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进行曲教案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葬礼进行曲初中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葬礼进行曲的概念和背景;2. 学习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3. 能够演奏或演唱葬礼进行曲;4. 理解葬礼进行曲的意义和表达方式;5. 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1. 葬礼进行曲的概念和背景;2. 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3. 葬礼进行曲的演奏和演唱技巧。
教学难点:1. 葬礼进行曲的节奏和速度控制;2. 葬礼进行曲的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室或表演场地;2. 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3. 葬礼进行曲乐谱;4.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葬礼进行曲的概念和背景,解释其在葬礼中的作用和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葬礼进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氛围。
二、学习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15分钟)1. 分发葬礼进行曲的乐谱,让学生先自行观察和分析;2. 教师演奏或播放葬礼进行曲,让学生聆听并感受其曲调和节奏;3.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葬礼进行曲的曲调和节奏,注意速度和情感的控制。
三、演奏和演唱练习(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或声部,按照乐谱进行演奏或演唱;2. 教师指导学生演奏和演唱,纠正不准确的地方;3. 学生进行多次练习,逐渐熟练掌握葬礼进行曲的演奏和演唱技巧。
四、葬礼进行曲的情感表达(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葬礼进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悲伤、庄重等;2. 学生通过演奏或演唱,表达出葬礼进行曲的情感;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葬礼进行曲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3. 引导学生思考葬礼进行曲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葬礼进行曲,展示自己的创作能力和音乐才华;2. 学生可以参加葬礼进行曲的比赛或演出,提高自己的演奏和演唱水平;3.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式的音乐,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葬礼进行曲》教案【课题】:《葬礼进行曲》【课型】:欣赏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被称为“死之诗”的钢琴独奏曲,降b小调,4/4拍,慢板,复三部曲式,肖邦是怀着期望民族独立的忧国忧民之情创作的这首作品。
【教学目标】:1.聆听对比三首乐曲,感受不同的进行曲速度作品。
2.了解钢琴这门乐器,体会这首乐曲中表达的情感,开阔学生们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视野。
3.感受和体验乐曲的速度、力度及情绪等要素。
4.深刻的体会乐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用多样的作品来教育学生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准确把握进行曲的特点,体会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听辨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了解其多样的特点及情绪,加深对于进行曲社会功能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等。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一.导入:展示一副图片,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它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呢?在两位同学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将会讲解这幅图片所出现的场景,然后引入至下一个环节。
二.新授环节:(一)播放一段教堂婚礼现场的视频,然后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1.这首音乐是什么体裁?2.这首音乐是什么名称呢?请学生分别在三个选项中选择出他们所认为的答案,然后予以讲解,并且通过这个部分的讲解,来带领学生们复习进行曲的定义。
(二)聆听、对比三段音乐:1.《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2.《婚礼进行曲》3.《葬礼进行曲》请同学们在音乐播放中,思考这三首乐曲所表达的情绪、特点及风格(节拍,速度,演奏乐器)是怎样的?4.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课堂互动:在整个乐曲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将邀请同学们用原地踏步和踢正步的方式,在课堂中体会军队行进时的感受,从而更深一步的理解进行曲的含义。
5.播放《婚礼进行曲》6.教师弹奏《葬礼即兴曲》弹奏结束之后,请同学们跟随着钢琴伴奏,来演唱出书本上出示的前四个小节的旋律。
此环节设计演唱两遍,使得学生们加深对于乐曲的印象。
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葬礼进行曲教学设
计
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葬礼进行曲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能积极参与到乐曲聆听、演唱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用肢体、歌声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作品,对比感受主题特点,从而形成对乐曲情绪的感知和体验。
知识与技能:通过聆听作品,基本了解夜曲概念,记忆乐曲主题旋律,从而感受乐曲主要风格,并通过比较两首作品的音乐要素归纳出作曲家创作特点。
2学情分析
学生为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基本掌握初中音乐学习的方法,但在音乐欣赏和对作曲家作品意识的理解上还有不足,需要通过之后的学习进行提高。
3重点难点
重点:记忆乐曲主题旋律,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
难点:对乐曲主题跨度大的音准的掌握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导入
在十九世纪的音乐编年史中,肖邦被人们称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就如同诗歌,能愉悦生命、排遣忧愁、激发斗志,具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一百多年来,无数的心灵得到了这位“钢琴诗人”音乐的滋润。
今天就走进肖邦的音乐,感受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4.1.2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新课环节
1、弹奏《夜曲》op.9No.2片段,提问:这段乐曲具有什么样的情
绪?(沉静的)
这是肖邦十分喜欢的一首夜曲的片段,在和朋友们聚会时,经常会弹奏这首乐曲。
2、完整弹奏《夜曲》,要求:记忆主题旋律,通过作品欣赏简述什么是夜曲?。
第二课行进之歌2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课课时:1课时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一、教材分析:《婚礼进行曲》选自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瓦格纳的乐剧《罗恩格林》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
整首作品为bB大调,2/4拍,中速稍慢,显得庄严肃穆,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旋律优美,情绪抒情而庄重,又不失欢乐与幸福的气氛。
《葬礼进行曲》肖邦所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最著名的《降b小调奏鸣曲》中的乐章。
降b小调,4/4拍,慢板,复三部曲式,被称为“死之诗〞的钢琴独奏曲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接触到的音乐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具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而从理论上分析理解音乐的能力还很粗浅,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培养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通过欣赏丰富学生艺术想象力,提高对艺术的感知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曲作者,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及功能。
知识与技能:能深入理解进行曲的功能特点,认识并区分管风琴音色,正确分析乐曲的结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进行曲的根本特征,感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中外进行曲的艺术魅力。
体验进行曲的行进步伐节奏。
〔2〕正确分析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中所运用的相关乐器。
难点:能够让体验和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掌握一定的乐曲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PPT。
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请学生欣赏视频片段并思考:这首乐曲适合哪种的场景?它是迈着怎样东边的步伐?〔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三首进行曲,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进行曲的学习。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进行曲的视频。
思考这首进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场景中的人们迈着怎样东边的步伐?请欣赏〕2.乐曲描述的是在婚礼场景中,神圣、庄严、幸福的步伐,引入《婚礼进行曲》。
〔欣赏完视频,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哀悼音乐教案美术初中课程类型:音乐课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哀悼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通过欣赏和分析哀悼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哀悼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 哀悼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哀悼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哀悼音乐的深层情感表达。
2. 学生对哀悼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乐素材。
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哀悼音乐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哀悼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欣赏和分析哀悼音乐(15分钟)1. 播放一首经典的哀悼音乐作品,如《安魂曲》、《哀悼进行曲》等。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和氛围。
3.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以及它们如何表达哀悼的情感。
三、创作和表达(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简单的哀悼音乐作品。
2. 引导学生运用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表达哀悼的情感。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相互交流感受和体验。
四、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哀悼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哀悼音乐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哀悼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哀悼音乐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哀悼音乐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哀悼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发展,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哀悼音乐,让学生了解哀悼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哀悼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葬礼进行曲-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前言《葬礼进行曲》是由美国音乐家John Philips Sousa创作的一首管乐作品。
本课教学所使用的是由日本歌手人音(ひとね)演绎的合唱版本,引入了人声和合唱元素,使整首曲子更加生动有趣。
在本节课教学中,将以“音乐表达情感”为核心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乐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管乐曲《葬礼进行曲》的历史和演出背景;•感受人声和合唱元素为《葬礼进行曲》所带来的变化与不同;•掌握合唱的基本要点和表现方式;•通过演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内容1. 引入播放《葬礼进行曲》人音版音乐,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探究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气氛。
2. 欣赏让学生欣赏录制的《葬礼进行曲》人音版音乐,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这首乐曲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人声和合唱元素为乐曲带来了哪些变化?3. 学习•听录制的合唱版《葬礼进行曲》。
•教师介绍合唱的基本要点和表现方式。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合唱。
老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
•教师进行集体训练,并对学生的歌唱进行指导和反馈。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合唱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什么?2.个人声音和合唱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区别?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法•问答法•合作学习法•指导和反馈法五、教学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合唱在音乐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合唱的情感?•学生是否具备了欣赏音乐的能力?六、结语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管乐曲《葬礼进行曲》的历史,感受人声和合唱元素所带来的变化,掌握合唱的基本要点和表现方式,通过演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兴趣。
葬礼进行曲-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音乐2.学习和演奏《葬礼进行曲-人音版》3.能够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二、教学内容1.人音乐介绍2.《葬礼进行曲-人音版》简介和演奏3.音乐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三、教学步骤1. 人音乐介绍人音乐,顾名思义,就是由人们发出的声音演奏的音乐。
它是一种非常原始和自然的音乐,可以反应出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人音乐通常不需要其他乐器的拼合,旋律和节奏由人们声音的跳跃和音程变化产生。
2. 《葬礼进行曲-人音版》简介和演奏《葬礼进行曲-人音版》是一首非常感人的乐曲,以哀伤的情感表现敬爱的人离去的哀悼之情。
它由人们发出的一连串有着不同音程和节奏的声音组成。
每一声音都流淌着强烈的情感,如果仔细听,可以感受到其中隐藏的深刻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演奏这首曲子。
首先,让我们一起跟着节拍齐喊“嘿”声,感受一下人音乐的基本节奏和节拍。
然后,我们将根据曲谱,用自己的声音演奏这首曲子。
演奏时,要注意音高和节奏的变化,要尽可能地表达出曲子的情感和内涵。
3. 音乐中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习如何演奏乐器和唱歌,还包括理解音乐中隐藏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每首音乐都是作曲家对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葬礼进行曲-人音版》中,作曲家借助人音乐的声音和节奏,传达出了深深的哀伤和离别之痛。
学习音乐,要通过音乐来感悟情感,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让音乐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观察学生演奏的表现,是否能够准确地演奏曲子和表达出曲子中的情感。
2.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检测学生对人音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后阅读和了解其他人音乐作品,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
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类型的音乐,例如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等,开拓自己的音乐趣味和爱好。
七年级音乐教案《葬礼进行曲》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七年级音乐教案《葬礼进行曲》,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了解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对进行曲音乐的特点和用途有进一步的了解;愿意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2、能够听辨乐曲的主题,知道曲作者的名字;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音乐的主要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及功能。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进行曲的兴趣,让学生用参与体验的形式,使学生感受进行曲是一种用于队列行进的音乐。
教学难点:能用适当的形体动作进行律动感受音乐。
教学准备:图片、音乐、多媒体设备、各类装扮用品等。
教学过程:1、导入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所表达的深沉的情绪和内容,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性格相差较远,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前,需要由教师做一些铺垫。
教师以沉静、稳重的语调简要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肖邦的作品和肖邦所处的动荡的时代。
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爱国性和民族性。
中国的过去也曾经有着与19世纪的波兰相类似的被奴役、被侵略的经历。
这对于我们欣赏和把握肖邦的音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
引出教学内容《葬礼进行曲》。
2、聆听与分析这首作品的情绪表现非常明显,因此教师不必有过多的’语言讲解,教师以自己沉稳的表情和神态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要求学生安静地、用心地去听。
3、表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场地,让学生听着《葬礼进行曲》的音乐,自由地行进并自由地做上肢动作。
教师和学生一起表现。
教师用自己优美、舒展的动作,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不要用语言,尽量用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和身段语言去启发学生。
4、对比和分析在结束了《葬礼进行曲》沉重的气氛之后,对比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葬礼进行曲教案
葬礼进行曲教案
作品分析
《葬礼进行曲》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
这首乐曲很有深度,它饱含了一个民族内心的诉说、哀怨、庄严、激情。
乐曲创作背景
有一次,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1821—1911)的画室解闷。
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恶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
这种梦境使齐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料这竟启发了这位音乐家的灵感。
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
突然,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一首《葬礼进行曲》。
这首葬礼进行曲后来成为《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章。
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圣玛大肋纳教堂举行的肖邦葬礼上,法国作曲家雷贝尔特地把这首葬礼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作为葬礼的前奏。
肖邦万万没有料到,他创作的《葬礼进行曲》竟真的揭开了自己的葬礼。
肖邦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
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华沙圣十字教堂里。
肖邦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
乐曲曲调中低沉的和弦如同丧钟敲响,平缓行进的节奏象征着祖国儿女拖着沉重艰辛的脚步为死难者送葬。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不是用悲痛的声音诉说个人的死亡,它是用庄严的语言诉说着国家的灾难。
这个爱国的音乐家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旋律中充满着哀痛,这哀痛不如说是悲愤,它不是绝望的哭泣而是号召人民不屈地斗争。
乐曲抒情性的中段仿佛表达了肖邦身处异国对祖国的怀念、沉思、幻想、憧憬和希望,使人产生一种美妙的感觉,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它的旋律就像一缕不断的情丝,时弱时强,若有若无,如梦如幻,钢琴高贵的琴音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遥远的回忆。
那旋律不像是弹奏出来的,倒像是从天际飘下来的丝带。
就如同舒曼所说:“肖邦是隐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
乐曲版本介绍
①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是 20 世纪最受人们爱戴的钢琴大师之一,他特别钟情于演奏肖邦的作品,甚至被称为“肖邦的代言人”。
他的演奏打破了人们心目中肖邦作品柔弱缠绵、无病呻吟的印象。
正是通过鲁宾斯坦的演奏,人们认识到肖邦作品中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情绪昂扬的丰富内涵。
②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是一位极具性的演奏肖邦作品的大师。
他不仅把肖邦的作品奏得更加精细,同时带给听众一种高深的境地内涵。
他对肖邦作品的演绎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努力摆脱前人演奏的套路,大胆探求创新,因此,米凯兰杰利有“音乐哲学家”之称。
③英籍华裔钢琴家傅聪。
傅聪对肖邦的准确诠释源于他们共有一颗细腻、敏感的灵魂,而且因为都身处异乡,心心相印。
傅聪对于音乐的深刻理解得益于他丰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作品。
④近年来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中国青年演奏家李云迪。
他演奏的肖邦作品充满了优雅、浪漫的情调和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与活力。
教学过程
⒈课程的导入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所表达的深沉的情绪和内容,和天真活泼的中学生的生活与性格相差较远,因此,在欣赏作品之前,需要由教师做一些铺垫。
教师以沉静、稳重的语调简要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肖邦的作品和肖邦所处的动荡的时代 ( 具体内容可参考《教师用书》 ) 。
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爱国性和民族性。
中国的过去也曾经有着与19 世纪的波兰相类似的被奴役、被侵略的经历。
这对于我们欣赏和把握肖邦的音乐更容易达到心灵的沟通。
引出教学内容《葬礼进行曲》。
⒉聆听与分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这首作品的情绪表现非常明显,因此教师不必有过多的语言讲解,教师以自己沉稳的表情和神态将学生带到音乐的意境中去,要求学生安静地、用心地去听。
听完一遍以后,相信音乐的悲剧气氛会紧紧地笼罩在孩子们的心头。
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乐曲中段哀婉、抒情的旋律,帮助学生从整个乐曲中抓住那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开阔、透明的伴奏织体,并从这单纯、朴素的技术手法中体会到音乐表现的深刻力量。
以此加深学生的听觉印象,并鼓励学生随琴哼唱旋律,记忆旋律。
完整欣赏《葬礼进行曲》,提示学生感受音乐的对比和由对比带来的不同的音乐表情。
⒊音乐的表现气氛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场地,让学生听着《葬礼进行曲》的音乐,自由地行进并自由地做上肢动作。
教师和学生一起表现。
教师用自己优美、舒展的动作,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不要用语言,尽量用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和身段语言去启发学生。
⒋乐曲对比和分析
在结束了《葬礼进行曲》沉重的气氛之后,对比聆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边听边请学生做行进动作,提醒学生注意调整自己的精神和神态。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在学生经历了动作上明显的对比表现后,回到座位上,学习旋律和歌曲演唱,并和老师一起分析作品的音乐语言所传递表达的雄壮、激越的情感内涵。
⒌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中的“讲解”历来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讲什么 ? 讲多少 ? 怎么讲 ? 讲到什么程度 ? 讲少了不利于引导学生的欣赏和理解;讲多了又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想像,讲得不好更是弄巧成拙、喧宾夺主。
因此,在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新课程指导下,对教师的讲解这一两难问题更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从这节课的设计来看,关于肖邦和肖邦的作品,教师作简要的背景介绍。
具体到《葬礼进行曲》的欣赏,则想方设法用音乐本身来说话,所谓“语言的尽头呜响起音乐”。
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学习,由于这首歌曲形象鲜明,表现手法简单、有效,学生在听着音乐行进的过程中已经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情绪表现了,那么,老师最后的讲解就可以集中在音乐语言的表情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音乐表现的术语,例如同音反复、切分节奏、节拍、旋律递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表情手段的表情意义。
这样的讲解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