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
- 格式:xls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2
统计表各部分名称
统计表通常被用于展示和分析数据,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
以下是统计表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含义:
1. 表头:表头通常包含表格的名称、日期、作者、单位等信息。
2. 列标题:列标题是表格中列的名称,它们通常描述了该列所包含的数据类型或主题。
3. 行标题:行标题是表格中行的名称,它们通常描述了该行所包含的特定数据类型或主题。
4. 数据:数据是表格中的数字或文字,通常根据列和行的分类排列。
5. 注释:注释提供了额外解释或信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数据。
注释可以在表格下方或右方显示。
6. 小计:小计是在表格中为每一行或每一列计算的总和。
7. 合计:合计是整个表格中所有数据的总和。
8. 百分比:百分比是将数据转换为百分比形式,以便更好地比较不同的值。
9. 平均值:平均值是一个数据集的总和除以该集合中的数量。
10. 标准差:标准差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
11. 频率:频率是某个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频率或次数。
以上是统计表各部分名称及含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 -。
统计表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统计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展示数据的工具。
它通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组织方式进行整理和汇总,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分析数据。
统计表具有清晰、简洁、直观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传达大量的信息。
统计表的目的在于呈现数据的关系和趋势,以便读者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并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洞察。
通过统计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得知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项指标的发展趋势。
为了使统计表更加可读和易于理解,其结构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明了。
通常,统计表包括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区域。
表头用于说明整个表格的主题和范围,行标题和列标题用于标识不同的类别和变量,数据区域则是具体的数据内容。
统计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科学等,对于数据整理和分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领域,统计表可以用于展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经济指标,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决策和规划。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表可以揭示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收入分配等社会现象,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总之,统计表作为一种重要的数据展示和分析工具,具有简洁、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
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获取信息,并从中获取对问题的洞察,对于各个领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未来,随着数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表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为人们提供更多更有用的数据展示方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统计表的概念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1. 引言:首先,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统计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同时也会阐明本文的结构和目标。
2. 正文:2.1 统计表的定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统计表的定义,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特点。
我们会从形式上、内容上和用途上对统计表进行界定,以便读者对统计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2.2 统计表的作用: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统计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统计表的分类统计表是一种用数字、文字等来反映数据的工具,它可用于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发现内在规律、掌握事物发展趋势、分析业务情况、提供决策依据。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需求下,统计表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下面将介绍统计表的分类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按照表格形式分类1.普通表格:最常见的统计表格,采用矩形结构,数据清晰简洁,易于编辑制作。
常用于收集分析单月的数据,并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十字表:由两个表格组成的统计表,可用于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表达力。
常用于收集两个维度的数据,如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部门的数据,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3. 瀑布图:瀑布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十字表,常用于比较财务报表数据。
它以起点、间隔、变动和终点等元素为基础,通过数据流动的方式,呈现财务数据的变化过程和趋势。
4. 地图表:以地理信息为基础,通过特定的符号和颜色表现出各地数据差异,可帮助分析者更直观地了解地理区域内的数据情况。
5.树形结构表:以树形结构展示数据,符合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认识,且易于进行逐层展开式的数据呈现与分析,通常用于表达分类、层级或架构关系等。
二、按照数据类型分类1. 定量型:由数字和计量单位组成的数据,例如:销售额、成本、利润率等。
2. 定性型:非量化、不可计数的数据类型,例如:客户漏斗、品牌声誉等。
通常使用文字说明或图像来展现,便于数据分析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 统计型:由多项数据按照特定规则和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例如:均值、中位数、方差等。
这种类型的数据常用于收集和分析一组数据的总体特征及规律。
4. 时序型:通过时间序列展现数据,通常用于描述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变化趋势。
例如:股票价格、气温变化等。
三、按照功能分类1. 描述性表格:主要用于描述统计对象的特征以及数量关系,如您的产品类别和销售额等。
2. 比较性表格:展示不同对象的对比结果,如不同产品的销售额、不同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同时间段的收益对比等。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数学专题复习(23)——统计表与统计图一、简单的统计表知识归纳1.统计表定义:是表现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最常用的一种表格.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统计调查所得来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得到说明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表格中,就形成“统计表”.2.统计表构成及格式:一般由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1)表头应放在表的上方,它所说明的是统计表的主要内容.(2)行标题和列标题通常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它所表示的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和指标名称,通常也被称为“类”.(3)表外附加通常放在统计表的下方,主要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必要的说明等内容.统计表分类:统计表形式繁简不一,通常是按项目的多少,分为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两种.只对某一个项目数据进行统计的表格,称为单式统计表,也称之为简单统计表.统计项目在2个或2个以上的统计表格,称之为复式统计表.1.按作用不同:统计调查表、汇总表、分析表.2.按分组情况不同: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1)简单表:即不经任何分组,仅按时间或单位进行简单排列的表.(2)简单分组表:即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的表.(3)复合分组表:即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的表.常考题型例1:六一儿童节,学校进行歌咏比赛,7位评委给张华的打分如下:评委 1 2 3 4 5 6 7打分92 90 95 88 85 97 90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张华的平均分是分.分析:根据平均数的应用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解答即可.解:去掉一个最高分97分,最低分85分;其他五位评委打的平均分是:(92+90+95+88+90)÷5=455÷5=91(分);答:张华的平均分是91分;故答案为:91.点评:此题属于简单的统计和求平均数问题,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列式计算即可.二、两种不同形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知识归纳1.条形图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条形,条形的宽度必须保持一致,然后把这些条形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它可以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量.2.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表示一种数据的变化情况,比较简单.常考题型例:看图回答问题.(1)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信息?分析:(1)先分别求出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再比较哪个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进而求出多的具体的数量即可;(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解:(1)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20+110+130)÷3,=360÷3,=120(箱),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195+190+185)÷3,=570÷3,=190(箱),190>120,190-120=70(箱);答:第三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70箱.(2)从统计图中我还能发现以下信息:一月销售120箱,二月销售110箱,三月销售130箱,七月销售195箱,八月销售190箱,九月销售185箱;其中二月销售的箱数最少;七月销售的箱数最多;等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解决问题;也考查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三、单式折线统计图知识归纳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常考题型例: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四、扇形统计图知识归纳1.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2.读懂扇形统计图:(1)获取信息的方法:运用综合、对比等多种观察方法,可以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2)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部分数量与总数、部分数量与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3.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就是解决有关不同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进行解答.常考题型例:如图是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统计图.①视力正常的有76人,视力近视的有人;②假性近视的同学比视力正常的人少%;(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③视力正常的学生与视力非正常学生人数的比是.分析:由图可知:把总人数看成单位“1”,视力正常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近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假性近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①视力正常的有76人,它对应的百分数是38%,由此用除法求出总人数,再求出总人数的30%就是近似的人数;②用视力正常占的百分数减去假性近视人数占的百分数,然后用求得的差除以视力正常占的百分数即可;③先求出视力非正常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数,然后作比.解:①76÷38%×30%,=200×30%,=60(人);答:视力近视的有60人.②(38%-32%)÷38%,=6%÷38%,≈15.8%;答:假性近视的同学比视力正常的人少15.8%.③38%:(32%+30%),=38%:62%,=38:62,=19:31;答:视力正常的学生与视力非正常学生人数的比是19:31.故答案为:60,15.8%,19:31.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从图中读出数据,找出单位“1”,再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求解.一.选择题(共6小题)1.如图,()可以表示下面哪种情况的统计.A.4个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成绩B.四年级喜欢各项运动的男女生人数C.小明1﹣﹣8岁的身高D.蛋糕店的草莓蛋糕和芒果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2.下图表示的是甲班和乙班男、女生人数的情况.如果每个班都是36人,那么甲班的男生比乙班多()人.A.4 B.11 C.18 D.433.5、如图是两个厂男、女职工人数的统计图,甲厂和乙厂的女职工人数相比,()。
统计表的分类统计表的分类统计表是将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以一定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数据展示方式。
它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趋势和规律,方便人们进行分析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统计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管理、教育等。
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统计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照数据类型分类1. 数值型统计表数值型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都是数值型数据,如年龄、身高、体重等。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数字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可以进行简单或复杂的运算。
2. 文本型统计表文本型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都是文本型数据,如姓名、地址等。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文字形式进行呈现,并且不可进行运算。
3. 混合型统计表混合型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既有数值型也有文本型数据。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数字和文字混合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可以进行简单或复杂的运算。
二、按照展示方式分类1. 表格型统计表表格型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呈现。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行列交错的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具有明确的数据结构和层次关系。
2. 图形型统计表图形型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以图形的形式进行呈现。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直观、生动、易于理解的图像来展示数据,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三、按照应用领域分类1. 经济类统计表经济类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经济领域,如国民经济核算、财政收支情况等。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大量数字和符号进行呈现,并且需要进行复杂运算和分析。
2. 管理类统计表管理类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管理领域,如企业营销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情况等。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操作性。
3. 教育类统计表教育类统计表是指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主要涉及到教育领域,如学生考试成绩、学校招生情况等。
这种类型的统计表通常采用图表结合、生动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比性和可分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