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3)
- 格式:pptx
- 大小:603.72 KB
- 文档页数:22
七下语文《驿路梨花》朗读+知识点+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驿路梨花》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节课主要围绕该篇文章进行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写作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驿路梨花》,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梨花意象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文章内容、生字词、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
2. 朗读录音设备。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2. 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文章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5. 写作特色鉴赏:讲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驿路梨花2. 生字词3. 文章结构4. 主题思想5.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感受,以“我心中的梨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梨花读完《驿路梨花》,我感受到了梨花之美。
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象征。
文章中的梨花代表着美好、希望和坚守。
在我的心中,梨花也是如此。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梨花颂》,深入理解梨花意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中的文章结构分析和梨花意象的理解。
驿路梨花原文及简介(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驿路梨花原文及简介他的许多作品,如在1955年、1956年先后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驿路梨花》阅读答案《驿路梨花》阅读答案:1.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主要描述了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杨春风。
主要描述了他因为工作需要而频繁经过一条驿路,四季变幻中,春季梨花开放时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故事中的驿路是怎样的?驿路是一条贯穿山区的小路,路旁种有茂盛的梨树。
这条路在杨春风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工作生涯里不可忘怀的一部分。
3. 梨花盛开时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感受?梨花盛开时,给杨春风带来了无尽的美丽和宁静。
他沉浸在白花如雪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4. 为什么主人公特别关注和喜爱春季的梨花?主人公特别关注和喜爱春季的梨花,是因为梨花盛开时的景象给他带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愉悦。
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常常会陶醉在这一景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5.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人们应该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即使在忙碌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美景。
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颗感恩和欣赏的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驿路梨花》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主人公杨春风在日常工作中对春季梨花盛开景象的深刻感悟。
这个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让读者在细致的描写中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美好。
故事的开篇,作者描述了杨春风经常在一条驿路上穿行,目睹着四季变幻的美景。
其中,春季的梨花开放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者可以想象他骑着单车,眺望着扑面而来的白花如雪,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正是这个景色,让杨春风开启了他的感悟之旅。
作为一个在山区工作的人,杨春风每天都要穿越这条驿路,经受着各种环境的考验。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条驿路,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辛劳和压力,还有美丽和宁静。
他将那些梨花开放时的景象记在心里,成为了他工作生涯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梨花盛开时给杨春风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驿路梨花三处写梨花的句子赏析
1.“驿路梨花香满衣,千里江陵一日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这句诗描绘了江陵梨花盛开的美景,香气扑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诗人表达了对杜少府的送别之情,祝愿他一路顺风,早日归来。
2. “一树深红五百枝,长安春雪满城时。
”——《长安春雪》(岑参)
这句诗用“深红”形容梨花的颜色,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五百朵花。
长安春雪将整个城市覆盖,与梨花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繁荣。
3. “寒梅点缀白云端,驿路穿行断崖前。
”——《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
这句诗采用对比手法,把白云和黑崖对比出鲜明的色彩,寒梅点缀其中,更显得美丽。
诗人通过描绘梨花的美景,表达了对元二使的祝福和送别之情。
这些句子描绘了驿路上梨花的美景,通过对花卉的描绘,表达了对季节和人情的深刻感受,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 1 -。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游玩时看到的美丽梨花的故事。
知识点:1. 描述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女老师的描写,呈现出她善良、热心、有活力的形象。
2. 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丽的梨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 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介绍了女老师带领学生在寒假里到梨花园游玩的情节,通过交替叙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故事中展现了女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疼爱,也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
故事开始时,梨花还在蓓蕾中,像是“一簇簇凝固了的白露珠”。
女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驿路上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白花。
学生们纷纷感叹:“真漂亮!”老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梨花吗?孩子们纷纷摇头,于是女老师带领他们来到了一片梨花园。
在梨花园里,学生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梨花呀!”女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相互映衬,整个园子都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世界。
女老师趁着孩子们玩耍的间隙,找到一棵巨大的梨花树,她轻轻地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放在了口袋里,准备带回学校。
她希望通过这朵梨花来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故事最后,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离开了梨花园,他们一路欢唱着回到了学校。
女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次美丽的经历,并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通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梨花的美丽,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
同时,课文也通过女老师的关心和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
【续写】女老师回到学校后,将那朵梨花放在花瓶里,摆放在讲台上。
一阵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教室里,让整个空气都变得清新宜人。
学生们抬头望着那朵盛开的梨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梨花的美丽和鲜艳仿佛勾勒出了春天的图景,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第15课《驿路梨花》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今夜月色好彭荆风①她刚把窗户推开,山谷里那冰凉而又潮湿的浓雾就拥了进来,雾腾腾地四散着,好像要把这小屋里的一切都吞没掉、化成水、化成烟。
她本来想看看正在劳动的丈夫和几个道班工人在什么地方,但眼前一片白茫茫,山峦、树林、公路,都消失在浓雾里了。
她只好赶紧关上窗子。
②如果不是她的丈夫——这道班房的班长,一次又一次给她写信,劝她、求她,她怎么也舍不得离开自己那傍着大河的美丽的坝子,到这终年被云雾深锁的大山来。
除了孤零零的一座道班房外,周围几十里没有一户人家。
这里只有她一个女的,丈夫和他们一出工,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昨晚下了一场大雨,把公路截断了。
丈夫天不亮就带着人去清理塌方。
去年春天他们新婚不久,丈夫就来山上道班房工作了,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这使她很恼火。
这次上山来,她本想劝丈夫回坝子里去。
如今,农村在搞责任田,家里又缺劳动力,回去多好!但是,上山后,见丈夫很关心这条新修的公路,从早忙到黑,很少休息。
她准备再住几天就回去。
她洗完脸,又梳了头,才走出房间。
她想到应该替丈夫他们提早把饭煮好。
但等她走进厨房揭开灶上的锅盖时,却发现饭已焖好了。
③过了一个多小时,丈夫和那些道班工人才回来。
她迎上去,把丈夫敞开的衣衫扣好。
当着这么多人,丈夫有点不好意思。
她却紧紧拉住他,为他把扣子一个个扣上。
几个调皮的小伙子开心地大笑起来。
看到小伙子们的早饭中只有咸菜,她便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小腌鱼。
小伙子们也不客气,一会儿就吃掉了半小罐。
她轻声劝丈夫回去,但丈夫说要打仗了。
看见丈夫那显得消瘦的脸颊,她很心疼。
吃过饭,丈夫对自己没能陪妻子深感抱歉。
她却决定过几天就回去,还要烧茶水给小伙子们送去,丈夫很感激她。
④他们走远了,她还痴痴地站在门口想着心事。
一点钟左右,当她挑着一桶热茶,晃悠悠地沿着山路走去时,一辆军车迎了上来,车上的战士想喝茶。
她赶紧放下担子,亲切地叫同志们喝。
参谋拿出一元钱给她,说是茶钱,她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