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政治(浙江专用)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主观题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综合探究题
- 格式:ppt
- 大小:667.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必背题目主观题解题基本思路做题思路:1.审设问:抓住行为主体,明确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者、劳动者、经营者等) ;2.审问题:要根据题目规定的要“解决的问题”判断主体,判断知识方向。
3.审关键词:抓住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完成知识转化一、价格: (背景: 房价、油价、水价、粮价等、资源性价格形成机制。
)1,影响价格的因素(为什么价格会变动? )(为什么价格会上升? )【注意】①②点必答,③点根据材料。
①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价值量降低,价格降低。
价值决定价格。
由于某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关键词:科技提高、成本)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由于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供不应求,使商品的价格上涨。
(关键词;生产能力、供给、需求)③其他因素:如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
2,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可以互相替代):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相反。
互补商品(互相配合才能使用):A商品价格上涨,A商品的需求量减少,B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反之则相反。
(注意:替同、反补)(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
商品价格上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商品价格下跌,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驱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专题二生产、劳动与经营一、选择题1.在四川双流的一些小区、临街商铺等地出现了储物柜一样的“绿箱子”。
这些箱子背后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O2C(Office to Customer),即从原产地(或基地)直接将产品送到消费者厨房的预订消费模式。
“O2C”消费模式的出现,帮助农场生产者有效回避了市场风险,避免生产浪费;帮助市民购买到价格合适、质量安全的新鲜蔬菜。
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看,这说明()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反作用C.消费决定产业的优化升级D.价格变动影响生产规模解析预订消费模式,利于生产者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和经营,避免生产浪费,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在题中未说明。
消费引导产业升级,不能决定产业升级,排除C项。
答案 B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目前,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被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法治建设层面。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②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所有权③不会改变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④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知识。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故选①,排除④。
“三权分离”不是改变土地集体经济性质,而是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故选③,排除②。
答案 D3.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据调查,种粮户的规模达到百亩以上时,土地利用率会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会提高15%。
同时,可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口和劳动力。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形成城乡一体化,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③变革农村机制体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变革生产力,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土地流转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利于激发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