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养生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养生精神调养的方法与技巧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认为心神安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中常用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精神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养生中,提倡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提升精神状态。
另外,均衡饮食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保证营养摄入的全面性。
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也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调节情绪,培养乐观心态中医认为情绪与精神健康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养精神。
应尽量避免过度焦虑、愤怒、忧虑等消极情绪,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心情。
同时,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宽容待人,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运用中医调理方法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实现精神调养。
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推拿则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中药疗法则通过中药药物的选择,搭配使用,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调理方法进行精神调养。
四、适当运动,舒缓压力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
中医养生中推崇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以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为主,可以调节阴阳,提升身体的气血运行。
此外,适当的散步、跑步等也是有益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缓解压力。
五、与自然接触,享受生活与大自然亲近是调养精神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在大自然中散步、郊游、旅行等,感受自然的美好与宁静,放松身心。
此外,参与一些兴趣爱好活动也能提升精神状态,增加生活的乐趣。
总结起来,中医养生的精神调养方法与技巧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合理运用中医调理方法,适当运动,与自然接触等。
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五脏包含心、肝、脾、肺、肾,它们对应着人体五个方面的功能。
情志的平衡对五脏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情志调摄平衡五脏的精神养生法。
一、心脏:养心防护心脏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调节情绪以及控制血液循环。
要保持心脏的健康,首先应保持乐观和愉快的情绪状态。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亲友交流、参与户外活动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健康的饮食也是维护心脏健康的重要方面。
二、肝脏:疏肝理气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保护血液,调节情绪和脾气。
肝与情绪之间紧密相连,当情绪波动大或者过于压抑时,容易影响肝脏的健康。
因此,平衡情绪对肝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放松心情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散步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适度锻炼,也有助于疏肝理气。
三、脾脏:调养脾胃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中央",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产生能量。
脾脏和情绪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情绪不稳定或者过度思虑会导致脾气虚弱。
要调养脾脏,首先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此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锻炼也有助于脾脏健康。
四、肺脏:宣肺养护肺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官员",主要功能是呼吸、排泄、水液循环调节等。
肺与情绪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过度悲伤或者抑郁会对肺脏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要宣肺养护,可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增加体内水分、远离烟尘等环境污染,都是维护肺健康的重要措施。
五、肾脏:滋养肾气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将相",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和水液代谢等。
肾脏的健康与情绪也有一定关联,过度恐惧或者焦虑会损伤肾脏功能。
精神养生的方法与调节技巧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实,精神养生和调节是人们长久以来就已经研究出来的技巧和方法,其中综合运用了许多心理、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本文将从心理学、运动学、饮食调节等方面探讨精神养生的方法与调节技巧。
一、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与行为的学科,其核心主要在于自我意识、认知、情感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探究与应用。
针对精神养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节和训练。
1.积极心态的培养通过培养积极心态,能够提高自信心、增强心理抵抗力,有助于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可以采用积极情绪的引导、认知干预、自我肯定、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训练。
2.情绪调节的训练情绪调节是指个体采用一系列行为、认知或其他策略来应对或改变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的过程。
可以采用放松疗法、心理暗示、情绪表达、应激释放等方式进行实践。
3.心理压力的管理心理压力管理是通过针对不同形式的心理压力,采用理性思维和行为调节策略来缓解和消除压力,减少负面情绪和身体不适。
可采用问题解决、行为处理、应激应对等策略进行实践。
二、运动学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身心疲惫,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精神养生与调节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能够起到养生、调节作用的运动形式。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进行中至高强度、能够让人呼吸急促及心跳快速加快的运动,适宜进行时间长、强度适宜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
有氧运动对于改善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和减轻压力都有积极作用。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骨骼质量和体力,有助于降低心理压力、增强免疫力、促进自信心。
常见的力量训练方式有举重、器械训练、瑜伽等。
3.休闲运动休闲运动是指体力消耗较小、功能性强和娱乐性强的运动,适合于放松身心、减少压力。
常见的休闲运动形式包括散步、太极拳、球类运动等。
三、饮食调节饮食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养生手段之一,饮食健康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养生精神提升幸福感的七种心灵养生方法养生是指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并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而心灵养生则是指通过调整内心状态,提升幸福感和内在平衡。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和压力重重。
因此,探索一些心灵养生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本文将介绍七种心灵养生方法,帮助您提升幸福感。
一、冥想冥想被誉为疗愈心灵的良药。
冥想通过专注和深呼吸,有助于减轻焦虑与压力,增加正能量。
您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坐在舒适的姿势,放松身心,开始冥想。
闭上双眼,尽量清空思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冥想每天进行10到15分钟,就能明显感受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满足。
二、艺术释放艺术是一种创作与表达的方式,也是心灵养生的一种方法。
通过参与音乐、绘画、写作、舞蹈或其他艺术活动,可以释放内心的压抑情绪,平衡身心。
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投入其中,倾听内心的声音,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提升幸福感。
三、瑜伽瑜伽是一种古老而综合的身体和心灵修炼方式。
通过体位法、呼吸控制和冥想,瑜伽有助于平衡身心,促进健康和幸福感。
您可以参加瑜伽班或在家里进行自我练习。
每周坚持瑜伽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稳定性,同时提高心灵的专注力和内心的宁静。
四、自我关爱自我关爱是一种重要的心灵养生方式。
当我们过于忙碌或关注他人需求过多时,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需求。
因此,为了提升幸福感,我们需要学会照顾自己。
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例如看书、泡澡、逛街、享受美食等,给自己一些放松和愉悦的时光。
五、社交互动人是社交动物,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互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幸福感。
您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志同道合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相互支持和鼓励。
同时,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或参与志愿工作,都是增加社交互动的好方式。
保持积极的社交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幸福感和心灵养生。
六、自然亲近自然是心灵的绿洲,与大自然亲近能够带来宁静和平衡。
您可以选择到郊外散步、徒步旅行、欣赏美景或参与园艺活动,与自然亲近。
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
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
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1、神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养生中的五种常见精神调节方法精神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如今繁忙、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调节,以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养生中的五种常见精神调节方法,为您提供实用建议。
一、冥想与放松冥想是一种深度放松和专注的精神训练方法,通过冥想可以平静内心,缓解压力,提高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冥想一般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您可以选择盘腿坐在舒适的位置上,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排除杂念。
每天坚持冥想10-30分钟,可以帮助您消除疲劳,恢复活力。
二、运动与锻炼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有助于精神调节。
适度的锻炼可以释放压力,增加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瑜伽等。
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情,提高自信心,促进睡眠。
三、交流与沟通人是社交性动物,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定期与亲友聚会、交流感受,分享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扰,可以减轻负担,获得安慰与支持。
此外,学会倾听他人并理解他们的立场,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四、艺术与音乐疗法艺术与音乐疗法是一种通过欣赏或参与艺术、音乐活动来调节情绪的方法。
欣赏美丽的音乐、观赏艺术作品可以激发内心的愉悦和平静,改善心情。
如果您对音乐或绘画等艺术形式感兴趣,不妨尝试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它们可以成为释放压力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五、生活习惯与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生活规律对保持精神健康有重要影响。
有效管理时间和任务,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一定的作息规律。
此外,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还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养生过程中,采取适合自己的精神调节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冥想与放松、运动与锻炼、交流与沟通、艺术与音乐疗法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规律,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享受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精神养生法推荐文章心理健康养生热度:心理养生方法热度:固肾养生法热度:夏季中药养生热度:中医情绪养生理论热度: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精神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中医精神养生的方法一、清心静神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
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修炼才能够达到。
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
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
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少思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
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
这是因为私心太重,欲望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如果能减少私心和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这与他们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无欲无求的精神境界有莫大的关系。
精神养生的五个小技巧
1.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和刺激性饮料在睡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 均衡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谷物,并适量摄入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3. 经常锻炼: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释放压力和焦虑情绪。
4. 学会放松和减压: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
还可以尝试一些喜爱的爱好活动,如阅读、绘画、听音乐等,让自己放松身心。
5. 保持社交和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和社区保持联系,参加社交活动,分享快乐和困扰。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请注意,这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促进精神养生,但如果您有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建议。
精神养生的方法精神养生,就是通过怡养心神、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精神养生的方法。
希望对你有用!精神养生的方法(一)调神养生法1、清静养神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
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内经》指出“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2)养心敛思。
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
《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
”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2、立志养德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1)坚定信念养生,首先要立志,树立起对生活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2)道德修养《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有规律的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3、开朗乐观(1)性格开朗从大处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通过自己美好的行为,塑造开朗的性格。
(2)情绪乐观《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
4、保持心理平衡长期处在高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容易产生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
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 2008-08-29 10:44分类:卫生健康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保养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寿。
传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体生命规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明确地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预防医学和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数千年来,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不断地积累和总结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促进了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发展。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流派较多,各有所长,总体来讲主要分为精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六大学派。
各学派的养生学说自有体系,各有所长,又兼收并蓄,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法。
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法,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法。
传统养生学强调“形神统一”的理论。
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神统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相统一。
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能力下降,正气虚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如性格急躁的A型行为的人群比性格平静的B型人群的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绪抑郁还能够引起人体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从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肿瘤等。
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神养生包括神志养生和情志养生两个方面的内容:1(神志养生法传统医学中所称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神志养生法,是指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贪念,保持心态平和,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包括以下几点:(1)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庄子是神志养生法的倡始人,他们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即为人要质朴,不要私心太重,欲望太多。
人生在世很难做到无私无欲,但私欲不可过多过高。
何谓“贪欲”,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有位作家解释三种痛苦的原因时说:“想得到却得不到――痛苦,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却发现不过如此――痛苦,得到的东西不经意丢掉了,事后才知道原来很重要――痛苦。
”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精神压力和痛苦。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
只有私欲少和没有“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处世豁达,性格开朗,这样就会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乐,是指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
仔细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
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不安。
自己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及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充分的满足感,心情自然会愉快。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
“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心胸豁达,是指性格开朗,心胸坦荡,气量大。
我国的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
想使自己的心胸豁达的方法之一,就要“走出小天地,溶入大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总把自己封闭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走出家门,去饱览自然界给我们的恩赐――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的中的情趣。
花上飞蝶,草间昆虫,枝头歌鸟,水中游鱼及山野里的小动物,都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使人有一种脱俗入雅感觉,有利于胸襟豁达和性格开朗。
试想一个“上观黄山之云海,下望碧海之波涛”,以苍松翠柏为伴,以闲云野鹤为友的人,还可能为日常生活中三瓜二枣的得失而苦恼吗,~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他(她)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远距离看人,近距离看己,这样才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保证朋友之间的长久友谊。
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所谓多行善事,古人称“积德行善”,现在称“助人为乐”,都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无论大小爱心是一样的。
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心身健康。
2(情志养生法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将其概括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养生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映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
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骄傲者常常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
急躁者常常不顾及客观现实而急于求成,易于草率从事。
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
现代医学也认为具有A型行为的人具有过分的抱负,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大声说话,匆匆忙忙,好冲动,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特点,所以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性格平和的B型行为的人。
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人们对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
换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兴的事就应该高兴,遇到沮丧的事就应该忧伤,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代表此人情绪表现健康的标志之一。
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
人们的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
通过ABCDE公式可以说明认知过程对心身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公式为:A,B,C?D?E。
A,事件,B,认知方式,C,结论,D,情绪,E,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相同的事件,用不同的认知方式去认识就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则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不同的情绪反应对心身的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一位老太太有二个儿子,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
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她阴天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所以经常生病。
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是个有福气的人,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天天有钱赚。
”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身体也健康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ABCDE公式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结果。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
何为“闲气”,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
如平时买东西时遇到缺斤短两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生的闲气。
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
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与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就难免要产生怨气。
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
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
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个人情感上的主观印象”。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
有位女作家到西藏的一个边远地区去体验生活,住在当地一个藏族同胞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