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873.00 KB
- 文档页数:38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
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
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
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
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带给我们的启示比较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下半叶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动力蒸汽机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煤炭电力、石油社会转型“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主要成果蒸汽机、火车、汽船等电灯、汽车、飞机等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下来;3.促进英、法、美等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世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对中国的影响(拓展点)1.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①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经济上殖民者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政治上,19世纪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拓展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
(2)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主要是纺织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如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
解析⼈类的四次⼯业⾰命解析⼈类的四次⼯业⾰命⼯业⾰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开始于⼗⼋世纪六⼗年代,通常认为它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产完成了从⼯场⼿⼯业向机器⼤⼯业过渡的阶段。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规模⼯⼚化⽣产取代个体⼯场⼿⼯⽣产的⼀场⽣产与科技⾰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系列技术⾰命引起了从⼿⼯劳动向动⼒机器⽣产转变的重⼤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整个欧洲⼤陆传播,19世纪传⾄北美。
⼀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业⾰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英国是最早开始⼯业⾰命也是最早结束⼯业⾰命的国家。
本⽂通过观察近现代的三次⼯业⾰命特点、发展历程和对社会的影响,展望第四次⼯业⾰命未来的⾏业⽅向。
⼯业⾰命的启⽰:有⼈说,从250年第⼀次⼯业⾰命,到现在⼈类⽤了200多年时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类有⽂明以来5000多年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有⼈说,中国的改⾰开放,⽤了40年的时间,⾛完了西⽅发达国家⽤了200多年才完成的三次⼯业⾰命,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的巨量财富,让中国⼈从贫穷迈⼊⼩康社会。
⽬前,中国现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正在与西⽅发达国家站在了同⼀起跑线上,⼀起经历第四⼯业⾰命,并将超越西⽅。
作为普通⼈, 我们启发呢?如果错过了前三次⼯业⾰命创富的时间,如何在未来把握住⼤⽅向?⼈类经过了原始社会的三次⼤分⼯,从畜牧业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业社会,再从⼿⼯业到商⼈的出现,之后就在以⼿⼯⽣产上持续了⼏千年。
⼯业⾰命是以机器取代⼈⼒,以机器进⾏⼤规模⼯⼚化⽣产,取代以⼈⼒进⾏的个体⼯场⼿⼯⽣产。
第⼀次⼯业⾰命:蒸汽时代时间:从250年前起源:英国主要技术:蒸汽机⼯业特点:轻纺⼯业热门的新⾏业:纺织业、⾦属冶炼业、机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热门的产品:⾷品饮料、服装、蒸汽机、蒸汽⽕车、蒸汽轮船。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高三复习用专题资料整理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特点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标志: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简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工人阶级的贫困、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标志: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并在信息革命、资讯革命中达到顶峰。
简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它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工业污染和能源消耗等。
世界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世界史上曾进行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下面我们就把这三次科技革命对比一下。
一、开始时间及标志性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的英国,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创造了“手摇珍妮纺纱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左右,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等部门的技术革新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标志,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技术。
二、兴起的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之提供了政治前提;圈地运动为之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贩卖黑奴、对外掠夺为之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手工工场时期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之提供了技术条件;“日不落帝国”的建立,为之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也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有:1、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为之提供了政治保障;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自然科学成就日益突出;3、结束分裂和实行改革的国家开辟了国内市场;4、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有: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之提供了相当稳定的国际环境;各国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迫切需要;并且这一时期科技理论也有了重大突破。
特征不同:1、从发源地看和国家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开始向其它国家漫延;第二、第三次几乎同时开始于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主要是富有经验的技师和工匠,他们凭借经验和技能为先导,发明成果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和第三次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都是在精确的自然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
所以第一次科学与技术没有真正结合,但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与技术结合的程度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堂笔记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定义与背景1. 工业革命: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英国为中心,机器代替手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
2. 背景:新航路的开拓带来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奴隶。
殖民地的繁荣带动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推动了手工业工厂化的发展,相互之间形成了正反馈,最终使得机器工业的出现成为可能。
二、机器工业的发展1. 机器工业的背景:(1) 工业化的需要:手工制造容易出现买方市场,机器使生产更为规模化、标准化,无论是产品质量、交货期、成本都更为稳定和可控。
(2) 能源的改变:以往工业大部分依赖于水力和风力等自然能源,蒸汽机的发明意味着煤炭等燃料被大规模使用。
2. 飞速的发展:(1) 纺织业的革命:凭借卡特赫尔创造的力织机和华特发明的转子式纺纱机,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面料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生产往往是速度和质量兼顾的。
(2) 铁路网络的建立:铁路的兴建使得物资可以更快捷地运输,同时也提高了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并且铁路网络也带动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发展。
三、较明显的社会变革1. 工人阶级的兴起:工业化使得大量人口外流到城市集中进行工作,从而使得工人阶级得以形成,成为占据社会化生产一定比例,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群。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使得资本的积累成为了现实,资本将家庭工场合并为开设工厂,资本投资市场、贸易市场的活跃都表明了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启示1. 发展是生产力第一驱动力:工业革命的再生,揭示出了发展需要大力投资和努力创新。
2. 未来要掌握制高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成就是掌握了时代的先机,未来创新仍然是制胜关键。
3. 注重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变革迅速,但在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心灵文化问题等,因此全面平衡发展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首要任务。
工业革命的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为现代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将从技术、地域和影响等方面对工业革命进行分类。
一、技术分类工业革命的技术分类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应用领域划分。
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化学、石油等新技术的出现,工业革命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20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工业革命更加深化和广泛。
从技术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蒸汽工业革命、电力工业革命、化学工业革命和信息工业革命等不同阶段。
二、地域分类工业革命的地域分类主要是根据工业革命的爆发地点和扩散范围进行划分。
最早的工业革命始于英国,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以及先进的交通、金融和商业体系,成为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随着工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工业革命逐渐蔓延到欧洲大陆、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
从地域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工业革命、北美工业革命和亚洲工业革命等不同区域。
三、影响分类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类是根据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进行划分。
工业革命的最显著影响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生产方式、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同时也引发了劳工问题、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从影响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等不同方面。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现代文明的崛起和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通过技术、地域和影响等不同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分类,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工业革命的内涵和特点,为人们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希望本文所述对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工业革命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多种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首先发生在英国,其他国家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与前两次相比,最大的不同点);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社会面貌发生变化——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逐渐确立,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经济上,科技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②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③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或者知识经济时代,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繁荣。
之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四、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新思潮萌芽、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如国家实施863计划。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术。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