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中国传统礼仪
- 格式:docx
- 大小:23.5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中国古代二十四耻中国古代二十四耻(国学)耻者。
所以洁身也。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既有此天良美德。
无耻即是无良。
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
而身死次之。
良心若死。
身在何益。
故曰。
耻之于人大矣。
又曰。
人不可以无耻。
女子幽娴贞静。
其耻德本优于男子。
德之不修。
言之不慎。
容之不正。
功之不勤。
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
皆妇女之可耻者也。
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
则可耻孰甚。
须知女子之身。
洁如白璧。
父母遗体。
重若黄金。
故八德以耻终焉。
一、邱妻舍生邱子之妻。
以夫不义。
蒙耻偷生。
宁死无愧。
【原文】周戎灭盖。
邱子殉君自杀。
人救之。
不得死。
既归。
妻曰。
国灭君死。
子何独生。
邱子曰。
吾非爱身。
恐犯戎令。
诛及妻子耳。
妻曰。
妻子、私爱也。
事君、公义也。
今子以妻妾之故。
失人臣之节。
无事君之礼。
偷生苟活。
妾犹耻之。
况于子乎。
吾不能与子蒙耻而生焉。
遂自杀。
吕坤曰。
慷慨杀身。
此烈丈夫所难。
邱子之妻。
责夫不死。
而自杀以先之。
岂不烈哉。
嗟夫。
一死之轻。
将何不轻。
士君子既不能以义轻身。
而又弃义为此身计。
何颜读此传哉。
2024年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自古以来,我国尊崇礼仪、知耻辱、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一直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现象和价值观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急需在2024年出台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引导全体国民积极向善、勇于担当,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二、明礼知耻的意义明礼知耻,是培养个人优秀品德的基础。
通过明礼知耻,能够使全体国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彼此尊重和谅解,共建和谐社会。
三、崇德向善的意义崇德向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通过崇德向善,能够使全体国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一步发展。
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方案1. 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1)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讲座等,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塑造良好品行。
(3)建立道德典范榜样,对那些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的人进行表彰,激励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2. 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1)加大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宣传力度,倡导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良好品质。
(2)严厉打击和惩处各类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的行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让全体国民了解和传承中华美德。
(2)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骑马射箭等,鼓励国民通过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打造网络流行文化的正能量(1)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2)开展网络流行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网民发表积极向上的言论,传播正能量。
5. 给予志愿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1)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为志愿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和奖励。
知耻明礼耻辱,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社会义务、违背社会公德、违反国家法律等各种错误行为的否定、贬斥和谴责。
孔子讲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国家兴旺之时,自己贫贱,说明没有为国家效力,应引以为耻;相反,在国家危难之时,你个人却发国难财而富起来,更是可耻。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卖国求荣者,都被视为无耻之徒,都像宋代秦桧那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悟性、一种觉悟、一种良心。
一个人有了知耻之心,当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谴责、唾弃时,就会感到羞愧,从而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以至宁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保持自尊与人格。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种内心的标准,知耻,既是个体的一种品德素质,也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一种内在机制和动力。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
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自觉地不去做各种可耻之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民若无耻,只靠政治与法律的手段,难以实现社会控制;民若明德、达礼,就会知耻,进而使自己的言行不违背社会各种规范。
可见,国民的知耻与无耻,对社会秩序与安定至关重要。
知耻,是治世之端,是立国安邦的心理基矗,知耻,可以转化成为一种精神动力,可以转化为民族的凝聚力。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备受西方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在屈辱中挣扎的历史,国耻累累、苦难深重。
面对祖国的危亡,无数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国难、雪国耻、以身殉国。
革命先烈秋瑾的诗:“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就是孔子讲的“知耻近乎勇”。
“勿忘国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
【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二十四耻【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二十四耻耻者。
所以洁身也。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既有此天良美德。
无耻即是无良。
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
而身死次之。
良心若死。
身在何益。
故曰。
耻之于人大矣。
又曰。
人不可以无耻。
女子幽娴贞静。
其耻德本优于男子。
德之不修。
言之不慎。
容之不正。
功之不勤。
以及三从之不得其正。
皆妇女之可耻者也。
推之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
则可耻孰甚。
须知女子之身。
洁如白璧。
父母遗体。
重若黄金。
故八德以耻终焉。
一,邱妻舍生邱子之妻。
以夫不义。
蒙耻偷生。
宁死无愧。
【原文】周戎灭盖。
邱子殉君自杀。
人救之。
不得死。
既归。
妻曰。
国灭君死。
子何独生。
邱子曰。
吾非爱身。
恐犯戎令。
诛及妻子耳。
妻曰。
妻子、私爱也。
事君、公义也。
今子以妻妾之故。
失人臣之节。
无事君之礼。
偷生苟活。
妾犹耻之。
况于子乎。
吾不能与子蒙耻而生焉。
遂自杀。
吕坤曰。
慷慨杀身。
此烈丈夫所难。
邱子之妻。
责夫不死。
而自杀以先之。
岂不烈哉。
嗟夫。
一死之轻。
将何不轻。
士君子既不能以义轻身。
而又弃义为此身计。
何颜读此传哉。
【白话解释】周朝时候。
戎人灭了盖国。
有个邱子跟了君上自杀。
人家把他救了下来。
所以没有死。
回到了家里以后。
他的妻子说。
国家已经亡了。
君上已经死了。
你为什么独自活着在世上呢。
邱子说。
我不是为了爱惜自己的身子。
恐怕自杀了。
犯了戎人的命令。
以致连累着妻子呵。
他的妻子说。
妻和子、都是私爱。
事奉君上、却是公义。
现在你为了妻妾的缘故。
失去了做人家臣子的大节。
没有了事奉君上的礼体。
这样偷生苟且的活在世界上。
我做妇人的还觉得羞耻得很。
况且你是一个堂堂的男子呢。
我不能够同你蒙着羞耻、活在世上。
就自己杀死了。
二,惠妻疑渎柳下惠妻。
恐其近耻。
无乃渎乎。
以问夫子。
【原文】周鲁展禽、居柳下。
仕鲁。
三黜不去。
妻曰。
无乃渎乎。
君子有二耻。
国无道而贵。
耻也。
国有道而贱。
耻也。
今当乱世。
三黜不去。
亦近耻乎。
禽曰。
悠悠之民。
将陷于害。
吾能已乎。
且彼为彼。
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那么你们了解过最传统的礼仪知识吗?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中国传统基本礼仪知识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中国传统礼仪三拜礼三拜礼(再拜额手礼)适用于礼敬天地祖师国。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
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
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
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
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
【三拜】佛教礼仪。
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
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
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
《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
(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
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希望有所帮助!中国传统礼仪的介绍篇1中国是一个富于礼仪传统的国度,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国人也往往以此为荣。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中国历史的礼仪传统的时候,却难免在为礼仪之邦感到骄傲的时候,同时感到背上了一种沉重的历史负担。
为什么呢?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一方面,它给我们留下了尊老爱幼、讲究信义、礼貌待人、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等优良的礼仪传统,这是必须予以继承和发扬的;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留下了大量的违背人类文明的礼仪垃圾,这是必须予以彻底清算的。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糟粕即礼仪垃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繁琐劳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繁琐的礼仪。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沿袭下来的“礼仪”,确实蔚为大观。
仅儒家所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即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彩。
但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繁琐虚伪、劳民伤财等非文明、非理性的东西。
从生老病死到迎来送往,从言谈举止到饮食起居,生日忌日节庆日、升学升迁乔迁、冠礼婚礼聘礼贺礼、拜见朝见觐见礼、祭天祭地祭鬼神,繁琐的礼仪形式和礼品花费贯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耗费了人们许多原可节省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这一点儒家经典《礼记?经解》早就明确指出:“《礼》之失烦。
”可惜它从未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所以,繁琐的礼仪便一直在“烦”人。
社会生活中不能没有礼仪,但礼仪又不能太多太滥。
不难看出,当一种礼仪变得繁琐烦人、劳民伤财或变成徒有虚名、徒具形式的作秀场时,它具有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二是尊王贱民。
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是等级森严的礼仪。
它包含着大量君王至上、官贵民贱、等级森严、劳民伤财、蔑视下层群体等非文明、非理性的成分。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文明知耻,崇德向善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什么,用它独具的内涵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是什么,令一个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闪烁着如此鲜明华丽的光芒?是礼仪、是美德,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先人倡导的“仁爱和谐、正义奉公、尚礼守法、崇智求真、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铸就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政、刻苦耐劳和精忠报国的优良素质,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的重任。
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
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人。
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正是我们我把“温、良、恭、俭、让”的这些传统美德一点点的到丢弃的时候。
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
明礼就如一面镜子,你尊重他人,讲礼仪,他人自然会投向你尊重的目光。
在我们生活中,文明礼貌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一声“对不起”,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个友善的微笑,就如一道春风,温暖他人的心田;一次真诚的援助,便能唤起世间所有的爱心。
所以说,明礼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尚,能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强盛。
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为精神引领,讲道德,树明礼向善之风,做正直友善的人;讲学习,树艰苦奋斗之风,,做勤劳节俭的人;讲健康,树崇文尚洁之风,做健康开朗的人;讲诚信,树诚实守信之风,做正义坦荡的人;讲秩序,树礼让和谐之风,做遵纪守法的人;讲奉献,树互助友爱之风,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
在此,希望所有的青年朋友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我们生活的家园才会充满和谐与欢乐,我们的思想才会光芒四射,我们的民族才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篇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讲稿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这就说明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全民族礼仪文化修养,越发的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儒家把能够遵循礼仪,拥有道德修养的人称为“君子”。
君子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样的人是优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也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化身。
那么,如何成为生活中人人敬爱的“君子”呢,这就需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我就用《弟子规》中的原文和大家谈谈传统礼仪吧。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习文明礼仪首先要做的孝道。
父母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孝敬父母,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么,孝从何做起呢?我想,应该从听父母的话开始。
首先我们应当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无论对错与否,其出发点都是为我们着想。
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子女不学好,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能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所以我们身为子女,应当负起这个责任,应该有担当。
其次,即使父母的教导错了,出现了原则上的错误,那我们就应该和颜悦色地与他们协商,达成统一的意见,千万不要当面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试想,朋友之间相处尚且需要相互体谅,互相关切,没有人会对自己的朋友恶语相向,何况是供养我们十多年的父母呢?除了孝敬父母,我们在礼仪修养方面还应注意哪些内容?那就是诚信,仁爱和学习文化知识。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从大学毕业,踏入社会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求职,也即找工作。
在这样的一个商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丧失诚信的人,是会被全社会所厌弃的。
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本次演讲的主题是礼仪,为什么要谈到道德修养呢?因为诚信是一切礼仪之本,一个人只有在为人处世中充满诚意,才能表里如一,没有诚意的礼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1篇班会时间:2023年4月15日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与人员:全体师生一、班会背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我校决定开展以“明礼知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2. 主题演讲3. 案例分享4. 互动环节5. 总结发言三、班会内容(一)开场致辞班主任张老师首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她强调:“明礼知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希望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明礼知耻”的内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二)主题演讲接下来,由两位学生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
第一位学生代表以“礼赞中华,知耻而后勇”为题,阐述了明礼知耻的重要性。
她指出,礼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知耻是个人成长的动力。
只有明礼知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位学生代表则以“明礼知耻,从我做起”为题,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明礼知耻的经历。
她表示,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自己逐渐明白了明礼知耻的真正含义,并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践行。
(三)案例分享为了使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明礼知耻的重要性,班主任张老师分享了几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既有正面典型,也有反面教材。
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明礼知耻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四)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明礼知耻的经验和感悟。
同时,同学们还就如何更好地践行明礼知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明礼知耻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五)总结发言最后,班主任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
她表示,本次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收获颇丰。
明礼知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尤如一道霹雳,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又似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更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在《三字经》中有一句“亲师友,习礼仪”,讲的便是要我们亲近老师,友人,多学习礼仪。
由此可看出,咱们中华儿女对礼仪的重视,而作为21世纪少年的我们,更应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
“明礼知耻”无疑就是明白礼仪,知晓廉耻。
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和事。
周末,我乘坐公共汽车准备去看外公,在董家水井站时,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此时,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就连我也是站着的。
司机大叔见状,扯开了嗓门儿:“谁愿意给这对母子让座?”话声一落,谁也没有反应,若无其事地在位置上坐着。
妇女脸上有些失望,司机大叔更是皱了一下眉头,我也只能在一旁祈祷,希望能有人帮她。
正在我对他们感到失望时,一位身着蓝色上衣的大姐姐站了起来,微笑着对妇女说:“阿姨,您到这儿来坐吧!”妇女听了,向她的位置走去,脸上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车上的乘客们也在称赞她,同时,他们也都耷拉下了头。
司机大叔见了,舒展了眉头,高兴地开动了车。
这位大姐姐的行为是多么高尚啊!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
“明礼知耻”的含义,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学习这位大姐姐的行为,把中国漫漫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让中国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德江县第四小学
六(3)班:安小绮。
传统礼仪知识文化中国礼仪,是指中国的礼节与仪式,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传统礼仪学问文化,盼望能够关心大家!传统礼仪学问文化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
它原是周朝天子特地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
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
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
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礼仪官员,迎接来宾时则高声召唤,上下相传,声势威武。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化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
进入阶级社会后,状况就不同了,特殊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尊敬的意思。
“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
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⑴“顿首”:即叩首、叩头。
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
古人就经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任凭的场合。
“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别礼节。
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
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547孟子说过:“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①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关于“知耻”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思想,几乎在各民族的典籍和口传文化中,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无数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故事传说等。
正是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知耻之心和道德理念,形成了人们共同遵守和世代传承的做人标准和伦理准则,连刚离开襁褓,踉跄学步的幼儿也懂得一些最基本的知耻之礼,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社会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生产发展,人心凝聚,荣辱分明,社会文明程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已经成为美谈。
但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破四旧”的风暴中,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遭到了摧残,是非颠倒、人妖混杂,“假、大、空”成为时髦,“批判者”红得发紫,人们失去了道德依据而无所适从,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观念的扭曲。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在思想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加之,物欲横溢又淹没了人的道德、良心,贪污腐化、弄虚作假、抢劫偷盗等社会恶劣行为和不良风气蔓延不已,难以遏制,严重地影响着正常的社会生活,使人们感到困惑。
对此,我们应该大声疾呼民族“知耻之心”的苏醒,让知耻之心,遏制腐败蔓延、端正党风、民风,纯洁社会风气。
一、“知耻”,是做人道德的最底线人是社会的人,要是一个社会能够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作为组成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而“知耻”则是对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耻”呢?就是羞愧之心。
换句话说,就是以伤天害理的事为耻、违背社会公德,损人利己为耻;贪污腐化、官僚昏庸为耻;弄虚作假、阳奉阴违为耻;以强欺弱、以大侮小、以富压贫为耻;好吃懒做、奢侈荒淫为耻,等等。
如果做了这些羞辱的事,那就是耻辱,是见不得人的,是失去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不如禽兽。
知耻-中国传统礼仪
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说:“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是人进入文化层次的前提,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
把“知耻”二字写入校训可谓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一个新举措。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优良传统的老校,“她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建校初衷,奠定了在小学教育领域“实验性和示范性”的领先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又创建了文化育人的教育体系,为了更好的推进今后的教育工作,传统的校训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经过反复推敲,实践论证,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校训诞生了!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校训由“求真、感恩、知耻、砺行”四个词构成。
“求真”体现了追求真理,学习新知;“感恩”体现了孝敬父母,感谢他人;“知耻”体现了知道耻辱,懂得羞愧;“砺行”体现了修正言行,涵养习惯。
新校训的含义从教育的基本构成上发生了变化,打破了传统的以思想、道德、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的工具论对教育的划分,而是以文化建设做支持,从人的精神和情感着眼,
从根本上保证了以人为本的德育构建理念,涵盖了构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三方面信仰、求知、仁爱。
从文化和精神这两个人的根本属性出发制定校训符合了人的发展规律,突显了我校德育内容,反映了我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使学校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