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油田沉凝灰岩储层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8.26 KB
- 文档页数:4
沉积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意义评估研究引言:沉积岩储层是石油勘探中重要的目标之一。
通过对沉积岩储层特征的研究和勘探意义的评估,可以为油气勘探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储层类型、成因特征、勘探意义三个方面展开,对沉积岩储层进行研究。
储层类型:沉积岩储层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各个沉积盆地中,形成于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中。
根据沉积岩储层的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砂岩和页岩三种。
碳酸盐岩储层以石灰石和白云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质。
其特征是孔隙度高、渗透率较好,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在石油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埋藏破裂导致的断块型油气藏。
砂岩储层则以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要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适合储存石油和天然气。
砂岩储层在地质历史中受到多种构造过程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储层。
对砂岩储层的特征研究可以指导砂岩勘探目标的确定和开发。
页岩储层以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泥岩和粘土岩为主,孔隙度较低,但在页岩中有多孔隙和微孔隙存在。
由于页岩往往富含烃类物质,是重要的油气源岩。
对页岩储层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丰富的油气资源,并为页岩的水平井开发提供参考。
成因特征:沉积岩储层的形成与岩石的成因特征密切相关。
理解沉积岩的成因特征对于储层形成机理的解释和油气勘探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岩的成因类型包括物理成因和化学成因。
物理成因是指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受到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如河流冲刷、海浪侵蚀等。
化学成因则是指岩石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溶解、沉淀和胶结等。
储层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物质输入、物质沉积和物质改造。
物质输入是指物质从陆地或水体中输入沉积盆地的过程。
物质沉积是指物质在盆地中沉积和聚积的过程。
而物质改造则是指物质在储层形成过程中发生改变的过程,如压实、胶结和溶解等。
勘探意义评估:沉积岩储层的勘探意义评估对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储层的特征研究可以指导石油勘探的方向和方法选择。
首先,沉积岩储层的特征研究可以帮助确定储层的有效性。
信息化分析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摘要成岩作用的概念早在十九世纪就由国外学者提出。
近年来,人们试图找出一个成岩作用规律,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来预测有利次生孔隙发育带,以使更有效地寻找隐蔽油气藏。
因受各油气区的构造、沉积、岩性和后期经历的地质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难建立一个成岩作用模式。
因此各油气区的成岩特征也各不相同,本文就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的成岩特征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富;火山碎屑物质;储集层;成岩特征1 二连盆地沉积特征我国含油气盆地,尤其是小型山间盆地中的中生界储集层中,含有较多的火山碎屑物质,其成岩作用独具特点。
二连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以富含火山碎屑物质作为超级含油气盆地。
二连盆地实际上是一个盆地群,它是由许多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之上,以下白垩系巴彦花群生油、含油层系为主体沉积的一群中小规模的断陷型湖盆组合而成的。
二连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经历了三次成湖期,具有分割性强、凹陷多、湖盆小和发育时间段的特征。
受古地形的制约,其碎屑沉积物具有多物源、近物源、小水系、粗碎屑、成分杂的特性。
2 二连盆地巴彦花群的成岩特征二连盆地巴彦花群,因经历的构造运动活跃、沉积作用快速、火山活动频繁,加之地层时代老、埋藏浅、古地温高、地下水充分、岩石物质成分杂而不稳定,其成岩作用独具特色。
总的特点是成岩现象丰富,以压实作用、杂基充填作用、化学溶解作用为主,压溶作用和胶结、交代作用较弱、次生储集空间不是碳酸盐的早期胶结后再溶解的产物,而是硅酸盐的直接溶蚀、溶解所形成的。
2.1 机械压实作用影响储集物性明显沉积物有效埋藏后,由于受上覆沉积物和水体的静压,孔隙水不断排出。
为达到新的力平衡,颗粒发生重新排列,小颗粒充填于大颗粒之间,软组分物质挤入孔隙之中,使岩石逐渐变致密,孔隙度降低,渗透率变差。
从颗粒接触关系上看,机械压实作用由浅至深为点接触(腾二段)→点-线接触(腾一段上)→线接触(腾一段下和阿尔善组),呈逐渐加深的线性变化,物性逐渐变差。
试析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及相应的开发对策是保障油田资源有效开采的关键。
本文将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油藏地质特征1. 储集岩性质油藏地质特征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储集岩性质。
储集岩是指能够保存油气的岩石,其物理性质对于储集和运移油气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中-重质原油多储存在砂岩、碳酸盐岩等孔隙介质中,而轻质原油多储存在页岩、裂缝岩等储层中。
了解储集岩的孔隙结构、渗透性、孔隙度等特征对于评价储集岩的吸附、渗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储量数据非常重要。
2. 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构造特征是指地层的形成和变动过程所形成的构造形态、构造变动和构造作用。
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来说,地质构造特征的了解至关重要。
在构造上海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壮瓦盆地等油气富集区的构造特征,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区域的油气资源将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主要指地质层系的岩石特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对于油藏地质特征的研究来说,地层岩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地层岩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岩性分布、成因特征等,从而辅助油气勘探及储量评价等工作。
二、油藏开发对策1. 整体构造分析及油藏类型划分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通过整体构造分析和油藏类型划分,可以确定油藏所处的构造相、油气成藏条件等,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勘探开发目标。
对于裂缝型油藏,需要考虑裂缝的产状、分布规律以及井网的布井方案,以提高油气采收率。
2. 储层改造工程对于已经发现的含油气储层的改造工程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改造工程,可以通过酸化、压裂、注水等方式改变原有储层的物理性质,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
这是一种有效的开发对策,可以提高油田资源的开采效率。
3. 注水开发对于水驱型油藏,采取注水开发对策是非常关键的。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二连盆地低渗碎屑岩储层低伤害压裂技术研究应用【摘要】二连盆地储层渗透率一般在1×10-3u㎡,有的甚至只有0.1×10-3u ㎡。
孔隙度平均10%,岩心实验表明80%吼道在0.1um,粘土含量在10-20%,且主要以蒙脱石为主,粘土膨胀性大,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明显,80%探井需压裂改造来认识储层。
以往国内外研究表明针对该类储层低伤害的压裂技术成为该类储层改造的关键。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新型的综合低伤害压裂技术,具体表现在液体材料上的低伤害特征,压裂施工参数低伤害特征以及压后措施优化低伤害特征。
通过利用该技术压后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关键词】二连盆地低伤害变粘性液体低前置液1 探区储层特征描述华北油田二连探区储层主要以低渗透油藏特征为主,储层为滨浅湖水下沉积体,近物源、成熟度低。
储层物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岩性复杂如赛汉凹陷以砂砾岩、砂岩、混合为主,乌里雅斯太主要以砂砾岩为主,岩性孔隙度一般为5%-13%,平均孔隙度8%,渗透率多低于1×10-3μm2,最低小于0.1×10-3μm2,粘土含量在10-20%,且主要以蒙脱石为主,粘土膨胀性大,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明显,80%探井需压裂改造来认识储层。
因此,针对探井勘探而言,压裂改造的成功与否成为勘探工作的关键所在,而针对该类储层如何提高低伤害压裂特点成为压裂改造成功的关键,因此研究低伤害压裂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低伤害液体体系研究2.1 低浓度压裂液体系研究压裂液的性能在作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国内仍是以聚合物增粘剂为主的水基体系,其他压裂液体系如清洁压裂液、羧甲基压裂液体系及新型原油基压裂液等等也有一定的应用。
二连探区主要以水基压裂液为主,压裂液存在伤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压裂液残渣会堵塞岩石孔隙和裂缝,降低填砂裂缝支撑带的导流能力和油气层的渗透率。
实验表明瓜胶压裂液对岩心渗透率损害率为26.06%,压裂液对油层的污染均较为严重。
1.储层地质特征1.1 储层地质概况华北二连盆地是内蒙古一兴安岭西褶皱基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带沉积盆地。
盆地由五坳—隆组成, 赛汉塔拉凹陷是位于该盆地腾格尔坳陷中最西部的一个凹陷。
凹陷东西宽23km, 南北长108km,总面积2300km2。
二连地震勘探证实,该凹陷基本格局为东断西超, 凹内为三个带, 东部和西部洼糟带及中央隆起带。
基底地层中部为下古生界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 南北两侧为石炭一二叠系分布区。
盖层从老至新依次为侏罗系下统阿拉坦合力群、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群、百垩下统巴彦花群以及第三系、第四系。
该区块所钻井普遍钻遇地层为新生界地四系、第三系, 中生系百垩系下统塞汉塔拉组, 腾格尔组腾二段、腾一段, 阿尔善组。
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的含油层系集中在腾二段、腾一段以及阿尔善组。
二连区地层层序见表1-1。
表1-1 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地层简表地层古生界组段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赛汉塔拉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腾格尔组腾一段腾二段界系统阿尔善组表1-2 淀南- 鄚州地区淀地层界系统第四系更新统上第三系上新统中新统新生界下第三系渐新统1-2。
18X 井钻井揭示地层简表组地层代号厚度( m)平原组QP 194.5明化镇组Nm 1663.5馆陶组Ng 1970.6东营组Ed 2940.0E&(上)3178.5 沙河街组E&(下)3294.0Es2 3433.5冀中坳陷霸县凹陷鄚州构造带位于淀北洼槽以东、文安斜坡以西、任西洼槽以北地区。
区域地层西倾, 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反向断裂构造带, 是断裂潜山与第三系挤压构造复合迭置的断裂构造带。
在断裂潜山背景上, 第三系发育了一组轴向北西, 雁行式排列构造, 自西向东有七间房、鄚西、李庄、于庄等背斜构造。
这些构造被北东向断层切割, 形成诸多的断鼻、断块、端背斜圈闭, 该地区沙一下段为滨浅湖相沉积, 砂体发育。
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了大套深灰色泥岩和油页岩具备了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有利条件, 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同时也, 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油页岩资源浅析二连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系指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东起大兴安岭西坡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至集(宁)二(连)铁路线,北接中蒙边界,南抵阴山北麓,总体呈NEE~NE向的不规则长条带状,总长800Km,宽度200~400Km,平均宽度300Km。
一、油页岩赋存层位根据20世纪50~70年代地质勘查资料及该区域的1:20万区域调查报告和20世纪80~90年代华北石油物探、钻探资料,二连盆地油页岩及含油泥岩(暗色泥岩)初步确定赋存三个层位,即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和老第三系(E2)。
1、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金刚山组(J3)金刚山组系指发育于赤峰地区不整合中侏罗世土城子组及其更老地层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局部夹中酸性、酸性和碱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多层沉积岩,底部常有砾岩,含热河群动物化石,其上被九佛堂组平行不整合覆盖。
位于大兴安岭NNE向构造带和阴山EW向构造带复合部位,晚侏罗世断裂构造和火山活动频发,所形成的山间构造盆地呈NE~NNE向展布,长条形的断陷盆地多为地堑型构造,沉降幅度大,NW向及SE向的陆源区很容易向盆地中充填正常沉积碎屑岩,并伴有火山碎屑岩的沉积,在这样规模不大的条形盆地中,很难形成泥岩沼泽和覆水的湖相环境,因此大多数无煤层和油页岩的形成。
在较为宽广的盆地中,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和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可能形成覆水沼泽~浅湖的环境,由于环境多变,故形成了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油率低的灰褐色油页岩。
例如,多伦县牤牛泡子油页岩矿点形成三层灰色和灰褐色油页岩,总厚度14.50m,含油率3.95-6.23%,矿层间夹含砾砂岩和粗砂岩;桥头油页岩矿化点形成13层,总厚度10m,含油率只达2-3%,单层油页岩形不成可工业开发的矿床。
2、白垩系下统白彦花群中下组(K1b1+2)位于阴山以北的大兴安岭西侧,早白垩世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断陷,在大兴安岭东侧则形成了松辽盆地群,西侧则形成了海拉尔盆地群和二连盆地群等。
二连盆地“特殊岩性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成藏朱敏;郭睿博;崔永谦;肖阳;朱文忠;谢桐;焦素丽;卢永合【摘要】二连盆地在早白垩世阿尔善组腾一下亚段之间发育一套由云岩类、泥岩类、云质粉砂岩类、沉凝灰岩类、酸性喷出岩类及沸石岩类等组成的特殊岩性组合.从已钻遇井取芯资料和已开发油气藏研究入手,结果表明:“特殊岩性段”储集空间主要为孔-缝复合型,油气藏为受“特殊岩性段”分布控制的自生自储、无明显油水边界油气藏,是二连盆地新的油气藏类型.【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4(000)021【总页数】4页(P132-135)【关键词】二连盆地;特殊岩性段;储集空间;成藏【作者】朱敏;郭睿博;崔永谦;肖阳;朱文忠;谢桐;焦素丽;卢永合【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第三钻井公司长庆项目部,天津 30028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数据中心,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河北任丘 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二连盆地在油气勘探中,在阿南、额仁淖尔、巴音都兰等凹陷白垩系阿尔善组和腾一下亚段之间存在一套由云岩类、泥岩类、云质粉砂岩类、沉凝灰岩类、酸性喷出岩类及沸石岩类等组成的特殊岩性组合,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特殊岩性段”。
在额仁淖尔、阿南、巴音都兰等凹陷多口井揭示这套岩性组合具有活跃的油气显示,有的获得低产或工业油气流,研究其沉积储层和油气藏特征是二连盆地老区勘探获得新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沉积分布特征二连盆地作为白垩系断陷盆地,其经历三次成湖期:阿尔善组沉积早期、腾格尔组沉积早期和腾格尔组沉积后期[1],在阿尔善组沉积末期周围古地形在填平补齐的情况下,出现短暂的并有一定规模的沉积间断,主要表现为在盆地内凸起及围斜部位与上覆腾一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而盆地中心部位仍为整合关系,此时水域变小,盐度增加,在盆地中部沉积一套由云岩、泥岩、云质粉砂岩等组成的岩性组合。
二连油田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二连油田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背景:
二连油田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储层主要为低孔低渗的砂岩和灰岩。
由于储层特点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储层评价和开发面临很大挑战。
因此,研究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适用于二连油田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解释方法,提高储层评价的准确性和开发效率。
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
1. 收集二连油田低孔低渗储层的地质资料和测井数据;
2. 综合分析测井曲线的物理及地质意义,分析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特征;
3. 利用地震资料辅助确定储层界限,从中选取典型储层进行分析;
4. 探讨适用于该储层的测井解释方法,并与实际数据验证。
期望达到的结果:
本研究将得出适用于二连油田低孔低渗储层的测井解释方法,提高储层评价的准确性和开发效率。
同时,也将为类似储层地质条件下的储层评价提供参考。
预期研究时间:
本研究预计耗时6个月,具体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陆永宁,张富根,周忠亮. 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 测井技术,2011,35(3):237-240.
2. 董鹤,张志鹏,王立新. 低孔低渗砂岩储层归一化测井解释方法研究[J]. 测井技术,2017,41(6):820-825.
3. 王瑜,黄东艳,张旭辉. 刘家峡地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J]. 测井技术,2015,39(5):712-716.。
文章编号:1001-6112(2021)01-0064-1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1781/sysydz202101064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付小东1,张天付1,吴健平2,王小芳1,周进高1,江㊀涛2,李㊀彬2,李长新2(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㊀310023;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㊀062552)摘要: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一套与火山活动相关的 特殊岩性 致密储层,是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㊂基于岩石薄片观察和储层物性系统分析,结合扫描电镜㊁压汞㊁CT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分析,对该层段不同岩性致密储层特征和 甜点 发育主控因素进行综合研究㊂结果表明:腾一下亚段主要发育凝灰质岩㊁砂岩㊁白云岩和泥岩四大岩类,凝灰质岩和砂岩是致密油储层发育的有利岩性㊂储层中主要发育溶蚀孔㊁晶间微孔㊁残余粒间孔㊁泄水孔和微裂缝等5类储集空间,其中凝灰岩中以脱玻化晶间孔和溶蚀孔占主导,砂岩中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最有利㊂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3类4亚类,薄层凝灰岩和溶孔发育的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较好,沉凝灰岩与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㊂不同类型储层含油非均质性强,含油量受储层岩性㊁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控制㊂凝灰质岩致密储层 甜点 发育主要受火山碎屑沉积方式㊁脱玻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砂岩类储层 甜点 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㊁岩石结构和溶蚀作用共同控制㊂关键词:致密油储层;地质特征;主控因素;阿南凹陷;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Characteristicsandmaincontrollingfactorsoftightoilreservoirsin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FUXiaodong1,ZHANGTianfu1,WUJianping2,WANGXiaofang1,ZHOUJingao1,JIANGTao2,LIBing2,LIChangxin2(1.PetroChinaHangzhouResearchInstituteofGeology,Hangzhou,Zhejiang310023,China;2.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ofHuabeiOilfieldCompany,PetroChina,Renqiu,Hebei062552,China)Abstract:Asetof speciallithology tightreservoirsrelatedtovolcanicactivitydevelopedwidelyinthelowersubmemberofthe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K1bt1x)intheA nanSag,ErlianBasin,whichisthemaintargetfortightoilexploration.Basedonsectionobservation,physicalpropertyanalysis,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mercuryintrusionporosimetry,CTscanningand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thecharacteristicsandmaincontrollingfactorsof sweetspots oftightoilreservoirswithdifferentlithologiesintheK1bt1xwerestudied.Tuffaceousrocks,sandstones,dolomitesandmudstonesdevelopedintheK1bt1x,andtuffaceousrocksandsandstonesarethefavorablelithologiesforthedevelopmentoftightoilreservoirs.Thereservoirspaceconsistsofdissolvedpores,intercrystallinemicropores,residualintergranularpores,drainageporesandmicrofractures.Themainreservoirspaceoftuffincludesdevitrifiedintercrystallineporesanddissolutionpores,whereasthatofsandstoneincludesresidualintergranularporesanddissolutionpores.Thereservoirporestructurescanbedividedinto3typesand4subtypes.Thethin⁃layeredtuffandfinesandstonewithsolutionporeshavebetterporestructures,butthesedimentarytuffanddolomitehavepoorporestructures.Thereservoirhasastrongoilcontentheterogeneitycontrolledbyreservoirlithology,porosityandpermeability.Thedevelopmentof sweetspots intuffaceoustightreservoirsismainlycontrolledbythevolcaniclasticdeposi⁃tion,devitrificationanddissolution,whilethedevelopmentof sweetspots insandstonereservoirsismainlycontrolledbysedimentarymicrofacies,rockstructureanddissolution.Keywords:tightoilreservoir;geologicalcharacteristics;maincontrollingfactor;A nanSag;ErlianBasin收稿日期:2020-04-16;修订日期:2020-12-24㊂作者简介:付小东(1980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研究㊂E⁃mail:fuxd_hz@petrochina.com.cn㊂通信作者:王小芳(1980 ),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沉积储层研究㊂E⁃mail:wangxf_hz@petrochina.com.cn㊂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2014E-35)资助㊂㊀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3,No.1Jan.,2021㊀㊀阿南凹陷位于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东部,勘探面积约2750km2,是在古生界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早白垩世断陷湖盆,可进一步划分为善南洼槽㊁哈南洼槽㊁阿南背斜带㊁哈南背斜㊁善南斜坡和哈南斜坡带等次级构造单元(图1a)㊂湖盆演化大致经历了三叠纪拱升期㊁早中侏罗世初始张裂期㊁晚侏罗世褶断期㊁早白垩世阿尔善 腾格尔裂陷期和赛汉塔拉萎缩衰亡期等5个阶段[1]㊂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㊁腾格尔组和赛汉塔拉组㊂阿南凹陷是二连盆地中最富油的凹陷之一,阿二段和腾一段是主力生油层;古生界凝灰岩,阿三㊁阿四段砂砾岩和腾一段上部砂岩为主要产油层,现已发现包括背斜类砂岩油气藏㊁背斜类熔岩台地油气藏㊁砾岩体油气藏㊁古潜山凝灰岩油气藏㊁断鼻层状油气藏等多种类型油气藏[2]㊂随着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田(藏)发现难度不断增加,致密油气㊁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力量[3-6]㊂我国陆相致密油气储层类型多样,以牵引流和重力流形成的细粒碎屑岩和生物成因碳酸盐岩为主[3,7-9],同时也发育湖相混积岩和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等特殊岩性致密储层[10-19]㊂国外已发现多个致密凝灰岩油气藏,如印度尼西亚的Jati⁃barang油气田[20]㊁格鲁吉亚的Samgori油田[21]㊁日本秋田盆地和新泻盆地的凝灰岩油气藏[22]㊂近年来国内火山碎屑沉积岩型致密油勘探日益受到重视,已在多个盆地发现该类型油气藏或有利储层[10-18]㊂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发育凝灰岩㊁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白云岩夹层致密油储层[10-12],并已发现工业油流[10];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条湖组和石炭系哈尔加乌组发育沉凝灰岩致密储集层,形成源储一体的致密油藏成藏组合[13-16];酒泉盆地青西坳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发育沉凝灰质碳酸盐岩和扇三角洲相沉凝灰质砂砾岩岩性油气藏[13]㊂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K1bt1x,简称腾一下亚段)广泛发育一套与火山活动相关的 特殊岩性 地层,区域厚度30 160m[17],发育凝灰岩㊁沉凝灰岩㊁云岩和致密砂岩等多种岩性的致密油储层(图1b)㊂腾一下亚段致密油储层累计厚度大㊁分布范围较广,源储配置良好,是该凹陷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近年来相继钻探的阿密1㊁阿密2等多口探井均见到不同程度的含油显示,部分钻井获得工业油流[17],展示了致密油良好的勘探前景㊂腾一下亚段致密油储层岩性多样㊁孔隙结构复杂,含油非均质性强,给致密油 甜点 分布预测带来了挑战㊂针对腾一下亚段不同岩性致密油储层,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㊁储层物性系统分析,结合核磁共振㊁激光共聚焦㊁场发射电镜㊁CT扫描和恒速压汞等分析技术,多尺度㊁多方位综合研究了致密油储层的地质特征,探讨了储层非均质性含油和储层 甜点 发育的主控因素,为该凹陷致密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㊂1㊀致密油储层地质特征1.1㊀储层岩石学特征腾一下亚段主要发育凝灰质岩㊁砂岩㊁云岩和泥页岩四大岩类,其在纵向上可划分为2套岩性组合(图1b)㊂下部岩性组合以砂岩为主,夹凝灰质泥岩和云质泥岩,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上部岩性组合以凝灰质岩㊁泥页岩为主,夹白云岩,以半深湖 深湖沉积为主,伴随有湖底扇沉积㊂1.1.1㊀凝灰质岩类腾一下亚段凝灰质岩可划分为凝灰岩㊁沉凝灰岩2个亚类,测井曲线总体表现为高自然伽马㊁较高电阻率㊂凝灰岩多呈薄层状发育于泥页岩段中,纵向上发育层数多,单层厚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少数层段可达数米,与上下泥岩常呈突变式接触,由火山灰经风力搬运至湖盆区空落沉积形成㊂部分凝灰岩段可见滑塌㊁揉皱变形构造,可能与沉积时构造活动较强烈,发育同沉积构造,或者是沉积后发生重力滑动,出现滑塌㊁浊流等再沉积作用有关㊂碎屑颗粒主要由岩屑㊁晶屑和火山尘组成,具有典型的凝灰结构(图2a-c)㊂岩屑以中酸性凝灰岩岩屑为主,晶屑主要为长石和石英,火山尘以长英质为主㊂凝灰岩中长英质矿物含量在60% 90%,碳酸盐矿物主要在5% 25%;黏土矿物含量低,基本在10%以下,主要为绿泥石㊁绿蒙混层,多为火山碎屑蚀变形成㊂沉凝灰岩中火山碎屑主要经水携搬运至湖盆区,并与正常陆源碎屑不同比例混合沉积形成,与上下凝灰质泥岩呈过渡接触,岩心上与泥岩较难区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黏土矿物的含量[7]㊂沉凝灰岩中凝灰质镜下多呈现为较均一状(图2d-e)或较明显的纹层状㊁透镜状等(图2f)㊂火山碎屑中的岩屑㊁晶屑等常蚀变而形成白云石与方解石斑状集合体(图2e)㊂矿物含量分析显示其长英质矿物含量变化大,主要在40% 85%,黏土矿物含量较凝灰岩略高,主要在5% 25%,碳酸盐矿物含量多分布在5% 50%㊂㊃56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付小东,等.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㊀图1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区域构造(a)与腾一下亚段地层综合柱状图(b)Fig.1㊀Regionaltectonicmap(a)andcompositestratigraphicsectionofthe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b),A nanSag,ErlianBasin㊃66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图2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岩石学特征a.晶屑岩屑凝灰岩,凝灰结构,阿密2井,1545.97m,正交偏光;b.岩屑凝灰岩,火山尘胶结,阿密2井,1561.92m,单偏光;c.含灰晶屑凝灰岩,方解石㊁白云石交代凝灰质,阿密2井,1568.35m,正交偏光;d.含灰沉凝灰岩,示底构造,阿43井,2067.78m,单偏光;e.灰化㊁云化沉凝灰岩,自形晶白云石去云化,阿密2井,1566.8m,正交偏光;f.沉凝灰岩,泄水孔被白云石半充填,阿43井,2054.8m,单偏光;g.含内碎屑泥晶云岩,阿密2井,1578.17m,单偏光;h.长石岩屑细砂岩,方解石连晶胶结,阿密2井,1595.23m,正交偏光;i.长石岩屑中粗砂岩,方解石胶结,阿密2井,1602.58m,正交偏光;j.凝灰质泥岩,阿密2井,2056.07m,单偏光;k.凝灰岩,阿密2井,1565.22m,荧光薄片;l.样品同e,荧光薄片;m.长石岩屑细砂岩,阿密2井,1591.52m,荧光薄片;n.样品同g,荧光薄片;o.样品同j,荧光薄片Fig.2㊀Rocktypesand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tightreservoirs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1.1.2㊀砂岩类腾一下亚段砂岩按颗粒结构可分为粉砂岩㊁细砂岩㊁中 粗砂岩等类型,其中粉砂岩分布最广泛㊂砂岩类储层在测井响应上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㊂碎屑颗粒主要为岩屑和长石,其次为石英和火山灰,少量的碳酸盐岩碎屑,按照碎屑成分分类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图2h-i)㊂岩屑以中酸性火山熔岩和凝灰岩为主,长石主要为斜长石㊂胶结物包括碳酸盐矿物㊁凝灰质和黏土矿物等类型,以方解石胶结为主㊂胶结类型包括连晶胶结㊁压嵌型胶结㊁石英㊁长石次生加大㊁薄膜型胶结和凝块型胶结等多种类型㊂1.1.3㊀白云岩类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广泛发育一套含白云石地层,为一套受机械沉积作用㊁化学沉积作用和火山活动共同影响而沉积的混积岩[23]㊂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的白云石主要有3种结构类型:泥晶结构㊁微晶结构㊁中 细晶斑状结构㊂泥晶结构的白云石多呈富集状(图2g)或纹层状,主要出现在碳酸盐岩㊁云质泥岩中㊂微晶结构白云石常呈他形 半自形,以他形为主,晶粒呈分散状或紧密堆积状(图2e),多出现在凝灰岩㊁沉凝灰岩和含云质砂岩中㊂中 细晶斑状结构白云石主要出现在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中,晶形呈半自形 自形或斑状,阴极发光下呈现出明显环带结构,常见去云化现象(图2e)㊂腾一下亚段云岩类矿物成分复杂,白云石含量主要在50% 70%,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白云岩,多为凝灰质云岩或泥质云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较高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纵向上主要发育在腾一下亚段上部岩性组合,单层和累计厚度都较小㊂1.1.4㊀泥岩类泥岩是腾一下亚段上组合重要岩性类型,根据矿物组分可划分为凝灰质泥岩㊁云质泥岩和灰质泥岩等㊂在岩心尺度上泥岩与沉凝灰岩常呈渐变接触关系,宏观沉积特征较接近,但二者在微观结构和地化特征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一是泥岩在镜下可观察到较明显的水平层理(图2j);二是泥岩中黏土矿物含量相对于沉凝灰岩略高,主要分布在5% 50%;三是泥岩更富有机质,总有机碳含量主要分布在1.0% 4.0%,沥青 A 含量分布在0.23% 0.89%,平均达0.53%,岩石热解生烃潜力(S1+S2)在0.23 26.90mg/g,平均达10.38mg/g,是凹陷内主要的烃源层段㊂1.2㊀储层物性条件腾一下亚段储层物性条件总体较差,基质空气㊃76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付小东,等.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㊀渗透率中值小于2ˑ10-3μm2,根据行业标准 SY/T6943 2013致密油地质评价方法 ,属于致密油储层范畴㊂在总体致密的背景下,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不同岩性㊁同一岩性孔隙度㊁渗透率变化大(图1b)㊂凝灰岩孔隙度介于2% 20%,平均为10.3%,渗透率多小于0.5ˑ10-3μm2,总体表现为低 中等孔隙度㊁特低渗透率的特点㊂沉凝灰岩孔隙度基本在10.0%以下,平均为2.75%,渗透率基本小于0.1ˑ10-3μm2㊂砂岩类储层孔隙度主要在2%20%,平均为5.7%,渗透率基本小于1ˑ10-3μm2㊂白云岩孔隙度多在5.0%以下,平均为2.06%,渗透率低于1ˑ10-3μm2;泥质岩孔隙度平均仅1.79%,渗透率主要在0.1ˑ10-3μm2以下㊂四大岩类中凝灰质岩和砂岩类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其中薄层凝灰岩和细砂岩㊁中粗砂岩是最有利的岩性;大部分沉凝灰岩㊁粉砂岩和白云岩物性条件差;泥页岩类物性条件最差,根据致密油和页岩油的概念[3],泥页岩中所含滞留油应属页岩油范畴,因此以下对泥岩类储层不作具体论述㊂1.3㊀储集空间类型腾一下亚段致密油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㊁晶间孔(脱玻化晶间孔㊁白云石晶间孔)㊁粒间孔㊁泄水孔和微裂缝等5类储集空间(图3),不同岩性优势孔隙类型有差异㊂凝灰岩主要发育晶屑㊁岩屑㊁火山玻璃等碎屑溶蚀形成的次生溶孔(图3a),以及火山玻璃脱玻化形成的脱玻化晶间孔(图3b-c)㊂沉凝灰岩显孔不发育,显微镜下仅在斑状碳酸盐矿物集合体中见少量晶间孔㊁晶间或晶内溶孔(图3d),以及被碳酸盐矿物㊁黄铁矿不完全充填的泄水孔,方沸石㊁白云石充填物可见后期被溶蚀现象(图3e);场发射电镜下见大量粒间微孔和火山玻璃脱玻化㊁灰化/云化形成的晶间微孔(图3f)㊂白云岩在偏光显微镜和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皆难见到孔隙,但在场发射电镜下则可见到大量纳米级的晶间或粒间微孔(图3g),以及溶蚀微孔㊂砂岩类致密储层中细砂岩和中粗砂岩显孔图3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主要孔隙空间类型a.含晶屑凝灰岩,溶蚀孔发育,阿密2井,1568.50m,激光共聚焦;b.样品同a,脱玻化晶间孔,氩离子抛光 场发射电镜;c.岩屑凝灰岩,脱玻化晶间孔发育,阿密2井,1561.92m,氩离子抛光 场发射电镜;d.沉凝灰岩,斑状方解石/白云石晶间孔㊁晶间溶孔,阿密2井,1566.80m;e.沉凝灰岩,泄水孔被方解石㊁方沸石充填,方沸石发生溶蚀,阿43井,2054.80m,铸体薄片;f.灰化沉凝灰岩,粒间㊁晶间微孔发育,阿密2井,1584.66m,氩离子抛光 场发射电镜;g.泥晶白云岩,晶间微孔发育,阿密2井,1578.17m,氩离子抛光 场发射电镜;h.长石岩屑细砂岩,粒间溶孔㊁粒内溶孔发育,阿密2井,1591.60m,铸体薄片;i.长石岩屑中粗砂岩,残余粒间孔㊁粒间溶孔㊁岩屑粒内溶孔发育,阿密2井,1603.51m,铸体薄片Fig.3㊀Porespacetypesoftightoilreservoir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㊃86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发育,主要有次生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两类(图3h-i)㊂溶蚀孔包括粒间扩溶孔和长石㊁岩屑粒内溶孔;粒内溶孔以长石溶蚀最为常见,呈斑点状㊁蜂窝状㊁条纹状和长条状,部分长石溶蚀后尚见长石残晶,有的颗粒则大部分或完全溶蚀而形成铸模孔㊂残余粒间孔主要见于中 粗砂岩,部分方解石胶结物后期发生溶蚀形成粒间溶孔(图3l)㊂粉砂岩中次生溶孔较少,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微孔㊂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孔隙度㊁渗透率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总体上属于孔隙型储层㊂岩心观察少见裂缝,薄片统计仅约20%的样品发育微裂缝,薄片下可观察到的裂缝条数少,仅1 2条(图2g,n)㊂微裂缝根据充填情况可分为充填型和半充填 未充填型两类㊂半充填 未充填型微裂缝约占总裂缝数的40%;充填型微裂缝约占60%,裂缝充填物包括方解石/白云石㊁石英以及黄铁矿等㊂1.4㊀储层孔隙结构储集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㊁大小㊁分布及其相互连通性,孔隙结构对致密储层渗流能力㊁含油性㊁致密油的有效动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㊂场发射电镜㊁CT扫描㊁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已成为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的主要技术手段,可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多尺度㊁多维度的量化表征㊂1.4.1㊀凝灰岩孔隙结构凝灰岩纳米级孔隙和微米级孔隙都十分发育,微米级孔隙主要为次生溶孔,孔隙直径1 300μm;纳米级微孔主要为脱玻化晶间微孔和火山灰/尘粒间微孔㊂核磁共振T2谱表现出较明显的双峰特征,右峰高于左峰(图4a),表明微米级孔隙对储集能力起主要贡献㊂压汞分析表明凝灰岩进汞饱和度高,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孔隙㊁喉道个数多㊁体积较大,但退汞率较低,排驱压力较高(图5a,表1)㊂高压压汞喉道直径均值介于0.25 0.76μm,恒速压汞有效喉道直径均值介于3.60 7.36μm,喉道较细小,孔喉比大(表1),表现为中大孔㊁微细喉特图4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核磁共振T2谱峰分布特征Fig.4㊀T2spectrumofNMRoftightoilreservoir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图5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压汞曲线特征Fig.5㊀Mercury⁃injectioncurvesoftightreservoirs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㊃96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付小东,等.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㊀表1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恒速压汞孔隙结构参数Table1㊀Porestructureparametersofconstantratemercuryinjectionoftightreservoirs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岩性深度/m最终进汞饱和度/%总进汞喉道进汞孔隙进汞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喉道体积/cm3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孔隙体积/cm3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孔隙喉道个数/个有效孔喉半径比加权平均值凝灰岩1546.046.4720.7525.720.0120.0151209419.18凝灰岩1565.478.5952.1526.440.0630.0326383332.92凝灰岩1568.681.6948.1133.580.0810.0568178192.18云质沉凝灰岩1558.137.6326.7910.840.0040.00228923.47凝灰质云岩1578.24.201.282.920.0010.0028717.50粉砂质云岩1555.510.953.327.630.0010.00314919.25凝灰质粉砂岩1580.47.673.414.260.0020.00217617.82长石岩屑细砂岩1591.870.9446.6124.330.0940.049953287.29凝灰质粉细砂岩1597.431.9816.1115.870.0280.0273210287.16长石岩屑粗砂岩1602.866.4945.2921.200.0750.035662391.23征㊂饱和水岩心离心前后核磁共振T2谱左峰变化不大,基本处于重叠状态,右峰则差异明显(图4a),表明微小孔隙连通性差,而微米级中 大孔隙连通性好㊂1.4.2㊀沉凝灰岩孔隙结构沉凝灰岩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 500nm,仅发育少量微米级中大孔隙㊂饱和水岩心核磁共振T2谱主要为单峰型,集中在0.1 10ms,离心前后谱峰变化较小(图4b)㊂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进汞饱和度低,退汞率低,排驱压力高(图5b);恒速压汞单位体积岩石有效孔隙和喉道体积小㊁个数少(表1)㊂上述特征表明沉凝灰岩储层总体上孔喉细小,连通性差㊂1.4.3㊀砂岩类孔隙结构砂岩类储层孔隙结构受岩石颗粒组构和溶孔发育程度影响,细砂岩㊁中粗 砂岩粒间孔大多发生扩溶,同时在长石㊁岩屑内还发育大量粒内溶孔,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nm 400μm㊂岩心离心前核磁共振T2谱峰表现为双峰型或偏右的单峰型,说明同时发育微小孔隙和中大孔隙;离心后右峰消失,左峰也有较明显变化(图4e)㊂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高进汞饱和度,低排驱压力(图5c),喉道直径均值基本在2μm以上;恒速压汞显示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孔隙和喉道体积大㊁个数多(表1)㊂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次生溶孔不发育,岩心离心前核磁共振T2谱表现为单峰型,主峰集中在0.1 10s,表明主要发育纳米级的微小孔隙,离心前后谱峰形态变化较小(图4c-d)㊂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低进汞饱和度,较高的排驱压力,喉道直径均值小于0.1μm;恒速压汞显示单位体积岩样有效孔隙和喉道体积小,个数少(表1)㊂总体上,细砂岩㊁中粗砂岩喉道较粗,流体运移顺畅㊁孔隙间连通性好;粉砂岩喉道较细小,孔隙连通性差㊂1.4.4㊀白云岩孔隙结构白云岩类储层场发射电镜下观察到的孔隙直径多在10 500nm(图2g);岩心离心前核磁共振T2谱表现为单峰型,主峰集中在0.1 10ms,离心后T2谱峰无明显变化(图4f)㊂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低进汞饱和度,高排驱压力,喉道直径均值在0.1μm以下(图5d);恒速压汞表明单位体积岩石有效孔隙和喉道体积小㊁个数少(表1)㊂上述特征表明白云岩类储层孔隙㊁喉道细小,连通性很差㊂1.4.5㊀孔隙结构类型根据孔隙形态㊁孔径大小和连通性,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总体上可划分为4类孔隙结构类型(表2)㊂①中小孔 微细喉连通型孔隙结构: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溶孔发育的细砂岩,该类储层孔隙结构较好,中大孔和微小孔皆较发育,连通性较好,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是较有利的一类孔隙结构类型;②中大孔 细喉连通型孔隙结构:岩性主要为溶孔发育的细砂岩和中 粗砂岩,该类储层中大孔十分发育,喉道直径较大,孔隙连通性好,可动流体饱和度高,孔喉特征与常规储层相似,是孔隙结构最好的一类储层;③孤立显孔 微细喉型孔隙结构:岩性主要为发育斑状方解石/白云石的沉凝灰岩,以纳米级微小孔为主,少量显孔呈孤立状分布,喉道细小,进汞饱和度低㊁连通性差㊁可动流体饱和度低;④微细孔喉型:岩性包括多数的粉砂岩㊁云岩和沉凝灰岩,该类储层基本为纳米级孔喉,进汞饱和度很低㊁排驱压力很高,孔隙连通性很差㊂㊃07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表2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Table2㊀Por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oftightreservoirs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2㊀致密储层含油性特征2.1㊀不同储层含油量差异腾一下亚段岩心含油产状统计和荧光薄片分析表明其含油非均质性强,含油级别包括油浸㊁油斑㊁油迹㊁荧光和不含油等多个级别(图6b-c);达到油浸和油斑显示级别的储层段主要为凝灰岩和细砂岩㊁中粗砂岩,以及部分溶孔较发育的沉凝灰岩;多数沉凝灰岩㊁粉砂岩㊁白云岩和泥岩为油迹或荧光显示㊂储层岩石热解气态烃量(S0)与游离烃量(S1)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储层含油量相对高低,腾一下亚段不同岩性致密储层热解游离烃含量差别明显(图6a)㊂凝灰岩储层S0+S1最高,分布在0.2114.02mg/g,平均高达5.46mg/g,游离烃与热解生烃潜量比值高,平均为46.55%;凝灰岩储层中原油源自上下紧临的富有机质泥岩段,主要赋存于脱玻化晶间微孔和粒间㊁粒内溶孔中(图2k)㊂沉凝灰岩含油性较凝灰岩差,其S0+S1分布在0.057.74mg/g,平均为0.74mg/g(图6a);原油分布不均,多见于晶型较好的斑状方解石/白云石晶间孔㊁晶间溶孔内(图2l)㊂砂岩类储层游离烃含量变化大,S0+S1在0.02 13.75mg/g之间变化,平均为1.07mg/g;岩石结构和物性较好的细砂岩和中粗砂岩中原油分布较均一,主要赋存于残余粒间孔㊁粒间溶孔㊁岩屑和长石粒内溶蚀孔中(图2m)㊂云岩类储层游离烃量S0+S1在0.08 5.07mg/g,平均为1.73mg/g,略高于砂岩类储层;但云岩类储层游离烃与总生烃潜量之比平均仅19.31%,这是因为白云岩主要是泥质白云岩,自身含一定量的有机质,热解烃S2较高(平均为8.73mg/g)㊂白云岩储层中原油含量较少,主要分布于各类纳米级基质微孔中,分布不均一,部分内碎屑颗粒内原油相对富集(图2n)㊂富有机质泥岩中滞留油含量较高,游离烃量S0+S1在0.22 5.75mg/g,平均为2.47mg/g,仅次于凝灰岩储层,泥岩中滞留原油多呈分散状或沿富有机质纹层条带状分布(图2o)㊂2.2㊀储层差异化含油控制因素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含油性明显受岩性控制,薄层凝灰岩㊁溶孔发育的细砂岩和中粗砂岩含油性最好,为油斑㊁油浸级别,统计的27个凝灰岩样品48%为油斑或油浸显示;部分溶孔和泄水孔发育的㊃17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付小东,等.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白垩系腾格尔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㊀图6㊀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一下亚段致密储层含油性与储层物性关系Fig.6㊀RelationshipbetweenoilcontentandphysicalpropertiesoftightreservoirsinlowersubmemberoffirstmemberofCretaceousTenggerFormation,A nanSag,ErlianBasin沉凝灰岩含油性也较好,达到油斑显示;多数沉凝灰岩㊁粉砂岩和云岩则为油迹㊁荧光显示㊂含油性也明显受孔渗条件控制,达到油斑或油浸显示的凝灰质岩和砂岩储层孔隙度基本在4.0%以上,渗透率多大于0.01ˑ10-3μm2(图6b-c);前人研究表明,腾一下亚段凝灰岩㊁沉凝灰岩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下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在4.0%左右,渗透率下限约0.008ˑ10-3μm2,而砂岩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约在5.0%,渗透率下限在0.05ˑ10-3μm2左右[24]㊂就单一含油级别而言,同一岩类储层孔隙度㊁渗透率分布范围较广,如油斑显示的储层孔隙度既可低至4.0%左右,也可高达20%,部分凝灰岩虽然孔隙度较高,但含油性较差,表明致密储层含油级别除受物性条件控制外,还受孔隙结构㊁源储配置㊁排烃压差等因素的影响㊂致密储层发育纳米 微米多尺度的复杂孔喉系统,储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原油充注的难易程度,进而控制了原油在微观尺度上的非均质分布㊂达到油浸㊁油斑显示的储层压汞进汞饱和度高㊁孔喉半径较大;油迹㊁荧光/不含油样品进汞饱和度较低,毛管半径较小(图6d)㊂孔隙结构对凝灰岩储层含油性影响尤为明显,阿47井在2078 2084m井段钻遇数米厚的凝灰岩,孔隙度多在10%以上,阿密2井1568.2 1568.3m井段厚约10cm的晶屑凝灰岩孔隙度高达22.6%,上述凝灰岩段上下紧邻高有机碳含量泥岩,源储配置好,但主要为纳米级孔喉,孔隙结构差,原油难以充注,仅为油迹显示㊂3㊀致密储层 甜点 发育主控因素与分布物性条件㊁孔隙结构及含油性综合分析表明,腾一下亚段四大类岩性中凝灰质岩和砂岩是致密油储层的两类有利岩性㊂但同一岩类储层物性条件和含油性也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明确致密储层 甜点 发育主控因素,对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㊂以下重点针对凝灰质岩和砂岩两类有利岩性,分析储层 甜点 发育的主制因素㊂3.1㊀沉积相带控储腾一下亚段不同沉积微相的砂岩物性差异明显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条件最好,碎屑颗粒较粗㊁结构成熟度较好,高孔高渗砂岩基本属于该微相㊂其次为重力流沉积的湖底扇砂岩,该类砂岩储层常见滑塌㊁搅动构造,岩屑组分由于经过二次搬运改造,易被酸性流体溶蚀形成孔隙,从而改善储集条件㊂分支砂坝㊁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楔状砂等微相主要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储层物性变差㊂凝灰质岩储层物性条件与沉积环境和沉积方㊃27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下部岩石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
意义
在近年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中,致密油藏倍受重视。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也有较好的致密油显示,但该区域致密油勘探程度较低,存在岩石类型不明确、成藏机理不清楚等问题。
本文通过钻井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及稀土元素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二连盆地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下部展开了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腾格尔组一段下部地层以深灰色云质泥岩、灰色泥质云岩、灰绿色块状凝灰岩、钙质沉凝灰岩、钙质细砂岩为主,其中钙质沉凝灰岩和钙质细砂岩为储层。
和其它岩石样品相比,沉凝灰岩重稀土亏损的特点,这是由凝灰质受地层流体的溶蚀作用所致。
地层流体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能够提高沉凝灰岩的储油物性。
阿南凹陷腾格尔组一段下部沉积主体为浅湖暗色泥岩,此外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
沉凝灰岩和河道砂岩即为近岸水下扇沉积。
该段地层中等及以上烃源岩发育,但成熟度普遍较低,湖盆中心烃源岩的Ro 最高能达0.95%。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通道为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较差。
沉凝灰岩呈透镜状夹于云质泥岩中,云质泥岩既是生油岩又是盖层,形成了透镜体油藏。
河道砂岩主要形成了岩性-地层油藏,上覆泥岩为其盖层,油气主要来自于下部的烃源岩。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简介二连盆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一带,南界为阴山山脉北麓,北至中蒙边界,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20 一220km,总面积10、10 ‘ kmZ,是我国陆上大型沉积盆地之一。
二连盆地地理位置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一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陷沉积盆地〔42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上。
北为前苏联和蒙古境内的贝加尔、加里东和海西褶皱系,南面为东西向的中朝古陆东面为中生代北东向构造系,西面为南北向构造系。
盆地具体的边界是:北界音宝力格隆起原为海西期二连一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走向北东东向,广泛发北东向断裂和巨大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带,新生代又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改造,沿断裂有玄武岩喷发,是盆地北部的主要母岩区;盆地南界温都尔庙隆起是加东褶皱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正向构造,属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由温都尔庙一多复背斜演化而来,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仍在活动。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分布有大量的中一酸性火山岩类,为盆地南部的主要母源区;界大兴安岭隆起形成于侏罗纪,属燕山中期北东向大型褶皱体系。
晚侏罗世的山喷发作用造成巨厚的大兴安岭火山岩系,沿断裂堆积了一系列火山碎屑岩体,是白奎纪盆地东部的主要母源区;盆地西界索伦山隆起与银根盆地、河套盆地隔。
从区域上看,二连盆地与其北部的蒙古戈壁盆地、中国的海拉尔盆地、东部的开鲁盆地、赤峰盆地、西部的银根盆地、河套盆地等遥相呼应,在平面上成了向北东方向收敛的、蔚为壮观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群。
一.基本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二连盆地早白垄世地层〔4s] 为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层序。
大量钻井剖面的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古生物资料和大量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是在燕山期多期断陷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早白奎世断陷湖盆群,接受了厚达5000 余米的山间盆地河湖相含煤、含油粗碎屑岩沉积。
油田储层特征研究报告概述本文旨在对油田储层的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油田地质条件、储层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等方面的分析来全面了解油田储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油田储层特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油田地质条件概述油田地质条件是储层特征的基础,对油田的开发和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选取了某油田作为研究对象,该油田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含油气层和封盖层构成。
油田受热运动、古气候和构造演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储层类型。
储层岩性研究储层岩性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原油的储集与流动具有较大影响。
本文对油田的储层岩性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
根据岩性的不同,储层可分为沉积岩储层、岩溶储层和裂缝储层。
沉积岩储层具有丰富的孔隙和储层连续性好的特点,适合油藏的储存与输送。
岩溶储层则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裂隙、溶蚀缝合和空洞等孔隙型储层,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适合高效开发。
裂缝储层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和节理裂隙等岩石裂隙型储层,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是常用的勘探目标。
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油田储层性质的重要指标,对储层的储油和输送能力有直接影响。
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总体积与储层岩石体积之比。
渗透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压力下流体通过储层岩石的能力。
通过对油田储层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分析,本文得出了油田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
结果显示,油田储层孔隙度在10%至20%之间变化,渗透率在1×10-4至1×10-3mm^2之间。
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均属于中等水平,适合进行油藏开发和生产。
储层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油田储层特征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影响因素:1.地质构造:油田的地质构造对于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构造活动会导致储层的抬升、弯曲和断裂,进而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
2.岩石类型: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