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山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24 画家乡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以“画家乡”为主题,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通过学习山水画、素描、色彩等绘画知识和技能,了解祖国的美景和乡村风貌,并通过实地考察和画作创作,深入了解和感受故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风光和文化经典;2.掌握山水画、素描、色彩等绘画知识和技能;3.培养实际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山水文化认知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乡村风光的欣赏介绍乡村自然风光的特点,并通过影像、图书和课堂讲解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川河流和风光旖旎的田园风光,同时传授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领略山水画的神韵和意境,培养其审美素养。
第二章字形文件的制作向学生介绍字形文件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用计算机来制作字形文件的优点;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制作字形文件的基本方法,包括输入、编辑、修改字形等。
第三章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介绍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容,了解民俗、风情,沿袭与发扬传统文化概念。
说明: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要通过多个环节去领悟,通过不同形式介绍、游戏、模拟演练等等,让孩子们在知识学习中自然领悟相关知识,记忆乡土文化。
第四章实地考察与创作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家乡,在实践中摸索,体验并思考,把在观摩和欣赏的基础上的感性领悟转化为有关山水的比较深刻的认识,启发学生感悟组成山水的元素,认识山水画的取材、构图技巧,提高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和对世界的认知。
第五章创意填色引导学生通过线条和颜色的构建,搭建色彩三原色的体系,通过色彩的组合来表达各种表现力,提高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讲解、展示、实操三种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质量与效果、注重任课教师的开发、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同步化。
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考试、实际考察、作业评分、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估。
初中算24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4点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24点游戏的规则和技巧。
2.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使算式的结果为24。
2. 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向学生介绍24点游戏的规则和玩法。
2. 举例说明游戏规则,如给定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使算式的结果为24。
Step 2:游戏演示1. 给学生展示一些24点游戏的例子,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
2. 引导学生发现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Step 3:分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
2.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4:比赛环节1. 设置比赛规则,如每组轮流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2. 评选出解题最快、最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Step 5:总结和拓展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心得和技巧。
2. 老师总结游戏的规则和技巧,强调运算的顺序和逻辑思维。
3.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学生课后练习。
Step 6: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24点游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鼓励学生创新,自己设计24点游戏的题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24点游戏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在游戏演示和分组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性强。
比赛环节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在总结和拓展环节,学生分享了心得和技巧,老师进行了总结和强调,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24点游戏的规则和技巧,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夜宿山寺》【教学目标】1.在指导朗读中,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借助画面,发挥想象,理解“夸张”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3.品析词句,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愉快、豪放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品析词句,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愉快、豪放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关于诗人看图背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秋浦歌》《望天门山》……介绍李白,唐朝、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二、初读古诗自由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标出平仄,朗读。
朗读生字,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三、读出楼之高解释题目:猜猜是什么意思?宿:住宿。
字源识字“宿”,上面是屋顶,下面是人睡在床上。
寺:减一减。
诗、等、持。
朗读古诗,用直线划出从那里看出楼很高,并能说说理由。
危楼高百尺危:资源识字。
人在悬崖峭壁上。
这里指高。
百尺:虚指。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
百尺相当于现在十一层楼那么高,很显然这里是夸张。
指导朗读,放慢语速,平低仄高,读出楼之高。
手可摘星辰宇宙飞船都要几天才能达到最近的星球,可是李白就厉害了,抬起手就能摘到星辰。
出示图片,感知楼之高,仿佛星辰举手可触。
学习辰,结合学生名字。
李白站在楼上,抬头仰望星空,此时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读出夸张、愉悦的语气。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面对如此浩瀚的星河,自己仿佛就在云端,这种感受怎能不让人高歌一曲?解释恐惊:害怕惊动。
天上人是谁?结合《西游记》拓展:玉皇大帝、皇母娘娘、观音菩萨、二郎神……结合成语:八仙过海……在人们心中,他们法力无边,凡人对他们多有敬畏之心。
指导朗读,声音由高到低,体现李白此时的想法。
说说楼之高,朗读,加上动作。
四、讲出李白之浪漫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就是贬谪到凡间的仙人。
我读着这首诗,也感受到了李白的仙气,他与天那么近,星星伸手可摘,仿佛神仙都能听到他的说话声。
《山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重点)3.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境。
4.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过程(一)预习测试1.文学常识。
《山市》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一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_______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
“聊斋”是他的__________。
“志”是_________的意思,“异”指__________,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2.读准字音。
奂邑冥甍垣睥睨亘莽霄扉缥缈逾倏3.解释词语。
恒:青冥:相顾:屑屑:危楼:连亘六七里:或凭或立:不一状:倏忽:遂:市肆:莽莽然:依稀:飞甍:高垣:逾时:窗扉:通假字:一切乌有:裁如星点:成语:历历在目:(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2.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3.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4.本文使用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5.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三、拓展延伸长虹饮涧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熙宁:宋神宗年号。
)中,予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卓帐:建起帐篷。
卓:直立。
)。
是时新雨霁(霁:雨后初晴。
),风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绡縠:丝绸和纱的代称。
)。
自西望东则见;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第24课《山市》教案(鲁教版六年级上)doc初中语文蒲松龄教学目标:①学习积存一些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奇异、壮美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奇异壮美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预备: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导入时或终止时要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
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现〝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画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文中描画了从山市开始显现到最后消逝的变化过程,给人以奇异而又壮美的感受。
文章语言精炼生动,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明白得。
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导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入,也能够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也能够讲传奇、讲故事,创设情形,引起学生的爱好。
〕许多人都听讲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奇异。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画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讲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如何样的奇迹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异吧!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存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奇异绚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研讨与练习〞所列的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截了当霄汉黯然缥缈三、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四、自学课下注释。
五、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把握合理的方法步骤。
教案主题:24时记时法教案对象:三年级学生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24小时制的概念,并能够根据24小时制进行时间读写。
2.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24小时制进行时间的交流和表述。
3.学生能够运用24小时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挂钟模型、白板、白板笔、卡片。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挂钟模型图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来引入新知识。
例如:“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这是一张挂钟,它是用来测量时间的。
你们通常能看到多少小时的?是12小时。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更准确的时间表示法,你们猜猜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步认识24小时制(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24小时制的概念,解释24小时制的意义,并与学生共同探讨24小时制的优点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时间差别,逐步让学生认识到24小时制的重要性。
3.认识24小时制的特点(10分钟)教师将“24小时制的特点”写在白板上,与学生一起探讨。
教师让学生观察24小时制钟表的指针运动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24小时制的特点。
例如:“在24小时制中,一天的时间从0点开始,到24点结束;上午时间是1-11点,下午时间是13-23点;中午12点是一天的中间时间,表示午夜的时间是24点。
”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24小时制。
4.时间读写练习(10分钟)教师将一些卡片分发给学生,每张上面写着一种时间,要求学生用24小时制的方式读出来,然后将相应的时间写在白板上。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帮助,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5.应用实践(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24小时制的方式解决。
例如:“如果下午3点过了20分钟,那么现在是几点?”或者“如果我在上午10点半开始做作业,用了30分钟,那么我是在几点完成作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24小时制。
《山市》教学设计单位:淄川区黉阳中学姓名:李颖电话:《山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能力目标:学习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目标:加深对自然景观的科学认识和热爱,体会作者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简洁生动语言特点,培养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养成简洁生动表达的口语和写作习惯。
教学环节设计一、导入有一种美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几年甚至几十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望而兴叹,他就是“海市蜃楼”(在黑板的右上角写下这四个字)。
今天我们有幸跟着蒲老先生到《山市》这篇文章里借助语言的魅力来欣赏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
二、四读文本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朗读疑难,教师来回走动,察看学生课本了解学情。
2、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在了解到的朗读疑难处重点教读。
要求学生将“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黯然缥缈”等词语积累下来。
3、研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和参考书理解重点词语和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当堂完成学案。
学案词语含义题目按照“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归类,不必要求学生识记,初步接触文言文实虚词类型即可。
4、赏读课文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朗读文章,这一遍教师给出两个问题通过问题精心指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问题:山市的出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描绘的教师可在这个环节出示山市的幻灯片,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配图朗读,也可尝试背诵。
一方面训练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研究问题1、那时候的人为什么把山市称为“鬼市”2、“海市蜃楼”现在用来比喻什么两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可留空白,鼓励学生把问题带到课下解决,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有学生当堂答得好,教师务必抓住教育契机进行表扬,以达到鼓励全班的目的。
四、诵读文本要求学生像古人读书那样声情并茂的诵读文章,一方面体会蒲老先生对奇妙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一方面在朗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设计《24时计时法》——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张娟《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8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4、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的概念和时间观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互换。
※教学难点: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造情景,激趣导入1、引入24时计时法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朋友,瞧!是谁?出示钟表,现在钟面上是几时?猜猜看,这个时刻老师通常在干什么?(老师可能在上课)(老师可能在改作业)大家都猜老师可能正在工作,是不是这样呢?每天这个时刻,我都在睡觉,为什么你们没猜到?(老师说的是凌晨的3时。
)一天中还有不同的3时吗?有几个3时呀?怎么表示才能把两个3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凌晨3:00 下午3:00)在前面加上凌晨、下午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这是我们平时用的12时记时法。
也叫做普通计时法。
还有别的方法吗?你用的是什么计时法?(24时计时法)。
板书:24时计时法--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24时计时法2、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时刻?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课件演示)二、引导探究、合作创新师:什么是24时计时法呢?你们知道吗?(学生各持己见)师:真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
(课件演示)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公开课教案山市复兴中学冯桂云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描写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领悟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过《聊斋》吗?说到《聊斋》,大家就会想到狐,想到鬼,是的,《聊斋志异》中多数故事通过谈狐说鬼来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既没有狐,也没有鬼,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异的图画,这就是美丽神奇的“山市”。
(板书课题、作者)〖资料1〗蒲松龄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
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
《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狐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资料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
“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以写狐鬼故事着称,郭沫若评《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这是对其思想及艺术的高度评价。
二.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学生认真听读)2、学生读文(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确,读流畅。
(2)学生朗读课文,(3)评价学生的朗读。
(老师指出其问题所在)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文,理解文章大意。
(对照课文注释,边读边译,读读译译)(老师巡回指点)4、找同学译文;5、小结本文:(1)生字:冥甍睥睨亘莽霄汉窗扉黯然逾时倏忽(2)多音字:一行早行者数年层层指数为山市尽为所吞高舍舍去(3)文言词:念为惟乌有则或常闻故(4)通假字:裁(5)特殊句式:a.相顾惊疑 b.与同人饮楼上c、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山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
(二)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五、教学仪器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二)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
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记住这些号)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
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整体感知,熟读课文1.指几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2.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24 山市
课文学习设想
《山市》一课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三是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其中第一个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一课是文言文,理解,对学生来讲是其它一切训练的前提。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极富于想象力,这一点值得学习。
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
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
2024年《山市》教学设计(篇)《山市》教学设计11、知识与能力:⑴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述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
⑵ 了解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物外之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精神。
山市的形成变化。
理解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
查古汉语字典,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让学生说一说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为我们描绘了这种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山区里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请位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共收入作品近500篇,除小说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怪的事。
他为我们描绘的山中蜃楼,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山市》。
二、学生(个体)朗读课文、正音、检查预习情况三、全班活动:质疑答难,疏通文句大意,感悟整体课文四、集体朗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五、探讨课文讨论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什麽为序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以时间为序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
讨论2:山市的景物变化是快还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并体会它们的作用?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
表示极短的时间,说明山市的景物变化很快,景物层次分明。
讨论3:山市变化如此之快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找出山市变化中的不同景物?孤塔的底部在哪儿?周围有哪些景物?你看见城中的房屋了吗?危楼大概有多少层?楼层里的人在干什麽?楼层里有多少人?作者是以目击者的口气来描写山市的变化的,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24小时制》教学设计《24小时制》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P53页例3o【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依据详细状况敏捷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进一步培育独立思索的习惯【学习重点】把握经过时间的基本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能敏捷地进行经过时间的计算。
【设计特色】由每个同学供应了不同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开放了学习的情境,培育了同学的思维力量。
【学习过程】环节呈现同学活动学习目标问题情境1、复习导入提问:什么叫24时计时法?举例说明。
2、请在钟面上表示出下列时间。
(小黑板出示)上午8:00中午11:3014时20分16时50分3、提问:上期中我们学习的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是什么?引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
(板书课题)同学思索老师给出问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独立探研1、观看例3的主题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例3中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的算法是什么?3、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算法?学习例3把握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协作学习(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相互相互沟通。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同学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老师讲解)。
(-)师生互探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老师有针对性地让同学汇报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板书例3中不同的计算方法。
(1)一般计时法计算:17时45分=下午5时45分下午5时45分一下午2时40分=3时5分(2)24时计时法计算:下午2时40分=14时40分17时45分-14时40分=3时5分小组各位同学相互沟通自己的计算方法掌屋计算时间的一般方法建构模型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头时刻应用拓展1、填空17时一下午()晚上9时10分――()155分=()时()分20:30―晚上()下午1时——()凌晨1时一()2、解决问题(1)一画展每天开放时间是8:00—17:00,此每天展出多长时间?(2)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头,进行了155分钟,什么时候结束?板书设计计算简洁的经过时间(1)一般计时法计算:17时45分=下午5时45分下午5时45分一下午2时40分=3时5分(2)24时计时法计算:下午2时40分=14时40分17时45分一14时40分=3时5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24导言本文是对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山脉》进行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研究效果。
教学过程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通过引入山脉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于山脉的好奇心。
2. 讲解:通过图片和文字讲解山脉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 阅读:使用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4. 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山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并描述身边的山脉或相关景观。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和对学生的试卷评估,可以得出以下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对于山脉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简单地描述山脉的形成过程。
2. 学生能够较流利地读出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但对于一些较难的词汇和句子仍存在理解困难。
3. 学生在讨论环节能够积极参与,但对于探讨山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问题表达不够准确和深入。
4. 拓展环节中,学生能够描述身边的山脉或相关景观,但描述内容较为简单,欠缺细节和逻辑。
反思与改进根据上述评估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反思和改进的方向:1. 导入环节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引用一些具体案例或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环节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
3. 针对难点词汇和句子,可以设置更多练和提供其他材料进行辅助理解。
4. 讨论环节需要设立明确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
5. 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与山脉相关的环保问题或人文景观,促进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总结通过对《山脉》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并找出反思和改进的方向。
这样的反思和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使教育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24《山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想象、描述山市美丽虚幻的景气。
3、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有关资料,能够科学地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山市的形成变化。
难点:理解对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
课前准备:
查汉语字典,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指引学生吟诵两首诗,体会诗中的意境,总结这种现象。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为我们描绘了这种类似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山区里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又因为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志异》共收入作品近500篇,除小说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怪的事。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朗读疑难,教师来回走动,察看学生课本了解学情。
3、教师范读课文,在朗读疑难处重点教读。
要求学生将“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黯然缥缈”等词语积累下来。
4、学生朗读课文、正音、检查情况。
(学案生字)
5、全班活动:质疑答难,疏通文句大意,感悟整体课文。
(学法指导:课文一共14句,分给每个小组两句,找出重点字的意思,分析出每个句子的意思,有每组的4、5、6号三名同学进行展示,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
三、集体疏通课文意思。
分小组交流文意,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学生诵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五、课堂总结,引领学生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整理学习笔记。
选做题:梳理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翻译。
2、梳理课文结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翻译。
难点:梳理课文结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测:
参照讲学稿中的习题,重点检测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组探讨交流课文内容:(学法指导:把问题提交给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引领全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
)
讨论1: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作者描绘山市的顺序。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
以时间为序的。
讨论2:
山市的景物变化是快还是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然等。
表示极短的时间,说明山市的景物变化很快,景物层次分明。
讨论3:
山市变化如此之快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绘的?请找出山市变化中的不同景物?孤塔的底部在哪儿?周围有哪些景物?你看见城中的房屋了吗?危楼大概有多少层?楼层里的人在干什麽?楼层里有多少人?
作者是以目击者的口气来描写山市的变化的,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景物变化有: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孤塔的底部在山头……
讨论4:
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讨论5: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山市的道理?
山市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它美丽而奇特,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
只有少数幸运儿偶尔的机遇里能够看到它。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作者用描写的手法来再现山市这一景象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
我们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一次呈现出山市的景象来。
山市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接下来的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最后的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练习二。
2、拓展练习:自学文言文《地震》。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1)客稷下(2),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3)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4)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
逾(5)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注释:(1)适:正好,刚好。
(2)稷下:济南(3)俄而:一会儿
(4)仆:倒下(5)逾:过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儿啼女号(2)鸭鸣犬吠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各疾趋出如鼎沸
并忘其未衣不可汲
3、解释下列句子。
(1)众骇异,不解其故
(2)相顾失色
4、本文从始至终,紧紧扣住了一句话,写出了一幕幕奇异的场面。
你认为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板书设计:
交代:八景之一
初升:高塔、宫殿(略)
山市记叙:发展:城郭现、消(略)
高潮:危楼现、消(详)
说明:山市又名“鬼市”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