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文案
- 格式:docx
- 大小:64.44 K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并会看单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
本节课的知识前后联系甚密,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师:同学们,课余时间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啊?大家来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发言。
看来大家的课下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师:我的小助手在课余时间也帮老师做了一份光明小学三(1)班的课下活动调查,请看:出示图表,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从上面的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答:男生最喜欢玩电子游戏和踢球的人数最多,女生最喜欢画画的人数多。
2.这两个表有什么共同点?答:两个表中调查的项目都是一样的。
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合成一个,怎么合成一个呢?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
《复式统计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理解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
3、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中“表头”的设计以及数据的填写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两个单式统计表:表一:三(1)班男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表运动项目人数足球 8篮球 10乒乓球 7羽毛球 5表二:三(1)班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表运动项目人数足球 4篮球 6乒乓球 9羽毛球 82、提问:从这两个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3、引导:如果要想更清楚地了解三(1)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这两个表看起来方便吗?(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讨论合并方法(1)小组讨论:怎样把这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表?(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
2、认识复式统计表(1)出示合并后的复式统计表:三(1)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表运动项目人数性别足球 12 男 8 女 4篮球 16 男 10 女 6乒乓球 16 男 7 女 9羽毛球 13 男 5 女 8(2)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认识表头、横栏、纵栏等。
(3)介绍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更清晰、更简洁地反映数据。
3、填写复式统计表(1)引导学生根据单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数据的准确性。
4、分析数据(1)提问:从这个复式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如比较男生和女生喜欢不同运动项目的人数差异等。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教案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教案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复式统计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大家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教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分析法。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统计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课前,徐老师了解到了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参加了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
谁来说说你参加的是什么兴趣小组?(我参加的是书法兴趣小组……)今天,徐老师带来了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活动图片,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兴趣小组。
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得关于这些小组的哪些信息呢?(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为了能清楚反映出各组人数,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这里就有四张统计表。
你能把这些数据填入这四张统计表中吗?学生独立填写。
填得快的同学请仔细核对数据,以免出错。
谁来汇报一下你填的数据?学生汇报。
请大家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从中能知道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10人)那哪个组男生最多?(航模小组)你知道这四个组男生一共有多少人?指名2至3人。
这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回答(2到3名)引导学生思考有必要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那你觉得这样的一张统计表应该反映出哪些信息呢?(指四张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复式统计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2.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2.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两个单式统计表,如男生、女生的身高统计表。
2.提问:如何更方便地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情况呢?引出复式统计表。
2.新授1.认识复式统计表。
1.结合两个单式统计表,讲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2.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理解表头、横栏、纵栏等的含义。
2.填写复式统计表。
1.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填写复式统计表。
2.强调填写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对应关系。
3.巩固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根据给定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分析。
2.小组活动,收集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并进行汇报。
4.总结1.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2.总结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和作用。
5.作业1.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等信息,制作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能对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2.在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2.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两个单式统计表,如男生、女生的身高统计表。
三年级数学下册《复式统计表》教案教案标题:复式统计表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复式统计表,并且能正确读取和填写复式统计表;2. 能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
教学重点:1. 复式统计表的读取和填写;2. 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
教学难点:1. 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2. 使用图形工具进行图形绘制。
教学准备:1. 复式统计表的课件和练习题;2. 数学绘图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统计表知识,并与实际生活中的统计表进行联系。
2. 提问:有没有遇到过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发生或变化的情况?比如说有一份统计表,记录了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每个学生的身高和体重都是一对特征,我们可以怎样来记录这些数据呢?Step 2:复式统计表的介绍和读取(15分钟)1. 出示复式统计表的例子,向学生介绍复式统计表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指导学生读取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并介绍读取数据的方法和技巧。
比如说,第一列是学生的名字,第二列是身高,第三列是体重,我们可以逐行读取每个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3. 与学生一起分析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说,哪个学生的身高最高?哪个学生的体重最轻?等等。
Step 3:填写复式统计表(15分钟)1. 出示一个没有填写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填写。
先让学生读取数据,然后逐行填写。
2. 指导学生注意填写数据的规范和准确性。
比如说,姓名和特征值之间使用逗号隔开,每个学生的数据占一行。
Step 4: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20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填写好的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比如说,哪个特征的平均值较高?哪个特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有什么特点?2. 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3. 引导学生使用图形工具(如数学绘图表)绘制适当的图形,以更直观地展示数据和结论。
《复式统计表》教案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校课后服务兴趣班又要开始了,三(3)班学生积极报名(每人限报一种),这是同学们报名的情况:问:看着这些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预设:太杂乱了,看不出每项人数,可以把这些数据整理在统计表中,这样会更清楚。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一)整理数据形成单式统计表1.回忆单式统计表。
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单式统计表,还记得是什么样子的吗?预设:首先要有表的名称,横栏表示兴趣班的项目,纵栏表示人数。
2.整理数据。
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填入以下表格。
学生独立进行整理。
师:统计数据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同学用画线做标记的方法,也有的同学用我们学过的画“正”字的方法整理出了男、女生的数据,最后还把所有的人数相加,进行了检验。
(二)引发需求生成复式统计表1.制造冲突。
男、女生的数据统计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个问题:女生报名“阅读鉴赏”的人数和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第二个问题:三3班报名哪个兴趣班的人数最多?追问:你们有什么感受?预设:统计的兴趣班项目都一样,那能不能合成一张统计表呢?2.“创造”复式统计表。
(1)初次尝试。
学生竖着拼成一张表:发现问题:①兴趣班名称重复,只留第一行兴趣班的名称。
②左边写的都是人数,不知道哪个是男生还是女生。
③表的名称应该叫三(3)班男生、女生兴趣班报名情况更合适。
(2)优化调整。
继续删减、调整表格内容。
(3)读取信息回答问题。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这个统计表,再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①女生报名“阅读鉴赏”的人数和男生相比,是多还是少?②三(3)班报名哪个兴趣班的人数最多?③观察统计表,你有哪些想法?④引导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合并前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预设:单式统计表只统计一组数据,而这个表将多组数据合并在一张表上,便于比较观察。
(4)介绍复式统计表。
①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②介绍统计表的各部分名称。
由横栏、纵栏、数据栏所组成。
小结:看来统计表不仅能统计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统计表的作用有这么大呢。
复式统计表教案(汇总11篇)复式统计表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具准备: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体重,一块画有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的小黑板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1、(课件出示课本106页插图)问:同学们,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们知道自己现在的体重吗?能告诉我吗?(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黑板出示未填数据的单式统计表)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15千克以下,1620千克,2125千克,2630千克,31千克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1)讨论选取收集以上数据的最佳方法。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上统计表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1、师:你们知道你们现在和一年级时比较,同学们的体重发生了什么变化吗?(当学生说不清楚时)教师课件出示一年级时同学们的体重情况统计表。
(具体数量课前填好)2、学生各自算一算,同桌互相说一说现在和一年级时的体重变化情况。
3、指名说说。
4、师:你们有没有觉得在两张表格上比较不大方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把两张相关联的统计表合成一张统计表的方法。
5、同桌合作试着完成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课本107页的复式统计表。
6、指名汇报该复式统计表的填法,教师在黑板上填写。
然后让学生说说填写复式统计表时要注意的地方7、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学生分析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1)课本108页的做一做。
(根据实际情况把题中的一班改为别的班)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成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都由学生来完成。
复式统计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如何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3. 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填写方法和分析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复式统计表的相关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清晰地展示数据。
2. 讲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解释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和作用。
3. 演示填写复式统计表: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展示如何填写复式统计表。
4. 练习填写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分组合作,收集并整理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5. 分析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学会从复式统计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分析数据。
6. 应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时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课后收集一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 分析所填写的复式统计表,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应用。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问题驱动: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填写方法和分析技巧。
2. 示范法:演示填写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模仿。
3.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4.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和论文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4.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复式统计表知识的掌握程度。
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教学难点: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 复式 复式分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他们在参加什么体育运动?2.出示跳远成绩信息师:了解到什么?还想了解什么?生:那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师:值得我们今天好好探究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师:怎样整理数据呢?2.尝试整理,小组探究。
师: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好了的表格(单式)请同学们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温馨提示:(1)想一想,怎么整理才能避免重复或遗漏?(2)统计完后,交换核对,总结方法。
学生填写统计表,教师巡视典型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师质疑:通过这样的分段整理,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统计有什么好处?3.复式分段统计表。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两个统计表,分段统计的方法比较出成绩的好坏,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整理方法便于我们来分析呢?预设:可以把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
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复式统计表,学生尝试动手操作,再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展示。
师:介绍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现在认真去对比一下是不是比刚才容易了。
小结:我们把这种表格叫做复式统计表(并板书)。
相比单式统计表来说,复式统计表能把相同项目的单式统计表合并起来,更容易比较发现问题,了解更多的信息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式统计表的定义和特点。
2. 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3. 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2.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表问题,并运用统计表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的数据。
2. 学生准备纸张、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实际问题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整理和分析数据的需求。
2. 讲解:教师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示范:教师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示范如何制作复式统计表,并解释其作用。
4. 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数据,制作复式统计表,并分析数据。
5. 应用: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运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复式统计表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9. 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10.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复式统计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2. 教师反思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和应用。
《复式统计表》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如何填写复式统计表。
3. 能够通过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复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
3. 利用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复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
难点:1. 复式统计表的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复式统计表的实例数据。
4.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计算机。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还需要提供后五个章节的教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作用和填写方法,并通过PPT展示实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填写复式统计表。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利用复式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复式统计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八、拓展与应用1. 生活中的统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统计现象,如商场、车站等场所的统计数据。
2.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进行展示,分享统计学的魅力。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生的表现。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十、课后作业1. 巩固所学:布置一些有关复式统计表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复式统计表教案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本文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6篇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复式统计表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
(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3.制作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认识复式统计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1.2 教学内容:介绍复式统计表的定义和用途。
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复式统计表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复式统计表。
2. 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1.4 作业:让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尝试制作复式统计表,并分享给同学。
第二章:制作复式统计表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技巧制作复式统计表。
2.2 教学内容:介绍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填写复式统计表。
2.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结构。
2. 介绍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和技巧。
3. 分组讨论和演示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填写复式统计表。
2.4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并制作一个复式统计表。
第三章:分析复式统计表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其他工具辅助分析复式统计表。
3.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通过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其他工具辅助分析复式统计表。
3.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了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2. 介绍如何通过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其他工具辅助分析复式统计表。
3.4 作业:让学生分析之前制作的复式统计表,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一些有趣的发现。
第四章:解决实际问题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将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2 教学内容:介绍如何运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复式统计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了解如何分析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能够通过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来分析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特点。
2. 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3. 利用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和利用复式统计表分析数据。
难点:如何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和整理。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复式统计表的样例、数据收集工具(如调查问卷)、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复式统计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并制作复式统计表。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复式统计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义复式统计表并描述其特点。
2. 学生能够独立地收集数据并制作复式统计表。
3. 学生能够利用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知识。
2. 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据,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特点和制作方法。
3. 示范:教师演示如何制作复式统计表,并解释每一步骤的原因。
《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掌握收集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地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能对数据进行合理具体的分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我们班部分小朋友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表、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每年我们都要进行一次体检。
这不,几个星期前我们刚刚体检过一次是吧?其中一项就是称体重。
今天,老师带来了我们班部分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重记录表和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我们班小朋友一年级时的体记录表和统计表。
单位:千克)体重(千克)15及15以下16~2021~2526~3031及31以上人数(人)2108732、仔细观察,你能马上说出这些小朋友中体重在16到20千克的小朋友有几个么?3、你怎么看出来的?(我是从下面这张统计表中看出来的。
)4、恩,你真会观察,为什么不在上面这张记录表中找呢?5、下面的统计表中的数据就是根据上面的记录表中的数据统计出来的。
统计出来后,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出这些小朋友一年级时总体的体重情况。
6、仔细观察第二张统计表,你能来说说它的组成么?7、师小结:引导大家再说一遍:第一横栏是体重的各挡分类,第二横栏是各挡体重的人数。
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学生分组完成单式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都二年级了,我们的体重会有什么变化呢?老师还带来了这些小朋友现在的体重记录表,(出示同学们现在的具体体重记录表)师:二年级了,大家都长了一岁,我们都比一年级时重了,如果也让大家马上说出体重在16到20千克的小朋友有几个,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对了,让我们利用统计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复式统计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如何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复式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
2. 复式统计表的填写方法。
3. 复式统计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和分析方法。
2. 难点:如何从复式统计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复式统计表的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和分析方法。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例的复式统计表。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教学环节】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例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结构和填写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填写和分析给定的复式统计表。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心得。
5. 总结:对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复式统计表的概念。
2. 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结构和填写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示范。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填写和分析给定的复式统计表。
4.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心得。
5.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复式统计表的知识。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程度。
2. 回答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复式统计表教案设计资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复式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式统计表的定义及结构。
2. 复式统计表的绘制方法。
3. 复式统计表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复式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2. 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例数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2. 讲解:教师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结构和绘制方法。
3. 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绘制复式统计表。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尝试绘制复式统计表。
5. 应用:学生运用复式统计表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9. 课后拓展:学生可以收集生活中的数据,尝试绘制复式统计表,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10.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复式统计表的绘制方法和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步骤:1. 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实例数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步骤二: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定义、结构和绘制方法。
3. 步骤三:演示如何绘制复式统计表,讲解绘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步骤四:学生练习绘制复式统计表,教师巡回指导。
5. 步骤五: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步骤六: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
段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第七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2.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与复式分段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学会复式分段方法并能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作出分析与判断。
教学难点:用“分段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种不同的表格(单式复式复式分段)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看过NBA吗?要想打好篮球,对人的身体素质有哪些要求?(出示情境图)教练员为了对红、蓝
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各项情况做进一步的分析进
行了哪个项目的测试?(学生回答)老师把两
个队队员的
纵跳成绩带来了,(出示红蓝队员纵跳高度成
绩并板书:
收集数据)请看大屏幕。
看了这个表,你知道了什么?
2 •提出问题
谈话:你觉得他们的成绩怎么样?想不想知道哪个队的弹跳力好呢?用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呢?
(生各抒己见,会用两个队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比较出哪个队的成绩好,
师予以肯定。
)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师:总成绩和平均成绩都能比较出两个队的总体弹跳水平,如果想要知道
两个队队员弹跳力的具体差异,怎么办呢?
2•尝试整理,小组探究。
师:为了便于大家的整理,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好了的表格(单式)请同学们将各队的成绩整理一下。
温馨提示:
⑴想一想,怎么统计才能避免重复或遗漏呢?
⑵同位分工一下,一人整理一个队。
⑶统计完后,交换核对,总结方法。
学生填写统计表,教师巡视寻找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㈠汇报填写的统计表。
1、汇报单式统计表。
预设:
红队队员纵跳高度
蓝队以员纵跳高度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着这两个统计表,说一下哪个队成绩好一些呢?
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时,教师不做任何评判,只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交流中来。
2、认识复式统计表。
师质疑:刚才,同学们统计的很吃力,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方便我们来分析呢?
预设:可以把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教师分发事先准备好的复式统计表后,学生动手操作。
预设:
师:同学们,现在认真去对比一下是不是比刚才容易了。
那么,两个队的成绩谁更好一些呢?差异在哪呢?
学生说,教师仍然不表态不评判。
小结:我们把这种表格叫做复式统计表(并板书)。
相比单式统计表来说,比较起来
更容易了。
3、引出复式分段统计表。
质疑提问:复式统计表相比单式统计表来说,确实方便一些;谁能再想一个办法,让比起来更容易些呢?
学生可能回答:分段。
师:你能和大家说说你所说的“分段”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可多找几名学生再说说,表示强化。
)
课件出示相应的复试分段统计表(空表)让学生说说对该统计表的认识。
(此时教师可分发准备好的复式分段统计表。
)
小组合作利用单式统计表完成复式分段统计表。
一起汇报,师生合作填写统计表。
预设:(展示)
教师进一步强化:我们通常把这种统计的方法称为复式分段统计表(板书),它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
提问:通过这一次的整理数据(板书),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红队与蓝队队员纵跳高度在56〜60厘米的人数相同。
在56厘米以下的蓝队人数比红队多,60厘米以上的蓝队人数比红队少,所以红队的弹跳力好一些。
……
强化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从这个统计表中能比较容易地看出两个队的弹跳水平,(板书:分析数据)那么请你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表是怎样进行统计的?
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
师再次质疑:我们在分段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段的划分应科学合理。
女口:区域间等值,数据不遗
漏。
(要让学生明白段的划分如果不当直接影响统计的效果,是否科学合理这里有个标志,那就是统计表中间的数据最多,越往两边数据越少,呈山状分布。
)
4、进一步感受复式分段统计表的优越性。
师:好,看着这幅复式分段统计表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⑴红队与蓝队队员纵跳高度在哪个范围的人数相同? 学生回答。
⑵哪个队的弹跳力好一些呢?
学生回答。
小结:面对杂乱、无序、众多(并板书)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办,说不出规
律时,采用分段统计后,使数据脱离原始的低级状态,变得有序、规则、简
捷、便于分析(并板书)。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了解红、蓝队员纵跳高度成绩,在制作统计表
时,认识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知道了复式分段统计表的特点,并学会了根据复式分段统计表来分析数据,具体表现为:原来杂乱、无序、众多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办,说不出规律,采用分段统计后,使数据脱离原始的低级状态,变得有序、规则、简捷、便于分析。
在经历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体验了复式分段统计表在比较、描述数
据中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工具性,同时体会了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增强了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自主练习104页第1题。
下表是2004年8月1日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根据下面的信息完成统计表。
卿以上
36~40 3f» - 33 利以下
男
f 女
全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预报
日期!
M IF]
城市
汚染捋裁
城市 污染崙战
Q1
90
上海 93
佃
呼和濫牯 刃
苏州
86
59
7S
齐齐賂尔 4H 沈阳 91 扬州 52 连云港
4H
丸连 74 镇江 81
%
族山 147 枕州 59
52
枕顺
64 宁波 S3
95
70
溫州
42
開
哈尔滨 L L 巧
34
阳展
B7 牡丹江
52
② 采用正字统计法统计一下。
③ 想一想,如果你是市长,你该如何处理污染问题呢? 2、出示课本104页第2题。
四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
(单位:个)
毎同学1令钟仰卧起世成绩 長同学1 *忡仰卧起坐成殲
刃 29 祁 36 32 2H 购 33 37
32 和 27 和 33 2H 35 36 35 41 4仆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33 2<)
36 28 34 29 23 31 22
空毛朵量 哉况
优
1
轻度汚亲
(H50
51-1(311 KH-2IM1
城市数
温馨提示:
① 查一查,上面统计表中共有 几个城市?
四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初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温馨提示:
①说一说,男同学和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②分组统计并核对数目。
③你有什么发现?
3、出示课本105页第3题。
F面是苗苗幼儿园5〜6岁儿童独立性发展得分表(满分64分)
男孩得分表
45^-5435-4425-34人數816115
女孩得分表
芮*45^5434+425T4人敷132S20
温馨提示:
①将上面两个表合并成一个表。
(出示表格)
苗苗幼儿园5^6岁儿童独立性发展得分表
②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与同学交流一下。
③对比表中的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⑴构建合作互动的课堂,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
在整理各队成绩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如:学生在整理数据过程中学生用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来统计,教师没有急于引导学生使用复式分段统计表,而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获得。
⑵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数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有很强的目标意识,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本课的活动设计重在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中对数据进行整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旧知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需要。
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复式分段统计表。
本节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揭示新知,进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矛盾。
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我,复式分段统计表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接受和认可,从而发现这种统计法的优越性,感受了数学的奇妙和有趣,增强了学习热情。
2、使用建议。
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引出复式分段统计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学生说
得越具体越好,教师注意引导总结,强化记忆,形成知识技能。
3、需破解的问题。
段的划分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能不能尝试让学生独立进行分段统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