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24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时间
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时间是1956年4月28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956年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过程中,提出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为了发展文化和科学,要贯彻毛泽东过去吸收党内意见分别提出过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个口号。
4月28日,毛泽东在作会议总结发言时明确提出:
“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
随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党中央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是提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尖锐的学术论争。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同党关于文艺、学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党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其他重要方针一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根本保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百花小说: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目的是促进科学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一批作家努力冲破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的狭隘目光,扩大观察生活的视野,加深对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他们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敢于抒发真情实感,现实主义在恢复、发扬和深化,文学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有了明显改观。
所谓百花小说,是指这一时期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性的小说。
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
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
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洞箫横吹)(海默)等。
成就:一、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
深入刻画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二、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第四种剧本的两个显著特征。
也是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的两个成就。
这个时期,话剧创作辉煌的潮头是老舍的《茶馆》的出现。
摘要:杨青春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她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僚家庭,为了抗婚并寻找个人出路,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投亲,又受到当地权贵的欺凌,走投无路之际本想投海自尽,被北京大学学生于永泽搭救,以后两人相爱。
2024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备课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方针实施期间的主要文化成就和文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文化政策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以及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难点:分析该方针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化现象,如电影、音乐、艺术作品等,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政策背景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讲解与背景介绍讲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文化领域的状况以及党和国家的战略考虑。
详细解读方针的内涵和目的,包括“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两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产生的重要文化成果或事件,如某部文学作品、某次艺术展览或某场学术讨论会,进行深入剖析。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化成果或事件是如何体现方针精神的,它们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
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当今社会,如何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选取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文化领域的人物就文化政策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文化建设的启示。
强调坚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和交流。
形容节目丰富的成语形容节目丰富的成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节目内容多样丰富,涵盖各个领域,展现出不同的观点、声音和风格。
这个成语来源于毛泽东1956年提出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意指在文艺创作中,应当倡导多元化和多样性,鼓励不同的创作方式和观点的竞争。
在电视节目方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形容一个综艺节目或者电视台的节目安排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访谈、真人秀等多种节目形式。
节目嘉宾和主持人来自不同的领域,展现不同的才艺和观点,给观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享受。
此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可以用来形容新闻节目的多样性。
一个新闻节目应该呈现出不同的新闻类别,包括国内外新闻、财经、体育、娱乐、科技等各个方面的资讯。
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应该采访不同的专家和意见领袖,以展现各种观点和观众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的节目安排使观众可以全面了解和思考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文化节目或者艺术类节目的多样性。
这种节目可以包括音乐会、舞蹈演出、戏剧表演、美术展览等多种艺术形式。
节目可以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展示不同的文化风貌和艺术风格。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节目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总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形容节目丰富多样的成语,它强调了节目应该多元化、多样性,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创作的竞争和提高。
这样的节目安排可以带给观众更多的乐趣和启发,同时也推动着电视节目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5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团结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成就科研与文艺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如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文艺领域中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考向一如何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1.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1)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比如,在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学说上,贴“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2)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这种限制就是不自由的表现。
(3)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
3.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典例引领】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
毛泽东回复道:“找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A.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B.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C.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D.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答案】A考向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主义“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的区别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