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938.50 KB
- 文档页数:40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绪言,一,政治制度是庞大的文化家族的一个成员。
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款款地走来了人类文化的骄子: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技术文化、礼俗文化??人们对它们投以赞赏的目光。
唯独对制度文化~尤其是对政治制度~却往往给以不好的名声。
这是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制度文化主要是用来维护剥削者利益的工具。
的确~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压迫与欺凌的同义语~意味着镣铐与监狱~数不清的强迫遵守的法令与说不完的冤情。
但是~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有它的另一面。
我国古籍中称政治制度为典章法度。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古代的典章法度~在文化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象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繁盛的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统一国家型态达两千年以上~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之一~反映了历代王朝管理国家的丰富经验。
中央权力的完整性、中央与地方权威的上下呼应、线性权力与点性权力的结合、机构运转与教义无形力量的配合~等等~都值得研究借鉴。
当然~古代政治制度中也有许多糟粕~个人意志超制度的运用~监督机制的无力~致使君王昏庸、决策错误时~没有一种力量能起到“控制阀”的作用~直至以改朝换代告终。
这无数次重复过的历史~民国时期再次出现~它从反面成为人们的文化财富。
,二,政治制度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甚至至今仍对它的确切内涵莫衷一是。
有的说政治制度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实现自己的统治, 有的说政治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也有的说它的外延大于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即政治体制。
然而政治体制这一概念的共识度更逊于政治制度~《辞海》直到最新版,1989 年版,还没有这一条目。
这种情况~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内容在不断拓展。
从前曾把古代职官史当作古代政治制度史来研究~今天如果再将现代政治制度史看作现代职官史~显然是大不够了。
如果求同存异~下面这些认识可能被共同接受:一国的统治形式服从于国家的性质,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治规范、政治构架、政治文化与政治运行程序~是研究一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它们具体反映在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吏治制度、地方制度以及国家构造形式等制度之中。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①政府建立: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④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⑤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②内容: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1)政党政治①过程: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宋教仁被刺杀(宋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
②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③1915年,袁世凯称帝。
1916年3月2日,被迫下台,6月6日去世。
④袁世凯死后,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3.国民政府(1)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军政、训政、宪政(2)国民政府的“训政”(1928年)①宪法性文件:《训政纲领》②实质: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一党专政(3)国民政府的“宪政”(1948年)①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②结果: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③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统治覆灭。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革命根据地①时间: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②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制度分析一.中央政制部分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在名义上以孙中山提出的“建国三时期”、“权能分治”及“五权宪法”等思想为理论基础。
根据孙中山的设计,建国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实行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
“军政时期”的国民政府孙中山所说的“军政时期”的政府,是指1925年7月至1928年10月国民党所建立的中央政府,即初期的国民政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于7月1日通过了《国民政府组织法》,于是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组织法》全文共10条,其要点有三:一是国民政府在中国国民党的指导与监督之下行使全国政权。
二是国务采用委员合议制。
三是中央政府采用二级制。
初期的国民政府,在国民党中央的指导与监督下掌握全国政务。
国民政府采取委员会形式。
委员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任期不定。
委员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5至7人为常务委员,执行日常政务。
除了1927年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不设主席外,其他时期均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推选国民政府委员时,指定1人为主席。
从规定来看,主席也没有什么高出其他委员之权,只是负责召集国民政府委员会议,至于公布法令及其他文书,是由主席与主管部长或常委署名,以国民政府的名义进行。
在不设主席时,签署文件须有委员3人以上署名。
国民政府的内部机构,先后成立有秘书处、副官处、参事处等。
至于行政各部,设有军事、外交、财政、交通、司法、内政、工商、农矿等部,以及教育行政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侨务委员会、蒙藏委员会、禁烟委员会等等。
初期的国民政府,并未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一切法律均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政治会议所制定。
1927年中央特别委员会时代,政治会议一度取消,立法权即由国民政府行使。
直至1928年3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立法程序法,立法权才有明文规定。
国民政府初期,虽没有设立正式的立法机关,但设有专门管理法律起草与审议的机关。
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一些新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秦朝的政治制度: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汉朝的政治制度: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刺史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唐朝的政治制度:掌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宋朝的政治制度:了解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通判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6.元朝的政治制度:掌握元朝的行省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7.明朝的政治制度:了解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8.清朝的政治制度:掌握清朝的军机处、奏折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掌握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了解北洋政府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6.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体制、国防体制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制度: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制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掌握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宪法、国会等基本概念和特点。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建设: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1927 年 4 月 18 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
这一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也开启了一段复杂而多变的历史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在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取得一定成果的背景下发生的。
1927 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随后,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其政治制度在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政治体制,但实际上具有浓厚的独裁色彩。
国民政府实行的是“五院制”,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
行政院负责行政事务,立法院负责立法工作,司法院主管司法审判,考试院掌管官员的选拔和考核,监察院负责监督政府官员。
从表面上看,这种制度设计似乎实现了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但在实际运作中,蒋介石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他利用政治手段打压异己,扶植亲信,使得国民政府的政治运作成为了他个人独裁的工具。
在地方政治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制。
省政府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十分严格,地方的自主权受到很大限制。
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导致了地方积极性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阶级不平等。
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而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则在政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掌握着大量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在政治运作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争斗不断。
蒋介石的嫡系、桂系、粤系等派系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经常发生冲突和斗争。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争斗,严重削弱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力量,也影响了其政策的实施和国家的发展。
在法律制度方面,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往往成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对普通民众的权益保障不足。
民国制度与共产制度区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中,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是两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制度。
民国制度是指1912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政治制度,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建立并维持。
共产制度是指1949年至今中国的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实行。
这两种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政治体制上的区别显而易见。
民国制度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政权由中央政府领导并掌握实际权力,地方政府相对较为弱势。
而共产制度则是一种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人民民主集中制度,党在国家政权中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并通过各级代表大会选举形成的人民代表机关实行集体领导。
其次,在经济方面,民国制度与共产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国时期,中国实行的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并保护私有财产权。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领域具有更大的干预和调控权,强调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文化方面,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尊重和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同时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西方文化影响,呈现出文化多样性。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则更加强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宣传,强调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最后,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民国时期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受到了列强的控制和压迫。
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在经历了独立解放后,不断巩固国家实力,逐渐崛起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大国,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民国制度和共产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弱势国家,实行的是较为传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共产制度下的中国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集中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中华民国政治背景及社会特征2015级二班李吉璟中华民国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
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经过资料中的了解,大家对民国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平时,在各种影视作品中,也知道几种制度。
如,军阀派系一些独裁统治。
但是,民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法则。
如下列资料:① 1912年4月~1916年6月。
这是袁世凯执政,北洋军阀专制制度确立的时期。
②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
这是北洋政府保留责任内阁制之名,行封建军阀专制之实阶段,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
③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
这是北洋政府取消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实行军事独裁阶段。
1928年 6月,奉系军阀被南京国民政府军队击败,北京军政府宣告结束。
这就是同学们熟知的北洋军阀的时代。
在这之后,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统治阶段: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1925年7月~1949年9月)分为早期国民政府与五院制国民政府两大阶段。
①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国民政府阶段。
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
② 1928年10月~1948年5月。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
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统治。
中华民国社会特征:起初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确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建立之初确实是资本主义国家,其各项制度与法令都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法制,自由等。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1. 清朝末期(1840年-1912年):在清朝末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政治制度逐渐走向衰败。
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试图推行政治改革以应对国内外压力。
2.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正式进入民国时期,尝试进行政治体制的现代化改革。
3. 国民政府时期(1912年-1949年):在清朝灭亡后,中国经历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国民党先后实行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政权,政治制度有了一系列变化,包括国会议政、五权宪法等探索和尝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全新篇章。
5.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
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包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行选举和民主监督制度试点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制度建设的创新和探索。
以上是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主要时间轴,涵盖了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节点和政治制度变革。
历史国家制度答题模板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世袭制:王位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
(3)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4)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等级的政治制度。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皇帝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的制度。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制度。
(3)郡县制:地方设郡县,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调动的制度。
3. 汉朝政治制度(1)郡国并行制:地方设郡县和王国,王国享有封地、人口和税收的制度。
(2)推恩令:汉武帝颁布的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的制度。
(3)察举制: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4.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管决策、审核和执行的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按照品级划分官员等级。
5. 隋唐政治制度(1)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为进士、举人、秀才三个等级。
(2)府兵制:士兵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兵的制度。
6. 宋元政治制度(1)二府三司制: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地方设路、府、州、县的政治制度。
(2)行省制: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下设有路、府、州、县。
7. 明朝政治制度(1)废丞相、权分六部:撤销中书省,将权力分散到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制度。
(2)厂卫制度:明朝特殊的监察制度,厂卫负责监视、侦查官民。
(3)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的制度。
8. 清朝政治制度(1)军机处:清朝设立的最高决策机构,由皇帝和军机大臣组成。
(2)摊丁入亩:清朝实行的土地税收制度,按人头和田地面积征税。
二、西方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制度。
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清朝的灭亡让中国走上了民主化、现代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
这篇文章将探索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影响。
一、清朝灭亡前后政治体制在清朝灭亡前,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皇帝和中央政府。
尽管清朝的政治体制历史悠久,但它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清朝灭亡后,中国出现了多个政治势力。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
二、民国初期政治体制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起初,它采用的是联邦主义体制。
这种体制强调地方自治和中央统一。
实际上,这种体制不太适合中国。
由于各个省份的实力不同,联邦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在北洋政府时期,这种体制变得更加无力。
三、北洋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在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
这期间,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就是袁世凯篡权事件。
袁世凯试图通过对国会的控制来实施一党专政,遭到了国内各地的强烈反对。
这件事后,北洋政府采用了议会制度。
这种体制是以西方议会制度为基础改造而成的。
议会制度的实施,显然比较符合理论上的民主权利,但由于在中国的实施上存在许多问题,治理效果并不怎么好。
四、南京政府时期政治体制的演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此时,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又经历了一次变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它采用的是行政主义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在行政机构内部强调中央集权和高度专业化的执行力。
实际上,这种体制的结果是政府官僚主义的强化以及政治生态的恶化,不能说是非常成功。
五、政治体制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从上面分析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来,中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但收效并不特别好。
对于中国的政治影响,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如在北洋政府时期,议会制度为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在南京政府时期,行政主义政治体制在军事行动中显示出很高的效率和精度,但实际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重大问题普遍忽视。
总的来说,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并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化,政治腐败、等级制度等问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