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 格式:docx
- 大小:38.34 KB
- 文档页数:4
2017年3月 第35卷第1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Mar.2017 Vo1.35.No.1
张永寿剪纸艺术风格研究
王 秀
(扬州职业大学,汀苏扬州225009)
摘要:张永寿是扬州杰出的剪纸大师,在剪纸风格上趋向精细与秀雅,具有南方“玲珑剔透”的艺术特 征。张永寿认为剪画同源,并用传统绘画的理念指导剪纸;他把自己的创作概括为八个字:“写实、变化、概 括、夸张”,这八个字便是他剪纸的创作思想,也是对扬州剪纸规律的归纳与总结;张永寿“剪中有画”的独特 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折枝构图和用线技法上。张永寿将剪纸艺术与中国画大胆结合的形式体现了本元 与多元相融合的艺术特征,实现了剪纸艺术从实用到欣赏的功能转变并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一个 更高、更宽的境界,其文化艺术意义或许已超过了剪纸价值本身。
关键词:张永寿:剪纸;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 52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36(2017)01—0044—04
扬州剪纸的艺术风格,其实就是“张氏”和“包
氏”两大剪纸派系的风格。“张氏”剪纸的代表人物
是张永寿,“包氏”剪纸的代表人物是包钧;两大派
系皆用剪代笔,张氏是纯剪,剪出的白花映衬黑底之
上比照鲜明,而包氏则是先剪后染,其作品艺境高
雅,两者各具特色。然而,张永寿是现代人,他作品
多、社会影响大,因此,研究扬州剪纸的艺术风格,首
先要研究以张永寿为代表的艺术风格。
一、剪画同源。用传统绘画的理念指导剪纸
张永寿在继承张氏家族剪纸传统的基础上努力
创新,实现了扬州剪纸从装饰性向艺术性的转型,在 题材上以花卉为主,造型夸张简洁、线条清秀流畅、
构图精巧雅致、技法求变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 纸感”与绘画结合的文人艺术魅力。刘海粟大师曾
盛赞张永寿的剪纸:“剪中有画,其味无穷。”冯骥才
在2007年接受陕西媒体采访时指出,张永寿先生的
龙源期刊网
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及美学价值
作者:张三生 王小飞
来源:《艺海》2008年第02期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并在生活中应用和流传很广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的形式可粘贴摆衬,也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其他艺术门类不可代替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艺术领域,每一种艺术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剪纸也是这样,由于剪纸材料和所用的工具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自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做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淳朴的情感与直觉为基础,因此形成了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他们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起来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方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是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完整的生动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问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 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 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 面。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 之一。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 有记载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 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剪纸的题材广泛,
寓意丰富,风格各异。从幸福美满的婚礼剪纸来看,结婚时,大门两 边都要贴上大红双喜字以示喜庆红火之意;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 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 为装点;喜花也多是“龙凤戏珠”“蛇盘兔”之类,寓意幸福富裕, 夫妻和睦,百年好合;从表达哀思的丧礼剪纸来看,送殡仪仗中的纸 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在民间剪 纸中还经常出现以“蝙蝠、鹿、桃”代表“福、禄、寿”;用“莲花、 笙、娃娃”代表“连生贵子”;用“猴骑狈”代表“辈辈封侯”的数 不胜数的作品。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富丽辉 煌,却以独具的特点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探讨和总结其艺术特点,对发扬我 国民间工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空间观念的二维性
空间观念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一般来说,造型艺术中所谓的 平面是二维空间(高、宽),立体是三维空间(高、宽、深),时空连续 是四维空间(高、宽、深、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空间里,一切物 象都是立体的。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或四维的空间一直是人类的努 力方向,所以体现三维空间观念的西洋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把画 布看成是一个窗户,里边是无限深远的空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面 对所要描绘的物象时,没有线只有体积。当要勾描物象的时候,千万 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是起伏在支配轮廓。 画家们虽然常用轮廓却不承认轮廓的存在。他们把平面的画纸看 作是可以走进去的深度空间,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民间剪纸之所以能够历经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而不失其纯净和清新的特质,与中国农村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自身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互为矛盾,又互为统一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其对于不断变革侧自然选择方式,从而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间距。
1. 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习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生病,老奶奶也不肯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丧事还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如果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肯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久旱无雨,如果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棒槌”,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咒骂。这种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的依附性特征,表现在具体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也就是作品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必须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适合,并多镂空,否则迎光看去只是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零碎花纹,否则时间长了很容易损坏。
诸多的限制,也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从绝对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创造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物。人的社会属性,使之必然地反映着一定阶层的艺术趣味。而个性,只是在集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
民间剪纸的集体性特征,明显表现在其作品的最后归属上。作品不再是作者个人的私有,而属于整个社会和集体。因而它的最终面貌,必定是直接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千百人艺术才能和审美喜好的产物。特别是一些已流传千古状态凝固的作品,是经过许多代人的反复雕琢和修改才基本定型,而被普遍承认、流传和保存。如《车马图》、《织布图》,其作品原型如何,已无法细究。在各地均有流传的类似作品,其面貌大相径庭,就很难说哪一件作品完全是某一位作者自己的创造。那么,形成集体性的一个重要成因,则应该是民间剪纸的匿名现象。民间艺术与专业艺术家的创作不同,作品既不标明作者的名字,也没有个人的著作权。好的作品流传于世间,一经传播便成大批临摹、变体作品的滥觞,作者就被融入“劳动者”这一群体概念之中了。
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
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地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可以说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造型图案化
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 4.色彩单纯、明快
龙源期刊网
试论剪纸艺术的特点
作者:刘一畅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剪纸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承的记忆。作为传统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与欣赏方式,通过剪纸艺术的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制作方式以及欣赏特点向人们讲解了剪纸艺术。
关键词:剪纸;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就是以纸张等薄片一类的物质为载体,用剪刀等工具铰出或者刻出图案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逢年过节,中国的老百姓总要剪个窗花贴在窗户上(叫“窗花”)或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这一艺术在中国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取向。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用影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项石艺术中都透露出了剪纸这一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完善。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早在西汉时代就已开始造纸。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创造出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并在民众之中流传。隋唐以后,剪纸艺术日趋繁荣。剪纸实物已属罕见。其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工艺装饰的剪纸。剪纸开始普及;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由于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又不易保存,所以,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传世。但我们可以从古书和文人的字里行间中找寻一些历史痕迹。如:唐《采胜》诗写到:“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唐·杜甫的《彭衙行》写到“暖汤灌我足,剪纸招吾魂”。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了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势,深邃底蕴。”
以前,古老的剪纸多散布在乡间,出自农家妇女之手。我国长期民情风俗的稳定和许多边远地区文化上的封闭,剪纸的某些纹样还较为可信地保持着原始的基本形态并流传至今。而且各地区的剪纸艺术中都包含着各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象陕北剪纸 河南剪纸 天津剪纸等与各地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更迭,生活的改变和审美的转化,传统民间艺术已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它开始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以大红纸和金纸为主要材料,配以电光纸衬托,艳丽多彩,设计上能够与现代家庭的市内装饰相协调,看的出现在已经把民俗民间的艺术与现代生活方式全新的结合。
.剪纸的艺术特点: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画画主要通过视觉和触觉感受进行,感觉是人发展认识的前提,儿童的认知能力大多靠形象思维获得。因此,发展器官,促进智力发展是画画不可替代的优势。
1.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是学习的动力,画画有利儿童情感宣泄,使身心发展得到平衡。同时,美育又能陶冶情操,使儿童情感境界得到升华。艺术能使人充实和完美。
2.培养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未来社会的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品质,画画通过创作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周密的思考与计划能力,独特与变通能力。
3.发展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观察进行的视觉思维,是儿童早期的思维活动,他们通过创造视觉符号表现认识,发展智慧,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艺术活动可以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
舞蹈是在无限延伸的时空中的一种流动的造型艺术,她像一束艳丽的奇葩,对观众敞开着舞者的心扉,表现着舞者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功力。舞者创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前提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样式。这门即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繁衍不息,流传至今。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舞蹈的显特性是,它的表现和传播的媒质不是外屋,而是具有生命与感情的人本身。也就是说,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动作作为媒介传递感情的艺术。所以舞蹈是诸多艺术门类中表达人类感情最直接,最炽热,最激昂的一种。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完美.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
中
国
插
花
艺
术
的
风
格
特
点
姓名:
系别:
专业:
学号: 完美.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 中国插画艺术的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中国传统插花的古典专著如唐·罗虬的《花九锡》,明·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清·沈复的《浮生六记》、陈溟子的《花镜·养花插瓶法》等,对中国传统插花的艺术理论、插作技艺等有精到的论述。从我国这些插花的古典著作中可以寻求到中国传统插花风格特点的踪迹。
由于受东方地理位置、民族风格、文化背景、习俗、审美观念、宗教、哲学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 注重花枝的姿态与神韵,造型重视线条,优美自然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涉足插花者多是文人墨客,能流传于世的插花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存在。传统插花的理论著作也主要出自诗人、画家、剧作家、文学家之手。如《瓶花三说》的作者高濂是明代诗人、戏曲家; 《瓶花谱》的作者张谦德为明代画家,爱好书画; 《瓶史》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之手;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和画家。另外,象南齐的谢赫(画家),唐代的白居易(诗人),宋代的杨万里(诗人)、陆游(诗人),明代的计成(造园家)等都喜爱插花。因 完美.格式.编辑
川北剪纸的艺术风格探索
剪纸艺术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和研究意义,其中,川北剪纸有着较为浓重的地域特点,受到民俗艺术的影响,在表现形式上和其他地域也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川北剪纸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入手,阐释了川北剪纸的多样化艺术风格,从创新发展、教育融合、艺术展览三个方面分析了川北剪纸传承机制,旨在为川北剪纸艺术保护人员提供有意义的艺术价值分析,更好地维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标签:川北剪纸;艺术风格;代表人物;传承路径
剪纸艺术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我国的民族剪纸艺术,具备一套非常完整的剪纸造型及艺术创造规律。人们将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情感和生活感悟融汇在剪纸作品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属于劳动人民的美,特别是在新年,人们将新年的美好愿望倾注在剪纸作品中,形成一种简单且和谐的美感。甚至有民族艺术研究学者认为,剪纸艺术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
一、川北剪纸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分析
(一)川北剪纸的历史背景分析
川北剪纸是川北眾多民俗艺术的一种,具有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也是装饰美化人们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分析川北剪纸艺术结构和历史背景之前,首先要着重了解一下川北人的基本性格。由于地域环境影响,川北地区的人民呈现出直爽保守的性格,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即这种性格是巴文化氛围下的产物。四川地区是经历过多次迁移,人口的迁进和迁出较为频繁,这导致了该地区文化的大融合,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碰撞,形成了整体活力四射的艺术架构。川北剪纸正是巴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具有传统艺术的保守和包容,也有时代背景的开放和大气。
(二)川北剪纸的代表人物分析
川北剪纸作为南方重要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非常浓重的地域色彩。在经过不同时期艺术结构的更替后,川北剪纸也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而这离不开川北剪纸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川北剪纸中不乏新老艺术家的更替,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架构和艺术成果。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 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民间剪纸是中国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起源于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兴盛于唐宋,在明清时代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现如今中国剪纸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艺术宝库的一种珍藏传承下去。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 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 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代表了中国劳动人民最本质最朴实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一、空间观念的二维性
空间观念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一般来说,造型艺术中所谓的平面是二维空间,立体是三维空间,时空连续是四维空间。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空间里,一切物象都是立体的。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或四维的空间一直是人类的努力方向,所以体现三维空间观念的西洋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把画布看成是一个窗户,里边是无限深远的空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面对所要描绘的物象时,没有线只有体积。当要勾描物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是起伏在支配轮廓。画家们虽然常用轮廓却不承认轮廓的存在。 他们把平面的画纸看作是可以走进去的深度空间,最忌讳用平面的眼光把物象看作剪贴似 的轮廓。 而剪纸艺术却偏偏是用写实派绘画所忌讳的平面眼光去看世界,以二维空间观念作为形象思维的基础,物象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求“近大远小”的透视比例关系的剪影式形象,无限深广的空间象是被“压扁”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些剪纸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剪成的侧面老虎却能看到两只眼睛;把牲口剪成两个头,放牧的孩子剪成三面脸。剪纸艺人解释为牲口吃草不能光吃一个地方不动,一会吃这边,一会吃那边;娃要照看牲口吃草,光盯着一个地方咋成。这些剪纸作品以写实主义造型观念,不可思议的离奇组方式,捧出一件件虽不合科学法则却符合艺 则的作品。剪纸艺术的特点就在于对心理空间的强调,它是建立在二维空间观念的基础上的。它可以将时空割断,可以幻想出一切不存在的时空,只有民间剪纸才有如此理想化、完美化的表现。
・美术与设计・ 大众文艺 浅谈当代剪纸艺术风格的拓展 杨海萍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文化馆 浙江嘉兴 314031)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民俗文化日益 逝去.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亦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 活。当代剪纸创作如何继承传统,又拓展创新,本文尝试探讨之。 关键词:当代剪纸;艺术风格;拓展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装饰艺术。早在汉朝,民间妇女 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随着造纸 术的发明,真正意义上的剪纸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在民间,凡 岁时节令、喜庆的日子,用色纸剪成各种草木花卉、动物或人物 故事的图案,装饰在窗格内(窗花),使用在婚礼上(喜花), 贴在门楣上(门笺),粘在元宵花灯上(灯花),或是用作刺绣 的花样。因地区的差异,一般而言,北方剪纸粗犷豪放、简练纯 朴,南方剪纸纤细轻巧、优雅精致。 笔者生在浙江,从小受着这方水土的滋养。浙江的民间艺 术是极丰富多彩的,剪纸一类,据学者考证,至迟在唐代已经出 现。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一诗中写道:雪圃乍开红果甲,彩 幡新剪绿阳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据此,说明 在唐代,古人已有新春佳节剪纸以饰的风俗。吴越国(五代十 国之一,由钱缪所建,都城为杭州)时,剪纸已经在民间发展起 来。到宋代,剪纸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岁时节令,及至南宋,杭 州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剪纸的行业,被视为“小经济”(即指小 本经营),有“剪字”“剪镞花样”“镞影戏”等(周密《武林 旧事》)。到明清时期,剪纸已相当繁荣。 笔者受着耳濡目染,亦尝试一些剪纸创作,作品有幸参加过 多次全国剪纸邀请赛,也曾观摩过来自全国各地民俗剪纸艺术家 的优秀作品。老一辈剪纸艺人和新秀作品的交相辉映,使我汲取 到许多创作的经验和灵感。但在赞叹之余,笔者也对当代剪纸的 创新产生了一丝担忧。 综观历次展览,笔者窃以为大多呈现以下面貌:第一,依 循传统、鲜有创新的剪纸作品比较常见;第二,脱离剪纸本味, 单纯运用剪纸形式,用偏专业性手法创作也有之;第三,融合传 统、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自己风格的作品偏少。造成目前 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 民俗文化日益逝去,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渐地远离人 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剪纸者以年老者居 多,大部分是利用闲暇时光自我娱乐一番;而一些专门从事剪纸 行业的艺人多分布在旅游城市,以经济利益为重,这就使得在创 新上缺少动力,题材偏陈旧、形式偏老套;另一方面,一些年轻 的专业美术人员对民间传统艺术缺少了解和汲取,单纯用剪纸的 技法来完成作品,使得一些作品徒有其形,而无其神。 笔者以为,当代剪纸作品的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 陈出新。不继承传统,就不能使当代剪纸作品具有传统的固有特 征;不善于推陈出新,也就无从发展,最后只有慢慢走向衰退, 甚至消亡。如何继承传统,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是 当代剪纸发展的两个要素。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两者关系处 理好,就能使当代剪纸之路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拓展剪纸创作上的艺术风格,笔者有几个粗浅的看法,以 供大家探讨。 其一,当代剪纸的创作离不开对传统剪纸艺术的继承。传统 的剪纸艺术是当代剪纸艺术的母体,当代剪纸艺术根植于传统的 剪纸艺术。传统剪纸可以说是中国古老民俗文化的载体,有着无 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一些历经久远、留存下来的剪纸纹样,使我 们得以一窥当时的民俗风貌和剪纸艺术的特色,为当代剪纸的创 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 其二,当代剪纸的创作要大量地吸收融合其他民间艺术的养 份,如刺绣、木版年画、灶画、蜡染、雕刻等艺术语言。当代剪 纸的创作与各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中经常接触 到的传统民间工艺,像陶瓷花纹、纸马、蓝印花布、皮影、民间 玩具、泥塑、砖刻等艺术形式,都是当代剪纸可以借鉴、吸收和 融合的因素。 其三,当代剪纸创作在表现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传统剪纸 的创作内容大部分取材于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当代剪纸具有传统的继承性,但同时又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 反映现代民俗生活,所以在创作题材上可以多样化。除了表现传 统的民俗生活之外,也可以选择现代城市和农村的生活。单从农 村来讲,现在的农村生活和过去的农村生活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牛耕人种的古老耕作方式也 已经被拖拉机、播种机等机械化所替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日益 丰富多彩并向城市接轨。只要认真观察生活,在每个人身边都有 很多新的创作题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些年轻的创作者 来说,由于他们对传统的民俗文化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生活体验, 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传统题材,及有可能出来的作品只是前人的 翻版,于己无益,于当代剪纸的发展无益。还不如让创作的思路 回到现实中来,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觉、新的情感去捕捉和提炼 具有时代气息的当代剪纸作品题材。 其四,当代剪纸创作可以在材料、形式等各方面吸取一切可 用的东西予以再发展。在材料的选择上,除了通常用的蜡光纸, 色纸,也可以使用一些有别致效果的特种纸,甚至综合使用一些 不同质地的纸或布,来达到一种特殊效果;形式创新包括构图、 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创新,这些都是构成当代剪纸艺术风格的要 素。一幅好的当代剪纸作品,内容与形式应该达到统一与和谐。 崭新形式的出现取决于崭新的内容,所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大胆 地在形式上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法则。多多学习借鉴专业美术的 创作技法,如木版画画面的黑白灰处理、刀法的变化,国画中一 些色彩的渲染手法。 其五,借鉴外国剪纸的表现手法。外国的一些优秀的剪纸作 品,见到实物的机会并不多。笔者曾在2005年上海一次国际剪纸 展中欣赏到一些外国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英国剪纸, 侧重于“剪影”,也就是用黑纸剪出物象的影子,用黑影构成画 面,语言概括、黑白分明;日本剪纸套色的形式采用很多,风景 题材画面简洁又十分地诗意。而且所用纸张很特别,称作和纸, 是日本一种精良的手抄纸,含有丝麻成份,有薄有厚,色彩非常 滋润、鲜艳。用这种纸制作出来的剪纸,显得优雅而华丽。 艺术的生命力来自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更好的发展。扎 根于中华民族艺术土地上的中国当代剪纸,只有继承传统,推陈 出新,才能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仉凤皋.仉坤编著.《中国现代剪纸》.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花样年华》.浙江省文化厅编.中国美院出版社,2013.
1 / 3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
民间剪纸之所以可以历经我国绵长的前史演进,而不失其纯洁和新鲜的特质,与我国农村安定的社会结构和文明结构有着亲近的联系。它本身存在进程中所具有的互为对立,又互为共同的不同特性,决议了其关于不断革新侧天然选择办法,然后与宫殿艺术、文人艺术拉开了距离。
1. 依靠性与独立性的共同
民间剪纸是附合民间风俗的必不可少一种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靠于民间特定的文明背景与生活环境。家中有白事,窗户上不能贴得红红火火;娃娃不患病,老奶奶也不愿剪一串吊魂的小人人;用于摆衬礼品的,要看是办喜事、凶事仍是做寿;一对老夫老妻的屋里假如贴上一对坐帐喜花,那必定是年轻人的戏耍;亢旱无雨,假如剪的不是求雨的“独女捣木棒”,而是求晴的“扫天婆”,那不知要遭多少人的诅咒。这种受存在意图效果约束的依靠性特征,表现在详细著作的构图处理上,也便是著作的装饰性特征。如悬空吊挂的门笺、碗架云子之类,有必要线线相连;贴在窗户上的则要求与窗格合适,并多镂空,不然迎光看去仅仅一个大纸片片;贴作炕围的,就最好少剪琐细斑纹,不然时刻长了很简略损坏。
许多的约束,也构成了艺术上的共同言语。民间剪纸在完结必定的风俗效果之外,又竭力显现着本身存在进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管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发明的进程中必定灌输自己的审美爱情。只需人们以美的规范必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办法的独立性,关于风俗的限制不是抛离,而是充沛驾御风俗办法的为所欲为。因此。其存在价值也逾越了烘托风俗的行为意图。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跟着社会革新和旧风俗的逐步消失而渐趋显着。
2.团体性与特性的共同 2 / 3
从肯定意义上讲,任何艺术发明都不能简略地认为是纯属个人的产品。人的社会特点,使之必定地反映着必定阶级的艺术兴趣。而特性,仅仅在团体,或传统基础上的发挥。
龙源期刊网
浅析剪纸艺术的语言特点
作者:赵田田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5期
摘要:聊城作为运河古都,江北水城,有着千百年的文化传统,聊城民俗文化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东昌毛笔,东昌木板年画和剪纸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聊城民俗文化面临着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严峻挑战,这也迫切的使政府和民间艺人更加重视、传承和保护聊城民俗文化。作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们更是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我们围绕聊城剪纸文化写了一篇聊城的民俗文化的文章,主要以聊城剪纸文化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围绕聊城东昌府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席梁颖展开叙述,希望民俗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选题的意义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一个更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无形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入侵,民俗文化很容易被土崩瓦解。从全国大的方向来看民俗文化虽然开始慢慢衰落,最主要表现为无人继承,从而导致了无人知晓。所以这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宏观设计,顶层设计上也下发了文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积极的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使民俗文化不仅是高雅的文化,还要使其更能够深刻地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在聊城古楼亲自见证过一个个工艺品在民间艺人的手中脫颖而出。在古楼的东大街有东昌毛,西大街有东昌葫芦等各种民俗文化。来往的游客没目不转睛的盯着一个个工艺品制作出来表现出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说明民俗文化在里面的,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如果说民俗文化,无人知晓,只能说明它在宣传手段和传播手段上与民众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有活力的传播载体。
龙源期刊网
江西瑞昌剪纸艺术的风格及特点
作者:陈宇刚
来源:《美术文献》2018年第03期
[摘要] 中国的剪纸艺术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使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能够发扬光大,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其起源,明确其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使其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对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艺术风格及技法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江西瑞昌 剪纸艺术 艺术风格 技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识别码:A
一、引言
在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地方风格,是鄱阳湖地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为了使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能够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必须对其起源、艺术风格与技法特点进行分析,针对这门艺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计划,促进江西瑞昌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
二、江西瑞昌剪纸的起源及定义
(一)瑞昌剪纸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在江西瑞昌的西晋古墓中,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墓砖上有许多优美的纹饰,后来被定义为瑞昌剪纸的雏形。古墓中的陪葬陶器和墓砖上的纹饰与瑞昌现代民间剪纸的花纹图案十分近似,其纹饰的表现风格和构成形式也很接近。因此,专家根据墓葬出土的文物推测,江西瑞昌剪纸艺术大约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汉晋时期。一千多年以来,江西瑞昌剪纸艺术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工艺特色,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剪纸的定义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剪纸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福”“囍”字和各种动龙源期刊网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问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些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剪纸,又称剪花、窗花、刻纸,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之一。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
有记载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剪纸的题材广泛,寓意丰富,风格各异。从幸福美满的婚礼剪纸来看,结婚时,大门两
边都要贴上大红双喜字以示喜庆红火之意;晋南一带还要在陪送的嫁妆上用“鱼儿扑莲”、“麒麟送子”、“鸳鸯戏水”等大型剪纸覆盖,作为装点;喜花也多是“龙凤戏珠”“蛇盘兔”之类,寓意幸福富裕,夫妻和睦,百年好合;从表达哀思的丧礼剪纸来看,送殡仪仗中的纸幡、摇钱树、金山银山、轿车大马,都是用纸剪刻糊制的。在民间剪纸中还经常出现以“蝙蝠、鹿、桃”代表“福、禄、寿”;用“莲花、笙、娃娃”代表“连生贵子”;用“猴骑狈”代表“辈辈封侯”的数不胜数的作品。这些极普通的剪纸作品,虽不象珍珠翡翠那样富丽辉煌,却以独具的特点牵连着每个人的心灵,伴随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牵心动魄的艺术魅力。探讨和总结其艺术特点,对发扬我
国民间工艺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空间观念的二维性 空间观念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一般来说,造型艺术中所谓的平面是二维空间(高、宽),立体是三维空间(高、宽、深),时空连续是四维空间(高、宽、深、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空间里,一切物象都是立体的。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或四维的空间一直是人类的努力方向,所以体现三维空间观念的西洋写实主义绘画理论,主张把画布看成是一个窗户,里边是无限深远的空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面对所要描绘的物象时,没有线只有体积。当要勾描物象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着眼于轮廓,而要注意形体的起伏。是起伏在支配轮廓。
龙源期刊网
浅析中国剪纸艺术的风格趋向与地域特色
作者:拉毛卓玛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5年第06期
摘 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视觉传达体系,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本文就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风格趋向及地域特征进行分析、论述,意在将剪纸艺术的朴素思想、人文情感、民间习俗和制作技艺进行有机的结合,表达出隐藏于古老文明的传承之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剪纸艺术;风格趋向;地域特色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其民间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达体系。在世界艺术之林将朴素的思想、情感、习俗和技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隐藏于古老文明的传承之中,在这其中包括剪纸在内的古老艺术形式则具有特殊的艺术代表性。
剪纸艺术可分为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两大类。民间剪纸是剪纸艺术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沉积的代表。 国外称中国的民间剪纸是中国妇女的艺术,主要是因为中国民间剪纸大都是由民间劳动妇女的一种实用艺术行为,一般来说是为了美化生活、装饰环境和承传习俗而制作的。例如:民间常见的窗花艺术,就是贴在窗户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形式;我们所说的“喜花”则是结婚的时候用来装饰洞房、烘托喜庆气氛的特殊剪纸形式。而现代剪纸艺术则是近现代在民间剪纸和民族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出自现当代艺术家之手,创作形丰富多彩、题材多样,与此同时也大量吸收其它艺术的样式和风格和造型手段,丰富剪纸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
陕北剪纸由于其地处黄土高原地区,丰厚的地理特性和纯朴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黄土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对于剪纸艺术也有着一定的艺术影响。陕北剪纸艺术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信天游一样,淳厚朴实、灵动大气,实时透露出了陕北妇女心地率真、浪漫率真、洒脱奔放的地域个性。剪纸的工具(剪刀)随心而走随性而行,不受已有艺术造型思想的束缚和禁锢,不怕所谓的“造型丑”,全凭创作者心性所致、灵活随意的一双巧巧手,剪纸作品出自作者内心艺术源泉的激烈迸发,有情、有意、有理、有趣、有看头……
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和风格概括如下:
一、形式美
剪纸兼具写意与造型美,其构图结构清晰,线条流畅、协调,层次分明。同时它对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让人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层次感和轻重感,具有相当的观赏价值。
二、色彩简单
剪纸艺术往往是黑白两色,几乎不会用到太多的颜色,也没有色调、光影之分。然而正是由于其简约的用色,更能鲜明地突显出剪纸的线条美和造型美。
三、寓意深厚
剪纸艺术重视意境的创造和表现,往往意味深长,寓意深厚,可以表现出人间万物、烁丽多彩的生活和物(式)象(样)。
四、灵动自然
剪纸艺术材料简朴,但纸张质地和弹性对它的成败至关重要。艺术家们在剪纸创作中,不用画线稿,凭借自如的手法,将人物、动物、花鸟生动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五、民族文化
传统的剪纸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的民族特色。剪纸艺术可以通过创作,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在剪纸艺术创作中,设计师们没有过多的色彩,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复杂的线条,但每一副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学习、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其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颇具魅力,倍受青睐。六、具有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
颜色、形状、纹样、趣味十分丰富多彩。它采用的是纸为材料,采用手工剪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些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
七、传承现代艺术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剪纸艺术不断融合现代艺术,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下去。更多的设计师尝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与当代美学相结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意念和艺术风格。剪纸艺术作品通过不断地更新和发扬光大,成为了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八、涵盖广泛领域
由于剪纸艺术本身就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因此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很多文化活动等传统民间文化方面会用到。在生活中,一些剪纸艺术品种还被运用到了家装等方面,成为了装饰空间、增添生活色彩的重要元素。
总的来说,剪纸艺术具备许多独特的特点与优点,深受人们喜欢。同时,由于它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色和内涵,这也是近年来它获得更多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剪纸艺术的美丽和精湛,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智慧和经历,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剪纸艺术也逐渐重新得到了关注和发展。许多专业爱好者投身于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他们通过独特的技巧和精湛的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许多大学和学院也引入了剪纸艺术的相关课程和专业,使得剪纸艺术逐渐得到了更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和传承。
除此之外,剪纸艺术也在各大城市的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庆祝国家重要节日、推广传统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中,剪纸艺术作品都成为了演出和展览的重要元素,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极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视觉场景。这不仅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参与到剪纸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中,进一步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总的来说,剪纸艺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的角色。随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剪纸艺术一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得更加稳健,展示出更多的魅力和精彩。通过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项独特艺术形式。在长期的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它不仅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极致的美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它在表现形式、特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在表现形式上,剪纸艺术通过手工剪刻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使其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和艺术性。在特点上,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技巧和工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形状、纹样和趣味。在应用领域上,剪纸艺术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广泛用于文化活动和家装领域。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剪纸艺术逐渐重新得到了关注和发展。许多专业爱好者投身于剪纸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许多大学和学院也引入了剪纸艺术的相关课程和专业,使得剪纸艺术逐渐得到了更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和传承。剪纸艺术也在各大城市的文化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
通过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剪纸艺术将继续闪耀着自己的艺术光芒,为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