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16.82 MB
- 文档页数:119
⼀、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
就内环境稳定⽽⾔,每天排尿量不应⼩于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少于100ml称为⽆尿。
2.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对⽔的调节依赖于抗利尿激素,⽽调节⾎Na+,⾎K+的⽔平则受醛固酮的影响。
3.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的⽣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羟化的维⽣素D3和前列腺素、激肽、⾎管舒张素等,⽽抗利尿激素不在肾脏产⽣。
记忆⽅法: ①肾素即肾脏的激素,必然在肾脏产⽣; ②由于肾脏是调节体液平衡最重要的器官,因此,⾎液容量主要由肾脏调控,那么,占⾎液近⼀半容积的红细胞数量也应由肾脏控制,所以调节红细胞数量最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成素也该在肾脏内产⽣; ③前列腺素、激肽等为局部体液因⼦,全⾝⼤多数组织都必然合成供"⾃⾝"利⽤,因此,肾脏内也需要产⽣这类局部活性物质; ④肾脏的作⽤是形成尿液即"利尿"作⽤,因此,对抗"利尿"的抗利尿激素绝不可能在肾脏产⽣,只能在脑内产⽣,因为只有脑具有"抗利尿"的思维。
⼆、肾脏⾎液循环特征 1.肾脏⾎液供应的特点: (1)两侧肾⾎流量⼗分丰富,占⼼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质,5%~6%分布在外髓,不⾜1%分布在内髓,这与肾⼩球(主要分布在⽪质)滤过⾎液的机能相适应。
(2)肾脏⾎液经两次⽑细⾎管分⽀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球⽑细⾎管是滤过⾎液的重要结构,⽽球后⽑细⾎管内⾎压较低,有利于肾⼩管的重吸收作⽤。
2.肾脏⾎流的调节 (1)⾃⾝调节:动脉⾎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流量维持不变。
(2)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机能状况发⽣变化时,肾脏⾎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流量与全⾝⾎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第一节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特点肾脏功能:(一)泌尿: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器官排泄物───────────────────────肾脏水、尿素、肌酐、盐类、药物、毒物、色素等肺脏 CO 2、水、挥发性药物等皮肤及汗腺水、盐类、少量尿素等消化道钙、镁、铁、磷等无机盐,胆色素,毒物等唾液腺重金属、狂犬病毒等肾脏的结构特点(一)肾单位和集合管肾单位是肾脏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肾脏不能再生新的肾单位,随着肾衰、疾病或老化,肾单位的数目越来越少。
40岁后,功能肾单位的数目通常每10年减少10%,这样到了80岁,与40岁时相比,肾单位的数目减少40%,但并不是对生命构成威胁。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比较两类肾单位的不同点比较项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肾单位数量多(约占85%~90%)少(约占10%~15%)肾小球分布皮质外 1/3~2/3 皮质内1/3肾小球体积小大血管口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为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肾小管周围分两支,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肾小管周围,另一支是U形直小血管髓襻长度短(到或不到外髓)长(达内髓)近球小体有无含肾素颗粒多几乎不含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分布于入球小动脉主要分布于出球小动脉血流量多(>90%)少(<10%)功能特点主要与尿生成和肾素分泌有关主要与尿的浓缩、稀释有关(三)球旁器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间质细胞和致密斑三种特殊细胞群组成。
球旁细胞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素分泌;致密斑可感受小管液流量及其中氯化钠含量的变化。
1、排泄:机体将代谢废物、多余物质、有害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排泄的途径:①由呼吸器官(肺)排出:二氧化碳和水;②由消化道(大肠)排出:胆色素和经肠粘膜排出的一些无机盐;③由皮肤排出:一部分水、氯化钠及少量尿素等;④由肾脏排出:肾脏排出的排泄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因而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3、肾脏的主要功能:①产生生物活性物质②生成尿液4、泌尿功能:①排出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5、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①、血流量大;②、分布不均匀;③、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a、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压力高,有利于滤过。
b、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渗压高,利于重吸收。
6、尿的化学组成:尿液中95%-97%是水,3%-5%是溶质,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物,在电解质中以Na+、K+、Cl-含量最多。
非蛋白含氮物中以尿素为主,还有肌酐、马尿酸、尿胆素等。
7、尿的理化性质:(1)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比重1.015-1.025,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PH 值5.0-7.0,最大变动范围4.5-8.0。
尿液的颜色、比重、渗透压、PH 值受尿量多少及食物性质的影响。
(2)正常人每昼夜排出的尿量约1000—2000ml,平均约1500 ml;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称为多尿;每昼夜尿量持续在100—500ml范围内称为少尿;每昼夜尿量不到100ml称为无尿。
(3)尿量太多或太少,均给机体带来不良后果。
8、尿生成的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①肾小球的滤过;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9、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意义: 排钾保钠。
10、肾糖阈的意义: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开始出现糖11、葡萄糖吸收极限量的意义:尿葡萄糖排出随血糖浓度升高而平行增加12、肾小球滤过率的意义:使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减而出现大幅波动13、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①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V1受体);②抗利尿激素也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I的主动重吸收;③增加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压,有利于尿的浓缩;④大量的抗利尿激素能导致血管收缩(V1受体),血压升高,故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AVP)。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一、名词解释1.肾小球滤过率2.无尿3.肾小球的滤过4.渗透性利尿5.高渗尿6.水利尿7.滤过分数8.糖尿9.肾糖阈10.肾血浆流量答案: 1.两肾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2.每昼夜尿量少于100ml。
3.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4.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过高,小管液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管对小管液中水分重吸收减少,使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5.终尿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称高渗尿。
6.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
7.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即滤过分数。
8.当小管液流经近球小管时,如果其中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则终尿中将含有葡萄糖,这种现象称糖尿。
9.终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0.单位时间内流过两侧肾的血浆总量即肾血浆流量。
二、填空题1.肾小管由______、______ 和______ 三部分组成。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______ ,有利于______ 。
3.肾的主要功能是______ 。
此外,肾还具有______ 功能。
4.临床上给患者静脉注入甘露醇,患者的尿量将______,其主要机制为______。
5.排尿反射启动后,盆神经兴奋导致膀胱逼尿肌______,膀胱内括约肌_____。
6.在排尿反射过程中,进入后尿道的尿液刺激______,冲动沿阴部神经传至______ ,进一步加强其兴奋,这是一个______反馈过程。
7.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胶体渗透压______ ,当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数值______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囊内压的差值时,滤过则停止。
8.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______ 。
9.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______ 关系。
10.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_ ,尿量______ 。
11.动脉血压在______ 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自身调节可以保持肾血流量相对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