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发展富硒农业产业对策与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411.29 KB
- 文档页数:2
梅州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中国的茶叶之乡和侨乡,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梅州市已经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梅州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梅州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因此梅州市政府将支持并引导农民发展茶叶、果蔬、禽类、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
政府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设备,加强农村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
梅州市政府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乡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推广农村旅游农村旅游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行业,也是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梅州市政府将积极推广农村旅游,打造精品农家院、特色民宿,在丰富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
四、加强人才引进梅州是中国茶叶之乡,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产业资源。
政府将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相关专业人才进入梅州市发展,为梅州的茶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
五、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政府将支持和鼓励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提供资金、稳定的就业岗位、创业培训等各种扶持政策,帮助农村青年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梅州市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采取了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旅游等多方面。
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梅州市的农村经济将逐步得到改善,农民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梅州市政府将以精准扶贫为主线,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
政府将加大资金投入,推广农村电商和扶贫车间,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同时还将加强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七、加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乡村治理。
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推行村民自治、依法治村,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对乡村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让农村成为更加安全、和谐、美丽的社区。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及建议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风情风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为资源条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教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农业、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生态旅游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互动机制,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1]。
生态旅游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如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等。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产业,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
梅州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容量有限,且受交通条件制约,缺乏大江大河,这些现实状况决定着梅州不适合搞大工业化,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梅州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响世界客都品牌,为推进梅州振兴发展做出贡献。
梅州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起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二是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加工、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引进资金与人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四是有利于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1.1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北部,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文化保护区,拥有11个国家级荣誉、61处物质文化遗产、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个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对策摘要介绍了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和方向、主要目标和任务,结合梅州市情,提出了该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为该市农业发展提高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思路;对策;广东梅州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8-02为加强梅州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农业技术合作,发挥农业种植养殖专业户作为现代农业发展重要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梅州市农机经济发展,集思广益,对如何进一步探索梅州市农业产业化新路子的举措进行认真的讨论研究,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提高梅州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小康社会。
1 梅州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梅州市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农业强省排头兵”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重点,耕山致富,优化组合资金、科技、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水利、交通、信息等社会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做好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化建设、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经科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梅州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2 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主要目标:到2015年,梅州市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信息和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农产品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和加工转换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的收入逐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工 作 研 究2020年第36期新农民我国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陈 波1,唐德剑2(1.陕西省安康市农业科技信息宣传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2.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陕西 安康 725000)摘要:富硒产业由于顺应营养健康需求近年来发展迅猛,开发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
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发现天然富硒土壤,陕西、湖北、广西和江西等地已将开发富硒农产品作为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青海平安、重庆江津、宁夏吴忠等地也在大做富硒文章,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富硒产业;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硒蛋白 K、硒蛋白 W 等多达 25 种硒蛋白的重要组分和活性中心,与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抗氧化、激素调节、矿质元素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
在学术界,硒有“生命的火种”“ 抗癌之王”“ 心脏守护神”“ 天然解毒剂”等诸多美誉。
富硒产业由于顺应营养健康需求近年来发展迅猛,开发硒资源、发展硒产业的热潮正在国内兴起。
陕西安康、湖北恩施作为业界公认的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天然富硒区,硒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规模最为典型。
1 我国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1 政策引导不足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政府重视、政策引导作用举足轻重。
目前国内富硒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富硒地区地方政府进行政策推动,许多省市是靠企业在推动。
目前国家层面仅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2019年“功能农业”写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但缺乏相关配套方案和支持政策。
1.2 基础研究薄弱硒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地质、化学、农业、食品、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协作。
目前国家层面仅农业部2013年启动了《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梅州农作物品种现状及措施对策作者:侯郁辉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9年第02期摘要:梅州是广东省农业大市,也是国内热区作物大本营,农业产业成为当地重要产业,农业发展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通过剖析其农作物品种结构和现状、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促进其农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通过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梅州;农作物;品种结构;对策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汇处,辖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农业生产的光、温、水、气、土壤等先决条件优良,全市耕地面积16.67万hm2,山地120万hm2,适宜发展粮果茶等农业生产。
种植大宗作物主要有梅州抽、脐橙、茶叶、水稻、蔬菜等,据统计,2017年水稻播种面积17.4万hm2,水果面积9.03万hm2,其中:梅州抽4万hm2,脐橙面积0.33万hm2;蔬菜种植面积约7.96万hm2;茶叶种植面积1.31万hm2,花生面积1.52万hm2,玉米面积1万hm2。
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国内热区作物大本营,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六大分会场之一。
1 品种应用现状良种是农业优质、高产的基础,是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
梅州市将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益品种作为种子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差距。
1.1 水稻方面据了解,梅州水稻品种更新换代步伐较快,一般品种生产上使用年限约3-5年,甚至有些品种1-2年就退出市场。
近几年来,群众对米质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与产量持平,甚至超过对产量的要求。
为此,梅州通过采取诸多措施,推动优质新品种替代老旧品种,杂交水稻品种陆续推广了天优系列、五优系列、深优系列、恒丰优系列、深两优系列、广8优系列、裕优系列、野香优系列,品种优质率不断上升;2013年水稻优质率68%上升到2017年的80%。
常规稻品种主要种植象牙香占和美香占2号目前广东省水稻品种中米质最佳的品种,取代其它常规稻品种。
1.2 水果方面梅州是国内最大的抽类主产区,近几年来,梅州结合市场需要,大力推动适销对路抽类品种的推广应用,突出表现在蜜抽品种更换。
梅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措施作者:富成玉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4期摘要:结合实际,针对梅州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梅州市;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应对措施1 制约因素1.1 发展机制不相适应农业产权制度改革较滞后,改革后的成效不明显,农业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不具备城乡对接条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制约了农业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1.2 产业体系建设不健全受保守观念和资金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家庭式经营模式比较明显;农业商品加工带头单位的量很大,可是生产方式落后,没法带领大家一起,生产线小,种类不多;普通的简单加工比较多,高水平、高效益的复杂加工不多;普通的商品多,名牌商品较少。
1.3 服务体系不完善底层农业技术推动机构单一,农业技术的发展不能做到全面,无法建设主动高效的技术农业生产体系。
农业带头代为、务农人员职业配合规划推动效果不明显,使得许多务农人员的生产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没有播种、培育以及收割整体的服务,务农人员抵抗市场危机的实力不够。
1.4 物质装备条件差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民因为资金原因拒绝接受农业科学技术产品,没有完善渠系配套等农田设施,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部分农业从源头就出现污染,存在的隐患较多;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1.5 自主发展能力弱务农人员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少体制化的经历过现代化的农业职业培训,使得务农人员认识领先科学技术的意识淡薄,许多务农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创业想法缺失,年轻农业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压力增加,农业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更愿意往大中城市发展,导致部分地方有田无人耕,农忙季节找不到人的窘境,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 应对措施建议2.1 深化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革2.1.1 加强农业地产以及屋舍产权体系的整改,成立责任划分清晰、归属明朗、运转流畅的农业产权体制,改善并推动农业生产力,改善贸易中的安排资源的制度,慢慢减少城市和农业二元体系的矛盾,重点推进农业资本的个体化,加大全新工业体系、农业产业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寻找解决“三农”困难的合理办法。
如何发展富硒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营养保健意见的日益增强,不仅想吃的安全,还想吃的健康,富硒农产品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消费需求。
因此,大力发展富硒农业前景广阔。
什么是富硒农业
富硒农业是指利用富硒地区土壤硒资源,或在非富硒地区采用富硒技术如根部富硒技术和叶面富硒技术,通过生物转化来发展富硒种植业,生产富硒农产品;或采用富硒饲料来发展养殖业,生产富硒动物产品。
为什么要发展富硒农业
1、我国严重缺硒的形势要求发展富硒农业。
我国72%以上地区缺硒,30%左右的地区土壤严重缺硒,主要粮食产区几乎都缺硒,有8-10亿人处于缺硒状态,有一条自东南向西北的严重缺硒带。
由于土壤缺硒,导致作物及养殖产品缺硒,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形成一个缺硒的食物链。
2、化肥农药滥用要求发展富硒农业。
3、人们对健康功能农产品的需求,要求发展富硒农业。
如何发展富硒农业
1、利用天然富硒土壤发展富硒农业。
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壤的硒含量范围为0.01-2.0 mg/kg,一般土壤含量为0.4 mg/kg以下,超过0.4 mg/kg即定义为富硒土壤。
在富硒土壤中硒通过化学生物作用被作物转化吸收,而达到富硒的目的。
但缺点是受环境影响大,含量不可控。
2.通过富硒技术发展富硒农业。
如叶面肥、土壤肥等。
《梅州市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引言•梅县区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路径•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梅州市梅县区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县,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悠久的农业历史。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梅县区的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梅县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梅县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以推动梅县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2) 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 推动梅县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4) 实证案例分析。
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研究目的和方法;3) 研究内容和框架;4) 研究结论和建议;5)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内容与框架02梅县区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农业产值及占比梅县区农业总产值不断增长,但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1.3%下降到2019年的8.7%。
农业结构梅县区农业主要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逐渐兴起。
农业生产效率梅县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
基础设施薄弱梅县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目 录第一章 规划的背景、依据与范围 (1)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4)3、本轮规划的背景与依据 (7)4、规划范围与期限 (7)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战略目标 (8)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8)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3、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10)4、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措施 (1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报告【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第三章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 (15)1、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现状与评价 (15)2、梅州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思路与目标 (17)3、梅州市优势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 (19)4、实施保障措施 (22)第四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5)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评价 (25)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思路与目标 (27)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布局 (28)4、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项目规划 (33)5、实施保障措施 (38)第五章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 (41)1、梅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现状与评价 (41)2、梅州市农产品流通规划思路与目标 (43)3、梅州市农产品市场流通空间布局、市场体系与重点项目规划··454、实施保障措施 (47)第六章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规划 (50)1、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与评价 (50)2、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53)3、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重点项目规划 (55)4、主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规划 (61)5、实施保障措施 (71)第七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 (75)1、梅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与评价 (75)2、规划思路 (78)3、规划目标 (79)4、实施保障措施 (81)规划图件 (85)1、食品工业基地分布图 (85)2、产业化种植基地发展规划布局图 (86)3、龙头企业规划分布图 (87)4、农产品市场流通重点项目规划图 (88)第一章规划的背景、依据与范围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工作研处2021年第3期C®川恋业科415KHUMI AERKUUnjMl.SCIENCE AND T KHN0W6Y 梅州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古子怀1,魏伟谦1,刘瑜娟2,巫志坚",余冬玲1(1.广东省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广东梅州514071;2.T东省兴宁市兴田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中心,广东兴宁514500)摘要:梅州市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专业镇(村),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梅州市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做法、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产业的思胳和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梅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现状;对策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要实现“五大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点。
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核心是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种或几种市场潜力大、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通过产品开发,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推动产业的发展,脱贫一方百姓。
梅州市围绕本地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特色专业镇(村),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全面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状梅州市从1990年开始,坚持“选准一个优势资源、推广一套先进技术、建设一片基地、开发一个主导产业、创立一个品牌、培育一个支柱产业、占领一方市场、致富一方百姓”,大力发展“一乡一品”,形成了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客都米等一批影响较大的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