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肢体语言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592.50 KB
- 文档页数:11
肢体语言表达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案例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语言性的交流方式,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姿势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幼儿园中,肢体语言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来探讨肢体语言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并分享对这一概念的观点和理解。
案例一:教师使用肢体语言引导幼儿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幼儿园的艺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和表情来示范正确的画画方式,引导幼儿们用手握笔、轻轻一划,使他们更清楚地理解要点。
教师的积极肢体语言也会激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案例二:幼儿之间的肢体语言交流幼儿园是幼儿社交的重要场所,他们之间的肢体语言交流也十分常见。
在情绪表达方面,有时幼儿之间可能会用肢体语言来示意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一个幼儿感到高兴时,他可能会跳起来挥舞双臂;当他感到不满时,可能会摇头晃脑。
这些肢体语言表达帮助幼儿们更好地分享和交流情绪,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案例三:利用肢体语言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在幼儿园中,肢体语言还可以用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
在游戏时间里,幼儿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指引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搭积木或组队参加游戏。
他们可以用手势和眼神交流,协商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并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
这样的合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团队意识,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幼儿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还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他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更加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与培养,帮助幼儿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提升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肢体语言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案例。
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幼儿的学习,并在幼儿之间促进交流与合作。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社交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阶段,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非语言性交流方式,能够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教师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教师的肢体语言一般包括:一、拍肩膀或后背肩膀的一项内在含义就是承担重量,所以,拍肩膀不但能够传达教师亲近、友好的善意,尤其能够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祝福和殷切期待,激发学生向上的渴望和动力。
而拍后背,除了提醒“放松一点”的安抚含义外,还能够暗含“轮到你了,你肯定行”的潜在激励。
二、抚摩头顶对于低幼龄孩子来说,抚摩头顶是成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怜爱、喜欢的动作。
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能从大人这样的动作中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这种动作用在师生之间,能够唤起学生享受父爱和母爱般亲昵的潜意识,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点头点头是一种最直观的肯定。
教师真诚的点头所传达出的赞赏、期待,能有力地激发学生表达、实践的欲望与勇气,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充分地爆发潜力,并在成就感中累积信心,树立雄心;假如再辅以口头语言,向学生阐明老师点头赞许的原因,会使点头的作用锦上添花。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点头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点滴上进的渴望和尝试都始终毫不吝惜施予的“夸”。
四、揽住肩膀揽住肩膀暗含着保护之义,对于平日缺少关爱、性格胆怯或在某个具体事件中受了委屈的学生,都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
教师的臂膀既可传送呵护和关爱,更能够暗示一种理解和支持,能够较快地稳定并化解孩子的恐慌、支撑起孩子的无助,安抚孩子的委屈。
五、轻轻拥抱对于低幼龄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拥抱有比来自父母的拥抱更丰富的含义和更有力的热度。
对于遭遇了挫折,面临着困难的孩子,老师轻轻的拥抱,常常能使正感觉孤单害怕的孩子溢出泪水,而孩子这时的泪水,常常是他们信任老师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的第一步。
敞开的心扉,才能更充分地接受教育阳光的注入,教师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却可能捧出一颗纯真的心灵,像一株幼苗般如饥似渴地吸吮教师播撒的雨露——而这,正是每一个教师都梦寐以求的教育教学情景。
中学体育教师身体语言的艺术【摘要】本文在阐述身体语言概念、特点、分类的基础上,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身体语言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加深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感知理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有利于沟通思想,促进感情信息交流等重要功能。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身体语言艺术所谓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
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很有必要对体育教师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
一、体育教学中身体语言的分类(一)通用性身体语言身体语言泛指人们在长期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
这种身体语言具有普遍特征。
例如:在生活中,手指放在嘴唇上,表示“嘘、小声点、不要说话”;用食指、中指成“v”型,掌心向前,表示胜利;推开双掌于体侧,表示“坦率、真诚”等等。
在教学中,一掌平放,掌心向下,另一手伸出垂直向上顶掌心,表示“暂停”等。
我们把这些日常生活中和各学科教学中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统称为通用性身体语言。
(二)专用性身体语言在体育课教学中各种技术动作都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全身各个部位的姿势、姿态和动作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技术动作图像,这种图像我们称之为体育专有性身体语言。
这类语言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在使用时具有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征,在体育教学中广泛使用时提供给学生学习模仿的基本语言。
二、体育教学中身体语言的特点(一)有意指向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技术、技能的传授总是通过有意的特定姿势、动作等各种身体姿态不断发出信息,这种信息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教育活动。
体育教师的这种有意性不但是一种职业修养,而且是基本素质和基本功能。
(二)身体语言教学法具有依附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法贯彻始终,尽管身体语言教学法可以直接表达教师的主观意图,但教学中语言法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教师肢体语言的意义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
除口头和书面语言之外,教师的肢体动作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语言,运用得当的话,同样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肢体语言包括:一、拍肩膀或后背肩膀的一项内在含义就是承担重量,因此,拍肩膀不但可以传达教师亲近、友好的善意,尤其可以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的精神力量,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祝福和殷切期待,激发学生向上的渴望和动力。
而拍后背,除了提醒“放松一点”的安抚含义外,还可以暗含“轮到你了,你肯定行”的潜在激励。
二、抚摩头顶对于低幼龄孩子来说,抚摩头顶是成人常用的一种表达怜爱、喜欢的动作。
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能从大人这样的动作中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这种动作用在师生之间,可以唤起学生享受父爱和母爱般亲昵的潜意识,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点头点头是一种最直观的肯定。
教师真诚的点头所传达出的赞赏、期待,能有力地激发学生表达、实践的欲望与勇气,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充分地爆发潜力,并在成就感中累积信心,树立雄心;如果再辅以口头语言,向学生阐明老师点头赞许的原因,会使点头的作用锦上添花。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点头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点滴上进的渴望和尝试都始终毫不吝惜施予的“夸”。
四、揽住肩膀揽住肩膀暗含着保护之义,对于平日缺少关爱、性格胆怯或在某个具体事件中受了委屈的学生,都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
教师的臂膀既可传送呵护和关爱,更可以暗示一种理解和支持,能够较快地稳定并化解孩子的恐慌、支撑起孩子的无助,安抚孩子的委屈。
五、轻轻拥抱对于低幼龄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拥抱有比来自父母的拥抱更丰富的含义和更有力的热度。
对于遭遇了挫折,面临着困难的孩子,老师轻轻的拥抱,常常能使正感觉孤单害怕的孩子溢出泪水,而孩子这时的泪水,常常是他们信任老师的第一步,也是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的第一步。
敞开的心扉,才能更充分地接受教育阳光的注入,教师给孩子一个拥抱,孩子却可能捧出一颗纯真的心灵,像一株幼苗般如饥似渴地吸吮教师播撒的雨露——而这,正是每一个教师都梦寐以求的教育教学情景。
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的课程改革,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音乐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
虽然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有时它可以起到语言无法表达的作用。
1、提高兴趣。
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因此,他们不可能长时间安静的欣赏音乐。
如果能辅助以肢体语言,也就是动起来学音乐,可以起到效半公功倍的效果。
2、培养创造性。
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这是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多时候要凭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的节拍、乐句、力度、速度、情绪等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获得外化的表现。
二、肢体语言的种类肢体语言是很广泛的,反是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的都可称作是肢体语言。
在音乐教学中较常用的有声势、律动、指挥、舞蹈和表演。
1、声势,就是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肢体的动作表现音乐,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声势的表现过程中,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声势动作,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在合奏的声势中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
在编创声势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律动,是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肢体语言,就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人们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天性的本能,如听到音乐时点头、踏脚,随音乐晃动都是本能的反应。
3、指挥,这里说的指挥和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是有区别的。
它是通过模仿指挥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进行,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结构、情绪等,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是一种表现音乐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所谓肢体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特点的表情神态及身体姿势,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无声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恰当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印象深刻,达到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目的。
一、巧用肢体语言,解决歌曲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表现歌曲中一些复杂、特殊的节奏,从而轻松地解决歌曲的难点。
二、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内涵;
如果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所房子,那肢体语言就好比这所房子的一扇门,通过这扇门可以了解房子的内部。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进行情绪的判断,如欢乐、悲伤、雄壮、柔美等,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
在产生情感的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感情的升华。
从而更好地感受乐曲的内涵。
三、运用肢体语言,拓展思维能力;
运用肢体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一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运用点头、拍手、晃身、唱歌、跳舞等肢体语言形式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的个性和能力。
总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手势、眼神、语言的作用,即做到“手势指挥,眼神暗示,语言激励”,并有意识而恰当地运用好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水乳交融,利用一切机会,开展音乐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幼儿园教师的肢体语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幼儿沟通,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
下面将分几个方面来介绍幼儿园教师常用的肢体语言及其作用。
一、眼神交流在与幼儿交流时,教师的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当教师与幼儿进行眼神交流时,可以传递亲近、关爱、认可的信息,有助于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眼神交流还可以引导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加专注地听从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与幼儿的眼神交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
二、手势指示在指导幼儿的行为时,教师常常会借助手势指示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用手指向某个地方来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或者用手势示意幼儿应该做什么。
手势指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师的指导,同时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更加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运用手势指示时,应该简洁明了、准确规范,力求让幼儿能够迅速地理解并按照要求行动。
三、动作配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动作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教师在讲解故事时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生动地展现故事的情节,让幼儿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比如指挥幼儿一起做操、跳舞等。
动作配合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身体接触在幼儿园教学中,适当的身体接触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幼儿有情绪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拥抱或者抚摸来安慰幼儿,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慰藉。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与幼儿进行手拉手、肩并肩等身体接触的方式,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但需要注意的是,身体接触的方式和程度应该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避免过于频繁或者不当的身体接触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就是幼儿园教师常用的肢体语言及其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运用肢体语言,让它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