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肌张力检查.doc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MMT操作与评价功能运动主动肌群神经支配评价方法躯干、上肢、下肢颈屈斜角肌C3-8颈长肌C2-6头长肌C1-3胸锁乳突肌:副神经C2-35;仰卧抬头抗较大阻力4;仰卧抬头抗中等阻力3;仰卧抬头不能抗阻力2;侧卧托头可屈颈1;可扪及肌肉收缩颈伸斜方肌:副神经C2-4颈部骶棘肌:胸神经C8-T45;俯卧抬头抗较大阻力4;俯卧抬头抗中等阻力3;俯卧抬头不能抗阻力2;侧卧托头可伸颈1;可扪及斜方肌收缩躯干屈腹直肌:肋间神经T5-125;仰卧膝髋屈曲双手抱头能坐起4;仰卧膝髋屈曲双手平举能坐起3;仰卧膝髋屈曲可抬头肩胛骨2;仰卧膝髋屈曲可抬头1;仰卧膝髋屈曲可扪及腹肌收缩躯干伸骶棘肌:脊神经后支C2-L5腰方肌:T12-L35;俯卧胸上在桌缘外固定下肢抬上身抗较大阻力4;俯卧胸上在桌缘外固定下肢抬上身抗中等阻力3;俯卧胸上在桌缘外固定下肢能抬上身不能抗阻力2;俯卧位能抬头1;俯卧能扪及肌肉收缩躯干旋转腹内斜肌:肋间神经T7-12,髂腹股沟及生殖股神经T12-L1腹外斜肌:肋间神经T5-115;仰卧下肢屈曲固定抱头坐起向一侧转体4;仰卧下肢屈曲固定双手平举坐起与转体3;仰卧能旋转上体一肩可离床2;坐位,能大幅度转体1;坐位转体扪及腹外斜肌收缩骨盆侧向倾斜腰方肌:脊神经T12-L35;仰卧向头侧提拉一腿能抗较大阻力4;仰卧向头侧提拉一腿能抗中等阻力3;仰卧向头侧提拉一腿能抗较小阻力2;仰卧向头侧提拉一腿不能抗阻力1;腰部可扪及腰方肌收缩胸锁肩锁关节:内收斜方肌:副神经C3-4大小菱形肌:肩胛背神经C55;4;3;两背后伸肩胛骨内收,阻力将肩胛骨向外推2;坐位可见肩胛骨内收运动1;坐位可扪及肌肉收缩胸锁肩锁关节:内收下压斜方肌下部:副神经C2-45;4;3;俯卧臂前伸位向下拉,阻力将肩胛骨下角向上向外推2;1;俯卧臂前伸位向下拉,可见肩胛骨运动或扪及肌肉收缩胸锁肩锁关节:耸肩斜方肌上部:副神经C2-4肩胛提肌:肩胛背神经C3-55;4;3;坐位耸肩在肩锁关节上方向下压2;1;卧位能耸肩或扪及肌肉收缩胸锁肩锁关节:外展外旋前锯肌:胸长神经C5-75;4;3;坐位前臂平举屈肘,阻力将肘部向后推2;1;坐位前臂平举屈肘,托上臂可见肩胛骨活动或扪及肌肉收缩肩前屈三角肌前部:腋神经C5-6喙肱肌:肌皮神经C75;4;3;坐位上肢前平屈,阻力施加在上臂远端2;1;向对侧卧位上肢悬吊,可主动前屈或扪及三角肌前部收缩肩后伸背阔肌:背丛后束C6-8大圆肌:肩胛下神经C6三角肌后部:腋神经C55;4;3;俯卧上肢后伸,阻力施加上臂远端向下压2;1;向对侧卧悬起上肢,可主动后伸或扪及肌肉收缩肩外展三角肌中部:腋神经C5冈上肌:冈上神经C55;4;3;坐-肘屈-肩外展,阻力施加在上臂远端下压2;1;仰卧悬起上肢可主动外展或扪及肌肉收缩肩后平伸三角肌后部:腋神经C55;4;3;仰卧-肩外展-屈肘-上臂后平伸,阻力施加肘后向下压2;1;坐-悬起上肢,可后平伸或扪及肌肉收缩肩前平屈胸大肌:胸内外侧神经C5-75;4;3;仰卧上臂向平屈,阻力施加上臂远端向外拉2;1;坐上肢悬吊,可主动前平屈或扪到肌收缩肩外旋冈下肌:冈上神经C5小圆肌:腋神经C55;4;3;俯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肩外旋阻力施加前臂远端2;1;俯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可做一定幅度肩外旋或可扪到肩胛骨外缘肌收缩肩内旋肩胛下肌:肩胛下神经C5-6胸大肌:胸内外侧神经C5-T1背阔肌:胸背神经C6-8大圆肌:肩胛下神经C65;4;3;俯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肩内旋阻力施加前臂远端2;1;俯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可做一定幅度肩内旋或可扪到肩胛骨外缘肌收缩屈肘肱二头肌:肌皮神经C5-6肱肌、肱桡肌:桡神经C5-65;4;3;坐位,测肱二头肌时前臂旋后,测肱桡肌前臂旋后,阻力施加前臂远端2;1;坐位肩外展,悬起前臂时可屈肘或扪及肌收缩伸肘肱三头肌:桡神经C6-8肘肌:桡神经C7-85;4;3;仰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伸肘,阻力施加在前臂远端2;1;坐位肩外展前臂旋起可伸肘或扪及肌肉收缩尺桡近、远侧关节旋前旋后旋后:肱二头肌-肌皮神经C5-6;旋后肌-桡神经C6旋前:旋前圆肌-正中神经C6;旋前方肌-骨间神经C8-T15;4;3;坐位肘屈握腕施加相反方向阻力2;1;俯卧肩外展前臂桌外下垂,可主动旋转或扪及肌肉收缩桡腕关节掌尺屈尺侧腕屈肌:尺神经C85;4;3;前臂旋后阻力施加于小鱼际肌2;1;旋后45度测试桡腕关节掌桡屈桡侧腕屈肌:正中神经C65;4;3;前臂旋前45度,阻力施加于大鱼际肌2;1;旋前45度测试背尺伸尺侧腕伸肌:桡神经C75;4;3;前臂旋前阻力施加于掌背尺侧2;1;旋前45度测试背桡伸桡侧腕伸肌:桡神经C6-75;4;3;前臂旋前45 度,阻力施加于掌背桡侧2;1;旋后45度测试掌指屈蚓状肌:正中神经C7-T1骨间掌侧、背侧肌:尺神经C85;4;3;屈掌指关节同时伸指间关节,阻力施加在近节指腹2;1;稍有屈曲动作或扪及掌心蚓状肌收缩掌指伸指总伸肌:桡神经C6示指固有伸肌:桡神经C7小指固有伸肌:桡神经C75;4;3;伸掌指关节并维持指间关节屈曲,阻力施加在近节指背2;1;稍有伸指动作或扪及掌背肌腱活动掌指内收骨间掌侧肌:尺神经C8-T15;4;3;指内收,阻力加于第2,4,5内侧2;1;稍有内收动作或扪及指基部肌腱活动掌指外展骨间背侧肌:尺神经C8小指展肌:尺神经C8-T15;4;3;指外展,阻力施加在手指外侧2;1;有一定外展动作或扪及肌腱活动近、远指间关节屈曲指浅屈肌:正中神经C7-8,T1指深屈肌:尺、骨间神经C7-8,T15;4;3;屈指固定关节近端阻力施加远端2;1;有一定屈指活动或扪及肌腱活动拇指腕掌内收拇收肌:尺神经C85;4;3;拇指伸直位内收,阻力加于拇指尺侧2;1;有一定内收动作或扪及肌腱活动拇指掌腕外展拇长、短展肌:桡神经C75;4;3;拇指伸直位外展,阻力施加拇指桡侧2;1;有一定外展动作或扪及肌肉收缩拇指对掌拇指对掌肌:正中神经C6-8,T1小指对掌肌:尺神经C8,T15;4;3;拇指与小指对指,阻力施加在二指掌骨头掌侧2;1;有一定对掌动作或扪及肌肉收缩拇指掌指、指间屈曲拇短屈肌:正中神经C6-7拇长屈肌:正中神经C7-85;4;3;屈拇,阻力施加在拇指近节、远节掌侧面2;1;有一定屈拇动作或扪及肌腱活动拇指掌指、指间伸展拇短伸肌:桡神经C7拇长伸肌:桡神经C75;4;3;伸拇,阻力施加在拇指近节、远节背侧面2;1;有一定伸拇动作或扪及肌腱活动屈髋髂腰肌:腰丛L2-35;4;3;仰卧,小腿在桌缘外,屈髋阻力加于膝上2;1;侧卧,主动屈髋或于腹股沟上缘扪及肌肉活动伸髋臀大肌:臀下神经掴绳肌:坐骨神经L5,S1-25;4;3;俯卧,测臀大肌时屈膝,测掴绳肌时伸膝;髋伸阻力施加股部远端2;1;侧卧,可伸髋或扪及肌肉收缩髋内收内收肌群:闭孔神经、坐骨神经L2-5股薄肌:闭孔神经L2-4耻骨肌:闭孔神经L2-35;4;3;向同侧卧,托起对侧下肢,髋内收阻力施加于股部下端2;1;仰卧,可在滑板上作髋内收或扪及肌肉收缩髋外展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L4-55;4;3;向对侧侧卧,髋外展,阻力施加股部下段外侧2;1;仰卧,可在滑板上作髋外展或扪及肌肉收缩髋内外旋外旋股方肌:骶丛L5-S1梨状肌、臀大肌:臀下神经L5-S1,2上下子子肌:骶丛L5-S1闭孔内外肌:闭孔神经L3-4、骶丛L1-2内旋臀小肌:臀上神经L4-5阔筋膜张肌:臀上神经S15;4;3;仰卧,小腿在桌缘外下垂;髋外或内旋使小腿向外或向内摆,阻力加于小腿下端2;1;仰卧伸腿;髋可内外旋,或扪及大转子上方的肌肉收缩屈膝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坐骨神经L5-S1,25;4;3;俯卧屈膝阻力施加在小腿下段2;1;向同侧卧,可屈膝或扪及肌肉收缩伸膝股四头肌:L3-45;4;3;仰卧小腿在桌外下垂,伸膝阻力加于小腿下端2;1;向同侧卧能伸膝或扪及肌肉收缩踝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胫神经S1-25;4;3;俯卧,测腓肠肌时伸膝;测比目鱼肌时屈膝;踝跖屈阻力加于足跟2;1;侧卧踝可跖屈或扪及肌腱活动内翻背屈胫骨前肌:腓深神经L4-55;4;3;坐位小腿下垂足内翻踝背屈,阻力施加在足背内缘,向下向外推2;1;侧卧可做踝内翻背屈或扪及胫骨前肌收缩内翻跖屈胫骨后肌:胫神经L5-S15;4;3;向同侧侧卧,足内翻跖屈,阻力施加在足内缘向外上方推2;1;侧卧可作踝内翻跖屈或扪及内踝后方肌腱活动外翻跖屈腓骨长短肌:腓浅神经L5-S15;4;3;向对侧卧足跖屈外翻,阻力施加在足外缘向内上方推2;1;仰卧可作踝内翻跖屈或扪及外踝后肌腱活动跖趾屈伸屈曲蚓状肌、拇短屈肌:内外侧跖神经L5,S1,S2 伸展趾长趾短伸肌:腓深神经L4、5,S1拇短伸肌:腓深神经L5,S15;4;3;屈或伸趾,阻力施加于趾近节跖侧或背侧2;1;存在主动屈伸趾活动或扪及肌腱活动趾间屈趾长、短屈肌:内侧跖神经、胫神经L5,S1 5;4;3;屈或伸趾,阻力施加于趾近节跖侧或背侧2;1;存在主动屈伸趾活动或扪及肌腱活动拇跖趾关节内收拇收肌:外侧跖神经S1,2外展拇展肌:内侧跖神经L5,S15;4;3;拇内收或外展,阻力加于拇外侧或内侧2;1;有明显或微弱拇内收外展活动拇趾间关节伸拇长伸肌:腓深神经L5,S15;4;3;伸拇阻力施加拇远端趾背2;1;有伸拇活动或扪及肌腱活动MMT以3级为分界抗肢体重力抗重力才具备功能意义各种评估方法3级才有实际活动SCI患者运动平面最小3级肌力完成ADL必需3级肌力功能活动施加阻力的方向与肌肉牵拉力的方向相反,阻力应施加在肌肉附着段的远端部位上•依据检查者施加阻力的大小并与健侧对照来判断•依据肌肉能否抗重力运动来判断•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来判断•不能引起关节运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发现肌肉有无收缩来判断MMT0 1 2 3 4 5 LovettO T P F G N MRC零微差好良正常0 5 10 20 30 405060708090 00 KendallMMT分级标准能抗重力或正常阻力至标准姿势或维持该姿势抗重力但仅抗小阻力抗重力抗肢体重力运动至接近标准姿势消除重力时达标准姿势消除重力姿势作中等幅度运动消除重力姿势作小幅度运动无关节运动可扪及肌收缩无可测知的肌收缩5 1005- 954+ 904 804- 703+ 603 503- 402+ 302 202- 101 50 0肌张力是肌肉所保持紧张状态的程度。
肌张力检查1、拉起抬头检查:正常:一月内,拉起时头完全后垂,坐位头竖5秒。
2-3月头轻微后垂,坐位头竖15秒以上。
4个月头拉起时头不后垂,坐位时竖头稳,能左右转头看。
2、俯卧位检查:正常:1个月小儿头稍能抬起。
2个月小儿抬头45度。
3个月小儿抬头90度。
4个月胸能抬离床面。
3、四肢肌张力:小儿仰卧位,被动活动其四肢感觉有无阻力,并检查上、下肢关节活动度。
1)内收肌角检查:小儿仰卧位,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将两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限度,测两大腿之间的角度正常:1-3月:40-80度4-6月:80-110度7-9月: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2)腘窝角检查:仰卧位使小儿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20度7-9月: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3)足背屈角检查: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以拇指抵住小儿足底,其它手指握住小儿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曲,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正常:1岁内60-70度大于此角表明肌张力增高,双脚不一样也有问题,常见于早产、多胎颅内出血、窒息。
4)跟耳征角检查:仰卧位,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的方向推压,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30度7-9月:120-150度10-12月:140-170度5)围巾征检查:上肢肌张力检查,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高,肘不过中线,肌张力低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
新生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可考虑脑瘫。
4、异常姿势检查:由于肌张力增高或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脑损伤的患儿可有一些异常姿势1)持续头背曲:2-3月仰卧位拉起时头明显后垂2)紧握拳:3-4月仍紧握拳不松开。
3)拇指内收:3-4月后拇指紧贴手掌,不能外展。
肌张力检查方法肌张力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和肌肉的弹性。
肌张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肌肉功能状况,对于一些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肌张力检查方法。
1. 肌张力的触诊检查。
触诊检查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肌张力检查方法。
医生通过手部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肌肉,来感受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弹性。
正常情况下,肌肉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而在一些疾病或受损情况下,肌肉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硬度。
触诊检查通常可以用于评估肌张力的大致情况,但并不具有精确度和量化能力。
2. 肌张力的抵抗检查。
抵抗检查是一种通过对患者进行肌肉运动来评估肌张力的方法。
医生会让患者做一系列特定的肌肉运动,然后观察肌肉的抵抗情况。
正常情况下,肌肉应该能够顺畅地完成各种运动,而在一些疾病或受损情况下,肌肉可能会呈现出抵抗不良、无法完成或者过度紧张等情况。
抵抗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肌张力的情况,但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
3. 肌张力的仪器检查。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方法,现代医学还发展出了许多肌张力的仪器检查方法。
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肌张力的情况;肌力测试仪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力量来评估肌张力的情况;肌张力测定仪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弹性和硬度来评估肌张力的情况。
这些仪器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量化能力,可以帮助医生更科学地评估肌张力的情况。
综上所述,肌张力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对于评估肌肉功能和诊断一些神经肌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希望本文介绍的肌张力检查方法能够对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促进更准确、科学地评估肌张力的情况。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肌张力检查是检查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肌肉紧张度的一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肌肉是否有僵硬或者松软的现象。
检查肌张力是在卧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被动活动肢体,感觉肌张力是否有变化。
一般是在四肢静止松弛的情况下,医生用双手握住一肢,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小到大,反复做屈伸和旋转动作,感觉到的轻微的阻力就是这一肢体的肌肉张力,然后进行两侧对比,或者直接用手触摸肌肉,从硬度来测量肌肉张力。
具体如下:
一、肌张力增高:
1、锥体系的增高:是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在刚开始感觉肌张力很高,抻到一定程度而打开;或者是刚开始不高,活动到某阶段、某角落时卡住;
2、锥体外系疾病:被动运动时候,觉得是均匀一致的肌张力增高,像铅管样来回主力都一样,为铅管型肌张力增高。
如果还有手震颤,在铅管肌张力增高基础上,还可能有齿轮样增高的表现,为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二、肌张力过低:
肌张力过低动起来没有感觉,甚至于使劲转时,一撒手就打到自己身上,为肌张力低,是小脑病变的表现。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肌张力是指身体肌肉的紧张程度,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肌张力的检查方法有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肌张力检查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在静态和动态状态下的肌肉紧张情况,来初步判断肌张力的高低。
观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静态姿势:观察患者在平卧、坐位或立位时的肌肉紧张情况。
正常情况下,肌张力应适中,肌肉轻度紧绷。
- 动态动作:观察患者进行肌肉活动时的肌张力变化,包括主动动作和被动活动。
正常情况下,肌肉在活动时应适度松弛。
2. 手法检查手法检查是通过医生的手部操作来评估患者的肌张力。
常用的手法检查包括以下几种:- 伸展抗阻法:医生在患者关节附近施加适当的力量,观察患者的肌肉对抗力。
肌张力高的患者会表现出抵抗力较强的特点。
- 弹击法:医生用手指或锤子在肌腱或肌肉上轻轻敲击,观察患者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患者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肌肉反应,肌张力高的患者反应会更明显。
3. 灵敏仪器检测灵敏仪器检测是一种客观评估肌张力的方法,常用的仪器包括肌电图仪和肌张力测力计等。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肌肉的电活动和肌力,从而评估肌张力的大小。
具体操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电极贴附:将肌电图仪的电极贴附在患者肌肉上,通过测量电极周围的肌肉电活动,评估肌肉的紧张程度。
- 力量测量:使用肌张力测力计对患者进行肌力检测,通过测量患者在不同关节位置的抵抗力,来间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
4.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成像、CT扫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评估肌张力异常的病因,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
这些检查可以显示有无异常的脑部或脊髓结构,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神经系统病变。
总结起来,肌张力的检查方法包括观察法、手法检查、灵敏仪器检测以及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等。
不同的检查方法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评估患者的肌张力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制定。
学海无涯
肌张力检查
1、拉起抬头检查:
正常:一月内,拉起时头完全后垂,坐位头竖5秒。
2-3月头轻微后垂,坐位头竖15秒以上。
4个月头拉起时头不后垂,坐位时竖头稳,能左右转头看。
2、俯卧位检查:
正常:1个月小儿头稍能抬起。
2个月小儿抬头45度。
3个月小儿抬头90度。
4个月胸能抬离床面。
3、四肢肌张力:小儿仰卧位,被动活动其四肢感觉有无阻力,并检查上、下肢关节活动度。
1)内收肌角检查:小儿仰卧位,握住小儿两膝关节,使其下肢保持伸直位,然后缓缓将两下肢向两侧展开到最大限度,测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正常:1-3月:40-80度4-6月:80-110度7-9月:100-140度10-12月:130-150度2)腘窝角检查:仰卧位使小儿屈曲大腿呈膝胸位,然后展开小腿使其尽量伸直,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小腿与大腿之间的夹角。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20度7-9月:110-160度10-12月:150-170度3)足背屈角检查:仰卧位,屈曲髋、膝关节,以拇指抵住小儿足底,其它手指握住小儿小腿与足跟,将足向小腿方向背曲,测量足背与小腿前面的角度
正常:1岁内60-70度大于此角表明肌张力增高,双脚不一样也有问题,常见于早产、多胎颅内出血、窒息。
4)跟耳征角检查:仰卧位,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的方向推压,臀部不要离开桌面,测量足跟与髋关节的连线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1-3月:80-100度4-6月:90-130度7-9月:120-150度10-12月:140-170度5)围巾征检查:上肢肌张力检查,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4-6月小儿可越过中线,肌张力高,肘不过中线,肌张力低手臂可围绕颈部,向围巾围住颈部。
新生儿过中线,肌张力低下,可考虑脑瘫。
4、异常姿势检查:由于肌张力增高或原始反射持续存在,脑损伤的患儿可有一些异常姿势1)持续头背曲:2-3月仰卧位拉起时头明显后垂
2)紧握拳:3-4月仍紧握拳不松开。
3)拇指内收:3-4月后拇指紧贴手掌,不能外展。
4)两上肢硬性后伸
5)角弓反张:头后仰,上肢硬性后伸,下肢强直伸直。
6)下肢交叉、内收。
7)6个月尖足:扶小儿腋下直立,当抱起再放下时,两脚尖着地,足跟不能着地。
5、原始反射:
1)拥抱反射:0-3月不出现,6个月不消失为异常。
2)握持反射3个月不消失,手经常握拳为异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