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6.52 KB
- 文档页数:1
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的话题也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内涵。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价值观是由美洲原住民文化、欧洲移民文化以及其他各种移民文化相互交融而成的。
对于美国人民来说,自由、平等、多元是他们所重视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反对专制、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废奴运动、20世纪的民权运动等,都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影响的结果。
然而,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和美国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世界大国地位,使得美国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霸权色彩。
文化霸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并试图主导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
美国的文化霸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美国的娱乐产业占据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好莱坞电影、美剧、音乐等都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
大量的美国文化产品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当地文化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其二,美国的科技与互联网巨头也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如Facebook、Twitter、Netflix等社交媒体平台和内容提供商,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平台上产生的内容往往受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传播到全球,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文化霸权的存在。
其三,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对全球文化价值观产生影响。
美国的大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其自由、开放、多元的教育理念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这些学生接受到美国文化的浸淫,不仅对他们个人产生影响,也会将这些价值观带回自己的国家。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些负面影响。
文化霸权的理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霸权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
本文将从文化霸权的概念入手,深入探讨文化霸权的特点、影响以及应对之策。
一、文化霸权的概念文化霸权是指一种文化上的优势地位与制约,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对抗。
文化霸权是一种由种族、民族、国籍、文化差异等因素所引起的、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
文化霸权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作为一种全球主导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了对其他文化产生制约的因素。
在这种影响下,其他文化在心理上和实践上受到了压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改变和侵蚀。
二、文化霸权的特点文化霸权是一种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
它主要是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并受到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文化霸权的现代形态对于其他文化的影响更具有破坏性和冲击性。
他们通过先进的科技和更高效的传播渠道,对其他文化进行了更为直接和有效的侵蚀。
文化霸权的影响不断延伸,跨越了地域、意识形态和民族的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霸权有着“推广者”的口号,力图将自己的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群。
这也是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产生影响的原因所在。
不过,这种传播和影响也受到了反对者的阻力。
在这种遭遇时,文化霸权也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和对抗。
三、文化霸权的影响文化霸权也对被侵蚀的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包括文化消亡、文化同化和文化冲突等。
1.文化消亡被文化霸权所侵蚀的文化最终会走向灭亡。
与其他文化的竞争中,弱小的文化难以生存,并逐渐被其他文化所取代。
这也是文化霸权深入渗透的重要原因所在。
2.文化同化在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弱小的文化往往会与更强大的文化发生融合。
在这种过程中,被侵蚀的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鲜明特色,而变得与霸权文化相同,并逐渐成为一种同化的文化模式。
什么是文化霸权,它是如何形成的?文化霸权是指某些国家、地区或民族对其他国家、地区或民族施加文化影响和支配的现象。
它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原因文化霸权的形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过去的历史中,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通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其后果是被殖民地的文化被忽视、压制和摧毁。
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被视为相对的真理,强加于被殖民者之上。
因此,在历史上,文化霸权也被称为文化帝国主义。
二、经济的影响另一个造成文化霸权的因素是经济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大国和跨国企业的文化输出和市场支配也会导致文化霸权的形成。
例如,美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和强势的传媒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全球的文化格局,并通过其商品主义的文化传播方式,塑造了一种消费主义文化。
三、教育的传承教育也是文化霸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长的历史和经验,因此比其他国家更容易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
这一点可以从教材、学术期刊等文化传播渠道上及时体现。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从而后果是国际化和文化多样性收到了损害。
四、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不仅能够更好地借鉴和消化西方文化,还能让自身的文化更好地突显和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并加速其对外输出,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
五、双向的文化交流双向的文化交流也是避免文化霸权形成的关键。
实现双向交流的途径有很多,例如走出去的文化传播、引进来的文化汇聚、跨国的文化合作等。
通过双向交流,可以让各种文化得到充分的交融和升华,从而避免了文化霸权的单向输出和统治。
综上所述,文化霸权并不是处于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而是受到历史、经济、教育、文化自信和双向交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的结果。
通过理解文化霸权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文化平等和多样性的权利。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吸取了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提出著名的“文化霸权(culture hegemony )”理论。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
本文则主要阐述其文化霸权中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所谓文化霸权实质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1]这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与“统治”有本质不同,“智识和道德的领导权”也就是“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集团在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对被统治阶级的所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表明的是一种思想意识的社会关系。
而“统治”也就是“政治统治权”是指统治阶级依靠统治阶级的暴力和国家机器的强制能力对社会政治领域进行统治。
政治统治权和文化领导权并总是在同一时间取得,当一个阶级获得政治统治权时,它有可能没有争取到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能为政治领导权的获得奠定思想基础,所以一个社会集团应该在赢得政治领导权之前取得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并不是一种简单和粗暴的压迫与反压迫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获得文化霸权,统治集团被迫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做出妥协和适当的让步,让被统治阶级逐渐认同统治集团的世界观,最后甚至同化到霸权(意识形态)中来。
因此在葛兰西看来,文化霸权不是稳固不变的,而是在与被统治阶级的斗争达致妥协的动态领域。
文化霸权与全球化的文化冲突全球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文化霸权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文化霸权是指一种文化或一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现象,它削弱或排挤其他文化,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全球化背后的文化霸权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
首先,全球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少数大国的文化产品可以轻易进入全球市场,从而主导着全球文化的流行趋势。
例如,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们的主要娱乐选择。
这种文化霸权导致了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受到冲击,本土电影产量减少,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了文化消亡的风险。
其次,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日益强大。
虽然这使得全球沟通更加便捷,但也对其他语言和文化构成了威胁。
不少国家开始注重英语教育,而忽视了本土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文化霸权已经导致了某些地区的语言逐渐消失,而英语成为唯一或主要的交流工具。
文化霸权在某些方面还持续影响着教育体系。
全球化趋势下,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成为其他国家追求的对象。
因此,很多国家在教育领域试图模仿西方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体系。
虽然这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对本土文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文化霸权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使得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不足。
然而,我们不能将全球化的文化冲突完全归咎于文化霸权。
全球化也为各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机会。
全球贸易和移民使得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互相接触和交流,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例如,世界各地的餐馆、音乐和时尚的多样性呈现了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为了应对文化霸权和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本土文化的发展,支持本土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多元文化的价值并尊重和包容其他文化。
无论是在教育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文化霸权与全球化的反思与抵抗
美国一直被视为文化霸权的代表,其文化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抵抗这种文化霸权。
首先,美国文化霸权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压制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美国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出。
这种输出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更包括了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即“美国梦”。
这种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压制和影响,导致其他国家的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
其次,美国文化霸权也对全球文化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美国文化的输出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开始趋同化,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和重视本土文化。
这种趋同化不仅仅是在文化产品上,更包括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导致了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最后,随着全球反思和抵抗美国文化霸权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重视本土文化。
这种本土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在文化产品上,更包括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调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鼓励人们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因此,反思和抵抗美国文化霸权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我们需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需要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论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论全球化时代的西方文化霸权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化”已成为无法避免的话题,甚至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如果说全球化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发生的过程,那么经济全球化无疑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层面。
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时,世界不同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交融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许多经济活动与文化无法分开,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必然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作用于文化,使文化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就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化。
一、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文化霸权“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西方的科技优势,及其对信息革命技术的垄断。
”这是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文化霸权的概念。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时代,西方以全球化为借口,以经济和科技为后盾,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文化的渗透。
首先,沿用冷战思维,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霸权。
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作为首要条件的,即使冷战结束以后,这种做法仍然被保留。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新干涉主义”形成且日渐嚣张,其中文化策略就是要在意识形态市场上重新确认西方的主流地位和影响力。
为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力开拓和占领文化市场,结合经济活动把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作为普遍的原理加以推广,企图在全球实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经济模式,并且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和宗教势力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重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战略,高举“人权高于主权”和“民主”的牌子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妄图按照西方的意志,建立资本主义一统天下,试图把一个意识形态的多元世界用美国价值标准统一起来。
其次,通过各种媒体传播西方文化,进行文化渗透。
现代西方文化霸权的一种主要形式就是借助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电影、广告、通俗音乐、国际互联网等对第三世界进行文化控制。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全球化并不是文化一体化,而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它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种世界发展的趋势,由于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与配置,人们的交流更加容易,文化之间的交流因而产生,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人们认同别国的文化。
文化为经济打头阵,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
因此,文化全球化是必然发生的。
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民族文化固然存在着一定时期的中心文化与先进文化,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领先的,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
特别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文化的融合是大的趋势。
面对文化化全球化的客观发展,每一民族只有自觉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加强合作,奉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建设好全球文化新体系。
文化民族性是指那些优秀、进步、健康的东西,决不是指那些落后、消极、过时的东西。
至于后者,它们从来都不会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东西而保存于民族宝库里。
相反,它们迟早都会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更不要说会成为世界的了。
民族文化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样式,实现新的融合,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所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一种整合。
整合,不是要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抛弃自己的“民族性”,而是要在新的全新文化实践中,在新的文化全球化体系的建构中,提升民族性(特色),体现“世界性”。
面对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整合的有效方法就是积极的维系民族文化,以消除“全球化”中文化发展的不平等、不公正性,保证和实现“全球化”中新文化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