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1.54 KB
- 文档页数:2
肠道微生态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
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反复迁延,现有的诊断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有创,严峻的形势对UC的临床诊治提出了极大挑战。
在公认的与UC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中,肠道微生态尤为受人关注。
随着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UC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提示肠道菌群在炎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本文就目前肠道微生态在UC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探讨肠道菌群在UC中的治疗价值,为UC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态;益生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在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难以早期诊治且易复发,同时存在进一步癌变的风险。
UC的治疗主要是以5-氨基水杨酸为基础的抗炎治疗,在中重度患者还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新型生物制剂等药物。
尽管这些药物对UC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等缺点不容忽略。
近年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与肠道疾病、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
肠道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免疫屏障以及机体正常代谢,可能是U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UC患者中肠道微生态的变化肠道微生态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了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以及需氧外来菌为主的致病菌(如假单胞菌)[1]。
当其组分及数量失调时,可能会引起某些疾病,如肥胖症、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参与消化吸收和维持肠道环境稳定等,同时与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慢性肠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常伴随着腹泻、腹痛、肠出血、体重下降等症状,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变化可能是IB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肠道菌群变化与IBD相关性展开讨论。
1、肠道菌群变化与IBD发生相关性研究表明,IBD患者的肠道菌群相比健康人存在着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和结构改变。
Adolphus、Grander等人发现,在UC和CD患者中,Lachnospiraceae 抑制菌的水平降低,而Enterobacteriaceae持续增加,Clostridium属、Bacteroides属和Butyricimonas属等的丰度也有所下降。
此外,IBD患者的肠道内侵染的致病菌数量也增多,这使得菌群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肠道炎症。
肠道菌群变化也可以影响IBD的发展,一方面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屏障的功能,使得有害细菌和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这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加剧炎症反应。
另一方面,菌群失衡还会使得免疫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这会使得肠道炎症更为严重。
肠道菌群在IBD病程中的变化也与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IBD患者的菌群多样性与病程有密切相关性。
例如,随着UC病程的延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逐渐下降,相似性也逐渐增强。
这表明,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可能破坏原有的微生物平衡,进而使得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CD患者身上。
同时,肠道菌群变化与IBD发展阶段也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研究进展詹宏杰(综述);梁寒(审校)【摘要】人体肠道菌群代谢成分通过与受体结合、刺激炎症因子分泌,与其他变化一起,引起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生。
而肠道内的益生菌则通过屏障作用、抑制DNA损伤等机制保护肠道黏膜,抵御CRC的发生,并可被用于预防及辅助治疗CRC。
胃肠道手术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影响微生态平衡。
本文将针对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最近进展进行综述。
%Metabolic components of human intestinal flora bind to their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and stimulate inflammatory cy-tokine secretion. Other changes become evident and cause inflammation, as a result, colorectal cancer (CRC) occurs. Probiotics protect intestinal mucosa and prevent CRC by functioning as an intestinal barrier and inhibiting DNA damage. Probiotics can also be used not only to prevent CRC but also to induce adjuvant treatment of CRC.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urgery can affect 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and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CRC.【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5(000)013【总页数】5页(P675-679)【关键词】肠道菌群;结直肠癌;益生菌;手术【作者】詹宏杰(综述);梁寒(审校)【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006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全球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的分析研究王旭霞;王景杰;朱少君;赵曙光;秦明【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07(17)6【摘要】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基础上,探讨肠道SIgA 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饮用DSS(Dextran sulfacte sodium)水溶液,建立UC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奥沙拉嗪治疗组(A组):2 次/d 奥沙拉嗪(Olsalazing)150 mg/kg灌胃;模型组(B组):UC模型大鼠每天饮用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每天饮用生理盐水.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肠内容物分泌型IgA(SIgA)含量.结果:DSS所致大鼠UC模型简单易行与人类病变相类似.模型组SIg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经奥沙拉嗪治疗后有明显回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SIgA含量的变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关系.【总页数】3页(P698-700)【作者】王旭霞;王景杰;朱少君;赵曙光;秦明【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4.62【相关文献】1.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细胞因子、TLRs分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J], 李琳;钟青2.微生态制剂对樱桃谷肉鸭免疫器官指数、十二指肠黏膜SIgA含量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J], 曾兴有3.党参多糖可溶性粉对肉仔鸡血清ND抗体水平、IgG及肠道SIgA含量的影响[J], 石轶男;杨绒娟;妍妍;孙娜;孙耀贵;李宏全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含量变化及其与炎性因子及TOLL样受体分子的相关性 [J], 李会荣;崔昭;梁博;李国东;何明璇;刘亚维;周建华5.不同发病状态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变化及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 [J], 高磊;张英剑;刘晓敏;曹蕾;王瑞芳;薛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关系研究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感染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人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起重要作用,还对免疫反应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炎症是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常见的包括肠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这些炎症性肠道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如乳酸菌)和有害菌(如致病菌)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
然而,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应激、抗生素滥用等因素都可能破坏这种平衡,导致有害菌数量过多,从而诱发肠道炎症。
其次,肠道菌群的异常也可能成为肠道炎症的后果。
具有炎症反应的肠道环境会改变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丰度,使得某些有益菌数量减少。
这可能会导致肠道内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肠道菌群的失衡还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参与肠道炎症的发展。
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产生多种免疫因子来影响肠道黏膜的健康状况。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改变这种免疫调节机制,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
针对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关系,目前研究者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干预肠道菌群,以期改善肠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其中包括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
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来发挥其益生作用。
益生元则是为肠道菌群提供营养而无法被宿主消化吸收的物质,如膳食纤维。
这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减轻肠道炎症的程度。
总之,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而肠道炎症又可能进一步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研究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人体内的菌群是一种复杂而又神秘的生态系统。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菌群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其中,肠道菌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肠道菌群包括了大量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生物,它们与人体内部的其他器官,如肝脏、胰腺和免疫系统等都存在紧密的关系。
由于菌群的复杂性,目前科学家们还难以完全掌握菌群的运作机理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但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与肠炎肠炎是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肠炎可能导致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尽管肠炎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有研究证实,肠道菌群有可能是导致肠炎的元凶之一。
事实上,肠道菌群是人体病原菌的天敌,肠道菌群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就会给病原菌提供了繁殖的机会。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有研究显示,在同样的饮食条件下,肠道菌群丰富度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肥胖症。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代谢有密切关系。
当肠道菌群失衡时,代谢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肥胖等问题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肠道菌群在维持免疫系统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细菌和外部有害物质的系统。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对多种肠道免疫细胞的调节,帮助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过度反应或是免疫系统失常引发疾病。
四、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肠道菌群与心脑血管的关系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血压、血脂等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衡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增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五、肠道菌群调节方法肠道菌群的调节方法有很多,除了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外,饮食、保健品、运动等都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例如,可以适当摄入乳酸菌,不过过量摄入乳酸菌也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如腹泻、胃酸过多等。
此外,坚持运动也对调节肠道菌群有帮助。
中药调控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作者:刘涛欧阳林旗陈镇徐寅吴金鸿邓桂明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第02期〔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血性腹泻、腹痛等为特征症状。
UC的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色氨酸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
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能促进机体肠道免疫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因而对缓解肠道炎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许多中药及中药复方被证实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本文就UC中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中药调控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治疗U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UC的机制研究与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色氨酸-肠道菌群代谢;免疫功能;肠道炎症;中药〔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2.02.027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gulating tryptophan-gut microbiotametabolism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LIU Tao1, OUYANG Linqi1,2, CHEN Zhen1, XU Yin1, WU Jinhong1, DENG Guiming1*(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Hunan 410007, China;2. School of Pharmac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Abstract〕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chronic, recurr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linically characterized by bloody diarrhea and abdominal pa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 is closely related to abnormal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 and tryptophan metabolism disorder. The tryptophan-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body's intestinal immune function, so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in UC treatment. Many single herb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were proved having obvious effect of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In this review, we focused on the effects of tryptophan-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on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func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in UC,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regulating tryptophan-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UC,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U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Key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tryptophan-gut microbiota metabolism; immune function;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潰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特发性、慢性的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始于直肠,继而延伸至整个结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