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检测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登革热(一)登革病毒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登革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3~14 天,通常 4~7 天,潜伏期内采集的患者标本尚不能检出登革病毒或相应的机体免疫反应。
发病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病毒血症期)约为7 天,病毒 NS1抗原在血液存在的时间略长。
发病后4~ 5 天内,可在病人的血清、血浆、白细胞、脑脊液和尸检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病毒核酸及NS1抗原在这个时期的检出率高。
病人血液中抗体水平,因个体免疫状态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
若以前没有感染过登革病毒或其他黄病毒,或接种过黄病毒疫苗(如:乙脑、黄热等),病人首次感染抗体免疫反应呈现为特异性抗体水平缓慢升高, IgM 抗体出现最早,随后出现的是IgA 和 IgG 抗体。
在发病后3~5 天的患者中IgM 抗体检出率约为50%,发病后第 5 天的患者中检出率约为80%,而在发病后第10 天患者中,约 99%的患者可检出。
IgM 抗体水平在发病后 2 周达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可保持2~3 个月。
IgA 抗体出现略晚于IgM 抗体,可保持约45 天。
在发病一周后,可在血液标本中检出较低滴度的IgG 抗体,之后抗体滴度缓慢升高,可持续存在多月甚至终生。
如果病人属于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登革病毒感染者以前曾感染过登革病毒,有时可能是曾接种其他黄病毒疫苗或感染过其他黄病毒),抗体滴度可快速升高并可和多种黄病毒产生反应。
主要为高水平的IgG 抗体,在急性期即可检出,可持续存在10 个月以上,甚至终生。
IgA 抗体也可在急性期标本中检出。
再次感染登革病毒的病人恢复期早期的IgM 抗体滴度明显低于首次感染,甚至无法检出,通过计算 IgM/IgG 抗体比例,可以区分首次或再次登革病毒感染。
IgA 抗体检测试剂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尚处于评价阶段。
登革病毒 IgM/IgG 抗体检测规程【方法】胶体金法【预期用途】登革热( Dengue Fever )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
附件2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一、目的(一)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临床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
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标本应-70℃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一)实验室检测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实验室检测阴性临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应对恢复期血清进行IgM、IgG 抗体和/或中和抗体检测。
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一、目的(-)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o(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临床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o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o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 Ro (三)标本保存、运送标本应-70°C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C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实验室检测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附件2登革热实验室检测指南一、目的(一)及时发现、诊断病例。
(二)及时了解伊蚊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状况。
(三)病毒分型和溯源。
(四)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测对象(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三、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临床标本采集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份,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份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份用于上级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附件1,附表1)。
1.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及疑似病例,每次采集血液标本5mL。
2.登革热临床诊断和疑似的住院病例(包括初筛阴性),应采集双份血液标本,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一份。
3.疫点首发病例,必要时应采集第二份血标本,距第一份血样采集日期间隔在7天以上。
(二)蚊媒标本采集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
(三)标本保存、运送标本应-70℃以下保存,血液标本可-20℃以下保存,但不超过1周。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四、检测内容(一)实验室检测登革热疑似病例发生所在地医院和/或县(市)疾控机构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病毒抗原、核酸或抗体,检测流程参见图1。
(二)复核检测1.送市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临床标本,抽样30%进行复核检测,疫点首发病例需采用病原学和/或双份标本血清学方法复核检测,暴发疫情复核检测不少于5例,疫情少于5例者应全部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应分型检测。
2.疫点首发病例,重症病例、输入病例急性期标本应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检测,阳性者分离病毒,从临床标本或所分离病毒中扩增E蛋白编码基因,完成序列分析。
3.每次暴发疫情应开展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实验室检测阴性临床病例以及重症病例,应对恢复期血清进行IgM、IgG 抗体和/或中和抗体检测。
登革热监测方案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制定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登革热监测方案的设计和应用,包括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以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等内容。
一、引言: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
随着全球化和旅游业的发展,登革热疫情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威胁。
因此,及时有效的监测方案对于控制登革热的传播至关重要。
二、监测指标:登革热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疫情发生地区的病例数、病原体携带者数以及蚊子密度等。
其中,病例数是判断疫情是否存在和发展趋势的关键指标;病原体携带者数反映了登革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情况;蚊子密度是判断蚊子传播情况的重要指标。
三、监测方法:1. 病例监测:通过监测临床病例,及时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
可以通过医院和社区的卫生系统进行监测,并建立病例报告制度,确保病例数据的及时上报和统计。
2. 病原体携带者监测:通过监测被蚊子叮咬的人群中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比例,了解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情况。
这可以通过采集血样并进行实验室检测来实现。
3. 蚊子密度监测:通过蚊子捕捉装置和采集器具进行蚊子密度的监测。
可以设置监测点位并定期采集蚊子样本,通过统计蚊子数量和种类来了解蚊子密度的变化趋势。
四、监测频率:监测频率应根据疫情的不同阶段和监测指标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
通常情况下,监测频率可分为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重点监测三种。
1. 日常监测:每天对病例数据、蚊子密度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异常情况。
2. 定期监测:每周或每月对病例数据和蚊子密度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登革热的传播趋势和变化情况。
3. 重点监测:在疫情高发地区或特殊时期,增加监测频率,密切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五、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处理应该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疫情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调整策略。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实用版)目录1.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背景和重要性2.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3.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及其意义4.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展望和建议正文一、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背景和重要性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子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登革热疫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我国作为登革热的高发区之一,对登革热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作为登革热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登革热具有重要作用。
二、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登革热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
病毒核酸检测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病人血清或组织中登革热病毒的 RNA,从而确定是否感染了登革热病毒。
病毒分离培养是通过将病人血清或组织在实验室中培养,观察是否出现登革热病毒。
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病人血清中登革热病毒特异性抗体,判断病人是否感染过登革热病毒。
三、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及其意义根据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以明确病人是否感染了登革热病毒,以及感染的病毒类型。
这对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还可以了解登革热病毒的传播规律和疫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四、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展望和建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登革热实验室检查方法将更加精确和便捷。
未来,应加强登革热实验室检查能力的建设,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加强对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登革病毒IgM/IgG 抗体检测规程【方法】胶体金法【预期用途】登革热(Dengue Fever )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
登革病毒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us )。
病毒核心为RNA 与蛋白质组成的20 面立体对称的病毒颗粒,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病毒基因编码3个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C,膜蛋白M,包膜蛋白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
登革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产生病毒特异性的抗体。
初次感染者,发病后3-5天可在血液中检出病毒IgM 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个月,发病 1 周后可检出病毒IgG 抗体,IgG 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
检测临床登革热症状的病人样本中登革病毒抗体,有助于登革热的辅助诊断。
【检验原理】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上预包被胶体金标记的登革病毒抗原(Au-Dengue-Ag )和羊IgG(Au-羊IgG),在硝酸纤维素膜上IgG检测线,IgM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鼠抗人IgG单克隆抗体,鼠抗人IgM 单克隆抗体和鼠抗羊IgG 单克隆抗体。
检测阳性标本时,样本中登革热病毒IgG 抗体(或IgM 抗体)与Au-Dengue-Ag 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IgG 检测线(或IgM 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鼠抗人IgG 单抗(或鼠抗人IgM 单抗)形成“Au-Dengue-Ag -Dengue 病毒抗体-鼠抗人IgG 单抗(或鼠抗人IgM 单抗)-固相材料”夹心物而富集显色,胶体金标记羊IgG 则在对照线与鼠抗羊IgG 单克隆抗体结合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
【试剂组成成分】1,登革病毒IgM/IgG 抗体试剂检测线:鼠抗人IgM 抗体、鼠抗人IgG 抗体对照线:鼠抗羊IgG 抗体结合垫:胶体金标记登革病毒抗原和胶体金标记羊IgG2 ,梓品稀释液3 ,2uL 吸管【样本要求】1 ,检测样本为血清或血浆,避免溶血。
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诊断标准:
- 临床症状:突发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
-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尿液或病毒分离进行病毒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感染。
2. 处理原则:
- 对于轻型非出血症状的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包括足够的休息、饮水、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等。
- 对于重型出血症状的患者:应住院治疗,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控制出血、维持稳定的血压,必要时提供血液或血浆制品。
- 注意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出血情况和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和阿司匹林等血小板凝聚抑制剂,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 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加强监护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结果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情严重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
为了准确诊断登革热,医生通常会进行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登革热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解读,为大家提供指导意义。
1. 血液检查:在登革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血液中可以发现一些特殊的指标,这些指标有助于诊断登革热。
常见的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在登革热病例中,白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的,而血小板计数则明显下降。
2. 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压积是衡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登革病毒感染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同时血小板功能也受到损害。
因此,患者的血小板压积通常偏低。
3. 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身体在感染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病毒。
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已经接触过登革病毒。
这种检测方法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血清中的中和抗体试验。
4. 病毒核酸检测:登革病毒的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RNA或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以直接检测登革病毒的存在。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登革病毒,还可以区分不同亚型的登革病毒。
5. 细胞培养:细胞培养是一种传统的登革病毒检测方法,通过将患者血液或组织标本接种到细胞培养基上,培养出登革病毒。
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毒的亚型,并用于病毒发展和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综上所述,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通过血液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细胞培养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登革病毒,并进一步了解病毒的亚型。
这些结果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防控措施和疫情监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实验室检查结果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综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因素,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附件1: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 试验材料: (1)DV1~4型抗原片:DV标准毒株感染C6/36或BHK21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 (2)对照:登革热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非登革热患者血清阴性对照); (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素标记抗体; (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 (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 (1)用pH7.4,0.02mol/L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做4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每次试验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
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个“+”。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 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感染,>1:80有诊断参考意义; 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 试验材料: (1)抗原: 阳性抗原:采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 (3)缓冲液: 包被液:pH9.6碳酸缓冲液; 稀释液:pH7.4PBS(含5%脱脂奶) 洗涤液:pH7.4PBS-T(0.05%吐温-20); (4)显色液:A/B液 (5)终止液:4NH2SO4 (6)酶标板、酶标仪。
登革热的诊断和金标准登革热是一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会导致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登革热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诊断方法和金标准。
诊断方法登革热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流感,例如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然而,如果患者居住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者有去过登革热疫情地区的旅行史,那么医生应该高度怀疑登革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有时会伴随出血症状,例如皮肤出血点、鼻出血、牙龈血肿等。
2. 病史: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旅行史和疫情地区的居住史,以及是否接触过登革热病人或病媒蚊。
3. 实验室检测:目前,登革病毒实验室诊断主要有血清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方法。
- 血清抗体检测:包括ELISA和中和试验。
ELISA可以检测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中和试验可以检测中和抗体滴度。
- 病毒核酸检测:包括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是比较常用的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病毒RNA。
- 病毒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培养被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以便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生长特性。
4. 影像学检查:在病情进展严重,出现出血和休克症状时,有时需要进行X线、CT或MRI检查,以了解内脏器官的情况。
金标准金标准是指一种被公认为最可靠的方法或标准,一般通过大规模的研究和长期的实践得出。
在登革热的诊断中,金标准是指对患者进行多种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感染了登革病毒。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指南》,金标准的诊断方法包括:1. 血清抗体检测:对患者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进行检测。
登革热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通过检测抗体水平可以确认是否感染了登革病毒。
2. 病毒核酸检测:使用RT-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或其他生物标本中的登革病毒RNA。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包括:
1. 血液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来检查是否存在登革热病毒的抗体或病毒核酸。
2. 病史和体检: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症状等登革热的典型表现。
3. 病毒分离:将病原体从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分离出来,培养并检测病毒。
4. 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特定抗体来确定是否感染登革热病毒。
5. PCR检测:采集患者的体液样本(如血液、唾液、尿液等),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法,检测体液中是否存在登革热病毒的核酸。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的检测方法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和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果怀疑感染登革热,应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检查。
多重荧光定量PCR测定登革热Ⅰ~Ⅳ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1. 引言1.1 疾病背景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登革热可分为经典登革热和出血热两种类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严重病例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休克甚至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感染登革病毒,其中约有数十万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我国是登革热流行地区之一,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
传统的疾病检测方法如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分离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准确性不高等缺点。
急需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登革热检测方法,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病例,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来检测登革病毒的四个类型,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通过对方法的建立和初步评价,可以为登革热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1.2 研究意义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近年来,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卫生部门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PCR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操作复杂、耗时长、灵敏度低等。
因此,开展本研究对登革热的快速、准确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的优点。
通过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测定方法,可以实现对登革热Ⅰ~Ⅳ型病毒的快速检测,为登革热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该方法的建立也为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溯源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和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可靠、快速、灵敏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检测登革热病毒的不同型别(Ⅰ~Ⅳ型)。
登革热诊断标准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皮疹等症状。
因此,及时准确地进行登革热的诊断对于病患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现象,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患者血常规检查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红蛋白浓度正常或下降。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症。
2. 病毒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或核酸检测等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以确认登革病毒的感染。
3. 其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影像学检查。
在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腹部B超等,以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并发症情况。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登革热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点:1. 发热病程持续2-7天;2. 出现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如头痛、眼眶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皮疹等;3. 血小板计数下降或出现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症;4. 病毒学检测阳性。
根据以上标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登革热的诊断。
五、治疗和预防。
对于已经确诊的登革热患者,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控制体温、对症治疗等。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在预防方面,应加强对登革热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蚊虫滋生地,避免蚊虫叮咬,降低登革热的发病率。
六、结语。
登革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分析。
疑似及确诊登革热患者转运流程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病例,及时的转运流程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控制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种疑似及确诊登革热患者转运流程的参考方案。
1.疑似登革热病例的识别和初步评估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怀疑登革热:-高热,持续2-7天-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点或出血斑-乏力,容易疲劳2.寻找病原体在疑似登革热病例中,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是否为登革热病毒感染。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液检测:通过PCR、抗原及抗体检测来确定病毒感染-血小板计数:登革热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出血指标:如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3.隔离措施一旦怀疑病例为登革热,需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人隔离:将患者单独隔离,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防虫措施:对于患者所在的区域,要进行蚊虫防控措施,以防止传播给其他人4.转运准备在转运患者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定转运目的地:确定患者需要被转运到哪家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准备转运车辆:选择合适的转运车辆,并确保其具备必要的隔离和消毒条件5.转运过程中的措施在实施转运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个体防护:转运人员需要佩戴防护服和验血手套,以减少感染风险-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保持隔离状态,防止病毒传播-消毒措施:定期对转运车辆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传播6.到达接收医疗机构将患者转运到接收医疗机构后,需要进行以下步骤:-此时,接收方医疗机构应已做好接收准备,包括隔离区域和治疗设施-将患者移送至接收医疗机构指定的隔离区域,并接收相关检测和治疗-接收医疗机构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7.后续处理在转运完成后,需要进行以下的后续处理:-接收方医疗机构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各级卫生部门要密切关注病例,以进行病例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公众宣传工作,以提高人们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这是一个疑似及确诊登革热患者转运流程的参考方案,具体执行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疑似登革热疫情标本检测方法分析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出现登革热疫情,给全球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对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步诊断疑似登革热病例的方法包括从病人的体征、病史、病情以及病区的流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如果疑似病例表现出典型的登革热病征,医生通常会将其诊断为疑似病例,同时要求进一步检测。
在疑似病例检测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误诊的可能性,需要使用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目前,主要的疑似登革热疫情标本检测方法包括PCR,ELISA,病毒学检测以及快速诊断试剂盒等方法。
下面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R是一种高度灵敏和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基于PCR技术可以经过放大及检测登革病毒核酸,使其达到检测水平。
PCR检测法的优点是其高灵敏性,可以快速检测病毒核酸序列,且误差小,并且可以检测出感染者的病毒载量。
但是,PCR方法的缺点是其需要较为特殊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且需要在特殊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检测人体中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登革病毒。
ELISA方法的优点是其高置信度和准确度,同时也可以检测出多种病毒抗体,并且有更大的应用范围。
然而,由于ELISA方法是依赖于血清抗体反应的方式进行检测,因此其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
病毒学检测:病毒学检测是通过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和检测登革病毒病原体来诊断登革热。
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检测病毒,并且可以同时检测出多种病毒。
但是,其缺点是需要花费时间较长,且可能会出现紫外灯下无法观察到的病毒复制的情况。
快速诊断试剂盒:快速诊断试剂盒是一种基于抗体-抗原反应原理进行检测的方法。
其优点是需要较少的设备和操作者和较短的检测时间,并且可以在地方疫情中使用。
附件1:免疫荧光法(IFA)检测IgG抗体试验材料:(1)DV1~4型抗原片:DV标准毒株感染C6/36或BHK21细胞制备,低温干燥保存;(2)对照:登革热患者恢复期血清(阳性对照),非登革热患者血清阴性对照);(3)羊抗人(或兔抗人)IgG荧光素标记抗体;(4)常用稀释液:pH7.2~7.4PBS、伊文思兰等;(5)荧光显微镜。
检测步骤:(1)用pH7.4,0.02mol/LPBS稀释待检血清,从1:20开始做4倍连续稀释至需要的稀释度。
(2)取出抗原片,用蒸馏水漂洗后,冷风吹干。
(3)用加样器依次从高稀释度到低稀释度逐个加入已稀释的待检血清,加入量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若为双份血清,最好上排为急性期血清,下排为恢复期血清),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每次试验设阳、阴性对照)。
(4)用PBS震荡洗涤3次,每次5分钟,再用蒸馏水洗涤1次脱盐,冷风吹干。
(5)用含1:3万的伊文思兰PBS按工作浓度稀释荧光结合物,滴加各孔(以覆盖细胞抗原面为准),在37℃水浴箱湿盒孵育30分钟,然后同(4)洗涤、漂洗、吹干。
(6)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细胞内病毒特异性荧光为黄绿色颗粒,分布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
根据特异性荧光颗粒多少、荧光亮度、阳性细胞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可将免疫荧光反应大致区分为1~4个“+”。
检测抗体滴度时,以能观察到明显特异性荧光反应(>“+”)最高血清稀释度的倒数表示。
意义: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感染,>1:80有诊断参考意义;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单份和/或双份血清IgG抗体试验材料:(1)抗原:阳性抗原:采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3)缓冲液:包被液:pH9.6碳酸缓冲液;稀释液:pH7.4PBS(含5%脱脂奶)洗涤液:pH7.4PBS-T(0.05%吐温-20);(4)显色液:A/B液(5)终止液:4NH2SO4(6)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1)用包被液按工作浓度稀释抗原,100μl/孔,4℃过夜;(2)弃去包被液,用PBS-T重复洗涤3~5次,甩干;(3)将待检血清用稀释液从1:100开始作2或4倍连续稀释,加入抗原孔,100μl/孔,同时设阴、阳性对照,37℃水浴1小时;(4)弃去血清,用洗涤液洗涤5~6次;(5)加酶结合物,用稀释液按工作浓度稀释,100μl/孔,37℃水浴1小时;(6)弃去酶标抗体,用洗涤液洗涤6次,甩干;(7)加显色液:于各反应孔内加A/B液各一滴,37℃,避光3~5分钟;(8)加终止液于每反应孔,100μl/孔。
结果判断:于450nm(TMB)阳性对照孔OD值/阴性对照孔OD值,即P/N≥2.1,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OD值与阴性对照孔OD比值≥2.1,则标本为登革热IgG抗体阳性,反之阴性。
(阴性对照孔OD值小于0.05按0.05记,若大于0.05按实际数值计算)意义:阳性结果,表明曾受到DV感染,>1:100有诊断参考意义;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确诊。
附件3:IgM捕捉ELISA法(MacELISA)检测登革热IgM抗体试验材料:(1)抗原:阳性抗原:采用C6/36细胞感染登革病毒培养物为阳性抗原。
阴性抗原:未接种病毒的正常C6/36细胞为阴性抗原对照。
(2)抗人IgM(μ链)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3)登革病毒IgM阳性、阴性对照血清;(4)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登革病毒单克隆抗体;(5)缓冲液:洗涤液:pH7.4PBS-T(0.05%吐温-20);稀释液:pH7.4PBS(5%牛血清);封闭液:pH9.6碳酸缓冲液(1%牛血清白蛋白);(6)显色液:A/B液(7)终止液:4NH2SO4(8)酶标板、酶标仪。
检测步骤:(1)用稀释液按效价稀释抗人μ链单克隆抗体,100μl/孔,加盖,4℃过夜;(2)弃去抗人μ链,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加封闭液,100μl/孔,置37℃水浴孵育2小时;(3)弃封闭液,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
(4)将待检血清用稀释液从1:10开始作2或4倍连续稀释,加入酶标板孔中,100μl/孔,同时加入已1:10稀释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对照各4孔,100μl/孔,置37℃水浴孵育2小时;(5)弃去血清,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分别加4个型DV抗原及阴性抗原对照,100μl/孔,4℃过夜;(6)弃抗原,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加用稀释液稀释至工作浓度的相应的登革热酶标单克隆抗体,正常抗原加4个型混合的酶标单克隆抗体,100μl/孔,37℃水浴2小时;(7)弃去标记物,用洗涤液重复洗3次,甩干,于各反应孔内加A/B液各一滴,37℃,避光3~5分钟;(8)加终止液于每反应孔,一滴/孔。
结果判断:(1)目测方法:阳性对照孔呈明显蓝色,阴性对照孔呈无色,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呈明显淡蓝色或深蓝色(TMB),则标本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反之阴性。
(2)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于450nm(TMB)阳性对照孔OD值/阴性对照孔OD值,即P/N≥2.1,对照成立;若待检血清孔OD值与阴性对照孔OD比值≥2.1,则标本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反之阴性。
(阴性对照孔OD值小于0.05按0.05记,若大于0.05按实际数值计算)意义:阳性结果,表明患者新近DV感染,用于登革热早期诊断。
附件4:C6/36(或BHK21)细胞分离登革热病毒标本:(1)患者血清:无菌采集发病后5日内登革患者静脉血3ml,分离血清,接种细胞培养;不能及时接种细胞者可置-70℃保存。
污染的血清要加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各1000U/ml),4℃2小时处理后接种细胞。
(2)尸检材料:脑、肝等。
(3)蚊:采集吸过血的伊蚊或其它可疑媒介蚊,用0.5mol/L(10%)葡萄糖液喂养,至胃血完全消化后置-70℃保存,死后按蚊种及捕获地点分组,5~10只/组,生理盐水冲洗数次后,用研磨器研碎,每组加0.5mlHank’s液,2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取上清加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各1000U/ml),4℃过夜,备用。
病毒分离:将培养好的单层细胞上清弃掉,用Hank’s液洗涤2遍,接种用Hank’s液稀释成10-1的患者血清0.1ml或组织悬液或蚊悬液0.2ml。
C6/36细胞在28℃吸附1小时,BHK21细胞在37℃吸附1小时,补加维持液,C6/36细胞在28℃培养,BHK21细胞在37℃培养。
第二天开始观察细胞病变情况。
一般BHK21细胞4天左右出现病变,C6/36细胞需要在28℃培养7天。
如果没有细胞病变,则盲传3代(每次取细胞悬液0.1ml)接种细胞传代。
按附件6进行鉴定。
附件5:乳鼠分离登革热病毒标本:同附件4。
病毒分离:(1)每一检材接种一窝1~2日龄乳鼠,脑内接种0.01ml/只。
接种后48小时内死亡者按非特异性死亡处理,弃去。
(2)存活者观察10天,若仍未发病,则解剖其中2只,取脑,用pH8.0肉汤制成10%悬液,盲传一窝1~2日龄乳鼠,存活鼠和盲传鼠均观察到第4周,未发病为阴性结果;(3)在观察期内发病(活动力降低、站立不稳、肢体抽搐、不全麻痹等症状)者,解剖,取半边脑,按盲传法制成10%悬液,接种一窝1~2日龄乳鼠,并作无菌试验;另半边脑置5.43mol/L(50%)甘油缓冲液中低温保存。
无菌试验阴性而重复以上症状者作为可以毒种传代、保存,并按附件6进行鉴定。
附件6:免疫荧光法检测DV抗原材料:(1)细胞抗原片的制备:出现“++”细胞病变的C6/36细胞或BHK21细胞倒去维持液(若盲传无细胞病变出现,仍然按此方法制备),用pH7.2PBS洗涤2次,加PBS用滴管把细胞从管壁上吹下,吹散,2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弃去PBS,沉渣用0.2mlPBS吹散,滴加在抗原片上,吹干,冷丙酮固定10分钟,PBS冲洗2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20℃保存备用;(2)脑、肝组织片:冷冻切片机切片,吹干,冷丙酮固定10分钟,PBS冲洗2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20℃保存备用;(3)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4)荧光显微镜。
方法:(1)制备的抗原片或组织片,吹干,按顺序滴加4个型的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2孔/型,对照2孔(加PBS),置湿盒内37℃水浴30分钟;(2)取出,用PBS冲洗3次,蒸馏水漂洗1次,吹干;(3)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特异性免疫荧光呈黄绿色颗粒,分布在胞浆中,正常组织细胞呈橙红色或暗红。
意义:从病人血清、组织或蚊媒中分离出DV或查到抗原,可确诊DV感染和病毒型别。
附件7:RT-PCR检测DV基因及分型材料:(1)附件6和分离的DV(2)引物:(供参考)┌──────┬─────────────┬───────┬─────┐│引物│序列(5’~3’)│靶序列(基因)│片段(bp)││││││├──────┼─────────────┼───────┼─────┤│1~4通用引物│+)GTGCACACATTGACAGAACA │NS1 │539 │├──────┼─────────────┤││││—)CTTTCTATCCAATAACCCAT │││├──────┼─────────────┼───────┼─────┤│型特异性引物││││├──────┼─────────────┼───────┼─────┤│ DEN-1 │+)GGACTGCGTATGGAGTTTTG │ E-NS1 │490 │├──────┼─────────────┤││││—)ATGGGTTGTGGCCTAATCAG │││├──────┼─────────────┼───────┼─────┤│ DEN-2 │+)GTTCCTCTGCAAACACTCCA │ E │230 │├──────┼─────────────┤││││—)GTGTTATTTTGAGTTTCCTTG │││├──────┼─────────────┼───────┼─────┤│ DEN-3 │+)GTGCTTACACAGCCCTGTTT │ E-NS1 │320 │├──────┼─────────────┤││││—)TCCATTCTCCCAATCTCCTG │││├──────┼─────────────┼───────┼─────┤│ DEN-4 │+)CCATTATGGCTGTGTTGTTT │ NS2a-NS2b │398 │├──────┼─────────────┤││││—)CTTCATCCTGCTTCACTTCT │││└──────┴─────────────┴───────┴─────┘方法:(1)病毒RNA的提取:采用TRIzol按说明提取,制备模板RNA;(2)逆转录、合成cDNA:采用Super Scrip TMII或AMV逆转录酶,按说明书进行;(3)PCR扩增:反应条件为95℃预变性10分钟,94℃60秒、55℃60秒、72℃45秒、扩增30~35个循环,72℃延伸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