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
- 格式:doc
- 大小:127.50 KB
- 文档页数:3
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
阶段课程安排表(试行)
说明:1、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
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复习考试时间2周,其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实际上课时间为33周。
1-6年级每课时40分钟,7-9年级每课时40分钟。
2、设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科学和艺术)的不再设置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音乐和美术课程。
3、表格内各门课的周课时安排为指导性意见,各实验区在执行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基[2002]044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调整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的通知各市教育局,各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为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组织好我省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我省当前各省级新课程实验区选用教材的情况,对原《安徽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规划》所附的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表”进行了部分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表”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请各省级新课程实验区从2003年春季新学期起,按调整后的课时安排执行。
一、调整后的课程安徘表有两种:表(一)供选择分科课程的实验区参照执行:表(二)供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的实验区参照执行。
二、初中阶段的学校在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时,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三、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活动等。
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同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四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信息技术教育课1节、七至九年级信息技术教育总量不得少于68课时,每学年课时及周课时数由各校自定。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内容。
学校在考虑学年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四、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健康、国防、安全、法制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不要专门编写面问学生的读本,加重学生的负担。
202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原创版)目录1.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概述2.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3.初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4.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意义正文一、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概述2023 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分配提出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旨在规范和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1.小学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2.英语课程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
3.科学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科学需统筹科学和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内容,要重视开展实验教学。
三、初中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1.初中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
2.外语课程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3.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七至九年级每周安排 2 课时,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理解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培养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掌握并熟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意志坚强的生活态度,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擅长于合作、勇于创新等良好品质。
四、课程设置的特点及意义1.课时安排灵活,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和每节课的具体时长。
2.强调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4.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为了确保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山东省教育厅制定了课程安排计划表。
该计划表详细规定了各年级每周的课程数、每天的上课时间、节假日安排等。
课程安排计划表规定了各年级每周的课程数。
根据规定,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周总课程数为26节,其中语文10节、数学8节、外语4节、科学2节、体育2节。
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周总课程数为30节,其中语文10节、数学10节、外语6节、物理3节、化学3节、体育4节。
每天的上课时间也有明确规定。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天上课时间为上午8:00-11:30,下午1:30-4:30;初中一年级至三年级每天上课时间为上午7:30-11:30,下午1:30-5:00。
课程安排计划表还规定了节假日安排。
每年法定节假日共11天,包括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等。
另外,每年寒暑假各两周,寒假为1月20日至2月20日,暑假为7月1日至8月1日。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课程安排计划表执行,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各学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安排计划表的制定是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为了提高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本计划表旨在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课程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广东省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
推动教育公平: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减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件1: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一)
注:1—9年级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9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9
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附件2:
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二)
注:1—9年级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9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9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第一章:学校课程设置1.1 小学阶段课程设置1.2 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第二章:小学课程安排2.1 小学一年级课程安排2.2 小学二年级课程安排2.3 小学三年级课程安排2.4 小学四年级课程安排2.5 小学五年级课程安排2.6 小学六年级课程安排第三章:初中课程安排3.1 初中七年级课程安排3.2 初中八年级课程安排3.3 初中九年级课程安排第四章:选修课程设置4.1 小学选修课程设置4.2 初中选修课程设置第五章:课程衔接与转换5.1 小学至初中衔接课程设置5.2 初中至高中衔接课程设置第六章:课程安排实施细则6.1 课程周学时安排6.2 课程教材使用规定6.3 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第七章: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7.1 课程质量监控机制7.2 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第八章:附件8.2 部分课程教材8.3 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注释:1.小学阶段: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部分,包括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六年级。
2.初中阶段: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部分,包括初中七年级到初中九年级。
3.课程衔接与转换:指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安排。
4.课程周学时安排:指每个学科每周的学时分配情况。
5.课程教材使用规定:指对于每个学科所使用教材的规定和要求。
6.课堂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指对于每个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式的规定和要求。
7.课程质量监控机制:指对于课程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8.课程评价标准与方法:指对于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的具体规定。
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2:部分课程教材附件3: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义务教育:指国家对所有公民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
●阶段课程设置:指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对课程进行设置和安排。
●选修课程: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的非必修课程。
●衔接课程:指不同阶段之间的课程连接和过渡安排,确保学生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1. 课程目标1.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1.2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1.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2. 课程安排2.1 语文课程2.1.1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2.1.2 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的培养2.1.3 写作能力的培养2.2 数学课程2.2.1 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培养2.2.2 探索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2.2.3 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的培养2.3 外语课程2.3.1 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2.3.2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2.3.3 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2.4 政治课程2.4.1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2.4.2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4.3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2.5 历史课程2.5.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2.5.2 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常识2.5.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6 地理课程2.6.1 培养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2.6.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空间意识2.6.3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2.7 物理课程2.7.1 培养学生的物理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7.2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7.3 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和创新能力2.8 化学课程2.8.1 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8.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8.3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和创新能力2.9 生物课程2.9.1 培养学生的生物基本概念和实验技能2.9.2 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2.9.3 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和创新能力3. 附件附件1: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详细版本)4. 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义务教育: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
4.2 素质教育: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附件三:
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一)
注:1、一至九年级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在九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2、一、二年级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安排1节体育活动,每周还可以增加1节课外阅读(含古诗文诵读)和1节活动课(有教师辅导),统一增加到每周30节课。
3、从2011年秋季起,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
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一、教育目标及原则1.1 教育目标1.1.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2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1.1.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1.2 教育原则1.2.1 均衡发展原则:注重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技能的综合发展。
1.2.2 兴趣导向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1.2.3 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设置。
1.2.4 系统整合原则:各学科之间进行有机的整合,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维。
二、课程设置安排2.1 语文课程2.1.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1.2 课程内容:- 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与解析- 写作技巧与实践- 语法与修辞手法2.1.3 课程评价方式:考试、作业、口头表达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2.2 数学课程2.2.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2.2.2 课程内容:- 数与式- 几何与测量- 数据与概率- 数学建模2.2.3 课程评价方式:考试、作业、实际问题求解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
2.3 英语课程2.3.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3.2 课程内容:- 英语语音与发音- 词汇与语法- 听力与口语训练- 阅读与写作技巧2.3.3 课程评价方式:考试、口头表达、听力理解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能力。
2.4 自然科学课程2.4.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2.4.2 课程内容:- 物质与变化-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科学探究与实验设计- 科学与生活2.4.3 课程评价方式:考试、实验报告、科学项目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能力。
附件1:
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一)
注:1-9年级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9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在9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附件2:
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二)
注:1-9年级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9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包括在9年级上课时间35周之内)。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