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15 KB
- 文档页数:10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研发现状转基因大豆是目前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
2004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已达4840万公顷,约占全球大豆种植面积(8600万公顷)的56%,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8100万公顷)的60%,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巴拉圭、南非、乌拉圭、罗马尼亚等8个国家,几乎全部为耐受除草剂农达(草甘膦)的转基因品种。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产许可,但美国等国家的转基因大豆在已中国获得进口许可和安全证书,转基因大豆已作为生产原料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大豆的进口量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其中转基因大豆占绝大多数。
转基因大豆的发展进程:自1994年Monsanto公司研制的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在美国获准进行商业化生产之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1996年全球种植面积仅为50万公顷左右,1996~2004年的9年间,增长了近百倍。
除耐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以外,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和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也分别于1997和1998年在美国获得了商业化生产许可。
转基因大豆的研发现状:转基因大豆的研发目前仍是转基因作物研发的热点之一,涉及的转基因性状包括对除草剂、虫害、病害及干旱、盐碱等环境逆境的抗性,以及油分、蛋白质、活性物质的含量和组成,开花期和花器官结构等,其中针对生产应用开展的品质改良和抗逆研究较多。
我们课题组也针对提高大豆蛋白质中蛋氨酸的含量和油分中α-生育酚的含量开展了相关的品质改良研究,并分别将玉米转座元件Ac和Ds导入大豆,正在构建大豆插入突变体库。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尽管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在理论上可能存在基因逃逸的可能性,但由于大豆是严格的自交作物,天然异交率很低,在自然种植条件下这种事件发生的概率极低。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虽然可以在大豆种子中存在,但除了研究者有目的大量表达的产物之外,其它如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等的表达产物都较低,不会对其产品的安全性产生明显影响。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虫害: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大豆中导入抗虫害基因,使其能够抵抗常见的害虫侵袭,如豆蛀虫、蚜虫等。
这样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2. 抗病害: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大豆中导入抗病害基因,使其能够抵抗一些常见的病害,如大豆霜霉病、大豆褐斑病等。
这样可以减少病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
3. 提高耐逆性: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导入一些耐逆性相关的基因,使大豆能够在贫瘠土壤、高温、干旱等恶劣环境下生长和发育。
这样可以扩大大豆种植的适应范围,提高产量和质量。
4. 提高营养价值: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导入一些营养相关的基因,使大豆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如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等。
这样可以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高营养食品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以确保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可控的和可预测的。
同时,应充分考虑转基因作物与自然界中野生种群的交叉传播问题,以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转基因大豆的应用潜力大豆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脂肪和植物蛋白来源,它还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可以降血脂,抗氧化,延缓糖尿病、高血压的发展并减少并发症,显著减少女性绝经后综合征的发生,防止骨质疏松,减少前列腺癌、乳腺癌的发生等。
这些突出的特点使大豆受到了人们更多的青睐,对大豆需求从以往常规的油脂和蛋白食品加工向多样化营养保健目标发展。
常规育种开发相对较慢,并且许多性状无法通过此方法获得,已满足不了需求。
自1996年在美国被批准商业化以来,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猛。
目前科学家对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已更为深入和广泛,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大豆品种类型,本文从多个角度讲述其潜力。
1 培育高产稳产、节本增益大豆,促进大豆生产提高作物产量是育种家、农民永久不变的追求,这不仅与利益有关,更与一直增长的人口有关。
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同样面临增产的要求,并且与其他主要作物相比,大豆产量较低,其形势更为严峻。
地球上的气候、生态多种多样,有有利于植株生长的,也有不利于植株生长的。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植物产量,植株抗逆性的研究成为重点。
大豆抗逆性研究可以是传统育种,但转基因育种的效率更高、贡献更大。
1.1 创造高产新品种通过转基因技术向优良的大豆品种导入提高光合的基因,成为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前景的手段。
丙酮酸正磷酸盐激酶(PPDK),NADP苹果酸脱氢酶(NADP—MDH),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EPC),光敏色素调节转录因子CAA1,过表达细胞周期蛋白基因(cycla),修饰蔗糖磷酸合酶基因(SPS)等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增强光合。
将这些基因转入大豆中势必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
1.2 培育抗病虫品种大豆的病害较多,几乎能损失大豆产量的30 %以上。
传统预防病害的方法比较麻烦,且成效不大。
转基因大豆可克服许多困难。
目前研究得到的抗大豆病害的基因有: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基因有转录因子GmEREBP1,等位基因rhg1、rhg4,NDR1/HIN1类似基因等;抗大豆锈病的基因有Rpp2、Rpp4、Rpp5等;抗大豆花叶病毒的基因有R(SC15),R(SC8),Rsv1,Rsv3和Rsv4等。
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对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关注日益增加,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大豆育种和遗传改良成为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介绍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对大豆产业的意义和发展前景。
一、大豆育种的目标和策略大豆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育种工作者采用了多种策略。
首先,通过遴选具有高产性、抗病害和适应不同种植区域条件的优良种质资源,为后续的育种工作提供基础。
其次,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大豆的遗传规律和基因功能,探索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关键基因,从而为后续的分子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突变育种等手段,快速获得具有新性状或改良性状的大豆品种。
二、大豆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研究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首先,通过基因组学研究,确定了大豆基因组的组成和功能,并发现了一些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重要基因。
例如,研究人员鉴定了控制大豆花荚颜色的重要基因,为进一步培育色素丰富的大豆品种奠定了基础。
其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大豆育种中实现了高效率的品种选择,加速了育种进程。
通过与具有抗病性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研究人员还成功培育出多个抗病性强的大豆品种,提高了大豆抗病能力。
此外,还开展了大豆转基因改良的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向大豆中导入抗虫基因和耐逆基因,增强大豆的抗虫性和逆境适应能力,提高了大豆产量和品质。
三、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的意义和前景大豆育种与遗传改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促进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可以提高大豆产量,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其次,通过提高大豆的抗病性和耐逆性,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担,并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此外,大豆还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改良大豆的品质可以提高人们的蛋白质摄入水平,满足人们对高品质膳食的需求。
谈谈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看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探讨转基因技术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中的应用导言: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转基因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嵌入到生物体中,从而增强或改变其特定功能的方法。
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它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引发了惊人的争议。
一方面,多数科学家和生产商认为,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提高作物耐病能力和适应性,增加生产量,从而解决全球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动植物的影响还有潜在的人类健康风险问题等因素却成为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表述。
本文将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进展2006年,中国通过了第一个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申请,标志着中国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正在迅速扩展,种类已经包括棉花、玉米、水稻等多个品种。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逐渐形成了高效、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路线。
2.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基因组编辑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地修改、删除和插入基因,还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一些细微变化中精细调节基因表达,同时也可以增强技术的可重复性和效果。
例如,具有“修剪”功能的CRISPR-Cas系统,不仅用于研究和基因治疗,同时也代表了农业文明中的一个巨大的机遇。
预计,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改良传统作物的一种新手段,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肯定还有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未来,人们需要进一步优化转基因作物品种的设计,以下导表达的肖像表达改进的抗逆性。
相信在人类长期坚持开放创新的方式下,拥有高效、精准和安全的基因工程技术是有可能的。
3. 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在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应用前景上,我们认为转基因肉类是一种非常值得探索的产品——尤其是用于参数环境下的生产。
从持续性视角来看,肉类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经济命脉。
然而传统的养殖方法却面临了许多挑战,如临床病毒传染,(改进中的不善利用资源)。
纵观全球各地的转基因动物实验,许多科学家都表示,转基因养殖动物要么增加抵抗病毒的能力,要么提高粮食利用率,要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还可以在避免生荷尔蒙、激素和抗生素的使用,并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近五年中国对大豆的研究进展摘要:大豆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豆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概述了学者对大豆育种、培育方面以及大豆对旱、涝、盐的抗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在育种培育等方面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与方法,为今后提高大豆的产量及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豆;育种;培育;抗旱耐涝耐盐性;研究进展Abstract:Soybea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top five crops, but also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oil crops and high-protein grain and forage crop.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lot of researches on soybea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oybean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sc holars’ researches on soybean breeding, cultivation of soybean and the aspects of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to drought , floods and salt.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oybean production in terms of breeding, cultivation and more,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oybean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oybean; breeding; foster; drought resistance ,floods and salt-resistant; progress大豆原产于我国,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的油料作物。
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用途转基因技术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
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外源基因,改变了其原有的遗传特性,以增加产量、提高抗性和改善食用品质等方面的性状。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之一,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用途备受关注。
第一部分:转基因大豆的市场需求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饲料和食品加工。
1. 饲料需求:大豆是常见的饲料原料之一,而转基因大豆由于其抗虫、耐旱、高产等特性,在养殖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饲料,转基因大豆可以增加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进而提高养殖效益。
2. 食品加工需求:大豆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转基因大豆通过改良营养成分以及提高产量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用于生产豆浆、豆腐、豆制品等多种食品,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第二部分:转基因大豆的环境效益除了商业需求外,转基因大豆还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
以下是转基因大豆在环境方面的一些潜在好处:1. 减少农药使用:转基因大豆具有抗虫特性,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 节约资源:转基因大豆具有高产性,相对于传统大豆,转基因大豆的产量更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的侵占。
3. 提高耐旱性:转基因大豆中的耐旱基因使其更能适应干旱气候,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第三部分: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以下是关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一些讨论:1. 长期食用安全性:目前,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市场已经应用多年,并且未发现与其食用相关的重大健康问题。
然而,需要继续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确保其长期食用的安全性。
2. 生态系统影响:转基因大豆的引入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的影响。
这需要采取科学管理措施,确保在转基因大豆种植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转基因大豆的监管和标识为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对转基因大豆的监管和标识进行了规范。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豆;遗传转化;转基因;农杆菌;基因枪1 大豆再生体系研究进展大豆的组织培养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分别建立了组织、细胞、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技术,为大豆的外源DNA导人提供了有效的受体系统。
1.1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本身繁殖快、单细胞起源、两极性等优点,是遗传转化的基础,不会出现嵌合体问题,而且体细胞胚团高密度高质量,遗传上稳定,可以一次获得大量植株;体细胞胚团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保存,仍然具有再生能力,因此是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的最适宜的受体系统。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采用的外植体主要为未成熟子叶、胚轴、完整幼胚。
诱导培养基主要为Ms以及改良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主要为2,4.D和NAA。
80年代初期,Christianson等旧1以幼胚轴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首先获得再生植株。
随后,Ranch等对2,4.D诱导的大豆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Lazzeri等用10mg.L~2,4.D诱导了大豆幼胚子叶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他们认为2,4一D诱导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高,但形态不正常,难以萌发形成完整植株。
NAA诱导的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低,但是形态正常,可以不经过愈伤组织而直接生成子叶期体细胞胚。
最后获得可育再生植株。
周思军等通过大豆幼胚培养,经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重点介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目标的检测技术,如EI。
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蛋白质;核酸Abstract:Soybea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s a/hot spot0in the area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soybea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s' major producers of soybean. The different points 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genic products, the transge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advance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were summarized focusing on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for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such as new research on ELISA,PCR and gene chip techn0109y,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were compa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nsgenic soybean fast detection selection,improvement and subsequent research.Key words:transgenosis soybean;detection technology;protein;nucleic acid.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
收稿日期:2006-07-04;修回日期:2007-01-09作者简介:盛东峰(1978-),男,河南项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第24卷第2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月Vol.24No.2Journal of Zho ukou No rmal U niv ersity M ar.2007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应用盛东峰,杨同文(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0)摘 要:介绍了目前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生产概况,并就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和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关键词:转基因大豆;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O 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7)02-0083-03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质资源,其蛋白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均衡,富含亚油酸、卵磷脂、维生素E 等营养因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饲料资源之一.近几年,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饲料资源开发的各个领域.利用转基因技术不仅能选育高品质的大豆品种,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现有大豆品种的产量.因此,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大豆品种对解决世界性蛋白质资源匮乏,发展养殖业、食品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生产概况1.1 转基因大豆的研究概况1.1.1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除草剂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其中草甘膦以其作用范围广,对许多一年生和多年生杂草控制能力强,对动物及其周围环境无毒性,无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等优点而倍受农业生产者青睐,现已被广泛用来除去大豆田间杂草.但由于草甘膦具有在土壤中作用时间比较长,使用草甘膦也存在着影响后期作物产量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着手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的抗草甘膦等除草剂的农作物品种.其中,美国孟山都公司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生产出抗草甘膦大豆(转EPSPS 基因大豆),转EPSPS 基因大豆是在常规品种中导入了抗除草剂基因.插入的外源EPSPS 基因能在大豆中高效表达出EPSPS酶.在田间施用除草剂草甘膦时,大豆组织中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因EPSPS 酶存在而不受影响.但是杂草中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由于EP -SPS 酶的合成受到阻碍而中断,因此,大豆不受危害而杂草被毒杀[1,2].1.1.2 品质改良的转基因大豆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基因修饰物(GM O)正从以改善作物间接性状(抗虫、抗病、抗逆等)为主的第一代向以改善品质特性(营养组成和含量等)为主的第二代转换.Parsons 等[3]报道,基因改良的高赖氨酸大豆粕能提供4.5%的赖氨酸,而传统大豆粕仅提供约3%的赖氨酸.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培育出高油酸(70%)大豆、低亚麻酸(2%)大豆、低棕榈酸(4%)大豆、高硬脂酸(28%)大豆、高棕榈酸(27%)大豆以及低抗营养因子或无抗营养因子的转基因大豆品种.1.2 转基因大豆的生产概况转基因大豆自1994年获准推广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1997年的5.10@106hm 2猛增至2001年的3.33@107hm 2,5年间增长了6倍多,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农艺性状发生改变的转基因大豆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流通的转基因产品.200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约为0.81@108hm 2,其中转基因大豆占60%以上.目前,转基因大豆种植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等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1996年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5.0@105hm 2,1997年增加到4.45@106hm 2,1998年为1.02@107hm 2,1999年高达1.62@107hm 2,占全美大豆种植总面积的55%,2003年已超过80%.同时,美国也是最大的转基因大豆出口国.在2002年9月底结束的市场年度报告中,美国大豆业连续3年创造大豆出口最高纪录,其中2002年对欧盟大豆出口总量比上一年增长了近13%.阿根廷作为世界第三大豆生产国,2003年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年种植面积已接近大豆种植面积的100%.一直对转基因大豆种植控制较严格的全球第二大豆主产国巴西,2004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比以前增加了2/3,达到了3@105 ~5@105hm2,占该国大豆总产量的20%左右.近几年,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1998年全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1@104hm2,1999年超过1133@105hm2,2000年仅转基因抗虫棉和大豆的种植面积就超过2.66@105hm2.但转基因大豆尚未进入商业化生产[4],目前,发展非转基因大豆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所产生的遗传修饰物(基因修饰物)对生态环境、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程度及公众对风险的接受程度,涉及受体生物、基因操作过程、遗传修饰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2.1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性首先,转基因大豆是否可能会演变为杂草.由于大豆是经过长期驯化培育而成的,它们已经失去了杂草的遗传特性,仅用一二个已知特定的基因就使它们转变为杂草的可能性很小.其次,转基因大豆是否可通过基因流对其他物质带来影响,如外源基因是否会通过花粉传播给杂草,而使杂草演变为能抵抗除草剂的超级杂草,从而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再次,导入的基因可能流向其近缘物种,这种基因流如果发生在转基因大豆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近缘野生种之间,则有可能降低生物多样性中心的遗传多样性[5,6].2.2标记基因的扩散标记基因可分为选择基因和报告基因两大类.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选择标记基因中的一类,使用最为普遍.转基因操作中标记用的抗卡那霉素基因向肠内细菌转移的概率极低,约10-17,而每天摄入人体内的抗卡那霉素微生物约有1.2@106个,因此,转基因大豆标记基因一般不会扩散或转移给人体.2.3基因损伤外源基因插入位置及拷贝数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基因损伤,表现在两方面:(1)可能导致转基因失活或沉默;(2)使受体植物基因表现为插入失活,产生有害成分[5].但由于插入突变的概率非常小,外源基因插入过程对转基因作物几乎不可能产生影响. 2.4毒性与过敏反应转基因大豆安全问题主要侧重于基因修饰物本身及其产品是否安全,是否对动物和人产生毒性和致敏性等潜在危害.抗虫转基因大豆表达的是Bt (Bacillus thur ingiensis)杀虫蛋白,它只特异性地作用于少数目标昆虫,已经证明对人和动物无毒和绝对安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基因产物CP4EP-SPS(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219种已知为过敏原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比较,没有发现相似性,因而认为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不会引起人和动物的过敏反应.3转基因大豆的应用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的养殖业.自1995年商品化生产以来,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动物饲料.在美国,用作饲料的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其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例较高,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用作饲料的大豆种植面积比2000年有较大提高,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68%.随着转基因产品日益广泛地用作饲料,对其在动物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研究也越来越多(见表1).表1中,与饲喂非转基因大豆相比,饲喂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和抗虫转基因大豆,鸡、猪、奶牛、小鼠、大鼠和鲶鱼等动物的生长性能和胴体品质无显著变化,导入的外源DNA和编码的外源蛋白质未能进入细胞并在机体组织与器官中无残留,急性毒性试验和过敏反应结果也呈阴性.因此,这两种转基因大豆(粕)与传统大豆(粕)对动物安全无害.对第二代转基因大豆的动物饲喂试验和安全性试验的研究迄今尚较有限.Edw ar ds等[14]分析了高蛋白质、高氨基酸的转基因大豆粕,其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比传统品种明显提高.Palacios等[15]用传统品系William s82(WM)大豆、同品系不含凝集素(LF)的L90-8047转基因大豆、同品系不含凝集素又不含KTI(LFKF)的X97-0101转基因大豆饲喂140头青年母猪和阉公猪28d,发现饲喂WM大豆日粮造成猪生长性能的恢复,如果以100%表示,则饲喂不含抗营养因子的LF和LFKF转基因大豆的日粮后,猪的生长可分别恢复至22%和55%.4展望尽管关于转基因大豆的慢性毒性试验还缺少数据,但目前普遍认为,农艺性状改变而品质特性未发生改变的第一代转基因大豆与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具有/实质等同性0,对人和动物无潜在危害.营养水平提高和去除抗营养因子的品质改良的第二代转基84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月因大豆提高了营养价值,显著改善了动物生产性能,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和应用前景.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饲料资源的匮乏,转基因作物必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及将来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1)改良脂肪酸组成,强化功能性营养;(2)增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提高营养价值;(3)降低植酸的含量,提高大豆的营养价值,减少动物排泄物中磷对环境的污染;(4)增加蔗糖的含量和甜度,降低其他寡糖的含量,提高大豆对单胃动物的可消化性,改善适口性;(5)将大豆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高价值的蛋白药物的大豆、含抗体的大豆、含疫苗的大豆等.表1 转基因大豆饲喂动物及其安全性试验转基因品种饲喂动物测定指标结果(1)参考文献大鼠、小鸡、鲶鱼、奶牛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胸肌重、产奶量、乳成分、氮平衡、干物质与净能摄入量N S ({)[7]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肉仔鸡皮肤、肌肉、十二指肠、肝脏中的外源D NA NS [8]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NS [9]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胴体瘦肉产量、背膘厚、眼肌面积、最长肌营养组成、腰肌组织中外源CP 4EP SPS 蛋白NS [10]抗草甘膦转基因去皮大豆生长肥育猪转基因去皮豆粕营养组成、猪生长性能、胴体性能、腰肌营养成分、肉质感官评分NS [11]生长肥育猪最长肌嫩度、风味等感官检验NS [12]转Bt 基因大豆肉仔鸡增重、饲料报酬、胴体重、胸肌营养成分等NS [13] (1)N S:与传统同/进基因型大豆(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2){:由于该试验设计不正确,导致3.5%脂肪校正产奶量提高(p<0.05)参考文献:[1]Padg et te S R ,K olacz K H,Delannay X,et al.Development,Identificat ion,and Character ization of a g ly phosate -to ler -ant so ybean line [J].Crop Sci,1995,35:1451-1461.[2]周波,陶波.抗草甘瞵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综述[J].作物杂志,2006,111(2):19-21.[3]Pa rsons C M ,Zhang Y ,A raba M.Dig estibilit y of am ino acids in hig h -ly sine so ybean [J].N utr,1997,126:702-716.[4]武小霞,李文滨.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5,24(2):65-70.[5]刘谦,朱鑫泉.生物安全性[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张磊,戴瓯和.转基因大豆安全性评价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3,9(1):54-55.[7]H ammond,V icini J L.T he feeding value of soy beans fed to rats,chickens,catifish and dairy cattle is not altered by g e -net ic inco rpor ation o f glypho sate tolerance [J].N utr.,1996,126:717-727.[8]K humnir dpetch,Inarachote U.D et ection of G M O 's in the bro ilers that utilized genetically modified so ybean meals as afeed ing redient [J].Plant and A nimal Genomics.Co nf.San D iego ,2001,18:13-17.[9]朱元招,李德发,尹靖东.转基因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消化和血液参数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科技版,2006,42(3):26-28.[10]Cro mwell,L indemman M D.Soy bean meal fr om Roundup Ready o r conventional soy beans in diet s for g ro wing -finishingpig s [J].Anim.Sci,2001,79:318-319.[11]Cro mwell,L indemman M D.Soy bean meal fr om Roundup Ready o r conventional soy beans in diet s for g ro wing -finishingsw ine [J].Anim.Sci,2002,80:708-715.[12]Ar mstrong ,M ikel W E.Senso ry evaluation o f po rk longissimus muscle from swine fed soybean fr om R oundup Ready o rco nv entional soy bean [J].A nim.Sci,2000,79:374.[13]Kan,Ver steeg h H A pariso n of br oiler perfor mance and car cass character istics w hen fed Bt.,par enta l co nt rol o rcommercial var ieties of dehulled soybean meal [J].Po ult.Sci,2001,80:203-207.[14]Edw ards,Douglas M W.Pro tein and energ y evaluation o f soy bean meals pr ocessed fr om genetically modified high -pro -t ein so ybeans [J].P oult Sci,2000,79:525-527.[15]Palacio s,Easter R A.Effect o f so ybean v ariety and pro cessing on gr ow th per for mance of yo ung pigs [J].A nim Sci,2002,82:314-319.(下转第102页)85第24卷第2期盛东峰,等: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应用息共享提供极大的方便.(4)各个子系统是自治的,在离开其他子系统协助的情况下,也能够独立工作,这就保证了系统的鲁棒性.另外,一个子系统的各个功能分布点也是自治的(如入侵检测子系统,中心NIDS、NIDS、H IDS都是自治的),各层的功能分布点各负其责,相互协调.下层功能分布点只有发现自己处理不了的现象后,才向上层请求援助.这种有选择的通信机制,大大地减少了系统运行的通信流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5)与传统的网络安全体系相比,该体系不但可对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实施监控,而且还能对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进行记录,为最终找到实施攻击的用户提供依据,从而对内部用户起到威慑作用,有效减少来自内部的攻击.这对于有70%的攻击来自内部的事实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3结束语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多组件协作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架构,作为一种将被动防御机制与主动防御机制融合在一起的立体防御机制,它既能对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拦截,又能对来自小区网络内部的攻击进行防御.测试证明,采用该架构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能够满足智能小区网络的安全需求.参考文献:[1]江巧洪.智能小区解决方案探索[J].福建电脑,2004(1):19-20.[2]王志海.网络安全发展趋势探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6):24-25.[3]蒋文保.多组件协作网络安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3):172-175.[4]路璐.利用IDS与防火墙功能结合构建安全网络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0):93-96.[5]张绍莲.一种防火墙和入侵检测协同工作的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17):187-189.[6]钟珞,张诚,马志军.一种通用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模型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11):83-86.Study on network security protection system basedon components cooperationZH U S-i feng1,2,LI Chun-li1,LIU M an-hua1,YANG Jian-hui1(1.Department of M ath&Information Science,Zhoukou Nor mal U niversity,Zhoukou466000;2.Department of Com puter Science,Nor thw ester n Po 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 n710065)Abstract:It discusses the mo de of components coo per ation using in ar ea netwo rk,and designs the framw or k o f netw ork security pro tect ion system baseed on co mpo nents coo perat ion.Key words:co mpo nents cooperat ion;netwo rk secur ity sy stem;system fr amwo rk(上接第85页)Transgenic S oybean Research and Security AssessmentSH EN G Dong-feng,YANG Tong-w en(Depar tm ent of Life Science,Zhoukou Norm al U niversity,Zhoukou4660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at pr esent t ransg enic so ybean hav e been r ev iew ed.T he security quest ion and its application have also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Key words:transgenic soybean;r esear ch;applicat ion102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月。
一、实验背景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大豆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豆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豆进行育种研究,以期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大豆种子、基因编辑工具、载体质粒等。
2. 实验方法(1)基因编辑: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编辑,以增强大豆的生物固氮能力。
(2)载体构建:将编辑后的基因插入到载体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
(3)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豆细胞中,获得转基因大豆植株。
(4)筛选:通过PCR、测序等方法筛选出目标基因编辑成功的植株。
(5)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转基因大豆植株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其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编辑,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
2. 转化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豆细胞中,获得转基因大豆植株。
3. 筛选通过PCR、测序等方法筛选出目标基因编辑成功的植株。
4. 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转基因大豆植株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产量:转基因大豆植株的产量较非转基因大豆植株提高了10-20%。
(2)蛋白质含量:转基因大豆植株的蛋白质含量较非转基因大豆植株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
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技术,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五、讨论1. 基因编辑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准、可控等优点,在植物育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崔宁波;张正岩【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5)008【摘要】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基于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中的应用,从技术研发手段、外源基因挖掘、转基因大豆品种、大豆除草剂、种植面积、研发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转基因大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发展中国大豆转基因技术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指出,国外转基因大豆研发能力较为成熟,大豆外源基因转化技术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微弹轰击法,通过cp4、dmo、Pat、cry1Ac、fatb1-A等目的基因的表达,得到抗虫、抗除草剂、高油酸以及具复合性状的大豆品种,同时转基因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健全,促进转基因大豆的产业化;而中国转基因大豆研究多为基础性研究,侧重于基因检测和再生体系培育,外源基因转化技术缺乏创新性,存在转基因安全性结论未定、舆论环境尴尬、研发体系不完善、审批过程复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开发数量少,高油、抗生素抗性等功能性基因挖掘不足等问题,制约中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进程.今后应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强化产学研模式、完善转基因产权保护机制、加强转基因科普与监管,为转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环境.【总页数】14页(P1111-1124)【作者】崔宁波;张正岩【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相关文献】1.转基因大豆及制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J], 蒋亦武;黄明;王保战;杭宝建;何健;李顺鹏2.抗草甘膦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组成对比研究进展 [J], 夏义苗;陈复生;郝莉花3.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及应用 [J], 盛东峰;杨同文4.转基因大豆向野生大豆基因漂移研究进展 [J], 刘标;薛堃;刘来盘;周延;韩娟5.大豆遗传转化及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进展 [J], 张艳;南相日;满为群;李柱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心幷駅界厝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植物基因工程原理授课学期 2 0 1 0学年至2 0 1 1学年第_________ 学期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号2010011138姓名 __________ 杨文贤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 秦新明__________ 交稿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大豆转基因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目前我国已正式批准棉花、西红柿、烟草和牵牛花4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生产,但真正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转基因大豆、玉米等转基因作物正处于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阶段,进入商业化推广的准备阶段。
该文综述我国转基因大豆遗传转化再生体系、遗传转化方法、目的基因类型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就我国转基因大豆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大豆转基因转基因技术近年来,由于转基因技术突破了生物物种间遗传物质转移和交换的天然屏障,使人类从对生物的简单认识和利用进入了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和创造新种质的时代[1 ]。
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常规育的各种局限[2 ],并且得到迅猛发展和不断完善,现已成为大豆品质改良育种主要的且最有前途的技术手段[3 ]。
自从世界第一例转基因烟草1983年在美国问世以来,国际上已有30多个国家批准了数千例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达40多种。
1大豆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研究目前大豆遗传转化的再生体系主要有不定芽器官发生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和原生质体再生系统,其中,以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中的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应用最为成熟。
1. 1不定芽器官发生再生系统大豆不定芽器官发生体系所用的外植体包括无菌苗子叶节、未成熟种子的子叶和茎尖、无菌苗上胚轴、幼胚和小真叶等。
不定芽器官发生系统中,外植体内已存在的分生组织和有分化潜力的表皮、亚表皮细胞都可作为遗传转化的靶组织。
目前,大豆子叶节不定芽器官发生体系已经被公认为是较成熟、易行的大豆再生体系。
周思君等通过大豆幼胚培养诱导器官发生,获得了较高频率的再生植株[4 ]。
程林梅等以大豆上胚轴、下胚轴、幼胚和小真叶为外植体,较高频率地诱导出再生植株[5 ]。
但不同基因型由于遗传和生理差异,诱导植株再生效果不同。
刘博林等从大豆幼胚中诱导形成体细胞胚胎愈伤组织并分化成苗,建立了一套再生频率较高的大豆植株再生方法[6 ]。
1. 2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诱导外植体胚胎发生,形成体细胞胚,胚萌发发育成为完整植株,这种再生方式称为胚胎发生途径。
1983年Christianson等以未成熟胚的胚轴为材料,用改良的M S 培养基附加2, 4 -滴诱导出体细胞胚胎的发生[7 ]。
1986年Barwale等报道了通过体细胞胚获得植株再生,大豆体细胞胚胎再生体系获得了初步成功[8 ]。
Finer等对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做了进一步改进[9 ]。
Parro tt等首先采用这一体系进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10 ]。
采用胚性细胞团作为外植体,由于其位于表面,且能在很多位置形成体细胞胚,因此转化筛选都很容易。
王晓春等用球形期的体细胞胚作为转基因的受体用于转化,结果表明体细胞胚团有很高的转化率(为8. 0% ),而发育晚期的子叶胚很难诱导出抗性体细胞胚,转化率为0[ 11 ]。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是目前大豆再生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该再生系统有3个显著的优点[12 ]: ( 1 )在1个培养物上所能产生的胚状体数目一般比不定芽数目多;(2)胚状体形成速度快;(3)胚状体结构完整。
但是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也存在部分后代不育、传代时间长、再生植株常出现变异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
1. 3原生质体再生系统原生质体是基因转移的理想再生体系。
在特定条件下,外露使原生质膜确保DNA 接触并进入原生质体。
该方法不需要任何一种生物载体,而且DNA吸收是直物理过程,从而避免了宿主范围问题。
1988年Wei等报道了大豆原生质体再生系统,获得愈伤组织,经诱导成苗,得到了再生植株[13 ]。
Dhri等[14 ]和张贤泽等[15 ]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进行了试验,也获得了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与不定芽器官发生途径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相比,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具有容易摄取外源遗传物质的优点,从理论上讲克服了大豆遗传转化嵌合体现象。
但是实践证明,获得大豆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十分困难,由于此系统存在操作复杂、工作量大、不易成功、培养周期过长和容易产生变异等缺点[12 ],所以应用并不广泛。
2、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遗传转化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培育、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应用于大豆育种上的转基因技术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异法、花粉管通道法、基因枪法、电击法、PEG转化法、超声波法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优胜劣汰,多数遗传转化方法已被逐步放弃,目前国外大豆的转基因方法主要以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为主;国内主要是超声波辅助农杆菌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2.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左右,它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的首选方法。
农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目前与植物基因转化有关的2种类型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 efaciens和口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 izogenes),分别含有Ti质粒和R i质粒。
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多。
根瘤农杆菌具有趋化性,侵染受体时,在植物受伤组织产生的一些糖类和酚类物质诱导下,向受伤组织集中,通过供体和受体特异互作,农杆菌细胞识别并附着到植物细胞表面,将Ti质粒上的一段T2DNA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常以单拷贝或者低拷贝的形式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转育周期短、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组织培养简单[25 - 27 ],但是转化和再生受材料基因型限制[28 ]。
2. 2基因枪法基因枪法也叫微弹轰击法,是最有希望的基因转移技术之一。
在这项技术中,DNA吸附在微载体(钨粉或金粉粒子)表面,然后以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金属微粒被射入受体植物细胞,实施转化。
基因枪法最早由美国Comell大学的Sanford等提出。
获得转基因大豆的首例报道在1988年,M cCa等用基因枪轰击芽生长点,诱导芽分生组织形成丛生不定芽后再生成完整植株[2 ]。
该技术主要以大豆幼胚的胚轴、茎尖、胚性悬浮细胞和未成熟胚茎尖为转化受体,通过潮霉素筛选转化植株。
基因枪转化法的优点是:(1 )不受基因型的限制;(2 )产生的微创有利于基因转移,因而具有较高的转化率;(3 )能够转移多拷贝的重组DNA或者DNA片段。
其缺点是比农杆菌介导法耗资大,技术难,在植物基因组中拷贝数高,易引起基因沉默等。
2. 3花粉管通道法将含目的基因的DNA放到授粉后不久经切割的花柱上,DNA沿着花粉管到达胚珠,并进一步整合到胚珠的基因组中,当携带外源基因的受精卵发育成植株时,即获得了转基因植物,这就是花粉管通道介导的转化。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基因的方法有子房和胚囊微注射法、柱头滴加法、花粉粒携带法和生殖细胞浸泡法等。
花粉管通道法首次用于转化水稻,后来也用于转化其他作物。
雷勃钧等[19 - 20 ]最早在大豆上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转基因研究,此后我国许多学者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育成了抗病丰产品系[21 - 23 ]。
花粉管通道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存在需要育种工作者摸索具体的外源DNA导入时间、方法及后代选择等问题[24 ]o3、转入大豆的外源基因类型大豆中导入的外源基因主要是解决其高产、优质、抗逆和抗病虫等问题。
目前,应用于大豆转基因研究的外源基因除gus、npt U、hyg、gfp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外,还涉及以下几种:抗除草剂、抗病毒、抗虫、抗逆境、品质(脂肪、蛋白、生物活性物质)改良、雄性不育、改变花形和花色等。
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多是围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性标记筛选、PCR检测、Southern杂交和部分抗性基因的功能检测开展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
不仅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体和像B t和EPS P基因一样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因,而且基因转化和筛选效率较低[43 ],所转化的外源基因多为单个基因,今后转入双价抗虫(或抗病)基因是大豆转基因的一个方向。
3. 1抗除草剂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的研究是目前大豆转基因研究中最成功的,它往往是与光谱高效除草剂的研究相结合的,利用的基因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可以改变除草剂靶物敏感性的基因,另一类是除草剂解毒基因,包括来自农杆菌的CP4EPS PS pa t和psbA基因等。
目前应用面积较大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其次是抗草铵膦品种,此外还有抗磺酰脲类除草剂(绿磺隆、氯嘧磺隆等)品种。
由于草甘膦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杀草谱广的突出优点,使种植者大大地降低了除草成本,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国外通过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草铵膦转基因大豆新品种A-27-04-14、A5547-127分别含2个、1个pa t基因,1997年经营养、环境安全评价后申请进入商业化生产[44 ]。
我国获得的转基因抗阿特拉津大豆,是我国最早的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45 ]03. 2抗虫基因大豆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 B 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徐香玲等[22 ]以Ti质粒为介导,将Pkt54B7C5质粒上的B、t、K S内毒素蛋白基因导入东北大豆“黑农37”、“黑农39”等品种;郭三堆等[46 ]将构建成的带有C ry IA和Cpti 2个基因的pGB14ABC植物高效表达载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了有较好抗虫能力的再生植株;苏彦辉等[47 ]用B t基因和GUS基因通过基因枪和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入主栽大豆品种中获得了再生植株;高越峰等[48 ]利用RT-PCR方法扩增出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单一目的片段DNA并成功克隆且转化到烟草中去,获得了具有明显抗棉铃虫能力的转基因烟草。
3. 3抗病基因抗病基因研究主要是病毒外壳蛋白(virus coatp rote in)基因和几丁质酶基因。
近年来,人们已相继克隆了SMV CP基因、N IB基因、N IA基因,并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m l 24等转化土壤农杆菌,获得转基因大豆(或烟草)植株;徐香玲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东农37号、吉林28号大豆中用于抗大豆真菌病害的研究;刘德璞等通过花粉管介导法,将具有高抗花叶病的外源DNA导入大豆基因组中获得抗SMV的大豆新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