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经分析,公司目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生产性粉尘、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场、有毒溶剂甲苯、戊烷、苯乙烯等、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化学性烧灼伤眼、皮肤等;对此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性粉尘粉尘致病机理:尘粒在进入呼吸道后,根据其物理性状,在呼吸道各部位通过截留、撞击、沉降、弥散等方式沉积、贮留及最后清除;由于尘粒在呼吸道沿途沉积阻留机会和沉积后引起机体反应不同,可把粉尘分为非吸入性和可吸入性尘,后者主要指小于5μ的尘粒,小于5μ的尘粒,可以进入肺泡,因此它又可称为呼吸性尘;人体对粉尘的清除:沉积在呼吸道的可吸入性尘主要经两种方式清除:粘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人体通过各种清除功能,可使进入呼吸道的97-98%的尘粒排出体外;人体虽有良好的防御功能和清除功能,但若长期吸入任何浓度粉尘,均可有一定量沉积在肺内,产生不良作用,只是粉尘理化性质不同,作用的严重度不同;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人体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变;职业性呼吸疾患:尘肺:尘肺病是因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弥漫纤维化性全身性疾病;我国通过近三十年的大量临床观察、X线检查、病理解剖和试验室研究,认为尘肺按其病因可分为五种:①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量较高的粉尘可引起矽肺;②吸入含有胶合二氧化硅硅酸盐可引起硅酸盐肺;③吸入煤、石墨、碳黑、活性炭等粉尘可引起炭尘肺;④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物质的混合性粉尘可引起混合性尘肺,如电焊工尘肺;⑤吸入某些金属粉尘可引起金属尘肺,如铝肺;粉尘沉着症:有些金属铁、钡、锡等粉尘吸入后,可在肺组织中呈异物反应,并继发轻微纤维性变,但对人体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呼吸系统肿瘤:有些粉尘已确诊可致癌,如放射性矿物尘、金属尘镍、铬、砷、石棉等;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分泌大量粘液,以阻留更多的粉尘;这是保护性反应,久之形成肥大性改变,最后由于粘膜细胞营养供应不足而致萎缩,形成萎缩性改变;此外,经常接触粉尘,可引起皮肤、耳、眼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基本表现为慢性上呼吸道及肺部的炎症症状、慢性肺功能损害症状;因此,接尘工人的受损害程度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定期进行X光摄片等特殊的临床检查;粉尘的卫生标准:煤尘TWA6mg/m3,锅炉尘TWA2mg/m3;粉尘的防护原则:①加强工艺改革,消除尘源或强化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和密闭化水平,减少操作工人数量并使操作工人隔离或远离尘源;②尽量采用湿式作业,减少扬尘;③加强岗位局部的密闭、通风、除尘净化措施,尽量使设备处于负压状态运行,防止粉尘外逸;④强化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接尘岗位要佩带防尘口罩,防护工作服,注意及时更换口罩和防护服,避免生产场所积尘的二次污染以及污染工作服对生活区域的污染;⑤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严格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并强化执行中的督察管理;⑥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⑦组织措施:加强就业前职业体检及定期职业体检,杜绝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接触相应的职业有害因素;对曾有接尘作业史但已脱离岗位的工人,仍要坚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尘肺患者并观察病情变化;⑧定期体检:检查期间由地方卫生主管部门根据情况决定;原则是接触情况严重的每1至2年检查一次,接触情况轻的每2至3年检查一次,有的情况可隔3至5年检查一次;职业禁忌证:①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②慢性肺疾病、严重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③显着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2、锰及其化合物理化性质银灰色金属,α型在常温下稳定,质硬而脆;元素符号Mn;原子量;熔点1245℃;沸点2097℃;相对密度;易溶于稀酸,遇水缓慢生成氢氧化锰;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灰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四氧化三锰烟尘;侵入途径:锰尘或锰烟经呼吸道吸入,由消化道进入缓慢且不完全;能否经皮肤吸收,尚未确定;毒理学简介:大鼠经口LD50:9 gm/kg;各种途径吸收的锰都主要经消化道由粪便排出,尿中排出锰量甚微;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每日需锰量估计为3~9mg;膳食摄入量为~日;大鼠的氯化锰经口致死量是500mg/kg,LD50为170mg/kg;兔静脉注射氯化锰的致死量是18mg/kg,狗的致死量是56mg/kg;大鼠的二氧化锰经口致死量大于4000mg/kg;高锰酸钾的腐蚀性致死量约5~19g;临床表现:高锰酸钾经口中毒口腔、咽喉及消化道迅速被腐蚀,口服1%高锰酸钾溶液可出现口内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疼痛;2~3%溶液则可致口咽肿胀,说话及吞咽困难;口服4~5%溶液或用水冲服高锰酸钾结晶者,口唇粘膜呈棕黑色、肿胀糜烂、剧烈腹疼、呕吐、血便、休克、可死于循环衰竭;吸入大量新生的氧化锰烟尘后,引起“金属烟热”,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寒战、高热、以及咽痛、咳嗽、气喘、数小时后热退、全身大汗、次日遗留乏力感;其发病往往在下班后数小时;其临床表现似感冒,常被误诊,应与上感、咽炎等鉴别;吸入高浓度氯化锰、高锰酸钾和硼酸锰尘,可有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皮肤接触高浓度高锰酸钾可引起灼伤;国外文献有报道锰矿工易患肺炎,且不易用抗生素控制,死亡率比一般肺炎高;处理:口服高锰酸钾中毒应立即洗胃,用温水,或加3%双氧水100ml;清洗后可口服牛奶和氢氧化铝凝胶等保护胃粘膜药物;也可服用浓的豆汁;防止胃肠道穿孔,对症处理;对锰“金属烟热”,可对症处理;往往在脱离接触后,症状自行消失;对锰矿工肺炎,对症处理;皮肤污染,用清水冲洗;如有灼伤,治疗参见<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驱锰治疗可用CaNa2-EDTA;3、噪声:噪声对人体影响: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恢复;神经系统: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质和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倦、易激怒噪性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消化系统: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的越严重,受损伤的人数越多;接触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的阳性率越高;噪声的频谱: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以高频为主的噪声比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个体差异;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噪声的防护原则:1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2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将有噪声源的公用设施尽量设置在厂区边缘,并保持相应的隔离带;将产生噪声的设备尽量布置在厂房的下层及车间的边上,尽量减少对车间其他岗位的影响;3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①吸声②消声③隔声④隔振等4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在作业环境噪声强度比较高或在特殊强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护耳器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5听力保护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如实行工间休息制度,设置隔声休息室,尽量减少作业人员的接触时间;7经常检测车间噪声情况,凡有职工每工作日8小时暴露于等效声级≥85dBA 时,须按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制订本单位的听力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8噪声的职业禁忌证①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500、1000和2000Hz中任一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25dB;②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③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4、高温高温对人体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但如超过一定程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体弱、对热未适应等都易发生中暑;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坚持工作者;轻症中暑:具有先兆中暑的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点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重症中暑:具先兆中暑的症状,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发生热痉孪者;高温的防护原则:合理设置工艺流程,使热源尽量远离工人操作位,同时加强隔热措施和通风降温措施,尽可能设置独立、有空调的操作室、控制室;加强保健措施,对高温工人供给合理饮料及补充营养;并保证高温作业工人有充分的睡眠与休息,对预防中暑有重要意义;配备全面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热服、隔热面罩、手套、帽子等;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对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应予调离;处理原则: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现场,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敞开衣服,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如有呼吸和循环衰竭倾向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兴奋剂;重症中暑:迅速送入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原则是降低过高的体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促使酸碱平衡,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等;5.工频电场工频高压电场是物理环境影响因素之一,经常暴露在400KV、500KV以下的变电站工作人员,有神经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性机能减退、脉搏加快、血压偏高等,并有血象的轻微变化;美国Learidini报道的几名450KV配电人员有视力减退、恶心、头晕等现象;1986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共同组成的科研协作组对工频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结果进行了报道;表明一般健康状况与暴露条件没有显着相关,即使有些生物、生理学参数的改变,亦非病理性的;工频电场导致人体某些特征改变从生理、病理和临床来看,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和遗传方面产生表现;工频高压电场对机体存在不良影响,但目前仍认为属于功能性改变;工频电场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新课题,而研究还在进一步深入;目前国内国外研究结果倾向于其生物因素影响为功能性居多;重要的是,加强防护;防护工作应提倡双重性,即:防护材料及设施;工作人员对防护的重视和实施;因为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强电场而不是磁场;为了限制人员长期接触有害的高强度电场,必须规定允许的最高电场强度值和暴露时间;必须执行当电场强度超过25KV/m或需要作业时间超过标准时需穿金属丝制屏蔽服的制度;从防护角度看,个人防护是重要的一面,而另一面应呼吁对高强度电场作业人员进行追踪或职业医学监护,测定E电场和H磁场在体内形成的电流分布并研究制定一整套包括组织、技术及医学措施的综合防护,从根本上保障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从事工频高压电作业场所的电场强度不应超过5kv/m;有害因素防护原则6.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防护措施:.该项目中有机溶剂作为生产工艺中的辅料,主要有甲苯、戊烷、苯乙烯等;主要防护原则如下:.加强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机会和程度;.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强通风排毒,尽量保持设备负压;.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手套及防护服,以防止呼吸道吸入及皮肤吸收;.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器质性疾病、严重皮肤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皮肤,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和安静,应用葡萄糖醛酸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大部分有机溶剂对皮肤有脱脂作用,引起皮肤粗糙、皲裂,因此,长期接触的工人应加强皮肤保护;7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刺激性和窒息性气体的防护原则:生产设备应选用抗腐蚀材料,加强密闭、抽风、尽量保持设备负压;生产现场应配备气体报警仪;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修设备,防止跑、冒、滴、漏,保持设备正常运转;加强安全防毒教育,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定期进行职工的健康检查,有明显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者应作为职业禁忌证调离岗位;抢救中毒患者时,要迅速移离现场,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保暖、安静,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解毒及缓解症状;定期监测作业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保证其浓度范围低于相关卫生标准;8.化学性烧灼伤治疗原则:1化学性结膜角膜炎和眼睑烧灼伤应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脱离接触;2眼球烧灼伤者应立即就近冲洗,仔细检查结膜穹隆部,去除残留化学物;3预防感染;加速创面愈合,防止睑球粘连和其他并发症,严重眼睑畸形者可施行成形手术;4散瞳,以防止巩膜后粘连;早期紧急处理:1眼部冲洗:及时、充分地冲洗是减少组织损伤的最紧要的急救方法;强调现场冲洗,特别是碱性化学物质烧灼伤时;要仔细检查上下穹隆部有无隐藏的化学物颗粒;冲洗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酌情延长,有机溶剂灼伤的冲洗时间可短些;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中和液、自来水或其他净水;2中和治疗:旨在中和组织内的酸性与碱性物质,但不过分强调;酸烧灼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的碳酸氢钠、磺胺嘧啶钠结膜下注射PH≥9时应稀释后再注射;碱烧灼伤用弱酸性溶液,如%~1%醋酸溶液、1%乳酸溶液、2~3%硼酸溶液或2%枸橼酸溶液等进行冲洗,维生素~结膜下注射PH≤时应稀释后再注射;3前房穿刺:旨在清除房水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其对内皮细胞与内眼组织的腐蚀作用;前房穿刺宜早,穿刺切口宜小;严重烧灼伤者可一日两次引流房水;4球结膜切开:当结膜出现显着水肿,无法注射中和剂时,可施行从角膜放射状结膜切开法;同时用虹膜分离器从巩膜将水肿或缺血或频于坏死的结膜分离切除,排出结膜下毒性液体,减除住址压力,从而使水肿消退,改善循环与营养状态,角膜浑浊也因之减轻或消退;一般治疗:1维生素C;作球膜下、皮下、静脉注射及局部点眼;维持眼房水维生素含量≥15mg/dl的水平,对防止烧灼伤或角膜溃疡的发生有一定作用;2黏膜移植;3其他:可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给予胶原酶抑制剂、抗凝剂、皮质激素、自家血球结膜下注射以及血管宽长扩张剂等;1迅速脱离现场;2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服;3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创面;在病情容许的条件下,冲洗时间不应少于20~30分钟;4如有毒物经皮肤吸收而致患者生命危险时,可行早期沾污创面切除手术,以减少毒物吸收;5部分毒物,如氰化物、氢氟酸及酚等可迅速经受损皮肤吸收而导致患者全身中毒,应特别注意;6梗阻性呼吸困难和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有低氧血症这饿,应立即做气管切开手术,并给氧或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7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经头静脉进行上腔静脉插管为佳;8镇静剂应以静脉给药为宜,常用的有:哌替啶、吗啡、冬眠药等;9给破伤风抗毒素;10抗休克治疗;11创面处理:早期用1:2000本扎溴铵或洗必泰溶液清洁创面,然后用1%磺胺嘧啶银冷霜包扎,每日或隔日一次;。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
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
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 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
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危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产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一、按来源分类:通常,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3、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又分为生产性粉尘及有毒化学物质。
二、按国家分类目录分类: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459类,其中:粉尘52类、化学因素375类、物理因素15类、放射性因素8类、生物因素6类、其他因素3类。
(一)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吸人肺内的粉尘可引起多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致法定职业病的病因可分为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陶瓷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铝尘、电焊工尘、铸工尘、其他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
1、无机粉尘包括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矿物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金属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人工无机粉尘。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随着现代化产业和工作方式的不断发展,职业病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
职业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能力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可能来自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条件等多个因素。
以下是导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十大类。
一、危害化学物质在化工、建筑、清洗、印刷等一些职业中,需要接触到化学物质。
这些正如吸入、皮肤吸收、食入等媒介渗透到人体中,可能导致毒性反应、中毒和严重疾病。
二、噪声在建筑工地、生产车间等高噪声环境下工作时间较长,人耳受到的损失会很大。
严重症状如耳麻、完全聋,也可能引起其它身体症状如高血压、神经功能障碍等。
三、制造业产生的尘埃从事尘埃高的工作,例如各工业制造或建造中的挖掘、冲击、爆破、钻孔、研磨、喷涂等,易引起居民肺、尘肺、放射性肺癌等。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接触尘埃威胁造成的疾病在疫苗生产、氯碱水电解等职业中也存在。
四、高温高压环境在玻璃制造、餐饮、炼钢、锻造等一些职业领域中,用人体接受高温高压环境下工作也很容易造成人体疾病,例如中暑、脱水、高压症、低血容量等。
五、生物危害物质从事了生物危害物质高的职业,可能会被感染到某些细菌、病毒、真菌、螨等,尤其是出现乙肝、艾滋病等疾病也很常见。
六、放射性物质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过程中,因为吸收了辐射会伤害人体的免疫系统,实现产生免疫抑制,形成细胞损坏、造血功能低下,例如试管户化等工作。
七、不良工作姿势不良的工作姿势也是导致职业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常常需长时间弯曲、提高、合理使手指也可能影响到关节发展,例如颈肩腰疼综合征,各种筋骨痛等。
八、光环境在不足十分光线的延期工作场所可能会引起视力衰退等并伤及全身的疾病。
九、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导致职业病的另一个影响因素。
高度压力下会产生许多心理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十、较长时间加班工作长时间的加班工作也是导致职业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较大量的消耗了节能素,引起慢性疲劳综合症、睡眠失调、注射增加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1.化学性因素(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力及磁动力等。
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计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3.生物性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疾病。
如引起皮革工人、畜产品加工工人等职业性炭疽的炭疽杆菌,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产不正常时。
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职业病是指因从事某种工作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健康问题。
职业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环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生物物质、物理因素、粉尘、噪声等因素。
2.工作强度因素:包括长时间、高强度、高频率的劳动、高度重复性的工作等因素。
3.工作态度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不满意、心理压力等因素。
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几个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病预防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职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2.改善工作环境: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装修,加强通风设施,配备防护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等措施,改善工作环境。
3.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制度,落实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等措施,确保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4.控制工作强度: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和强度,减轻劳动强度,防止过度劳累。
5.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咨询、支持和帮助,解决职工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压力,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总之,要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和安全。
- 1 -。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一、粉尘类:(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二)煤尘(煤矽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三)石墨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四)炭黑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五) 石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六) 滑石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七) 水泥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八) 云母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九) 陶瓷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十一) 电焊烟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十二) 铸造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十三) 其他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化学物质类:(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四)镉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五)铍及其化合物铍病(六)铊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七)钡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八)钒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十一)铀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十二)砷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十三)氯气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十四)二氧化硫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氧化硫中毒(十五)光气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光气中毒(十六)氨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氨中毒(十七)偏二甲基肼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偏二甲基肼中毒(十八)氮氧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氮氧化合物中毒(十九)一氧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一氧化碳中毒(二十)二氧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氧化碳中毒(二十一)硫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硫化氢中毒(二十二)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二十三)氟及其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工业性氟病(二十四)氰及腈类化合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二十五)四乙基铅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四乙基铅中毒(二十六)有机锡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机锡中毒(二十七)羰基镍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羰基镍中毒(二十八)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苯中毒(二十九)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甲苯中毒(三十)二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甲苯中毒(三十一)正已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正已烷中毒(三十二)汽油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汽油中毒(三十三)一甲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一甲胺中毒(三十四)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三十五)二氯乙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氯乙烷中毒(三十六)四氯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四氯化碳中毒(三十七)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乙烯中毒(三十八)三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三氯乙烯中毒(三十九)氯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丙烯中毒(四十)氯丁二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丁二烯中毒(四十一)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基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四十二)三硝基甲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三硝基甲苯中毒(四十三)甲醇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甲醇中毒(四十四)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酚中毒(四十五)五氯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五氯酚中毒(四十六)甲醛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甲醛中毒(四十七)硫酸二甲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硫酸二甲酯中毒(四十八)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丙烯酰胺中毒(四十九)二甲基甲酰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五十)有机磷农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机磷农药中毒(五十一)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五十二)杀虫脒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杀虫脒中毒(五十三)溴甲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溴甲烷中毒(五十四)拟除虫菊酯类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五十五)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类物质: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三硝基甲苯、五氯酚、硫酸二甲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中毒性肝病(五十六)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四、物理因素:(一)高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中暑(二)高气压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减压病(三)低气压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高原病、航空病(四)局部振动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手臂振动病五、生物因素:(一)炭疽杆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疽(二)森林脑炎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森林脑炎(三)布氏杆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布氏杆菌病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一)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三氯乙烯、重铬酸盐、三氯甲烷、β-萘胺、铬酸盐、乙醇、醚、甲醛、环氧树脂、尿醛树脂、酚醛树脂、松节油、苯胺、润滑油、对苯二酚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接触性皮炎(二)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焦油、沥青、醌、蒽醌、蒽油、木酚油、荧光素、六氯苯、氯酚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光敏性皮炎(三)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光性皮炎(四)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焦油、沥青、蒽油、汽油、润滑油、油彩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黑变病(五)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沥青、润滑油、柴油、煤油、多氯苯、多氯联苯、氯化萘、多氯萘、多氯酚、聚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痤疮(六)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铍及其化合物、砷化合物、氯化钠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溃疡(七)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化学性皮肤灼伤(八)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油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油彩皮炎高湿: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浸渍、糜烂有机溶剂: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角化过度、皲裂螨、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痒疹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一)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硫酸、硝酸、盐酸、氮氧化物、甲醛、酚、硫化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化学性眼部灼伤(二)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紫外线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三)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放射性物质、三硝基甲苯、高温、激光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白内障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一)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噪声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噪声聋(二)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铬鼻病(三)导致牙酸蚀病案的危害因素:氟化氰、硫酸酸雾、硝酸酸雾、盐酸酸雾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牙酸蚀病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的危害因素:石棉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二)联苯胺所致膀胱癌的危害因素:联苯胺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联苯胺所致膀胱癌(三)苯所致白血病的危害因素: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苯所致白血病(四)氯甲醚所致肺癌的危害因素:氯甲醚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甲醚所致肺癌(五)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的危害因素:砷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所致肺癌、皮肤癌(六)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的危害因素:氯乙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七)焦炉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焦炉烟气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焦炉工人肺癌(八)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的危害因素:铬酸盐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一)氧化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金属烟热(二)二异氰酸甲苯酯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哮喘(三)嗜热性放线菌可能导致的职业病: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四)棉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棉尘病(五)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矿井下工人滑曩炎。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引起职业病的因素有哪些 ?
(1) 化学因素
①各种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肿瘤;
②一些不溶或难溶的生产性粉尘引起的尘肺。
(2)物理因素
①高温、低温引起中暑或冻伤
②高湿使两手等处发生皮肤糜烂,促使皮肤病的发生;
③高低气压,如潜水员及沉箱工的减压病,高山高原地区的高山病;
④噪声引起的难听或耳聋,并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不良影响;
⑤振动,两上肢的局部振动引起血管痉挛、溶骨症及骨坏死。
全身震动对神经系统、血管等也有不良影响;
⑥电离辐射如X线、γ射线等引起的放射病;
⑦非电离辐射中的微波与高频电磁场,场强过高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⑧光线、紫外线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引起白内障,照明过强过弱引起眼疲劳;
⑨机械刺激或击伤。
(3)生物因素:
①微生物: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职业性传染病;发霉的谷尘、蔗尘中耐热性放线菌引起的农民肺、蔗尘肺和蘑菇肺;后三种疾病都属于与免疫有关的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②昆虫和尾蚴引起谷痒症和稻田皮炎;
③水生动物的体液,如明虾及一些海鱼表层体液中含有能溶解皮肤角质层的特殊组分;
④植物,如黄山药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⑤各种生物的蛋白质,如牲畜蛋白质及稻壳的细尘大量吸人后引起发热。
(4)劳动损伤性因素:主要由于有关器官及肌群等长期紧张劳动过度疲劳或不适当的强迫性体位或工具引起的职业性肌肉骨胳损伤疾患,如局部肌肉疲劳和全身疲劳,反复紧张性损伤和腰背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