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设计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5
换热器的设计与优化换热器是化工、能源、航空航天、冶金、制药等诸多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将不同物质间的热量进行传递和交换,以达到升温或降温的目的。
对于大多数工业生产过程而言,换热器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换热器的设计原则1.1 设计目标在设计换热器之前,需要先明确设计目标。
具体来说,需要了解热量传递的要求、流体特性、温度、压力、换热面积、热损失、绝热要求、材料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
1.2 流体设计和选型换热器的流体设计和选型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流体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流体的特性,如流量、密度、粘度、热导率、比热等。
这些特性会直接影响换热器的热量传递效率和性能。
在选型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和材料。
1.3 换热面积和流量换热器的面积和流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素。
在面积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热量传递需要的换热面积。
在流量方面,需要确保流量的稳定性和流速的合理性,以确保换热器的稳定性和效率。
1.4 取决于流体速度的因素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充分考虑流体速度的因素。
比如,在换热管中,过高的流体速度会造成管壁磨损、振动和噪音等问题;而过低的流体速度则会减小换热器的热交换效率,从而增加能源消耗。
二、换热器的优化措施2.1 热扰动控制热扰动是换热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热扰动会影响热量传递的稳定性和效率,从而影响工业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为了控制热扰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优化,比如增加热储备、改善换热器的结构和材料、调节输入流体温度和流量等。
2.2 流体优化流体优化也是换热器的关键工作之一。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提高流体速度和流速、调节输入流体的物理特性、优化流体的进出口布局等措施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和稳定性。
2.3 换热器结构优化换热器结构的优化也可以提高热量传递效率和稳定性。
管板式换热器详细设计1.材料选择:在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保证换热器的性能和耐久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不锈钢、碳钢、钛合金等。
根据工艺要求和介质的特性,选择材料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强度等。
2.板片类型和布置方式:板片是管板式换热器中的关键部件,起到换热的作用。
有多种类型的板片可供选择,包括光管、蜂窝式、悬挂式等。
根据换热介质的特性和流态,选择合适的板片类型。
同时,板片的布置方式也会影响换热器的传热效果和流阻损失。
一般采用交叉或并列布置方式。
3.换热面积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取决于其换热面积的大小。
通过计算流体流过单个板片的传热面积,进而得到整个换热器的总换热面积。
同时,根据换热介质的流量和温度差,计算流体的传热量。
4.热传导计算:热传导是管板式换热器中的一种换热方式,通过计算板片的热传导系数和板片的热传导长度,可以确定换热器的传热效果。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板片的导热性能以及冷却液体的流速。
5.压力损失计算:换热器中,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造成压力的损失。
通过计算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流量和管壁的摩擦系数等参数,可以得到压力损失的大小。
这个参数需要在设计中进行考虑,以确保设备工作时的正常运行。
6.结构设计:在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包括设备的尺寸、管道的布局、管板的连接方式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维护和清洗。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7.安全性设计:在管板式换热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设备的安全性。
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强度、换热介质的流动性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操作安全和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的安全性设计,可以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和事故风险。
8.维护和保养:在设计完管板式换热器后,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包括定期的检修、清洗和更换部件等。
通过合理的维护和保养,可以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并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管板式换热器的详细设计包括材料选择、板片类型和布置方式、换热面积计算、热传导计算、压力损失计算、结构设计、安全性设计和维护保养等多个方面。
换热器设计计算详细过程1.确定换热器的换热负荷和传热系数:首先需要明确换热器所在系统的换热负荷,即所需传热功率。
根据系统的温度差、流体性质、质量流量等参数计算得到传热系数,该系数反映了换热器在给定条件下的传热能力。
2.确定流体入口和出口温度:根据所需的出口温度和流体的性质,可以通过传热方程计算得到流体的入口温度。
同时,需要考虑流体的流速、流态(单相流还是多相流)等因素。
3.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根据系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如壳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考虑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结构特点、施工方便程度等因素。
4.确定换热面积:通过传热方程和传热系数计算得到的换热负荷,可以反推计算出所需的换热面积。
同时还需要考虑换热器的热效率和流体流阻。
5.计算流体质量流量:通过需求传热功率、流体入口和出口温度的关系,可以计算得到流体的质量流率。
同时还需考虑流体的压降和速度等因素。
6.选择换热介质:根据流体的物性参数和流态选择合适的换热介质,如水、蒸汽、油等。
7.根据系统运行条件确定换热器材料:根据流体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参数确定合适的换热器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钛合金等。
8.进行换热器的压力损失计算:根据流体的粘度、比热容率、流速等参数计算压力损失,以确保流体能够在换热过程中正常流动。
9.进行换热器的结构设计:根据所选的换热器类型和尺寸,进行换热器结构的设计,包括换热管的布置、壳体的设计等。
10.确定换热器的运行参数:包括换热器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以便在实际运行中调整和监控换热器的工况。
11.进行换热器的强度计算与选择:根据换热器的运行条件和使用要求,进行强度计算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以确保换热器的安全可靠运行。
12.进行换热器的经济性评价:对所设计的换热器进行经济性分析,包括建造成本、维护成本、运行成本等,以确定设计是否经济合理。
一、设计题目:设计一台换热器二、操作条件: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5℃。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105Pa。
4、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管壳式换热器四、处理能力:114000吨/年煤油五、设计要求: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的工艺尺寸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第1章设计概述1、1热量传递的概念与意义[1](205)1、1、1 传热的概念所谓的传热(又称热传递)就是间壁两侧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问题。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是有温差存在时,就必然发生热量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因此传热是自然界和工程技领域中极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
1、1、2 传热的意义化工生产中的很多过程和单元操作,都需要进行加热和冷却,如:化学反应通常要在一定的温度进行,为了达到并保持一定温度,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输出热量,又如在蒸发、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中,都要向这些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
所以传热是最常见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
无论是在能源,宇航,化工,动力,冶金,机械,建筑等工业部门,还是在农业,环境等部门中都涉及到许多有关传热的问题。
此外,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的回收利用等都涉及到传热的问题,由此可见;传热过程普遍的存在于化工生产中,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归纳起来化工生产中对传热过程的要求经常有以下两种情况:①强化传热过程,如各种换热设备中的传热。
②削弱传热过程,如设备和管道的保温,以减少热损失。
1、2 换热器的概念与意义[2]1、2、1 换热器的概念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设备,简称为换热器。
在换热器中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流体,一种流体温度较高,放出热量:另一种流体则温度较低,吸收热量。
换热器设计方案换热器是一种利用传热原理将热能从热源传递至工作介质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下面是一个换热器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设计参数和优势。
一、工作原理:换热器通过两种介质之间的热量传递来实现热能的利用。
它通常由两个泵组成,一个泵用于将热媒液抽取到换热器中,另一个泵则将被加热的介质循环并传递到使用者。
在换热器中,热媒液与被加热的介质通过热交换器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
二、设计参数:1. 换热器材料选择:由于换热器需要工作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因此材料选择至关重要。
一般常用的材料有不锈钢、铝合金等。
根据具体的工况和介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保证换热器的安全可靠性。
2. 热交换面积的确定:换热器的热交换面积是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换热器的传热效果。
一般情况下,热交换面积越大,传热效果越好。
通过计算传热方程,我们可以估算出所需的热交换面积,并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调整。
3. 热水流量和温度的确定:热水流量和温度是换热器设计中另外两个重要参数,也是确定换热器性能的关键因素。
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实际工况,确定热水流量和温度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工作效率。
三、优势:1. 高效节能:换热器能够将热媒液和热介质之间的热量利用率最大化,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比传统的热交换方式,换热器能够节约大量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 安全可靠:换热器采用优质材料制造,经过严格的设计和测试,能够在高温高压下保持稳定运行,确保安全可靠性。
3. 具有灵活性:换热器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介质。
它可以灵活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力、化工、制药等。
综上所述,该换热器设计方案具有工作效率高、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和灵活性强等优势。
它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热能,并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换热器设计手册摘要,本文将介绍换热器的设计原理、分类、选型、安装和维护等内容,旨在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提高换热器的设计和运行效率。
第一章换热器的基本原理。
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量的设备,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换热器通常由管束、壳体、传热介质和支撑结构等部分组成。
在换热器中,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换热面积、传热系数和温度差来实现。
第二章换热器的分类。
根据换热方式的不同,换热器可以分为接触式换热器和间接式换热器。
接触式换热器是指传热介质直接接触的换热器,如冷却塔、冷凝器等;间接式换热器是指传热介质不直接接触的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
根据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等。
第三章换热器的选型。
在换热器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流体的性质、流量、温度、压力、换热面积、传热系数、温差等因素。
根据实际工况和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和规格,以确保换热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四章换热器的安装与调试。
换热器的安装与调试是确保其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
在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换热器的位置、支撑、固定、管道连接、密封等问题;在调试过程中,需要进行压力测试、泄漏检测、流量调节、温度控制等工作,以确保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第五章换热器的维护与保养。
换热器的维护与保养是延长其使用寿命和保证其性能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换热器进行清洗、检查、维修和更换,及时处理故障和问题,可以有效地保证换热器的正常运行。
结论。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电力、冶金、制药等行业常用的设备,其设计和运行对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换热器,提高其设计和运行效率,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
换热器是一种机械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同流体之间传递热能,从而从一个流体系统中转移热量到另一个流体系统中。
换热器分为直接换热器和间接换热器,其原理主要是外壳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盘管换热器和桥壳换热器等。
外壳换热器分为管状换热器和壳状换热器。
它们通常使用曲线管形式,由放置在外部壳体内部的内管,围绕其外表面运动流体,然后与外管的外表面冷却流体热量。
波纹管换热器主要由内管、定子、波纹管等组成。
定子和波纹管与内管圆柱体内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空气层,从而形成热隔离结构。
翅片的弯曲和相互结合使流体在接触的表面上有更大的传热效果。
盘管换热器是由管状容器、盘管、流体分配器等组成。
界面上的接触面积大,配有叶片,用于促进流体混合,以改善传热效率,热阻参数小,容量很大,传热量可以满足较高的工况要求。
桥壳换热器由内壳,节流器,外壳,内外壳组成。
内壳和外壳之间有一个空气层填充,节流器将内壳和外壳连接,形成内外流体两侧的热交换界面,实现内外流体的热量传递。
换热器设计指南汇总
可读性强
1、介绍
热交换器是一种用于转移热能的装置,由两个或更多的流体之间的墙
壁分隔开来的管道组成。
一个流体从管道内流过,而另一个流体从管道外
进行热交换。
热交换器可以用来让两个不同的流体之间的温度接近,或者
用于传递、储存、恢复或利用热能。
设计热交换器非常复杂,有许多不同的变量要考虑,比如热导率、流量、温度、传热效率、动力学要求等等,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考虑这些变量,并且满足应用要求。
本文是热交换器设计的指南,旨在概括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考虑,为设计师提供一个指导手册,便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尽可能的满足
应用要求。
2、基本原理
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是由两种不同流体,通过热交换器壁的层间传热
来实现的,其中一种流体热量,另一种流体接收热量。
传热模式可以是对
流传热或辐射传热,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热交换器的另一个关键考量是热损失,即热能从壁中散发出去。
热损
失可以减少系统效率,甚至影响热交换器的整体性能。
因此,在设计热交
换器时,应该考虑怎样最大程度减少热损失,提高热传导系数、减少温度
梯度、优化工作流体和传热特性等。
换热器设计知识点换热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设备,用于实现不同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它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换热器设计中常用的一些知识点,并探讨它们的应用。
一、热传导与对流传热换热器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热传导和对流传热来实现热量的交换。
热传导是指通过固体介质的分子振动和碰撞使得热量传递的过程。
对流传热则是通过流体的对流运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在换热器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传热系数。
传热系数与换热器设计的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换热介质、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和形状,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传热系数。
二、换热器的热负荷计算在进行换热器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计算换热器的热负荷。
热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热量传递的量,可以通过测量流体的温度、流量和热容来计算。
在进行热负荷计算时,需要考虑流体的物性参数、流体的传热特性以及流体在换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可以得出准确的热负荷值,为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三、传热表面积的确定传热表面积是指用于热量交换的有效表面积,是换热器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在确定传热表面积时,需要考虑热负荷、传热系数以及流体的速度等因素。
为了提高传热效率,需要在保证传热表面积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换热器的体积。
因此,在换热器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表面积大小,以实现最佳的换热效果。
四、流体流动与阻力损失流体流动是换热器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流体的流动情况直接影响了热传导和对流传热的效率。
在换热器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流体的流速、流道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损失。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实现流体的顺畅流动,并尽量减小阻力损失,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五、材料的选择与耐久性考虑在换热器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换热器需要能够承受高温、高压以及化学腐蚀等不同的工作环境。
因此,在选择换热器的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热传导性能、耐腐蚀性能以及机械强度等因素。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1000字
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换热器,用于从一种热流体中传递热量到另一种热流体。
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热传递的效率和换热器的成本。
设计要求:
1.设定两种热流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
2.根据流量和温差计算出所需的传热量。
3.选择一种合适的换热器类型并计算出尺寸和效率。
4.根据选择的换热器类型确定换热管的材料,并计算出所需的管道长度。
5.确定换热器外壳材料和绝缘材料,并计算出所需的壁厚度。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计算:
1.计算热传递量:
热传递量 = 流量 x 热容 x 温差
流量:两种热流体的流量
热容:热流体的比热容
温差:两种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差
2.选择换热器类型: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和壳管式热交换器。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到传热效率、材料成本以及维护难度等因素。
3.计算换热管尺寸:
换热管的长度和直径需要根据流量和传热效率来计算,同时需要考虑到管壁的热传递系数和管壁的厚度。
4.确定换热器外壳材料和绝缘材料:
外壳的材料需要考虑到其耐腐蚀性和强度,同时需要计算出所需的壁厚度。
绝缘材料需要选用热传导系数较小的材料,以提高传热效率。
5.总体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计算和选择,得到符合要求的换热器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图纸和工艺流程图的绘制。
结论: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换热器的热传递效率、成本、材料选用和维护难度等因素,从而得出符合要求的总体设计方案。
换热器的设计范文引言:换热器是一种用于传递热能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
换热器的设计对于能源的节约和热能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热器的设计原理、构造要素以及设计过程,并提出一些优化建议。
一、换热器的设计原理1.1热传导原理热传导是换热器中热能传递的主要方式。
热传导的原理是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使得热能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换热器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热传导原理,以提高热传导效率。
1.2对流换热原理对流换热是指通过流体的运动将热能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对流换热的效率取决于流体的速度和传热面与流体之间的接触程度。
设计时应该考虑流体的流动状态,以提高对流换热效率。
二、换热器的构造要素2.1传热介质传热介质是换热器中传递热能的媒介物质,通常是液体或气体。
选择合适的传热介质对于换热器的效果至关重要。
传热介质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导热性能、流动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因素。
2.2热交换面积热交换面积是指用于传递热能的换热器表面的总面积。
热交换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设计时应该合理确定热交换面积,以提高传热效果。
2.3热阻热阻是指热量在传递过程中的阻碍程度,是换热器性能的重要衡量指标。
设计时应该尽量降低热阻,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
三、换热器设计的步骤3.1确定换热器的工作条件3.2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根据工作条件和传热要求,选择适合的换热器类型。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包括壳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空气换热器等。
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
3.3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根据传热介质的换热要求,计算所需的换热面积。
换热面积的计算可以根据换热器类型和传热方程进行。
其中,传热方程可以根据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原理进行建立。
3.4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参数根据所选的换热器类型和计算的换热面积,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参数。
包括传热介质的进出口位置、传热面的布置方式以及其他相关元件的设计等。
3.5进行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根据设计的初步结果,进行换热器的优化设计。
换热器设计手册1. 引言换热器是一种用于将热量从一个介质传递到另一个介质的设备。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能源系统和空调等领域中。
换热器的设计对于确保良好的热量传递效率至关重要。
本手册将介绍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换热器类型以及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2. 换热器基本原理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热传导和流体运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换热器通常由两种介质流体通过分离的通道流动,介质1流经一个通道,介质2流经另一个通道。
换热器的目的是将介质1中的热量传递给介质2,或者将介质2中的热量传递给介质1。
换热器的热量传递可以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多种机制来实现。
对流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传导是指通过固体材料的热传导来实现热量传递,辐射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辐射。
在换热器设计中,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热传递机制。
3.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3.1 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它由一个壳体和多个管束组成。
介质1通过壳体外部流动,介质2则通过管束内部流动。
热量通过管壁传递,从而实现介质1和介质2之间的热量交换。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较大的热交换面积,适用于处理大流量和高温度差的情况。
3.2 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是一种将多个金属板堆叠在一起形成的换热器。
介质1和介质2分别通过相邻的板间流动,热量通过板之间的传导实现热量传递。
板式换热器具有紧凑的结构和较高的热交换效率,适用于处理低流量和小温度差的情况。
3.3 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由多个管束组成,每个管束内部流动的介质可以与其他管束中的介质进行热量交换。
管束式换热器适用于多个介质之间需要进行热量交换的情况。
3.4 其他类型的换热器除了上述常见的换热器类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换热器,如螺旋板式换热器、管栅板式换热器等。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换热器类型。
4. 换热器设计过程换热器设计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4.1 确定热量传递要求首先要确定换热器需要传递的热量,包括热负荷和传热表面积等参数。
换热器设计引言换热器是工业和冷暖设备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从一个流体传递到另一个流体。
换热器的设计对于设备的性能和能源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换热器的设计原理、常见的换热器类型以及一些设计考虑因素。
换热器的设计原理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触热交换面来传递热量。
换热器通常由两个流体流经并在换热面上进行传热。
热量可以通过对流、传导或辐射的方式传递。
在设计换热器时,需要考虑流体的物性、传热面积、传热系数以及流体的流速等参数。
常见的换热器类型1.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常见的换热器类型之一。
它由一个管束和外壳组成,一个流体流经管束,另一个流体流经外壳。
管壳式换热器适用于各种流体和工况条件,并且易于清洁和维护。
2.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由一系列平行的金属板堆叠在一起组成。
流体在板间流动,通过板之间的壁面传热。
板式换热器具有较高的传热效率和紧凑的结构,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换热。
3.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将螺旋形的板片放置在一个圆柱形的外壳内,流体在螺旋通道中流动,并通过板片的表面传热。
螺旋板式换热器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和紧凑的结构。
4.管束式换热器:管束式换热器由一个或多个平行管束组成,流体在管束内流动,并在管束和外壳之间的空间中进行传热。
管束式换热器适用于高粘度流体和易于结垢的流体。
换热器设计考虑因素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流体参数流体参数包括流体的物性、流量、温度等。
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物性和传热特性,这对于换热器的设计非常重要。
2. 传热面积传热面积是换热器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
较大的传热面积可以提高传热效率,但也会增加换热器的体积和成本。
3. 传热系数传热系数是衡量换热器传热效果的重要参数。
传热系数受流体性质、传热面积以及换热器的结构和设计等因素的影响。
4. 压力损失换热器在传热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损失。
过高的压力损失会降低流体的流速,影响传热效果。
5. 清洁和维护换热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清洁和维护。
一、设计任务二、设计方案简介2.换热器类型选择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冷却介质:水入口温度:10℃,出口温度:17℃;果浆: 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20℃。
鉴于要冷却的材料是果浆,流体压力不大,温度变化为80—20℃,管程与壳程的温度差较大(相差50℃以上),加上考虑清洗要求高等因素,本次设计我决定采用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换热器有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相连,可沿管长方向自由伸缩,即具有浮头结构,当壳体与管束的热膨胀不一致时,管束连同浮头可在壳体内轴向上自由伸缩。
这种结构不但彻底消除热应力,而且整个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便与管内管间的清洗,维修。
因此,用材量大,造价高,结构复杂,但应用仍十分广泛。
考虑到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综合考虑以上标准,确定果浆应走管程,水走壳程。
由于果汁有弱酸性,又因不锈钢管较碳钢管有较好的抗酸腐蚀性,故选用mm 225⨯Φ的不锈钢管。
由于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
查阅资料管程一般液体流速0.5-3m/s ,易结垢液体>1m/s 。
故拟取流速为2m/s 。
三、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3.1确定设计方案 3.1.1.换热器类型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基本参数处理能力:5000kg/h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操作条件:冷却介质:水入口温度:10℃,出口温度:17℃;果浆: 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20℃。
3.1.2.流体流动形式为了增大平均温差,节省操作费用,本次设计采用逆流的流动方式。
3.2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液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 值。
故:果浆的定性温度为 ℃5022080T =+=水的定性温度为 t = ℃13.521710=+果浆在5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 0ρ= 1058 kg/3m定压比热容: C po =3584 J/(kg·℃) 导热系数 : 0λ =0.61 W/(m·℃)黏度 : = 2×10-3 Pa·s水在13.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 i ρ = 999.7 kg/3m定压比热容:C pi = 4191 J/(kg·℃) 导热系数 : i λ= 0.58 W/(m·℃)黏度 : i μ= 1.2×10-3 Pa·s3.3计算总传热系数 3.3.1热负荷Kw h KJ 67.298/101.075220)-(803.5845000T C q Q 60P0m0T =⨯=⨯⨯=∆=3.3.2平均传热温差 所以m t ∆=2121ln t t t t ∆∆∆-∆=()()10-2017-80ln 10-201780--=28.8(℃)3.3.3水用量640P0i Q 1.075210 3.66510/C t 4.191(17-10)miq kg h ⨯===⨯∆⨯ μ 03.3.4总传热系数K (1)管程传热系数:43e 10499.3102.17.9992021.0R ⨯=⨯⨯⨯==-iii i u d μρ>4000 (湍流区) 对流传热系数:C/39.650458.0102.14191102.17.9992021.0021.058.0023.0)()(023.034.038.034.0ii 8.0i i i i i ︒⋅=⎪⎪⎭⎫⎝⎛⨯⨯⨯⎪⎭⎫⎝⎛⨯⨯⨯⨯⨯==--m w C u d d p i i λμμρλα(2)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10000=α W/(2m ·℃)污垢热阻 Rso=0.0003(m 2·℃)/WRsi=0.0002(m 2·℃)/W管壁的导热系数 λ=17.4W/(m·℃)0000011αλα++++=s m i si i i R d bd d d R d d K℃•=++⨯⨯+⨯+⨯=2W/m 53.541100010003.00229.04.17025.0002.0021.0025.00002.0021.075.3735025.013.4计算换热面积2m T 2.198.2853.541298670t K Q 'm A =⨯=∆=考虑15%的面积裕度:208.22'15.1m A A ==3.5工艺尺寸计算 3.5.1 管径和流速取mm 225⨯Φ的不锈钢管,流速u=2m/s. 3.5.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2242860/(36001058)180.7850.02114v s i q n d uπ⨯==≈⨯⨯(根)按单管程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传热管长:m n d A s 63.1518025.014.308.22L 00=⨯⨯==π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一、设计任务二、设计方案简介2.换热器类型选择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冷却介质:水入口温度:10℃,出口温度:17℃;果浆: 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20℃。
鉴于要冷却的材料是果浆,流体压力不大,温度变化为80—20℃,管程与壳程的温度差较大(相差50℃以上),加上考虑清洗要求高等因素,本次设计我决定采用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换热器有一端的管板不与壳体相连,可沿管长方向自由伸缩,即具有浮头结构,当壳体与管束的热膨胀不一致时,管束连同浮头可在壳体内轴向上自由伸缩。
这种结构不但彻底消除热应力,而且整个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便与管内管间的清洗,维修。
因此,用材量大,造价高,结构复杂,但应用仍十分广泛。
考虑到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综合考虑以上标准,确定果浆应走管程,水走壳程。
由于果汁有弱酸性,又因不锈钢管较碳钢管有较好的抗酸腐蚀性,故选用mm 225⨯Φ的不锈钢管。
由于增加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将加大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污垢在管子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可减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但是流速增加,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就增多。
查阅资料管程一般液体流速0.5-3m/s ,易结垢液体>1m/s 。
故拟取流速为2m/s 。
三、工艺及设备设计计算3.1确定设计方案 3.1.1.换热器类型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基本参数处理能力:5000kg/h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操作条件:冷却介质:水入口温度:10℃,出口温度:17℃;果浆: 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20℃。
3.1.2.流体流动形式为了增大平均温差,节省操作费用,本次设计采用逆流的流动方式。
3.2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液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 值。
故:果浆的定性温度为 ℃5022080T =+=水的定性温度为 t = ℃13.521710=+果浆在5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 0ρ= 1058 kg/3m定压比热容: C po =3584 J/(kg·℃) 导热系数 : 0λ =0.61 W/(m·℃)黏度 : = 2×10-3 Pa·s水在13.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密度 : i ρ = 999.7 kg/3m定压比热容:C pi = 4191 J/(kg·℃) 导热系数 : i λ= 0.58 W/(m·℃)黏度 : i μ= 1.2×10-3 Pa·s3.3计算总传热系数 3.3.1热负荷Kw h KJ 67.298/101.075220)-(803.5845000T C q Q 60P0m0T =⨯=⨯⨯=∆=3.3.2平均传热温差 所以m t ∆=2121ln t t t t ∆∆∆-∆=()()10-2017-80ln 10-201780--=28.8(℃)3.3.3水用量640P0i Q 1.075210 3.66510/C t 4.191(17-10)miq kg h ⨯===⨯∆⨯ μ 03.3.4总传热系数K (1)管程传热系数:43e 10499.3102.17.9992021.0R ⨯=⨯⨯⨯==-iii i u d μρ>4000 (湍流区) 对流传热系数:C/39.650458.0102.14191102.17.9992021.0021.058.0023.0)()(023.034.038.034.0ii 8.0i i i i i ︒⋅=⎪⎪⎭⎫⎝⎛⨯⨯⨯⎪⎭⎫⎝⎛⨯⨯⨯⨯⨯==--m w C u d d p i i λμμρλα(2)壳程传热系数:假设壳程的传热系数10000=α W/(2m ·℃)污垢热阻 Rso=0.0003(m 2·℃)/WRsi=0.0002(m 2·℃)/W管壁的导热系数 λ=17.4W/(m·℃)0000011αλα++++=s m i si i i R d bd d d R d d K℃•=++⨯⨯+⨯+⨯=2W/m 53.541100010003.00229.04.17025.0002.0021.0025.00002.0021.075.3735025.013.4计算换热面积2m T 2.198.2853.541298670t K Q 'm A =⨯=∆=考虑15%的面积裕度:208.22'15.1m A A ==3.5工艺尺寸计算 3.5.1 管径和流速取mm 225⨯Φ的不锈钢管,流速u=2m/s. 3.5.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2242860/(36001058)180.7850.02114v s i q n d uπ⨯==≈⨯⨯(根)按单管程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传热管长:m n d A s 63.1518025.014.308.22L 00=⨯⨯==π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换热器:也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安加热方式分,由电热热交换器,导热油热交换器,火焰式热交换器,气体热热交换器,太阳能热交换器等等。
换热器:安结构分,螺旋板式换热器波纹管换热器列管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容积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热管换热器汽水换热器换热机组石墨换热器空气换热器等等。
列如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
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
结构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挡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
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
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
为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通常在壳体内安装若干挡板。
挡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
换热管在管板上可按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排列。
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为钎料,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和填充工件接口间隙并使其与母材相互扩散的焊接方法。
钎焊变形小,接头光滑美观,适合于焊接精密、复杂和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构件,如蜂窝结构板、透平叶片、硬质合金刀具和印刷电路板等。
钎焊前对工件必须进行细致加工和严格清洗,除去油污和过厚的氧化膜,保证接口装配间隙。
间隙一般要求在0.01~0.1毫米之间。
种类根据焊接温度的不同,钎焊可以分为两大类。
焊接加热温度低于450℃称为软钎焊,高于450℃称为硬钎焊。
软钎焊多用于电子和食品工业中导电、气密和水密器件的焊接。
以锡铅合金作为钎料的锡焊最为常用。
软钎料一般需要用钎剂,以清除氧化膜,改善钎料的润湿性能。
钎剂种类很多,电子工业中多用松香酒精溶液软钎焊。
这种钎剂焊后的残渣对工件无腐蚀作用,称为无腐蚀性钎剂。
焊接铜、铁等材料时用的钎剂,由氯化锌、氯化铵和凡士林等组成。
焊铝时需要用氟化物和氟硼酸盐作为钎剂,还有用盐酸加氯化锌等作为钎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