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562.50 KB
- 文档页数:28
燃烧学讲义现代的工业炉大部分都以燃料作为炉子热能来源,对于燃烧过程的评价及其特点的分析,从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燃烧温度:燃烧温度应满足炉内被加热钢料对炉温的要求。
(2)燃烧速度:它影响着炉内温度的高低和高温区集中的程度。
燃烧速度的特性指标是燃烧室容积热强度、简称“燃烧强度”,它表示单位容积内单位时间完全燃烧掉的燃料量(米3/米3•小时、千克/米3•小时或千焦/米3•小时),燃烧强度大,说明燃烧速度快(或用火焰传播速度表示),火焰短,高温区集中。
(3)燃烧完全程度:它影响到炉内温度,炉内气氛和燃料消耗量以及对大气的污染程度等。
燃烧完全程度一般由炉内气体成分或烟气成分决定。
假如可以用烟气中化学损失来表示,也可用“燃烧完全系数”表示。
炉内气氛的特点经常用CO/CO2和H/H2O等气体成分的比值来表示。
(4)燃烧的稳定性和可调性:为了调节燃烧装置的燃烧能力。
在所要求的调节范围内,燃烧过程应当稳定进行,比如要保持火焰的连续性,不回火,不脱火,不爆炸,不灭火。
每种燃烧装置都允许一定的调节范围,其大小通常用“调节倍数”或简称为“调节比”来表示。
一、燃烧温度1、燃烧温度的概念燃烧温度即燃料燃烧时生成的气态燃烧产物(烟气或炉气)所能到达的温度。
在实际条件下燃烧温度与燃料种类,燃料成分(即发热量),燃烧条件(指空气、煤气蓄热情况)以及传热条件等因素有关。
总起来说无非是决定于燃烧过程中的热平衡关系。
如果收入的热量大于支出的热量则将反映出燃烧温度逐渐升高。
反之则将反映出燃烧温度逐渐下降直到热平衡时燃烧温度才会稳定下来。
由此看来燃烧温度实质上就是一定条件下有热平衡所决定的某种平衡温度。
所以分析燃烧过程中热收入和热支出的平衡情况,从中找出估算燃烧温度的方法及提高燃烧温度的具体措施。
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可知:燃烧过程中燃烧产物的热收入和热支出必然相等。
热收入各项有:①燃料燃烧的化学热(燃料的低发热值)②蓄热空气的物理热Q空=Ln•c 空•t空③燃料带入的物理热Q燃=c燃•t燃热支出各项有:①燃烧产物所含的热量Q产=Vn•c产•t产②由燃烧产物向周围介质的散热损失以Q介表示,它包含炉墙的全部热损失,加热金属和炉子构件等的散热损失。
第一部分绪论第一节前言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背景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消防燃烧学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以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的科学。
现在在世界范围内,不仅火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而且火灾向着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由其引起的直接损失及其防治费用均呈上升趋势。
仅在我国,每年发生火灾十几万起,有6 千人死于火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 亿以上。
因此,预防和控制火灾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不仅要增加监测和扑救的人力和装备,更要研究火灾燃烧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及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把火灾防治建立在对火灾燃烧过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为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数据,以不断适应当今消防科技发展进程中火灾认识科学化和火灾预防与控制工程化这一深刻变革,顺应新形势下消防工作对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所有这些,为《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背景。
二、《消防燃烧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物理、化学基础——包括燃烧反应速度、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理论以及燃烧有关参数的计算等内容。
2、着火、灭火理论——包括可燃物着火方式、热着火理论、链锁反应理论、着火和灭火条件、着火感应期、最小引燃能以及火焰传播等内容。
3、可燃物质燃烧特点——包括可燃气体爆炸条件、爆轰理论、有关参量计算及其预防措施;可燃液体闪燃规律、石油及其产品着火后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可燃固体的燃烧模式、阻燃机理、粉尘和火炸药爆炸问题。
4、室内火灾燃烧特征——包括室内火灾燃烧的主要特点、发展阶段、轰燃的本质与特点、烟气的流动特征、室内火灾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火灾模化相似理论等。
5、火灾燃烧实验技术——包括各类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的特性及有关参数测定;火灾模化实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
精品文档免责声明本书是由杜文峰组织编写的《消防工程学》,以下电子版内容仅作为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途径。
本人为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学生,本专业消防燃烧学科目所选教材为这版的书籍,无奈本书早已绝版,我们从老师手上拿的扫描版的公式已基本看不清楚,严重影响我们专业课的学习。
并且此书为消防工程研究生的专业课指定教材,因此本人花费一个月时间将此书整理修改为电子版,希望可以帮助所有消防工程的同学。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书上的图表均使用的是截图的,可能不是很清楚,还有难免会有错误,望广大读者海涵。
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专业2009级赵盼飞 2012、5、28第一章燃烧的化学基础基础化学、热化学、化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对燃烧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颖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讲,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二、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一)燃烧的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1.1.1 燃烧的本质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
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1.1.2.1 燃烧的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
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
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
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
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所示。
1.1.2.2 燃烧条件在消防中的应用掌握发生燃烧的条件,就可以了解预防和控制火灾的基本原理。
所谓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防火方法:1.控制可燃物在可能的情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对工厂易产生可燃气体的地方,可采取通风;在森林中采用防火隔离林等。
2.隔绝空气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对有异常危险的,要充入惰性介质保护;隔绝空气储存某些物质等。
3.消除点火源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场所,应采用防爆电器;同时禁止一切火种等。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灭火方法:1.隔离法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2.窒息法用不燃或难燃物捂住燃烧物质表面;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密闭起火的建筑物的空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3.冷却法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着火四面体为另一种灭火方法——抑制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根据燃烧的条件,防火和灭火最根本的原理是防止燃烧条件的形成和破坏已形成的燃烧条件。
燃烧空气量的计算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近21%(%重量)的氧气,一般可燃物在其中遇点火源就能燃烧。
空气量或者氧气量不足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或者正在进行的燃烧将会逐渐熄灭。
空气需要量作为燃烧反应的基本参数,表示一定量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或者体积。
其计算是在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下进行的。
1.2.1理论空气量理论空气量是指单位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最少的空气量,通常也称为理论空气需要量。
此时,燃料中的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完全反应,得到完全氧化的产物。
1.2.1.1固体和液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需要量一般情况下,对于固体和液体可燃物,习惯上用质量百分数表示其组成,其成分为:%100%%%%%%%=++++++W A S N O H C (1-1)式中,C 、H 、O 、N 、S 、A 和W 分别表示可燃物中碳、氢、氧、氮、硫、灰分和水分的质量百分数,其中,C 、H 和S 是可燃成分;N 、A 和W 是不可燃成分;O 是助燃成分。
计算理论空气量,应该首先计算燃料中可燃元素(碳、氢、硫等)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
因此,要依据这些元素完全燃烧的计量方程式,例如完全燃烧的总体方程如下:22CO O C =+OH O H 222141=+(1-2)22SO O S =+假定计算中涉及的气体是理想气体,即1000mol 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22.4m 3,则所需氧气的体积为2,0104.22)3232412(2-⨯⨯-++=OS H C V O (m 3/kg )(1-3)因此,每1kg 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需空气量的体积为 21.02,0,0O air V V =(m 3/kg ) (1-4)例1-1:求5kg 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 -43%,H -7%,O -41%,N -2%,W -6%,A -1%。
解:依据上述有关公式,燃烧1kg 此木材所需理论氧气体积为2,0104.22)3232412(2-⨯⨯-++=OS H C V O 91.0104.22)3241471243(2=⨯⨯-++=-(m 3)因此,燃烧5kg 此木材所需理论空气体积为 521.02,0,0⨯=O air V V =521.091.0⨯=(m 3) 1.2.1.2 气体可燃物的理论空气量对于气体可燃物,习惯上用体积百分数表示其组成,其成分为 %100%%%%%%%%222222=+++++++∑O H N O CO S H HC H CO mn(1-5)式中 CO 、H 2、C n H m 、H 2S 、CO 2、O 2、N 2、H 2O 分别表示气态可燃物中各相应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C n H m 表示碳氢化合物的通式,它可能是CH 4、C 2H 2等可燃气体。
根据可燃物完全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如下2221CO O CO =+O H O H 22221=+ 222223SO O H O S H +=+ O H mnCO O m n H C m n 2222)4(+=++从以上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完全燃烧1mol 的CO 需要1/2mol 的O 2,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则燃烧1m 3CO 需要1/2m 3O 2。
同理,完全燃烧1m 3H 2、H 2S 、C n H m 分别需要1/2m 3、3/2m 3、(n+m/4)m 3的O 2,因此,每1m 3可燃物完全燃烧时需要的氧气体积为2222,010)4(2321212-⨯⎥⎦⎤⎢⎣⎡-++++=∑O H C mn S H H CO V m n O (m 3/m 3) (1-6)每1m 3可燃物完全燃烧的理论空气体积需要量为 2222,0,010)4(23212176.421.02-⨯⎥⎦⎤⎢⎣⎡-++++⨯==∑O H C m n S H H CO V V m n O air (m 3/m 3)例如1-2:求1m 3焦炉煤气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已知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 -%,H 2-57%,CH 4-%,C 2H 4-%,CO 2-%,N 2-%,H 2O -3%。
解:由碳氢化合物通式得1.567.34425.224414=⨯⎪⎭⎫ ⎝⎛++⨯⎪⎭⎫ ⎝⎛+=⎪⎭⎫⎝⎛+∑m n H C m n 因此,完全燃烧1m 3这种煤气所需理论空气体积为2222,0,010)4(23212176.421.02-⨯⎥⎦⎤⎢⎣⎡-++++⨯==∑O H C m n S H H CO V V m n O air 32188.4101.5657218.62176.4m =⨯⎪⎭⎫⎝⎛+⨯+⨯⨯=-1.2.2 实际空气量和过量空气系数在实际燃烧过程中,供应的空气量往往不等于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称为实际空气需要量或者实际空气量。
实际空气量L 与理论空气量L 0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通常用α表示:L L=α (1-7)因此,实际空气需要量与理论空气需要量的关系为:air air V V ,0,⋅=αα (1-8)α值一般在1-2之间,各态物质完全燃烧时的α经验值为:气态可燃物α=;液态可燃物α=-;固态可燃物α=-。
常见可燃物燃烧所需空气量见下表1-1。
当α=1时,表示实际供给的空气量等于理论空气量。
从理论上讲,此时燃料中的可燃物质可以全部氧化,燃料与氧化剂的配比符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当量关系。
此时的燃料与空气量之比称为化学当量比。
当α<1 时,表示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少于理论空气量。
这种燃烧过程不可能是完全的,燃烧产物中尚剩余可燃物质,而氧气却消耗完毕,这样势必造成燃料浪费。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点火时,为使点燃成功,往往多供应燃料,一般情况下应当避免α<1的情况。
当α>1时,表示实际供应的空气量多于理论空气量。
在实际的燃烧装置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均采用这种供气方式,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燃料,也具有其它的有益作用。
综上,过量空气系数α是表明在由液体或者气体燃料与空气组成的可燃混合气中,燃料和空气比的参数,其数值对于燃烧过程有着很大影响,α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燃烧的进行。
表1-1 常见可燃物燃烧所需空气量1.2.3 燃料空气比与过量空气系数在实际燃烧过程中,表示燃料与空气在可燃混合气中组成比例的参数,除了α外,还有燃料空气比f 和过量燃料系数β 1.2.3.1燃料空气比f燃料空气比是在燃烧过程中实际供给的燃料量与空气量之比,即:af G G f =(1-9)它表明每千克空气中实际含有的燃料千克数。
这一参数常用于由液体燃料形成的可燃混合气,习惯称为“油气比”。
根据燃料空气比的定义,可得到它与过量空气系数α的的关系为11L L G G f af α===(1-10)对于一定燃料来说,L 0是确定的值,因而f 和α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