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63.35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理由分析作者:李乐凡雷颖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对于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还仅限于通过民法来进行调整,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围中去。
但是这样的赔偿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能最大范围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对制度进行完善,将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到国家赔偿中。
关键词: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中图分类号:D92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250-01作者简介:李乐凡(1991-),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法律史;雷颖(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法学学士,西北政法大学,研究方向:行政法。
在我国,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问题还未写入《国家赔偿法》,而当公共设施引发赔偿问题时,受害人只能按照《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向相关单位请求赔偿。
但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受害人的权益往往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且在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存在事实难以查清或程序复杂的情况。
因此,将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到国家赔偿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国家赔偿法》的立法点出发,受害人在受到公共设施引起的危害时,要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找相关单位和集体寻求赔偿。
但这存在着问题,《民法通则》一般处理的都是平等主体间的纠纷,而公共设施致害并非平等主体间的纠纷。
因此,这就存在了两个难点,一是严格意义上,在处理该类案件时,《民法通则》不具有太多约束力,因双方主体并未处于平等地位;二是当双方主体不处于平等地位时,普通受害者就很难获得本该享有的权利,对权益的保护也不够及时和到位,这也是司法实践较复杂的原因。
其次,将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有助于更好的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受害人主张赔偿时,致害物的管理者或所有人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可以此作为法定免责事由。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列入赔偿的范围公有公共设施是指由行政机关或其特许的公务法人设置或管理,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桥梁、堤防、下水道、车站、机场等。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是指由于公有公共设施在设置或管理方面存在瑕疵,缺乏通常应具有的安全性,致使使用者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害。
对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具体途径,各国做法不一,但通常情况下,各国均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赔偿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如日本、韩国国家赔偿法都有规定“因道路、河川或其他公共营造物之设置或管理有瑕疵,致使他人受损害时,国家或公共团体对此应负赔偿责任”。
而我国制定国家赔偿法时却认为这类赔偿不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主张受害人依民法通则或有关特别法向负责管理的、事业单位请求赔偿或通过保险渠道解决。
可是从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损害的特点和性质看,我国的做法并不具有说明力。
1、对于公有公共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等,其所有者是国家,因国家不可能也没必要亲自管理所有的公有公共设施,因此,很多设施以特许、合同或委托的形式交给由具备资格和能力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管理、维护。
从两方关系来看,国家是公有公共设施的所有者,而设置管理者只是被委托人,因而最终的赔偿责任应由所有者即国家承担。
2、国家作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其职责不仅包括行政权利,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还包括行政义务,如提供公有公共设施和对其进行维护、管理,而公民也有利用国家提供的公有公共设施的权利。
如果行政机关怠于履行这种义务或末尽合理注意义务,给利用者造成损害的,国家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现在屡屡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例如,四川彩虹桥垮塌案,从表面上看并无违反职权之现象,但国家对这种通过行政合同承包出去的公有公共设施工程有监督、维护、管理并保障其安全性的义务,并可以通过行政行为如检查、监督等,确保该公有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和使用性。
因此,对于公有公共设施因设置或管理上的缺陷致害应由国家赔偿。
这也能使受害者获得更为有利的赔偿,维护受害者的权利,至于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有关当事人追偿。
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摘要 2010年我国《国家赔偿法》修订后,学者热议的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仍然没有被纳入国家赔偿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的国家赔偿制度还不能适应公有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实践的发展,认为采用民事赔偿是更适当的选择。
关键词公有公共设施国家赔偿救济途径一、分析外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大部分日本学者在研究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这个问题的时候,会举出1916年日本德岛游动圆木事件作为典型案例。
而恰恰在这个判例中,法院是依据日本《民法》第717条的规定来认定市政府应当进行赔偿。
大审法院在判决中认定:“小学管理权中所包括的对小学校舍及其他设备的占有权,不属于公法上的权力关系,只是纯私法上的占有权,且这一占有权与私人占有地位相同。
”日本在其《行政事件诉讼法》也规定,对违法行政处分所生的损害,请求赔偿之诉讼,应循通常的诉讼程序而为之。
也就是说应适用民事诉讼程序。
德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其国家赔偿制度在世界范围看也是比较完备的。
但现在德国公民要求国家赔偿的请求权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其民法典第839条的规定。
根据德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公权力机关行使权力的技术性设施发生事故,视为公权力机关的义务损害行为而承担赔偿责任,而对违反交通安全义务、客货运输、治疗、供水及供给能源等行为则都按私法规范处理。
在这样的规定之下,德国多数的公共设施致害案件都是采用民事责任来解决的。
只有少数涉及公权利行使的技术性的设施致害,例如因交通信号灯故障导致的事故等,才会适用国家赔偿法。
德国《国家赔偿法》还规定了解决国家赔偿争议的三种诉讼途径,其第一种即是依据该法第2条、第9条以及第14条第3款的规定,金钱赔偿争议案由普通法院审理。
这意味着“国家赔偿争议案由普通法院受理的,无论所争议的标的价值的大小,均由州法院为第一审法院……具体地说,是由其行为引起金钱赔偿请求的公权力机关所在地的州法院民事庭管辖”。
我国台湾地区则明确规定以民法为国家赔偿法之补充法,“诸如损害赔偿之范围,过失相抵之原则,以及非财产上损害赔偿等项,均可适用民法之规定,使本法在适用上完整无缺,并免重复”。
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5) 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二)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理论研究和实际立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家只有在符合归责原则所确定标准的前提下,才会承担因自己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它决定着国家是否赔偿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反映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和赔偿政策。
国内外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危险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以及违法责任原则。
[22]虽然2010年我国《国家赔偿法》修改,在总则中删除了“违法”二字,但是从分则法律条文来看,依然是以行政职务行为是否违法为根据来确定责任的。
当时的主要考虑是违法责任标准易于掌握,赔偿范围适度。
但现在看来,违法责任范围过于狭窄,根据违法责任原则,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排除在国家赔偿范围,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赔偿的权利。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应采无过错归责原则较为适宜。
因而要想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应当确立违法责任原则为主,其他归责原则(包括无过错归责原则)为辅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体系。
这是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前提条件。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理由如下:首先,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不同于公务员违法行使职权致害的国家赔偿责。
两者造成损害的方式并不相同,前者造成损害的是国有公共设施,后者为具体的行政行为;两者求偿权的义务主体也不同,前者求偿权的义务主体是公共设施的设置、管理者,后者则为具体行政行为中的故意、过失的工作人员。
虽然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者管理欠缺,进而造成损害的事件不在少数,但公有公共设施设置或者管理欠缺造成的损害并不一定都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行为有关。
因而不能将两者混同,从而认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适用违法责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