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钢结构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在钢结构工程制作、螺栓连接、拼装以及吊装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会对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质量通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1.1 结构件制孔不准确的问题通常是由于孔距位移、孔径尺寸或孔内毛刺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构件制孔必须按照施工图标定孔位,并标注孔中心线。
孔的间距应严格遵守规定,冲孔时必须装好冲模,确保孔距和孔的质量。
孔径的允许偏差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同时必须保证制孔孔径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应小于等于12.5μm。
制孔完毕后应彻底清除孔边毛刺,并不得损伤母材。
扩孔后孔径不得大于设计孔径的2.0mm。
1.2 起拱不准确通常是由于拱度计算不准或者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起拱构件在运输和吊装时未采取加固措施导致变形。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放样、下料时应明确拱度值,并在下料尺寸中放出所需的起拱量。
按设计要求的拱度值,采用正确的加工工艺和拼装方法,严格控制累计偏差值。
必须对起拱构件采取预防变形的保护加固措施,严防构件在翻转、运输和吊装时产生变形。
3.1拼装缝隙不严密产生原因:构件尺寸偏差过大;拼装工艺不合理。
预控措施:构件尺寸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工,检查尺寸偏差不得超过规定范围。
拼装前应进行试装,确保尺寸和拼装缝隙满足要求。
拼装时应按规定的工艺进行,采用合适的夹具和定位工具,保证拼装缝隙严密。
3.2吊装过程中构件变形产生原因:吊装方式不合理;吊装工艺不规范。
预控措施:吊装前应制定详细的吊装方案,确保吊装方式合理。
吊装时应采用适当的吊装工具,保证构件受力均匀。
吊装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吊点高度和吊点间距,避免构件变形。
对于重要构件,应进行预应力处理,防止变形。
3.3焊缝质量不合格产生原因:焊接工艺不规范;焊接材料质量不合格。
预控措施:焊接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和焊工资格认证。
焊接过程中应按规定的工艺进行,控制焊接参数,保证焊缝质量。
焊接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严格把关材料质量。
一、钢结构制作质量未达到要求及整改措施1、在切割、下料时,翼缘板尺寸宽窄不一,造成H型钢与牛腿的尺寸不一致,与牛腿联系的钢梁上下翼缘板错位约一个板厚;切割边缘有较深的切痕,板边有明显的凹陷,或有较深的锯齿印,切割粗糙度超标,拼板边缘切割不垂直度,拼接错边等超标。
2、在组装时,焊接H钢无组装胎架,造成H型钢高度尺寸有偏差,腹板偏中心;翼腹校对接后,焊缝未矫平,有明显凹凸;轻钢腹板不平整,组装前未矫正。
3、在焊接方面,轻钢焊接H型钢翼板开料后再拼接,焊缝未安装引熄弧板,造成焊缝不饱满,边缘有凹坑未熔合等,与母材不齐平;柱脚、牛腿的焊脚尺寸小于设计图纸的规定,角焊缝塌边现象严重,收弧处普遍低于母材,气孔较多;使用CO2焊的焊缝成形差,宽窄不一致,高低不一致,忽大忽小:手工焊焊缝不直,宽窄不一;咬边现象严重;焊渣飞溅未清除干净。
4、在钻孔方面,事前未很好会审图纸,在该开单排孔的地方,开了双排孔,结果未补孔就留存在构件上。
如柱与牛腿连接处的H型钢为双排孔,而大梁与次梁相同规格的H型钢为单排孔,但开孔时都开丁双排孔,安装后影响了强度和外观质量。
5、总装过程中,钢柱牛腿与H型钢梁连接处上下错位,左右错位,未控制好尺寸。
6、除锈与油漆方面:除锈马虎,未达到等级要求,油漆不久就出现返锈、剥落;漆膜厚度不均匀,阳面厚度普遍超厚,可达250um,但阴面往往在90um左右(室内漆膜厚度规定为125um);油漆前杂质未清除干净,污物多,高低不平,流挂现象较普遍。
7、在构件运输和堆放过程中,无搁置件垫平堆放,而是随意卸车,杂乱堆放,甚至让构件埋入泥堆水沟中,造成构件变形、碰伤和污染。
8、构件出厂时,钢柱、钢梁的中心线标记未标示,相当普遍,给安装施工矫正检测带来困难。
9、翼腹板拼接长度不符合要求。
如翼板拼接长度不应小于翼板宽度的2倍,翼缘板与腹板拼装焊缝应错开200mm以上,腹板拼接长度不小于600mm。
但实际往往未达到上述要求。
钢结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随着现代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建筑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原因,钢结构质量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以帮助消除或减少钢结构质量问题。
首先,一些常见的钢结构质量通病包括:1.焊接缺陷:钢结构的连接通常通过焊接来实现,焊接缺陷可能会导致连接点强度不足,甚至发生开裂、脱离等问题。
2.材料缺陷:钢板、钢管等材料可能存在缺陷,如裂纹、夹层、气孔等,这些缺陷可能会降低钢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3.腐蚀: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钢结构常常暴露在潮湿、有腐蚀性的环境中,长期暴露容易导致钢结构的腐蚀问题。
4.不合理设计:一些钢结构存在不合理的设计,如受力不均匀、局部刚度不足等问题,导致钢结构整体承载能力下降。
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1.加强质量监控:建设单位应加强对钢结构的施工质量监控,包括材料的检验、焊接工艺的合格认证、焊缝的非破坏性检测等,确保钢结构施工过程的质量。
2.加强材料检验:在采购钢材时,应对每批次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方面,确保采购到优质的钢材。
3.防腐措施:在钢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如涂层、喷涂、防腐处理等,以延长钢结构的使用寿命。
4.合理设计:在钢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环境要求,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并负责任地进行结构性能验证。
5.加强施工管理:施工单位应加强对钢结构施工过程的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的稳定性。
总之,钢结构质量问题的防治需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只有在每个环节严格控制,从设计、材料采购到施工、验收等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钢结构质量问题的发生,确保钢结构的安全可靠。
钢构造质量通病及其预防举措1、除去质量通病举措产生质量通病的原由虽多,波及面虽广,但究其主要原由是参加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少质量意识,不讲“仔细”二字。
只需真实在思想上重视质量,坚固建立“质量第一”的观点,仔细恪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仔细贯彻质量责任制,仔细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推行层层把关,仔细总结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纳有效的预防举措,要解决质量通病是完整可能。
详细举措以下:(1)制定除去质量通病的规划,经过剖析通病,列出本工程哪些通病最广泛,且危害性比较大:综合剖析这些通病产生的原由;采纳举措进行监察和预防。
(2)经过图纸会审,方案优化,除去由设计不妥出现的工程质量通病,属于设计方面的原由,经过改良设计来治理。
(3)提升施工人员素质,改良操作方法和施工工艺,仔细按规范、规程及设计要求组织施工,对易产生质量通病部位及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
(4)对一些治理难度大及因为采纳“三新”技术出现的新通病,组织科研力量进行 QC活动攻关。
2、常有质量通病及防治2.1 氧化渣通病描绘:对已下料达成后的零零件没有实时将氧化渣除去洁净就进行校平,以致板材缺点。
纠正预防举措:下料达成的零零件一定实时将氧化渣除去洁净,特别是需校平的板材。
2.2 缺棱通病描绘:钢材切割面有大于1mm的缺棱。
纠正预防举措:对超标的缺棱,应依据不一样母材的材质正确领用焊条进行补焊,补焊后打磨平直。
2.3 螺栓孔(剪板)毛刺通病描绘:螺栓孔表面粗糟,不圆滑,有毛刺;板材剪切面有毛刺。
纠正预防举措:对表面粗糟,不圆滑,有毛刺的螺栓孔(剪板)用砂轮进行打磨平整。
2.4 焊瘤通病描绘:融化金属流淌到焊缝以外在未融化的母材上形成金属瘤。
纠正预防举措:合理选择与调整适合的焊接电流、电压,改变运条方式和正确的电弧长度。
2.5 电弧擦伤通病描绘:焊条或焊把与焊接工件接触惹起电弧以致工件表面受损。
纠正预防举措:焊接人员应该常常检查焊接电缆及接地线的绝缘情况;装设接地线要坚固、靠谱;不得在焊道之外的工件上任意引弧;临时不焊时,应将焊钳放在木板上或适合挂起。
钢结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钢结构作为重要的建筑结构材料之一,具有结构轻、强度高、可塑性好、施工周期短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工程中。
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给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带来隐患。
因此,对钢结构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和分析,旨在提高钢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钢材锈蚀钢材锈蚀是指钢材表面出现的氧化锈层,长期累积下来,不仅影响结构美观度,还会导致钢材的强度降低,缩短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预防措施:要对钢材进行防腐处理。
通常采用热浸镀锌、喷涂防腐漆、阴极保护等方法,以提高钢材的抗腐蚀能力。
在安装过程中,应避免钢材与水泥、石膏等物质接触,避免受潮或出现二次污染。
焊接质量差钢结构常常需要进行焊接,当焊接质量不好时,容易出现瑕疵,导致焊接失效,降低整体结构强度,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预防措施:保证施焊师傅的技能水平,加强对施焊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采用可靠的焊接工艺参数,确保焊缝质量,防止出现焊缝气孔、裂纹等问题。
同时,在进行钢结构的设计和计算时,应该充分考虑结构变形和应力集中等问题,避免因施焊质量差导致结构失效。
螺栓连接缺陷螺栓连接是钢结构中常见的连接方式之一,当螺栓连接存在缺陷时,容易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引发安全隐患。
预防措施:在设计和制造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螺栓,严格控制螺栓的质量检验过程,确保螺栓的强度、拉力、抗腐蚀性能等质量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在实际使用中,要定期检查螺栓的紧固力、防松措施、加强对局部应力的考虑等,避免因断裂、错位等问题造成结构失稳。
疲劳破坏问题钢结构长期受力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容易导致结构的疲劳破坏,危及使用安全。
预防措施:钢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应该考虑到疲劳破坏问题,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材料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合适的材料;施工和维护过程要注意防止外部损伤、冲击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确保结构不受过度振动等压力;定期对受疲劳影响的部位进行检查和维护,加强对结构重要部位的监控和管理。
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第一章钢结构工程1、钢结构加工制造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经发现,对所裂部位全部清理重焊。
18 焊缝产生未焊透。
坡口角度或间隙放大;钝边放小;焊接电流要适当;焊接电流要适当。
检查超声波探伤报告结果。
19 焊缝产生焊接变形。
设计时预先考虑到接头的膨胀、收缩;适当加快焊接速度;使用小电流;正确安排焊接顺序;使用夹具等充分约束。
但须注意防止裂纹产生,可采用反变形法。
20 焊缝产生飞溅。
1、使用合适电流;2、尽是防止磁偏吹;3、改用直流反接法;4、焊前焊条烘干;5、采用短弧焊。
21 喷砂或抛丸时,构件表面有1、抛丸机行走小车速度要保证抛丸或喷砂质量;2、调整好抛头角度;3、保证夜间照明;4、随时做好质量自检,确保达到设计标准要求。
22 涂装前构件表面有油污。
1、防止吊车和其机械设备漏油;2、构件上有没法及时清理,监理抽查检查。
3 1 2、湿度超过规范要求停止涂装;3、清除干净附着不牢的残留的氧化铁皮。
32 漆膜表面不光滑。
1、涂装前处理好构件基层,尤其是清除残留在表面的砂粒灰尘;2、保证油漆合适粘度;3、均匀涂刷。
33 漆膜出现色差。
1、检查每批油漆的颜色;2、面漆涂装均匀;3、大风时停止喷涂;4、对已涂面漆的构件采取遮护措施。
34 漆膜表面受污染。
1、清除、隔绝现场周围污染源;2、大风天涂装采取措施或停止施工;3、涂装好的构件在放得沾染泥污。
35 漆膜破损。
1、涂装后待漆腊干后方可翻转、吊运、摆放;2、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3、加强成品保护。
36 有的标识不规范和不清晰。
1、统一部位,统一标识大小、形式;2、在明显的位置喷涂标识做到清晰醒目,标识数量宜多不宜少。
37 漆膜烧坏后基层未清净即补涂。
1、烧坏漆膜后及时补涂油漆;2、在补涂前用小铲、钢丝刷将烧坏漆膜清理干净,露出金属光泽;2、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第二章机械设备安装工程1、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工艺钢结构安装(与设备有关的结构架、座、平台、栏杆等)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3、液压管道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第三章管道安装工程1、管道焊接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管道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3、管道涂装与保温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管道防腐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钢结构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构件表面污染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构件表面容易被污染,这可能是由于灰尘、油污、油漆等物质的残留,影响了构件的外观和质量。
防治措施: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使用保护膜、遮盖物等,以防止构件表面被污染。
同时,在构件安装前,应该进行仔细的清理和检查,确保构件表面的干净和整洁。
二、构件尺寸偏差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加工、安装等环节的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构件的尺寸出现偏差,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稳定性。
防治措施: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并采用先进的加工和安装技术,确保构件的尺寸和精度符合要求。
同时,在构件安装前,应该进行仔细的检查和校正,确保构件的准确性和精度。
三、连接质量问题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连接件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通病。
这主要是由于连接件的数量、质量和连接方式存在问题,导致了连接不牢固或者连接件脱落等问题。
防治措施: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连接件的数量和品质,并按照设计要求采用正确的连接方式。
同时,在连接完成后,应该进行仔细的检查和验收,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准确性。
四、防腐处理不当钢结构工程的防腐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防腐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腐蚀和生锈等问题,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质量。
防治措施:在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对钢结构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应该选择优质的防腐涂料和工艺,并确保涂层的厚度和均匀性符合要求。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防腐问题。
五、安装不当钢结构工程的安装是一个关键环节。
如果安装不当,就会导致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断裂等问题,影响其使用安全和质量。
防治措施:在钢结构安装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采用先进的安装技术和设备,确保安装精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在安装完成后,应该进行仔细的检查和验收,确保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钢结构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文章主要对钢结构工程在制作、螺栓连接、拼装以及吊装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通病及其产生的原因详细进行介绍,并对质量通病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in detail some common quality defects and their causes in the production of steel, bolt connection, assembly, and hoisting, and it proposes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aiming at quality defects.
关键词:钢结构制作;螺栓连接;拼装与吊装;质量通病;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Key words: steel production;bolt connection;assembly and erection;quality common problems;causes; preventive measures
1钢结构工程制作过程中质量通病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1 结构件制孔不准确产生原因:孔距位移、孔径尺寸、孔内有毛刺。
预控措施:构件制孔应按施工图标定孔位,标注孔中心线,孔的间距应严格遵守规定。
冲孔必须装好冲模,确保孔距及孔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孔径的允许偏差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同时必须保证制孔孔径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应小于等于1
2.5μm。
孔壁内严禁有毛刺。
制孔完毕后应彻底清除孔边毛刺,并不得损伤母材。
扩孔后孔径不得大于设计孔径的2.0mm。
1.2 起拱不准确产生原因:拱度计算不准,不符合设计要求。
起拱构件在运输和吊装时未采取加固措施,导致变形。
预防措施:放样、下料时应明确拱度值,并在下料尺寸中放出所需的起拱量。
按设计要求的拱度值,采用正确的加工工艺和拼装方法,严格控制累计偏差值。
必须对起拱构件采取预防变形的保护加固措施。
严防构件在翻转,运输和吊装时产生变形。
1.3 放样、号料精度不准确产生原因:放样、下料未按规定的工艺进行。
预防措施:号料,必须与放样用同一钢尺或样杆,留出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
仔细检查零部件的平直程度、坡口、角度及间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放样应采用经检定和核对的钢尺,并应留出焊接收缩余量。
下料,应严格计算切割精度数值,操作要准确,验收要落实责任。
1.4 运输、堆放时产生变形产生原因:场地松软,未设置垫土;运输和吊装构件时未加固。
预控对策:存放场地应夯实坚固、防止场地受压后产生沉降。
构件堆垛下应设木枕,堆放要平稳。
重大构件尚应标明重量、重心位置及定位标记。
构件在运输和起吊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防止变形。
2钢结构工程中螺栓连接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2.1 扭矩不准产生原因:扭矩扳手未经校正;紧固工艺不合理。
预控措施:对扭矩扳手必须定期矫正,其偏差值不大于5%。
不重合的螺孔应用圆锉找正,或用冲子将孔位找正,确保孔壁对螺栓杆不产生摩插和挤压。
初拧要求不小于施工紧固力矩的25%,终拧时要求达到设计的紧固力矩数值。
紧固顺序为先中间,后边缘,先主要部位,后次要部位,先除拧,后终拧。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尾部卡头被拧断,表示终拧结束。
装配面应保持干净,不得在雨雪天安装高强度螺栓。
2.2 连接板拼状不严密产生原因:连接板翘曲变形接触面有杂物。
预控措施:连接钢板应平直,如有变形应及时矫正后,方可使用。
连接型钢或零件的平面坡度大于1:20时,应放置斜垫片支垫。
连接板间隙应按规定的允许间隙进行调整,拼装应严密。
2.3 丝口损伤产生原因:丝口严重锈蚀,螺纹间有浊污杂质。
预控措施:螺栓在安装前应经认真检查、清洗和除锈后,作好预配工作。
严禁强行将螺栓打入螺孔。
高强度螺栓应将配套的连接件(螺栓、螺母和垫圈)放入同一包装内,避免混用,损伤丝口。
2.4 装配面不洁净产生原因:构件表面有锈蚀、油污等杂物。
孔壁有焊瘤和毛刺。
预控措施:认真清除表面,确保表面干净。
螺栓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除锈处理。
配合面的处理应考虑施工安装顺序进行,防止重复处理;吊装前的处理必须干净。
螺栓装配面均应达到严密与紧固。
3钢结构的拼装与吊装工程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3.1 构件刚度差产生原因:构件本身有挠度,拼装未拉通线,支撑杆件本身尺寸不准。
预控措施:在地面拼装时,必须保证构件平整稳定,以防下挠。
如刚度不够,应采取加固措施,以增强构件的刚度。
拼装时必须拉通线,用电焊点固、焊牢。
严格控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和节间间距尺寸,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准确后再吊装。
严格控制各种支撑杆件尺寸的精度。
3.2 焊接变形产生原因:构件焊接后翘曲变形;焊缝布置不对称,焊接的电流、速度、方向及焊接时采用的装配卡具,对构件变形均有影响。
预控措施:为防止和抵消焊接变形,焊前装配时,将工件与焊接变形相反方向预留偏差。
控制焊接顺序防止变形。
采用夹具和专用胎具,将构件固定后再进行施焊。
构件变形翘曲必须进行矫正。
3.3 安装孔位移产生原因:螺栓孔制作超差,孔间的中心距偏移。
预控措施:螺孔制作的尺寸、位置必须准确。
部件拼装时严防误差积累,注意控制螺孔组之间的中心距。
结构构件每端至少应有两个安装孔。
3.4 起拱不准确酿成原因:拱度计算不准,不符合设计要求。
起拱构件在运输和吊装时未采取加固措施,导致变形。
预控措施:放样、下料时应明确拱度值,并在下料尺寸中放出所需的起拱量。
按设计要求的拱度值,采用正确的加工工艺和拼装方法,严格控制累计偏差
值。
必须对起拱构件采取预防变形的保护加固措施。
严防构件在翻转,运输和吊装时产生变形。
3.5 钢柱位移产生原因:柱底部预留孔与预埋螺栓位置错位、不对中。
预控措施:浇筑混凝土基础前,应用定型卡盘将预埋螺栓按设计位置卡住,以防浇灌混凝土时发生位移。
柱底钢板预留孔应放大样,确定孔位后采取二次灌浆。
3.6 钢柱底脚有空隙产生原因:基础标高不准,未按测量抄平和找平。
柱底板因焊接受热区产生变形。
预控措施:钢柱吊装前,应严格控制基础标高,测量要准确,并按基础测量值对基础表面仔细找平。
采用二次灌浆法,在柱脚底板开浇灌孔(兼作排气孔)。
利用钢垫板,将钢柱底部不平处垫平。
预先按设计标高安置好柱脚支座钢板,然后采取二次灌浆。
3.7 柱垂直偏差过大产生原因:受外力影响发生变形,热胀冷缩造成变形。
预控措施:钢柱应按计算的吊挂点吊装就位,必须采用二点以上的吊装方法;吊装时应进行临时固定,以防吊装变形。
柱就位后应及时增设临时支撑。
对日照偏差,应在固定前予以修正。
3.8 屋架、天窗架垂直偏差大产生原因:由制作、拼装过程、产生侧向弯曲。
预控措施:吊装就位前,应严格控制构件的几何尺寸;对变形超差应及时矫正后方可吊装。
严格控制安装工艺、精心施工、精心操作。
天窗架的垂直度控制,可采用经纬仪或用线锤对天窗架两支柱进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