac{F \cdot L}{S \cdot \Delta L}\在本实验中,F 由砝码的重力提供,S 可通过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d计算得出(\(S =\frac{\pi d^2}{4}\)),ΔL 是微小长度变化量,难以直接测量,采用光杠杆法进行测量。
光杠杆是一个带有可旋转支脚的平面镜,其前足尖放在固定平台上,后足尖置于待测金属丝的测量端,平面镜与金属丝平行。
当金属丝伸长ΔL 时,光杠杆后足尖随之下降ΔL,带动平面镜转过一个小角度θ。
设从望远镜中看到的标尺刻度的变化为Δn,光杠杆常数(即光杠杆前后足尖的垂直距离)为 b,望远镜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D,则有:\(\tan\theta \approx \theta =\frac{\Delta L}{b}\)\(\tan 2\theta \approx 2\theta =\frac{\Delta n}{D}\)由上述两式可得:\(\Delta L =\frac{b \cdot \Delta n}{2D}\)将其代入杨氏弹性模量的表达式,可得:\E =\frac{8FLD}{\pi d^2 b \Delta n}\三、实验仪器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光杠杆、望远镜、标尺、砝码、千分尺、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1、调整仪器调节杨氏弹性模量测定仪底座的水平调节螺丝,使立柱铅直。
将光杠杆放在平台上,使平面镜与平台面垂直,前、后足尖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班姓名学号
同组人
实验二直流斩波电路的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电路
1.降压斩波电路
2.升压斩波电路
三、实验内容
1.PWM性能测试
观察PWM脉宽调制电压(u GE)波形,观察其最大占空比和最小占空比波形,并记录在下表中。
2.降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3.升压斩波电路的波形观察及电压测试
改变PWM脉冲占空比,观察并记录PWM信号占空比最大以及最小时,输出电压u o波形、输出电流i o波形,以及u o的平均值U o,并记录在下表中。
四、思考题
(1)根据记录的波形,分析并绘制降压斩波电路的U o/U i- (占空比)关系曲线,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产生差异的原因。
(2)如果斩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发生变化,对其输出电压、电流波形有何影响,为什么?。
操作系统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进程管理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包括进程的创建、执行、同步和通信。
通过实际编程和实验操作,提高对操作系统原理的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编程环境为 Visual Studio 2019。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进程创建实验1、首先,创建一个新的 C++项目。
2、在项目中,使用 Windows API 函数`CreateProcess`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3、为新进程指定可执行文件的路径、命令行参数、进程属性等。
4、编写代码来等待新进程的结束,并获取其退出代码。
(二)进程同步实验1、设计一个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模型。
2、使用信号量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之间的同步。
3、生产者进程不断生成数据并放入共享缓冲区,当缓冲区已满时等待。
4、消费者进程从共享缓冲区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当缓冲区为空时等待。
(三)进程通信实验1、选择使用管道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2、创建一个匿名管道,父进程和子进程分别读写管道的两端。
3、父进程向管道写入数据,子进程从管道读取数据并进行处理。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一)进程创建实验结果成功创建了新的进程,并能够获取到其退出代码。
通过观察进程的创建和执行过程,加深了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二)进程同步实验结果通过使用信号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程能够正确地进行同步,避免了缓冲区的溢出和数据的丢失。
分析结果表明,信号量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进程之间的资源竞争和协调问题。
(三)进程通信实验结果通过管道实现了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数据通信。
数据能够准确地在进程之间传递,验证了管道通信的有效性。
五、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一)在进程创建实验中,遇到了参数设置不正确导致进程创建失败的问题。
通过仔细查阅文档和调试,最终正确设置了参数,成功创建了进程。
(二)在进程同步实验中,出现了信号量使用不当导致死锁的情况。
C语言程序设计报告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简单的输入输出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2班王莹0411402011,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了解字符型数据和整型数据的内在关系。
(2)掌握对各种数值型数据的正确输入方法。
(3)学会使用C语言的有关算数运算符,移机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4)学会编写和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5)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2,实验内容和步骤(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3章第4题给出的程序。
○1运行以上程序,分析为什么会输出这些信息。
因为第6行是将c1,c2按%c的格式输出,97是字符a的AS CⅡ代码,98是字符b的AS CⅡ代码。
第7行是将c1,c2按5d的格式输出,所以输出两个十进制整数。
○2如果将程序第4,5行改为c1=197;c2=198;运行时会输出由于Visual C++6.0字符型数据是作为signed char类型处理,它存字符的有效范围为0~127,超出此范围的处理方法,不痛的系统得到的结果不痛,因而用“%d”格式输出,结果是不可预期的。
用“%d”格式输出时,输出c1=-59,c2=-58.这是按补码形式输出的,内存字节中第1位为1时,作为负数。
59和197之和等于256,58与198之和也等于256.○3如果将程序第3行改为int c1,c2;运行时会输出因为97和98在int类型的有效范围。
(2)输入第3章第5题得程序。
即:用下面的scanf函数输入数据,使a=3,b=7,x=8.5,y=71.82,c1=’A’,c2=’a’。
运行时分别按一下方式输入数据,观察输出结果,分析原因。
1,a=3,b=7,x=8.5,y=71.82,A,a↙2,a=3 b=7 x=8.5 y=71.82 A a↙3,a=3 b=7 8.5 71.82 A a↙4,a=3 b=7 8.5 71.82Aa↙5,3 7 8.5 71.82Aa↙6,a=3 b=7↙8.571.82↙A↙a↙7,a=3 b=7↙8.571.82↙Aa↙8,a=3 b=7↙8.671.82Aa↙12345678(3)输入以下程序○1编译和运行程序,注意i,j,m,n各变量的值。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原理】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
【实验目的】1、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2、学习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列表法和图像法),把握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弹簧一根,相同质量的砝码若干,铁架台一个(用来悬挂弹簧)。
实验中除了上述器材外,需要的器材还有:。
【实验步骤】(1)将铁架台放在实验桌上,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
弹簧竖直静止时,测出弹簧的原长l0,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2)依次在弹簧下挂上一个砝码、两个砝码、三个砝码……。
每次,在砝码处于静止状态时,测出弹簧的总长或伸长,并填入实验记录中。
(3)根据测得的数据,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4)作弹簧的F-Δl图像。
按照坐标图中各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5)以弹簧的伸长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6)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实验纪录】弹簧原长l0=弹簧F -Δl 实验图像【实验结论】弹簧弹力大小跟弹簧伸长长度的函数表达式【问题与讨论】1、上述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2、如果以弹簧的总长为自变量,所写出的函数式应为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他由数据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m N l F k /781020.35.22=⨯=∆=-试分析他对数据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软件测试实验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软件测试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并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对一个具体软件系统的测试,发现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二、实验环境1、操作系统:Windows 102、测试工具:Jmeter、Selenium、Bugzilla3、开发语言:Java4、数据库:MySQL三、实验内容1、功能测试对软件的登录功能进行测试,包括输入正确和错误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登录是否成功以及相应的提示信息是否准确。
测试软件的注册功能,检查输入的各项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如用户名长度、密码强度等。
对软件的搜索功能进行测试,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查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性能测试使用 Jmeter 工具对软件的并发性能进行测试,模拟多个用户同时登录、搜索等操作,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性能指标。
对软件的数据库操作性能进行测试,包括插入、查询、更新和删除数据,检查数据库的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情况。
3、兼容性测试在不同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IE 等)上运行软件,检查界面显示和功能是否正常。
在不同的操作系统(如 Windows、Mac OS、Linux 等)上安装和运行软件,验证其兼容性。
4、安全测试对软件的用户认证和授权机制进行测试,检查是否存在未授权访问和越权操作的情况。
测试软件对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常见安全漏洞的防范能力。
四、实验步骤1、功能测试步骤打开软件登录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观察是否成功登录并跳转到相应页面。
输入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检查提示信息是否清晰准确。
进入注册页面,输入合法和不合法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过短、密码强度不够等,查看系统的校验结果。
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对比搜索结果与预期是否一致。
2、性能测试步骤打开 Jmeter 工具,创建测试计划,添加线程组、HTTP 请求等元素。
决策树实验一、实验原理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结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入,而每个树叶结点代表类或类分布。
数的最顶层结点是根结点。
一棵典型的决策树如图1所示。
它表示概念buys_computer,它预测顾客是否可能购买计算机。
内部结点用矩形表示,而树叶结点用椭圆表示。
为了对未知的样本分类,样本的属性值在决策树上测试。
决策树从根到叶结点的一条路径就对应着一条合取规则,因此决策树容易转化成分类规则。
图1ID3算法:■决策树中每一个非叶结点对应着一个非类别属性,树枝代表这个属性的值。
一个叶结点代表从树根到叶结点之间的路径对应的记录所属的类别属性值。
■每一个非叶结点都将与属性中具有最大信息量的非类别属性相关联。
■采用信息增益来选择能够最好地将样本分类的属性。
信息增益基于信息论中熵的概念。
ID3总是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或最大熵压缩)的属性作为当前结点的测试属性。
该属性使得对结果划分中的样本分类所需的信息量最小,并反映划分的最小随机性或“不纯性”。
二、算法伪代码算法Decision_Tree(data,AttributeName)输入由离散值属性描述的训练样本集data;候选属性集合AttributeName。
输出一棵决策树。
(1)创建节点N;(2)If samples 都在同一类C中then(3)返回N作为叶节点,以类C标记;(4)If attribute_list为空then(5)返回N作为叶节点,以samples 中最普遍的类标记;//多数表决(6)选择attribute_list 中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test_attribute;(7)以test_attribute 标记节点N;(8)For each test_attribute 的已知值v //划分samples(9)由节点N分出一个对应test_attribute=v的分支;(10令S v为samples中test_attribute=v 的样本集合;//一个划分块(11)If S v为空then(12)加上一个叶节点,以samples中最普遍的类标记;(13)Else 加入一个由Decision_Tree(Sv,attribute_list-test_attribute)返回节点值。
最新实验二碰撞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二碰撞实验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并测量两个碰撞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碰撞过程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设备:1. 二碰撞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滑轨、测量尺、碰撞球等。
2. 秒表。
3. 秤。
4. 计算器。
实验原理: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远小于碰撞力,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的动量之和相等。
本实验通过测量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验证这一定律。
实验步骤:1. 使用秤测量两个碰撞球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2. 将滑轨调至水平位置,确保碰撞球在碰撞后不会因摩擦而损失过多的动量。
3. 将球A放置于滑轨的一端,通过测量尺标记球A的起始位置。
4. 用手推动球A,使其以一定速度向静止的球B运动。
5. 使用秒表记录球A和球B碰撞后到达各自最远位置的时间。
6. 根据时间数据和滑轨上的刻度,计算出碰撞前后两球的速度。
7.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8.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计算理论值,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数据与结果:(此处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包括质量、速度、计算的动量等)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前后两球的动量之和基本保持不变,这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同时,通过比较实验值和理论值,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在二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测量和严谨的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与理论预测相符合的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测量时间的不精确、摩擦力的影响以及人为操作的偏差等。
未来的工作可以集中在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报告篇一: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报告1.简述直线度误差测量步骤2.记录测量数据3.作图:以测点数为横坐标轴,累计误差为纵坐标。
用最小区域法判断直线度误差篇二: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实验三测量直线度误差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水平仪测量垂直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2、掌握用作图法求直线度误差,用最小区域法评定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3、了解其他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或测量平板一对角线的直线度误差。
三、框式水平仪的结构、工作原理、读数方法:1、框式水平仪的结构框式水平仪一般是制成200mm×200mm的矩形框架,它们互相垂直平行,下方框边的上面装有一个水准器(密封的玻璃容器),本实验用i=0.02mm/l000mm框式水平仪。
水准器是一个具有一定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玻璃管,管内装有粘度很小的液体如乙醚或乙醇,不装满,留有一定长度的气泡,称水准气泡。
我们就利用液体往低处流,气泡往高处跑的道理进行测量的。
水准器玻璃管表面上的刻度相等,以圆弧中心相对称,其刻线间距为2mm。
2、测量工作原理:以自然水平面为测量基准(摸拟理想要素)。
用节距法(又称跨距法)对被测直线进行逐段测量,得到各段的读数然后经过数据处理,就可以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误差值。
3、水平仪的读数方法:实验采用双向读数法。
双向读数法读数较准确。
具体方法是:把水准器的刻度分成两大区间:二基线内为负区闭,二基线外为正区间。
如下图所示。
正区间正区间读数时.看气泡左基线相距几格,气泡右端相距右基线几格,分别以n左、n右表示,并带上“十”、“一”符号。
气泡相对水平位置移动的格数由公式算出:(n左?n右)2(格)式中:n左一一气泡左端相距左基线几格n右一一气泡左端相距右基线几格n一一水平仪的实际移动格数(水平仪读数)。
绝对值前面的“+”、“-”符号的确定:我们约定,当整个气泡移向对称线的右边,绝对值前冠“+”号,反之为“-”号。
Java实验二:模拟小电器
班级:软件1502班姓名:李家伟学号:20151611542
一、实验目的
借助javax.swing包提供的组件并使用命令模式模拟一个带控制开关的小电器,强化对命令模式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请创建底面为正方形的柱形类,计算柱体体积。
2.请画出程序对应的UML类图。
三、实验环境
1、PC微机;
2、Windows 操作系统;
3、JDK程序集成环境、Eclipse。
四、UML图、源代码及测试结果
1. UML图
2. 源代码
1.Pillar类(柱体)
public class Pillar {
Geometry bottom;
double height;
Pillar(Geometry bottom,double height){ this.bottom=bottom;
this.height=height;
}
public double getVolume(){
return bottom.getArea()*height;
}
}
2.Square类(正方形面积)
public class Square extends Geometry{ double a;
Square(double a){
this.a=a;
}
public double getArea(){
return a*a;
}
}
3.Geometry类(接口)
public abstract class Geometry {
public abstract double getArea();
}
4.Application(主函数)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Pillar pillar;
Geometry bottom;
bottom=new Square(3);
pillar=new Pillar(bottom,12);
System.out.println("底为正方形的柱体的体积"+pillar.getVolume());
}
}
3. 测试结果
五、心得体会
1.在创建新的三角形或圆形类时,现在创建时只需将其作为Geometry类的子类,无需修改Piller的任何代码,就可以使用Piller创建出具有Geometry的新子类指定的底的柱体。
2.Piller类的设计不用再依赖具体类,而是面向Geometry类编程,类耦合度低。
3.每个Geometry类的子类必须重写Geometry类中的getArea()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