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6:3.1 晶体的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258.61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的有关常识,知道什么是晶体,什么是晶胞。
2、从微观角度认识晶体的排列方式,会简单计算晶胞的化学式。
3、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认同“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观点,认识在分子等层次研究物质的意义。
教学重点:晶体、晶胞概念。
教学难点:计算晶胞的化学式。
教学过程:[导课]走进化学实验室,你能见到许多固体,如蜡状的白磷(P4)、黄色的硫黄、紫黑色的碘(I2)和高锰酸钾(KMnO4)、蓝色的硫酸铜(CuSO4·5H20)、白色的碳酸钙等。
放眼世界,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矿物也都是固体。
你一定还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更多的固体,如金属、玻璃、陶瓷、砖瓦、水泥、塑料、橡胶、木材……你是否知道固体有晶体和非晶体之分?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又称玻璃体)。
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的差异呢?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板书]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投影]常见的晶体(或展示实物):[思考]晶体规则的几何外型与组成晶体的微粒在空间的存在什么关系?[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型)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的有序排列非晶体没有(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型)原子排列相对无序[发生的过程。
不过,“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要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白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就不能下泻。
晶体呈现自范性的条件之一是晶体生长的速率适当。
熔融态物质冷却凝固,有时得到晶体,但凝固速率过快,常常只得到看不到多面体外形的粉末或没有规则外形的块状物。
[板书]1、晶体的自范性即晶体能白发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投影][讲述]最有趣的例子是天然的水晶球。
水晶球是岩浆里熔融态的Si02侵入地壳内的空洞冷却形成的。
剖开水晶球,常见它的外层是看不到晶体外形的玛瑙,内层才是呈现晶体外形的水晶。
其实,玛瑙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晶体,不同的是,玛瑙是熔融态Si02快速冷却形成的,而水晶则是热液缓慢冷却形成的。
晶体的常识(全套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晶体的定义:晶体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
2. 讲解晶体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并分析其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和单斜晶系。
2. 晶体结构的表示方法:晶胞、晶格和空间群。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各种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实例。
2. 展示晶体结构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晶体结构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3. 练习:让学生分析给出的晶体结构图,判断其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操作情况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晶体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生长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生长的原理:溶液蒸发、熔体冷却、离子注入等。
2. 晶体生长过程:成核、生长和成熟阶段。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演示晶体生长实验: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晶体生长的过程。
3. 讨论:让学生分析晶体生长的速度和形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四章:晶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晶体常识(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
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征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
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投影]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分类晶体的基本特点晶体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图片和实例。
视频:播放晶体生长的实验过程。
1.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晶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晶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晶体的实际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重要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晶体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3. 示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晶体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晶体。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晶体的基本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3.2 教学内容晶体的周期性结构晶体的点阵参数晶体的对称性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对称性。
3.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基本特点。
3.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周期性结构、点阵参数和对称性。
3. 示例:展示晶体的对称性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分析晶体的对称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晶体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晶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晶体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晶体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重要性和应用实例。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第一节晶体的常识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 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 能说出晶体的特征。
3、 能说出晶胞的概念以及晶胞与晶体的关系,能够通过分 .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
【预习问题】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有哪些?根据有无固定熔点,固体又可怎么划分? 常见固体大多数是晶体,而玻璃是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差异? 什么是晶体的自范性?其本质是什么?得到晶体有那几条途径? 区分晶体与非晶体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晶体的各向异性? 什么叫晶胞? 如何计算每个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晶体的初步知识,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学会识别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示意图。
2、知道晶胞的概念,了解晶胞与晶体的关系,学会通过分析晶胞得出晶体的组成。
3、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进一步认识“物质结构觉得物质性质”的客观规律。
【学习重点】晶体、晶胞 的概念。
【学习难点】计算晶胞的化学式。
【学习过程】、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绝大数固体非晶体:如玻璃、松香、硅藻土、橡胶、沥青等 2、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1、 2、 3、 4、5、6非晶体自范性: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晶体呈现自范性的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课本: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看不到晶体外形的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的是晶体外形的水晶,其实,玛瑙和水晶都是二氧化硅晶体。
许多固体的粉末用肉眼是看不见晶体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于显微镜观察,这也证明固体粉末仍是晶体,只不过晶粒太小,肉眼看不到而已。
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3、晶体形成的一般途径:(如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2)(3) _ (如凝华得到的碘晶体);(如从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硫-酸铜晶体)4、晶体的特点:(1)解析:对于同一幅图案来说,从不同的方向审视,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么对于晶体来说,许多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为各向异性。
一、导入新课物质的三态变化任务一:物质的聚集状态二、新课讲授1、物质的聚集状态【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变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或破坏化学键,但不会有新的化学键形成。
【讲解】物质不同聚集状态的特点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观运动宏观性质固态微粒紧密排列,微粒间的空隙很小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大多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气态微粒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物质的三态通常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还有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塑晶态、液晶态等。
【讲解】一、等离子体1、定义:气态物质在高温或者在外加电场激发下,分子发生分解。
这种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物质聚集体称为等离子体。
2、特点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气体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
3、应用-展示图片等离子体可以制造等离子体显示器、化学合成、核裂变等等【讲解】二、液晶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状态应用:液晶已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液晶显示器;合成高强度液晶纤维已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坦克、防弹衣等。
【归纳小结】物质的组成(1)CO2、SO2、CO是由分子组成的;氯化钠、氟化钙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金刚石和二氧化硅是由原子组成的。
(2)等离子体是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分子或原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气态物质,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
(3)离子液体是熔点不高的仅由离子组成的液态物质。
(4)液晶: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状态。
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黏度、形变性等,又具有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光学性质等,表现出类似晶体的各向异性。
任务二:晶体与非晶体2、晶体与非晶体绝大多数常见的固体是晶体只有如玻璃、炭黑之类的物质属于非晶体【思考交流】如何判断固体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有什么本质差异呢?【学生活动】一、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差异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激发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分类晶体的基本特性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晶体的概念和特性。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观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晶体的形态和结构。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晶体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最密堆积、简单立方等。
晶体结构的描述方法:空间点阵、球棍模型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晶体结构的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不同晶体结构的异同。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三章:晶体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晶体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晶体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熔点、硬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晶体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晶体性质的表现。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晶体性质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四章:晶体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晶体应用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晶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
晶体在光学和电子学中的应用:液晶、光电器件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应用实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晶体应用的原理和优势。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晶体常识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高中化学晶体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晶体的概念,了解晶体的种类和性质,掌握晶体结构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概念
2. 晶体的种类和性质
3. 晶体的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晶体的概念和种类,晶体的结构及应用
教学难点:晶体的结构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例分析,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一段描写晶体的文字或图片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晶体的概念和种类
1. 老师讲解晶体的定义和性质,介绍晶体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2. 讲解晶体的几何形状和外观特征,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外观。
三、分析晶体的结构
1. 老师通过示意图或示例分析晶体的结构,说明晶体的有序排列和规则性。
2. 让学生讨论晶体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不同晶体的结构差异。
四、探讨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 老师介绍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学工业、医药领域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展示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
总结晶体的概念、种类、结构及应用,强化学生对于晶体常识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实验任务,让学生深入理解晶体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常识,通过讲解、示例分析和讨论互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和应用。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晶体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晶体的常识(全套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晶体的定义:晶体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的空间点阵结构。
2. 晶体的特点:晶体具有有序排列、周期性重复、自范性、各向异性等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晶体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晶体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晶体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晶体的类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晶体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类型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原子晶体:由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体,如金刚石、硅晶体。
2. 分子晶体:由分子通过分子间力相互吸引形成的晶体,如冰、干冰。
3. 离子晶体:由正负离子通过电荷相互吸引形成的晶体,如食盐、硫酸铜。
4. 金属晶体:由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相互连接形成的晶体,如铜、铁。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类型: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晶体及其特点。
2.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的晶体样品,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增加直观感受。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晶体类型的应用,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不同晶体类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晶体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结构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晶体的结构类型:包括简单立方、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最密堆积等结构。
2. 晶体的空间点阵:晶体中离子的排列方式,如ABC、ABAB、ABCABC等。
3. 晶体的晶胞:晶体结构的基本重复单元,可以是立方体、六角形等。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第1课时【学法指导】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
2.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3.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
【基础梳理】一、物质聚集状态1.物质聚集状态除了三态,还有更多的物质聚集状态,如、离子液体、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塑晶态、等。
2.等离子体(1)概念:气态物质在或者在激发下,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等。
这种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的物质称为等离子体。
(2)特点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和。
(3)应用运用等离子体显示技术可以制造等离子体显示器;利用等高子体可以进行化学合成;核聚变也是在等离子态下发生的等。
3.液晶(1)概念:物质加热到达到熔点后,先呈浑浊态,再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时,浑浊态变透明清亮态,将熔点至澄清点温度范围内的物质状态称为液晶。
(2)特征:液晶是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状态,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黏度、性变形等,又具有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导热性、光学性质等。
(3)应用液晶已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液晶显示器,由于施加电场可使液晶的长轴取向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显示数字、文字或图像。
再如,合成高强度液晶纤维已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坦克、舰船、防弹衣、防弹头盔等。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1)晶体概念: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呈排列而构成的具有的固体。
分类:根据组成晶体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和金属晶体。
(2)非晶体概念: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呈排列而构成的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判一判]判断下列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微思考]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吗?☂名师点拨晶体:食盐、冰、铁、铜等。
非晶体:玻璃、橡胶等。
晶体中粒子排列的周期性是指一定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的排列,粒子排列的周期性导致晶体呈现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晶体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晶体学习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性晶体的应用领域1.3 教学方法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晶体产生好奇心。
1.4.2 讲解晶体定义:解释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1.4.3 晶体应用展示:介绍晶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光学、建筑等。
1.4.4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晶体的特性和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
1.4.5 总结:强调晶体的重要性和本章内容的要点。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2.1 教学目标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掌握晶体结构的基本参数2.2 教学内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等晶体结构的基本参数:晶胞、晶格常数、晶面等2.3 教学方法图形演示与学生实践操作相结合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晶体结构的学习。
2.4.2 讲解晶体结构类型:通过图形演示,介绍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2.4.3 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操作模型或软件,观察晶体结构的特点。
2.4.4 讲解晶体结构参数:介绍晶体结构的基本参数及其重要性。
2.4.5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晶体结构参数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观察和理解。
2.4.6 总结:强调晶体结构的重要性和本章内容的要点。
第三章:晶体的生长与制备3.1 教学目标了解晶体生长的原理与过程掌握晶体的制备方法3.2 教学内容晶体生长的原理:溶液法、熔融法等晶体的制备方法:Czochralski法、Float Zone法等3.3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晶体生长与制备的过程。
3.4.2 讲解晶体生长原理:介绍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4.3 实验演示:进行晶体生长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长过程。
3.4.4 讲解晶体制备方法:介绍常见的晶体制备方法及其特点。
晶体的常识(全套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3. 理解晶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晶体的定义和特点2. 晶体的基本性质3. 晶体的应用领域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晶体的图片,初步了解晶体的外观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晶体的性质,如硬度、透明度、结晶形状等。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晶体在科技、医疗、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晶体应用领域的研究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晶体展示,评估他们对晶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晶体的类型教学目标:1. 掌握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特点。
2. 了解晶体类型的分类方法。
3. 熟悉常见晶体的类型和应用。
教学内容:1. 晶体类型的分类方法2. 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特点3. 常见晶体的类型和应用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晶体类型的分类方法。
2.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晶体的结构特点。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常见晶体的类型和应用。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晶体类型的研究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晶体类型展示,评估他们对晶体类型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晶体的生长与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生长与形成的过程。
2. 掌握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
3. 熟悉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教学内容:1. 晶体生长与形成的过程2. 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3.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晶体生长过程的图片,了解晶体生长与形成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
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晶体生长与形成的实验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晶体生长与形成的展示,评估他们对晶体生长与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晶体的常识教案范文教案:晶体的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晶体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晶体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理解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重点:1.晶体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晶体的结构特点;2.掌握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示范、晶体模型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显示一张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你们有什么了解?2.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晶体的定义并解释相关概念。
二、晶体的分类(15分钟)1.介绍晶体的分类方法,包括按形状分类和按组成元素分类两种方式。
2.分别展示不同形状的晶体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自行分类。
3.解释晶体的形状与晶体内部结构的关系,例如:三方晶系的晶体形状呈六边形,与其结构有关。
三、晶体的结构特点(25分钟)1.介绍晶体的结构特点,包括周期性、有序性和紧密堆积等。
2.使用实验示范或模型,示意晶体的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观察、理解。
3.分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晶体的结构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四、晶体的性质与应用(30分钟)1.介绍晶体的性质,包括光学性质、电性质和热性质等。
2.分析晶体的性质与其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单晶体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与其紧密堆积结构有关。
3.介绍晶体的应用领域,如电子器件、光学仪器和化学催化等,并展示相关实例。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晶体在这些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5.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并总结晶体的性质与应用。
五、实验探究(30分钟)1.进行一项与晶体相关的实验,例如晶体的生长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和观察的指标,进行实验操作。
3.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实验心得和发现,教师进行总结讲解。
六、反思与拓展(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梳理重点内容和难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拓展。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晶体的常识【学习目标】1.了解晶体的特点。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
3.了解晶胞的概念,能够计算晶胞的粒子个数。
【课堂互动区】一、晶体与非晶体【新知梳理】1.概念(1)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按一定规律呈排列。
如NaCl 晶体、I2晶体等。
(2)非晶体:内部粒子(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里的排列呈现相对的分布状态。
如橡胶、玻璃等。
2.获得晶体的途径3.晶体的特点(1)自范性(2)各向异性:某些物理性质常常会表现出各向异性。
(3)晶体有固定的。
(4)外形和内部质点排列的高度。
4.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最可靠的科学方法对固体进行实验。
【名师点拨】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和判断方法(1)区别①测熔点:晶体具有固定的熔、沸点,而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②可靠方法:对固体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
【对点演练】1.普通玻璃和水晶的根本区别在于()A.外形不一样B.普通玻璃的基本构成微粒无规则排列,水晶的基本构成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C.水晶有固定的熔点,普通玻璃无固定的熔点D.水晶可用于能量转换,普通玻璃不能用于能量转换2.下列不属于晶体的特点的是()A.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外形B.一定有各向异性C.一定有固定的熔点D.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3.下列途径不能得到晶体的是()A.熔融态SiO2快速冷却B.熔融态SiO2热液缓慢冷却C.FeCl3蒸气冷凝D.CuSO4溶液蒸发浓缩后冷却二、晶胞【新知梳理】1.概念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
2.结构习惯采用的晶胞都是体,晶体是由无数晶胞“”而成。
(1)“无隙”:相邻晶胞之间没有任何间隙。
(2)“并置”:所有晶胞都是排列的,取向。
(3)所有晶胞的形状及其内部的、及是完全相同的。
3.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均摊法【名师点拨】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1)平行六面体晶胞中不同位置的粒子数的计算(均摊法)(2)非平行六面体晶胞中粒子视具体情况而定,如石墨晶胞每一层内碳原子排成六边形,其顶点(1个碳原子)被三个六边形共有13粒子属于该六边形。
【对点演练】4.某晶体的一部分如图所示,这种晶体中A、B、C三种粒子数之比是()A.3∶9∶4 B.1∶4∶2C.2∶9∶4 D.3∶8∶45.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晶体:试写出:(1)甲晶体的化学式(X为阳离子)________。
(2)乙晶体中A、B、C三种粒子的个数比________。
(3)丙晶体中每个D周围结合E的个数________。
【能力提升区】1.下列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均为晶体B.晶体具有自范性,有固定的熔点,可以使X光发生有规律的衍射C.晶体研碎后即变为非晶体D.将玻璃加工成规则的固体即变成晶体2.下列关于晶体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规则的多面体几何外形B.晶体的各向异性和对称性是矛盾的C.晶体的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D.晶体的各向异性直接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3.要得到较大颗粒的明矾晶体,在结晶时可如下操作()A.配制比室温高10~20 ℃明矾饱和溶液然后浸入悬挂的明矾小晶核,静置过夜B.在沸水中配制明矾饱和溶液,然后急速冷却结晶C.室温下,在明矾饱和溶液中投入明矾小晶核,静置过夜D.进行快速蒸发明矾饱和溶液至大量晶体析出4.如图所示是金属钠的晶胞示意图,该晶胞平均含有的钠原子数是()A.9 B.5C.3 D.25.某物质的晶体中含A、B、C三种元素,其排列方式如图所示,晶胞中A、B、C的原子个数比为()A.1∶3∶1 B.2∶3∶1C.1∶2∶1 D.1∶3∶36.(1)某晶体的其中一个晶胞的形状如图所示,8个顶点被X原子(○)占据,每面中心被Y 原子(△)占据,立方体中心被Z原子(*)占据。
则晶体中原子个数比为X∶Y∶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晶体:试推断甲晶体的化学式(X为阳离子)为________,乙晶体中A、B、C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丙晶体中每个D周围结合E的个数是________个。
参考答案【课堂互动区】 一、 【新知梳理】1.(1)周期性有序 (2)无序 2.熔融态 气态 凝华 析出 3.(1)多面体 生长的速率 有序排列 (3)熔点 (4)有序性 4.X-射线衍射 【对点演练】1.【解析】普通玻璃为非晶体,水晶为晶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内部微粒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晶体具有自范性。
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正是其内部结构不同的体现。
【答案】B2.【解析】晶体的特点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由晶体的自范性决定)、固定的熔点及各向异性,但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如紫色的碘晶体和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等。
【答案】D3.【解析】晶体呈现自范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即晶体生长的速率要适当。
熔融态物质快速冷却时不能得到晶体,如熔融态SiO 2快速冷却得到非晶体玛瑙,热液缓慢冷却则形成水晶。
FeCl 3、AlCl 3等固体均易升华,其蒸气凝华则得到晶体。
D 项析出胆矾晶体(CuSO 4·5H 2O)。
【答案】A 二、 【新知梳理】1.基本单元 2.平行六面 无隙并置 (1)间隙 (2)平行 相同 (3)形状 原子种类 个数 几何排列 3.8 4 2 【对点演练】4.【解析】A 位于正三棱柱的顶角,则有112 的A 属于该晶胞,该晶胞中含A 的个数为6×112=12,B 分为两类,位于侧棱上的B 有 16 属于该晶胞,位于上下底面边上的B 有 14 属于该晶胞,该晶胞含B 原子个数为3×16+6×14=2,含C 原子个数为1,则A 、B 、C 三种原子个数之比为12∶2∶1=1∶4∶2,故选B 。
【答案】B5.【解析】晶胞任意位置上的一个粒子如果被n 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对这个粒子分得的份额就是1n 。
顶点粒子在立方体中实占18,立方体面上粒子实占12,立方体棱边上粒子实占14,立方体内部粒子完全归晶胞所有。
甲中X 位于立方体体心,为1,Y 位于立方体顶点,实际占有:18×4=12 ;X ∶Y =1∶12=2∶1,所以甲的化学式为X 2Y 。
乙中A 占有 18×8=1,B 占有 12×6=3,C 占有1个,由此推出N (A)∶N (B)∶N (C)=1∶3∶1。
丙中D 周围E 的个数与E 周围D 的个数相同,E 周围有8个D ,所以D 周围有8个E 。
【答案】(1)X 2Y (2)1∶3∶1 (3)8【能力提升区】1.【解析】晶体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但是具有规则外形的不一定是晶体,例如玻璃,故A 错误;晶体具有自范性,有固定的熔点,可以使X 光发生有规律的衍射,故B 正确;晶体研碎后并没有改变晶体的结构排列,故C 错误;玻璃的内部结构无法规则的出现晶胞排列,故D 错误。
【答案】B2.【解析】晶体的各向异性取决于微观粒子的排列具有特定的方向性,而对称性是微观粒子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必然结果,二者并不矛盾,B 项错误。
【答案】B3.【解析】配制比室温温度高的明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溶液的溶解度也降低,析出的明矾会附着在小晶核上,得到较大颗粒的明矾晶体,而沸水时配制饱和溶液或快速蒸发明矾饱和溶液至大量晶体析出,析出的只是明矾晶体,室温下,在明矾饱和溶液中投入明矾小晶核,静置过夜,不会有晶体析出。
【答案】A4.【解析】金属钠的晶胞中,有8个原子处于顶角上,有1个原子位于体心,故该晶胞平均含有的钠原子数为18×8+1=2。
【答案】D5.【解析】根据图片知,该小正方体中A 原子个数=8×18=1,B 原子个数=4×12=2,C 原子个数=1,所以晶体中A 、B 、C 的原子个数比为1∶2∶1,故选C 。
【答案】C6.【解析】(1)每个晶胞中有8个X 原子,但每个X 原子被8个晶胞共有,则每个晶胞中绝对占有的X 的个数为18×8=1;每个面上的Y 原子被2个晶胞共有,则每个晶胞中绝对占有的Y 的个数为12×6=3,位于体心位置的Z 原子完全被该晶胞所占有,故Z 的个数为1。
因此晶体中原子个数比为X ∶Y ∶Z =1∶3∶1。
(2)利用均摊法找出晶胞中每个位置的粒子的利用率。
甲中X 位于立方体体心,有1个,Y 位于立方体顶角,实际有18×4=12个,X ∶Y =1∶12=2∶1,故甲的化学式为X 2Y ;乙中A 有18×8=1个,B 有12×6=3个,C 在体心,有1个,故A ∶B ∶C =1∶3∶1;丙中D 被8个同样的晶胞共用,故结合E 的个数是8个。
【答案】(1)1∶3∶1 (2)X 2Y 1∶3∶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