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填空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2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如果底不变,高缩小3倍,现在它的面积是()。
5.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
如果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的高是()。
6.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分米,腰长5分米,底边的高4分米,它的面积是()。
7.三角形有一条边的底是4分米,这条边上的高是3分米;另一边的长是6分米,另一边上的高是()分米。
8.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是8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9.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是6分米和10分米,其中一条边上的高是8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10.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和5厘米,它的面积是()11.一个直角三角形,它有一个角是45度,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10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一个平行四边形相邻两条边分别是6厘米、4厘米,量得一条边上的高为5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13.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4倍,要想面积不变,高应该()。
1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5、一个三角的底长3m,如果底延长1m,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增加1.2 m2。
原来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m2?1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7.一个梯形的下底是上底的2倍,把上底延长4厘米,恰好组成一个面积是19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这个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平方厘米。
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题库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发动了红巾起义?
- A. 刘备
- B. 曹操
- C. 朱元璋
- D. 孙权
- Answer: C
2.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束?
- A. 社会主义革命
- B. 辛亥革命
- C. 文化大革命
- D. 五四运动
- Answer: B
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明朝开国皇帝?
- A. 刘备
- B. 曹操
- C. 朱元璋
- D. 孙权
- Answer: C
二、判断题
1.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王朝是秦朝。
- True
2. 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 True
3. 中国历史上的五指的是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在中国建立政权。
- False
三、简答题
1. 请简述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 简答: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法律体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请谈谈你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兴趣。
- 简答: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我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历
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论述题
请论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论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成为社会上升的途径,促进
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推动了文化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1.整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
在整数的运算中,加法和减法是最基本的运算。
整数的加法遵循以下规则:两个正整数相加,结果为正数。
两个负整数相加,结果为负数。
正整数和负整数相加,结果的符号取决于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整数的减法遵循以下规则:正整数减去正整数,结果为正数。
负整数减去负整数,结果为负数。
正整数减去负整数,结果的符号取决于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
2.有理数的乘除法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的乘除法可以通过将其转化为分数来进行计算。
有理数的乘法遵循以下规则:两个正有理数相乘,结果为正数。
两个负有理数相乘,结果为正数。
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相乘,结果为负数。
有理数的除法遵循以下规则:正有理数除以正有理数,结果为正数。
负有理数除以负有理数,结果为正数。
正有理数除以负有理数,结果为负数。
3.整数的混合运算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整数的混合运算,即加减乘除混合进行的运算。
在整数的混合运算中,根据运算法则的先乘除、后加减原则,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
4.课文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主要涉及整数的加减法和有理数的乘除法。
在复习课文时,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内容: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整数的混合运算的步骤和顺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通过复习课文,能够熟练掌握整数的加减法和有理数的乘除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的内容。
祝同学们复习顺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
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
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们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分类、整理,提升同学们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培养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初步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
3、鼓励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研究、探索发现,培养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
重点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算式的排列规律,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发现规律、表达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具课件、20以内退位减法算式卡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老师有11朵小红花,如果我把9朵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那我还剩几朵小红花呢?学生:2朵。
师:谁能把算式写出来呢?(请学生板演)师:老师准备了几个像这样的算式,看谁算的得又对又快。
13—9 13—7 13—6 15—9 15—7 15—6生汇报计算结果,并选出其中的一题说说有哪些不同的算法。
3、导入: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特点?(生答)对,这些都是这几天我们学习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整理和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 特点:奴隶社会,使用青铜器-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汤- 特点:使用象形文字,发展商业贸易- 周朝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者:周武王-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建立者:秦始皇- 特点:统一六国,开创封建帝国- 汉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建立者:刘邦- 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开创了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特点:中国分裂成多个王朝,政治动荡不安定- 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建立者:杨坚- 特点:统一北方,修建了大运河-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建立者:李渊- 特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放对外交往- 宋朝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建立者:赵匡胤- 特点:南宋和北宋,科技文化发达- 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建立者:成吉思汗- 特点: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王朝-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建立者:朱元璋- 特点:大航海时代,万里长城修建- 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建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特点:满族建立的中国王朝,闭关锁国2.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农业革命 (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4000年)- 特点: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 特点: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封建帝国- 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特点:毛泽东发动的运动,导致社会动荡和文化破坏- 五四运动 (1919年)- 特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 特点: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辛亥革命 (1911年)- 特点: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先例- 丝绸之路的开通 (公元前206年)- 特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特点: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 特点: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毛泽东 (1893年-1976年)- 特点:中共创始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领导人- 刘备 (161年-223年)- 特点: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创始人,仁德之君- 玄奘 (602年-664年)- 特点:唐朝时期的高僧,西行取经的主要人物以上是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一、课文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包括《星星和月亮》、《爱护小动物》、《植物的哥哥》、《邮差叔叔的500件事》。
这些课文围绕着自然界的万物展开,给予孩子们一些关于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基础常识。
在复习这些课文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 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了解每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可以通过预习教材中的课文标题、辅助图片以及课文等来帮助复习记忆。
在复习时,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回顾故事情节。
2. 生词和词语概念复习每篇课文时,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概念。
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生词,可以通过配有图片和实物的教具来进行词汇教学。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3. 理解课文的主题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可以带领孩子们回顾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描写,从而理解课文的主题。
在复习时,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语言知识复习1. 词汇对于每篇课文中的重要词汇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词汇记忆。
可以通过配有图片和例句的词卡来进行复习,同时可以设计词汇拼写和词义辨析的练习题,提高孩子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2. 语法复习各种语法现象,如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句子成分等等,可以通过例句分析和填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语法游戏和小测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训练通过复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要点,引导孩子们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题目,要求孩子们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写作技巧来完成作文。
同时,可以给予孩子们写作指导和修改意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听力训练通过听课文朗读和听录音等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听力题目,要求孩子们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听力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注意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训练,避免给他们过大的压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一、知识概要1. 名词解释1.1 计算机网络:指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两台或多台计算机,使它们能够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的系统。
1.2 网络拓扑:指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及其设备之间的物理连通方式。
1.3 OSI 模型: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七层协议体系,用于规定计算机网络中各层之间的关系和通信规范。
1.4 TCP/IP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
2. 基本原理2.1 计算机网络需具备的三要素:信息源、通信介质、信息终端。
2.2 通信方式: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2.3 常用的物理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2.4 网络拓扑结构: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等。
2.5 OSI 模型中的七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 重点概念3.1 子网掩码:是为了将一个IP 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而设置的掩码,用于指示 IP 地址中哪些位是网络地址,哪些位是主机地址。
3.2 网关:是一种网络通信设备,可将数据包从一个协议转换为另一个协议。
3.3 IP 地址:全称叫互联网协议地址,是指给互联网上的主机分配的一个地址,以便于主机之间进行通信。
二、教学重点1. 网络概述1.1 概念:计算机网络,网络拓扑,通信方式等。
1.2 学习重点: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2. OSI 模型2.1 概念:OSI 模型七层协议。
2.2 学习重点:理解 OSI 模型,了解各层协议的作用及其关系。
3. TCP/IP 协议3.1 概念: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2 学习重点:了解 TCP/IP 协议,掌握其基本运作流程。
4. 网络拓扑结构4.1 概念: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等。
4.2 学习重点:了解各种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
5. IP 地址5.1 概念:互联网协议地址。
5.2 学习重点:掌握 IP 地址的分配方式及其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