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设置悬念的方法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及解题思路提示写作手法之六:设置悬念1、什么是悬念?解题语言组合思路提示: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谜底的疑团。
或者说,悬念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关注。
2、悬念的特点是什么?悬念的特点是,先将疑团悬在那里,然后,或者“顾左右而言他”,故意不予理会;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令人念念不忘。
总之,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蕴蓄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写出结局,回答先前提出的问题。
3、设置悬念的作用是什么?解题语言组合思路提示:设置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对人物或事物的高度的好奇关切之心,使文章的情节发展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4、怎样设置悬念?(1)、倒叙法: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鲁迅的小说《祝福》,先写故事的结局——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无人关心,无人过问。
这就造成了悬念: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她是怎样一个人?她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绝路的?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事情的原委。
于是下文叙述了她大半生的生活片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本质。
(2)、疑问法: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
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
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这一怀疑不无道理;这一疑问形成了悬念:敌人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他们究竟设下了什么圈套要林冲钻?布下了什么陷阱让林冲跳?看罢后文,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派林冲看管草料场,是想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侥幸逃出,也难逃死罪。
其用心之险恶、歹毒,令人发指!(这一悬念的设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无忧作文》课堂笔记第十六讲巧设悬念两大绝招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1.什么是悬念?悬念是叙事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激发人们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热切关注的兴趣。
2.什么是设置悬念?设悬念,在古典小说中就存在,被称为“扣子”或者“关子”。
即设计谜团,但是不立马做出解答,而是以此唤起读者“探索”的欲望与急切期待的心理,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吸引读者读下去。
3.记叙文中悬念的位置和作用(1)在文章题目和开头,悬念让文章“眉目传神”。
(2)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悬念让文章波澜起伏。
4.悬念设在哪?(1)题目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2)篇首设置悬念。
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
(3)篇中设置悬念。
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
(4)篇尾设置悬念。
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引起读者反思或想象。
题目设置悬念《谈戒烟》——说教意味太浓烈,就不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请你扔掉它》——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完文章后,再看标题,觉得既准确无误又醒目含蓄篇首设置悬念设疑: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她为什么光着头赤着脚不回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天冷极了……大年夜……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的命运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经典开头:客厅的墙上停着一只蜗牛,真奇怪,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我和小蜗牛》我们的老师穿着他那件漂亮的绿色常礼服,领口系着折叠得很精致的领结,头上戴着那顶刺绣的黑绸小圆帽,这套装束,只有在上头派人来学校视察或学校发奖时他才穿戴的。
——《最后一课》倒叙法开头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记叙文中悬念设置技巧引言记叙文是一种通过故事和事件叙述来传达情感或表达观点的文学形式。
悬念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保持他们的兴趣。
通过恰当设置悬念,作者能够增加文章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记叙文中悬念设置的技巧。
打破传统结构传统的记叙文结构通常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展开。
然而,打破这一结构可以给读者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进而引起悬念。
作者可以通过在故事中穿插回忆、倒叙或跳跃式的叙述来打破传统结构,这样做可以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期待。
比如,在故事的高潮部分,突然回忆起主角的过去,或者提前揭示某个关键事件的结果,都能有效地增加悬念。
暗示未来事件在记叙文中,通过暗示未来事件可以产生悬念。
作者可以通过描写某个角色的预感或预言、故事的开场白或结尾等方式来暗示未来事件。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读者对故事发展保持好奇,也能够让读者投入其中,解读暗示并猜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
制造疑问和不确定性制造疑问和不确定性是设置悬念的常用技巧。
作者可以通过描写复杂多变的矛盾情节,或者给出模糊不清的细节来制造疑问和不确定性。
例如,在描述一个关键事件时,只给出部分信息或提供相互矛盾的细节,读者就会产生不确定和好奇心,想要继续阅读以了解真相。
同时,作者也可以通过为读者提供两种或多种可能的答案,增加他们的困惑和猜测,进一步增加悬念的效果。
刻画复杂的角色关系人物关系是记叙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刻画复杂的角色关系,可以在读者心中引发疑问和悬念。
作者可以通过交替的对白、角色间的互动和矛盾,以及暗示角色内心世界等方式来揭示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做可以让读者对角色的动机、行为和关系产生猜测,进而增加悬念。
利用对比和反差对比和反差是设置悬念的有效手段。
作者可以通过对比描写不同的情境、行为或者性格来制造悬念。
例如,在两个角色之间创建极大的差异,或者在同一个角色的不同行为中展现出截然相反的特质,都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悬念。
悬念的作文思路是什么一、开篇设悬在文章开头就抛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急于知道答案或后续发展。
比如可以描述一个神秘的场景、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或提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二、逐步展开中间部分通过情节的推进、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等逐渐展开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加一些小悬念或疑问,让读者始终保持紧张和期待的状态。
同时,可以适当提供一些线索,但又不完全揭开谜底。
三、高潮与解谜文章逐渐走向高潮,此时可以让悬念进一步升级,紧张感达到顶点。
然后在合适的时机开始解谜,揭示出之前悬念的真相或答案,但注意不要一下子全部说清楚,要留有余地,让读者还有一些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四、结尾延伸例如:《神秘的信件》在一个宁静的小镇上,生活如往常一样平静。
直到有一天,我在里发现了一封没有寄信人地址的奇怪信件。
信封上只写着我的名字,字迹陌生而潦草。
(开篇设悬,谁寄来的信?为什么寄给我?)我满腹狐疑地打开信件,里面只有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一行模糊不清的字:“晚上十点,老仓库见。
”我的心跳陡然加快,脑海中涌起无数个疑问。
(悬念进一步加深)一整天,我都在纠结要不要去那个老仓库。
晚上十点越来越近,我的内心愈发忐忑。
最终,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情节推进)当我踏入老仓库时,昏暗的灯光下似乎有个人影。
我紧张地走近,却发现只是一件挂着的旧衣服。
正当我松了一口气时,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高潮将至,新的悬念出现)(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继续展开故事,最终揭示出寄信人是谁以及目的是什么。
)希望这样的思路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根据具体的主题和情节灵活运用。
作文巧用悬念波折怎么写悬念,是指文学作品中一种表现手法,即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故意设置一些疑问、矛盾或冲突,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猜测,让读者产生一种期待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波折,是指文学作品中一种情节结构,即作者在叙述故事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采用倒叙、插叙、跳跃等手法,让故事的情节出现起伏和变化,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提出一个疑问、矛盾或冲突,让读者产生好奇心和猜测,想要知道答案。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时,可以在开头设置悬念:“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旅行经历,让你终身难忘?”让读者想要知道这个经历是什么。
制造波折: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制造一些意外、困难或挫折,让故事的发展出现起伏和变化,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爱情的文章时,可以在中间制造波折:“他们相爱了,但是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让读者为他们的爱情担忧。
设置伏笔: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埋下一些线索或暗示,让读者在后面的情节中能够找到答案,增加故事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侦探小说的文章时,可以在开头设置伏笔:“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符号,这个符号会给他带来什么麻烦呢?”让读者在后面的情节中寻找答案。
运用对比: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故事的发展出现鲜明的反差,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成长的文章时,可以在中间运用对比:“他曾经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孩子,但是后来却变得勇敢坚强。
”让读者感受到他的成长和变化。
在作文中巧用悬念和波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悬念和波折的设置要合理,不能过于突兀或离奇,要符合故事的主题和人物性格,要让读者在感受到紧张和期待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接受故事的发展。
作文写作中如何运用悬念手法悬念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悬念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在作文写作中如何运用悬念手法,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在作文开始部分引入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描述一个令人困惑的场景或者揭示一个未知的秘密来达到这个效果。
比如,你可以在第一段就提出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表面上,他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然而,他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这样的开头就会让读者产生好奇心,想要继续往下读下去。
二、逐渐揭示真相在作文的主体部分,逐渐揭示悬念所涉及的真相或答案,这样可以让读者一直保持对文章的关注。
当然,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要避免一次性将所有的信息都披露出来,而是采取逐步的方式,反复制造悬念,保持读者的好奇心。
比如,在每一段中逐渐给出一些关键线索,或者通过回忆、对话等方式来揭示故事的真相。
三、营造紧张氛围通过使用描写手法和语言,可以为作文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增强作品的悬念效果。
可以使用形容词、动词的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等来表达紧张的情绪。
比如,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使用一些紧张的词语,比如“慌乱”、“犹豫”、“挣扎”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情节的紧张感。
四、运用伏笔和反转通过运用伏笔和反转,可以增强作品的悬念效果,让读者感到意外和惊喜。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提前暗示的线索,通过解读这些线索可以为故事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而反转则是指在故事情节中出现的意外转折,破坏了读者的预期和设想。
通过巧妙地运用伏笔和反转,可以使作品更加扣人心弦。
比如,在作文的结尾部分,可以突然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情节转折,让读者感到震撼和惊讶。
综上所述,悬念手法是作文写作中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为作品增添更多的吸引力和情节张力。
通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逐渐揭示真相,营造紧张氛围以及运用伏笔和反转等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引人入胜,提升阅读体验。
中考作文指导之悬念设置悬念是指在叙事中刻意安排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期待,激发其阅读的欲望。
在中考作文中,悬念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帮助考生获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指导考生如何在中考作文中巧妙设置悬念,以提升作文质量和争取高分。
一、引起读者兴趣的开头中考作文的开头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会继续阅读下去。
要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写作方式:1. 故事性引言: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情境来开篇,让读者迅速进入故事情节,唤起阅读兴趣。
例如:夏天的午后,烈日如火。
小明和小红在郊外玩耍,突然,一声巨响传来,他们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2. 引发疑问: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情况,让读者产生好奇心,想要了解答案。
例如:你曾经被一个秘密吸引了吗?一个让你无法抗拒的悬念,宛如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你内心最深处的心房。
二、适时揭示信息,衍生出更多的疑问为了营造并保持悬念,适时揭示一些信息,但不要全部一次性揭露,要给予读者一个发展故事的空间,从而引发更多的疑问。
1. 细节渲染:通过描写人物、场景、氛围等细节,逐步为读者展开一幅图景,引起其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
例如:小明看着眼前这幅奇景,愣住了。
一个苍老而有力的声音突然在他的耳边响起:“这是藏宝图,找到它,你将拥有无尽的财富和力量。
”2. 制造转折:引入一个意外事件、突发情况或挑战,打破读者的期待,引发新的疑问和思考。
例如:小红捡起地上的信封,里面只有一个简单的字条:“你的命运将在三天后完全颠覆。
”三、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紧张氛围为了增加悬念的张力,考生可以通过推动情节的发展和营造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更加投入,想要了解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1. 问题迭代:在文章中逐步揭示问题的不同层面,让读者逐渐了解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例如:小明带着地图和暗示,开始了寻宝之旅。
然而,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和挑战。
他能否顺利找到宝藏?一切还没有答案。
2. 紧扣主题:在紧张的情节发展中,始终紧扣主题,避免故事过于离题或散漫。
写作方法:悬念作文一:细节悬念的运用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方法中的一个关键点——悬念。
悬念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保留一些未揭示的信息或情节,使读者感到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继续阅读和思考。
其中一种悬念就是细节悬念。
细节悬念是在写作过程中针对一些细节问题留下疑问和未解之谜,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运用细节悬念:1.暗示性描写:如果你写的是一段恐怖小故事,可以在故事中适当添加一些诡异的细节来制造气氛,比如说:“窗外的树枝发出阵阵响声,仿佛在召唤着什么神秘的力量。
”2.对话提问:将悬念转化成对话中的提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读者的好奇心。
比如说:“怎么办呢?”或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吗?”3.扭曲现实:将现实中的一些细节扭曲和改变,引发读者的探究欲。
比如说:所有人都在跟我说话,但他们的嘴唇没有动,这是怎么回事?在小说、报道和故事中运用细节悬念是相当重要的,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用词,让读者对这些细节产生疑惑,从而有效地引发悬念,让读者一直保持心理上的紧张感。
作文二:悬念的结合应用大家好,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另一种悬念——剧情悬念。
剧情悬念是指保留某一情节或细节的发展走向,让读者感到无法预测,无法知晓的感觉,一直保持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剧情悬念也可与其他悬念方式结合使用,在故事情节的各个环节保留未解之谜,让读者一直保持着疑惑和探究欲。
在剧情悬念的使用中无论是结构还是角色刻画都非常重要。
其中,角色刻画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刻画角色:1.身世秘密:通过隐藏角色的身世信息,制造剧情悬念,比如说:“他的父母都死了,原来他的身世如此复杂。
”2.行为反差:刻画出干练的女强人,突然在某件事上显出柔软的一面,这种行为反差也能够制造悬念。
3.情感矛盾:在某件事上,角色产生情感矛盾,让读者不清楚他们将会做出何种选择,制造悬念性质。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将角色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制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剧情悬念,让读者一直保持对作品的好奇和疑惑。
作文开头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作文开头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2021-05-16 19:01:20| 分类:作文辅导 |举报 |字号订阅作文开头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河北省南皮县第二中学苑国明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一、倒叙法。
采用倒叙手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
如:《同志的信任》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文章一开始写鲁迅先生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会面,女青年将一个纸包和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
读罢开头读者自然要问:这个纸包里面藏的什么?这封信写的什么内容?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迫使读者产生追究起源的想法,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对比法。
这种方法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定势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人感到突兀的同时体会到主题的新颖别致。
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认为愚公确实是愚。
”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会产生疑虑,因此就必须读下去。
三、行为反常法。
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发思,产生疑问。
初中语文《小小说两篇》就是一例。
这种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何张望他?其妙处就是利用小鞋匠的反常行为。
四、回忆法。
其一、文章开头写作者事后对事或人的看法、评价。
《一件小事》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其二、文章的开头触目伤怀、睹物思人。
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每当打开那像集,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思绪便回到那孩提时代。
于是读者的思绪也被带到作者的孩提时代。
作文设置悬念的方法解析
悬念,即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悬念法一般使用于叙事性作品中,通常在叙事过程中有意结下一个“扣子”,以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关心。
这种写法容易引人入胜,形成波澜。
悬念的设置一般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是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设置谜面,把读者置于悬念之中;第二是利用“悬”而有“念”的心理因素,使读者产生急切求解的心理;第三是拨开密布在读者心头的疑云,即解决矛盾,揭示谜底,让读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艺术上的享受。
设置悬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标题法
就是利用标题设置疑问,制造悬念。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件事是谁干的》、《妈妈称职不称职》,看了这样的标题,读者就会急切地往下阅读。
二、倒叙法
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能够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如《背影》一文,读了开篇,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很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
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曹操以“乱我军心”将之斩首,思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个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这个悬念,文章接着叙述了杨修平时的为人以及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插叙法
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接上原来的情节,如鲁迅的
《故乡》,当写到“我”回故乡准备拜访亲戚本家时,情节突然中断,插入一大段回忆少年闰土的文字,制造了悬念:“我”拜望亲戚本家了吗?闰土为什么很想见“我”一回面?读完插叙的内容以后,我们不禁又要问:“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闰土现在怎样了?“我们”见了面,闰土还会口若悬河,无话不谈吗?悬念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这样一方面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一方面能够使文势曲折变化,跌宕起伏,读来趣味横生。
四、误会法
利用误会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来妙趣横生。
如《山中访友》,标题就能让人产生误会。
看过文章的标题,读者一定以为作者要到山中访问自己的好朋友。
不过读罢全文,读者方才明白,原来这个“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和悬崖等,这里作者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了。
五、欲扬先抑法
词典对欲扬先抑的解释是: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
“扬”和“抑”,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指作者本来要大力赞扬的对象,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却贬抑他,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他。
使用此法,能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制造悬念,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战国策》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开头先把冯谖贬抑到最低处: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能够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读到这里,读者不禁要问: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孟尝君为什么还要礼遇他呢?不料接下来作者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原来作者是想利用开头的“抑”衬托后面的“扬”。
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很多见。
六、设问法
就是使用设问制造悬念。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开头用妈妈的一句问话造成悬念: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这样,一下抓住读者,引出了故事,以下按事件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交代了羚羊木雕的来龙去脉。
这种写法,要比直接陈述事件的经过更让人感觉兴味无穷。
七、描写法
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和神情描写造成悬念。
如《最后一课》,设置悬念开头,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
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还有对镇上其他人的描写:“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严肃。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韩麦尔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镇上的人们个个都显得严肃、忧愁,这种外貌和神情描写,渲染了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
究竟是什么事?为解开这个悬念,读者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设置悬念要注意两点:第一,设置悬念贵在巧,巧于藏而不露,即设悬要根据情节的发展和全文的结构要求而定,如果脱离了这些而设悬,就会显得虚假,不可信,也就失去了设悬的作用。
第二,设悬要早,解悬要迟。
设悬早,抓住读者就早;解悬迟,就能够从容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