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认知心理特征与过程_仲伟合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1
翻译的二元认知:思辨与重构翻译过程究其本质是人的认知过程,故研究翻译认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译界,对翻译认知的研究整体上倾向于一元性,注重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认识和把握。
然而,真正的翻译认知过程是一个二元过程,即认知的解构与建构。
本文将翻译认知的解构过程诠释为思辨过程,把其建构过程具体化为概念与意义的重构过程。
思辨与重构的二元对立与统一是翻译认知的真正原型,对译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标签:翻译二元认知思辨重构一、引言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翻译的本质论争过,也为翻译的方法探索过,还为翻译的伦理辩驳过。
殊不知,翻译研究的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才刚刚展露其冰山一角。
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翻译研究,会找到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而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翻译研究鼻祖霍姆斯(Holmes)曾将描述翻译的研究取向界定为翻译作品、翻译功能与翻译过程三个方面。
就翻译研究的整体情况而言,前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已硕果累累,翻译过程的研究却举步维艰、进展缓慢。
这与该研究取向的本质属性、基本特点和研究难度不无关系。
正如霍姆斯所指出的一样,“译者大脑这个小黑匣子里面所发生的情况,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事件”(Holmes,2000:172)。
翻译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打开人脑这个“黑匣子”,让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之间能够冲破认知羁绊,进入彼此的心灵深处,实现顺畅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这在根本上要求翻译研究人员在翻译过程研究层面更进一步,挖掘出翻译认知得以滋生的沃土,总结出翻译认知赖以运作的规律。
其实,早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译界出现从译作到译者、从成品到过程的转向,翻译界就已经开始引入认知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邓志辉,2011:68)。
这一崭新维度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纪元,同时也奠定实了翻译认知研究的基础。
二、翻译与认知许钧,何其莘(2009)在《翻译概论》中对翻译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归纳:“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具身认知的特点及哲学基础概述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也称“具体化”(embodiment),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
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
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
中文名具身认知外文名Embodied cognition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
最初,以计算机模拟为基础的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经的网状结构和并行加工原理为基础的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
同行为主义相比,这两种模式都把心理学家注意的中心转向内部心理过程,著力探求调节行为的认知机制,因此被称为“认知主义”(cognitivism)。
然而有证据表明,受认知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哲学、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影响,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著一场“后认知主义”(postcognitivism)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成为一个焦点论题,代表了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
概念编辑播报换言之,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
“具身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传统认知主义的基本信条是“认知是可计算的”。
依据这种观点,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过程,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处理、操纵和加工。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综述一、图式理论概述图式理论源自于认知科学领域,提出了认知结构和过程中的图式概念,强调人类认知过程中具有普遍的模式化特征。
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们对世界和行为规律的认知框架和心理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客观现实。
在翻译领域,图式理论被引入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为翻译活动提供了认知基础和分析工具。
2. 翻译文本分析图式理论在翻译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翻译文本的分析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认知机制和策略。
图式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文本的结构和特点,通过对图式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模式和规律,有助于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三、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现状1. 理论研究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翻译认知过程和翻译文本的分析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通过对图式理论的阐释和应用,探讨了图式在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其中包括对翻译认知过程中图式的应用、翻译文本中图式分析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认知翻译模型,为揭示翻译认知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 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图式在具体翻译活动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不仅提出了一些新的认知翻译策略和方法,还发现了一些有益于翻译实践的认知规律和机制。
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实践参考和指导。
四、未来展望1. 深化理论研究未来,国内翻译层面的图式理论研究可以深化对图式理论的理论研究,探讨图式在翻译认知过程、翻译文本分析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更多应用。
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图式在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身认知与译者具身主体观的建构 ∗ 收稿日期:2022-08-07; 修订日期:2022-09-21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译论研究的中国叙事:生态翻译学构成性特征及其学术定位研究”(21NDJC190YB )作者简介:张小丽,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张小丽1,2(1.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杭州311231;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杭州311231)摘 要:源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视阈,各翻译学派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或缺失或片面。
即便有翻译学派凸显译者主体性研究,仍囿于“离身”视角。
译者主体的具身观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使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内涵和本质得以体现与细化。
译者作为具身主体,在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中生成翻译认知并进行翻译实践;生成性使译者形成独特的生命姿态,译者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翻译也由此呈现不确定性、关系性、偶然性和差异性;“技术”对翻译的介入使译者的“身体”技能得到延展,译者具身实践的方式更多样,译者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角色。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具身主体; 生成; 延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23)03-0106-07一、引言翻译决策和行为由译者实施与把握,译者因此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重心。
回顾翻译研究历程,以“译者主体”为论题在翻译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
无论是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主体,还是翻译主体性,与笛卡尔主客分离、身心二元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译者身心二元的真实困境是:意识和身体的严格区分野蛮切断了思维与身体的联系,无视翻译过程对身体的依赖,导致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成为没有身体的“理性人”。
即使在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成为具有心智的、能动性主体,但这一主体仍然是抽象、空洞的“离身主体”。
译者翻译文本,通过大脑、手臂等身体的一系列身心合一的连贯活动才形成译本,最后人本性却被无情抛弃,只剩下身心剥离的主体,这显然有悖常识。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国外翻译理论?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仲伟合钟钰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
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
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1、同声传译的概念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
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
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
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
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
(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
(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
(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
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
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