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重复句
- 格式:ppt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单句和复句单句1、单句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主谓句的具体类型有很多种,我们这里只研究比较常见的主谓宾式和主谓式)例:我们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主谓宾式)他[非常]健康。
(主谓式)(他的)病症消失了。
(主谓式)注:主谓宾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这样,后面才有可能带宾语;主谓式的句子中的谓语可以是形容词或动词,但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
例;飞机!站住!哦!呜!(我们这里不做研究)结构复杂的单句的分析: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句子就简单;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它和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例:1、(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3、[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巩固练习:用符号标出各种句子成分1、严肃地对待文章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2、我相信,雷锋的榜样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生活道路,而且增强了我们同一切旧思想、旧习惯坚决斗争的勇气。
复句(一)复句类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
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
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多重复句练习题在语言学习中,多重复句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在口语中频繁出现,而且在书面语中也经常被使用。
多重复句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分句组成,其中某些分句的内容在前面或后面被重复出现。
这种语言形式对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重复句练习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练习多重复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同时还可以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多重复句练习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恰当地安排分句的顺序和重复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多重复句练习题示例:“他这个人很奇怪,每次到电影院看电影都要带一袋零食,而且总是在电影开始前一个小时就到达电影院门口排队等候。
”这个句子可以被拆分成两个分句:1、他这个人很奇怪,每次到电影院看电影都要带一袋零食。
2、而且总是在电影开始前一个小时就到达电影院门口排队等候。
这两个分句的内容都在第一句话中被重复出现了。
通过练习这种语言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多重复句练习题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练习多重复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同时还可以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多进行这种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
单句复句练习题句子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根据句子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由单个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而复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
了解这两种句子的构成和转换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们来看单句。
单句的主语和谓语是句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句子的意思。
例如,“小明在读书”(Xiaoming is reading)就是一个单句,其中“小明”是主语,“在读书”是谓语。
然后,我们来看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每个分句都有自己的主语和谓语。
例如,“虽然小明很努力地学习,但是他的成绩并不理想”(Although Xiaoming works hard, his grades are not good)就是一个复句,其中包含两个分句:“虽然小明很努力地学习”和“他的成绩并不理想”。
《复句类型、多重复句的分析以及关联词的运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语文语法知识的掌握熟而不透,因此,琐碎的知识点复习必不可少。
针对中考涉及到的题型,我在复习课本零散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学生关联词的灵活运用进行巩固训练,以此强化学生初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复句的类型。
2、能够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和方法1、指导学生掌握复句的类型。
2、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划分复句的方法。
3、练习巩固,正确运用关联词。
三、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能够正确掌握划分复句的方法。
2、关联词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准备:教学PPT(呈现练习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课本知识点回顾:(因果类复句p29)默读回答问题。
1、从复句的关系看,复句可以分为哪几类?分别是什么?2、如何理解因果类复句?因果类复句主要有哪几种类型?3、如何理解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举例说明4、因果类复句类型判断练习:(个别回答,并做解析)1)因为今天有点头痛,所以不能去上班。
因果复句2)即使你做更多的解释,他也不会相信你。
假设复句3)只要你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
条件复句4)既然你这么得不想做,那么就放弃吧。
因果复句5)不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把他人放在先于自己的位置。
条件复句6)如果他没有来,那我们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假设复句二、非因果类复句的复习课本知识点回顾:(非因果类复句p36)默读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非因果类复句?非因果类复句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如何理解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举例说明3、非因果类复句类型判断练习:(分组抢答,并做解析)1)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双手却在不停的颤抖着。
并列复句2)他不但在学校里表现优异,而且在社会上也是个有责任感的学生。
递进复句3)导致同学之间不愉快的人,不是你,就是他。
三、反馈练习判断下列复句的类型1、他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还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
(因果)2、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并列)3、他先把介绍信给恒元看了,然后便说这人是怎样一身土气。
(承接)4、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递进)5、孩子飞也似地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
(并列)6、与其说它是城市,还不如说它是渔村更合适。
(选择)7、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
(假设)8、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条件)9、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
(并列)10、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并列)11、记者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著名演员梅兰芳演出的京剧。
(承接)12、我宁可自己多做一些,也不把工作推给别人。
(选择)1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选择)1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择)15、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青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
(转折)16、既然普洛诃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
(条件)17、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假设)18、只要有水源,单新疆自治区尚有一亿亩荒地可以开垦。
(条件)19、不论天气是好是坏,运动会都照常举行。
(条件)20、你端起酒碗来说几句,我放下筷子来接几声。
(并列)21、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递进)22、与其碌碌无为地混这一生,不如壮烈地去死。
(选择)23、哥哥嫂嫂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假设)24、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就不应该错过。
(假设)巩固练习一、判断下列复句类型1、因为今天下雨,所以他迟到了。
(因果)2、中国是火药的故乡,又是火箭的故乡。
(并列)3、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多重复句是一种内部结构严密而又较为复杂的语言单位。
它是考察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语言材料,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多重复句分句多,层次关系复杂,这就给多重复句的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条多重复句如何分析,分析得是否正确是有一些方法的,不过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仍有参考价值,本文介绍几种。
(一)两分法第一重关系是全句要叙述.说明的中心意思,揭示全句的主要矛盾。
因此,第一层的划分,须将全句分做相对完整的两部分,两部分之间可以是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切割时,要密切注视将全句整分为二(有两个以上第一层是并列、选择关系的除外),或切分后有剩余,就要考虑第一重关系的分析是否恰当。
①虽然如此,│②党的领导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却因为陷入了新转折的严重的左倾错误,||③以致不但没有在红军胜利,人民抗日反蒋的有利形因果势下,将革命推向前进,|||④反而使革命受到新的挫折。
递进①②之间转折关系,②③之间因果关系,③④之间递进关系。
那么,哪个是统辖全句的主要关系呢?倘在②③之间划分第一层,全句看做因果两部分,则①是赘余的.游离的;倘在③④之间划分第一层,把全句看成递进关系的两部分,①②两句是赘余的,包括不进去。
所以必须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层,全句是一个转析关系的复句。
这种分析或检验的方法,不只适用于第一层次,也适用于其它各层次。
但是这种检验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两部分各自或其中之一在结构上不具有相对完整性,固然说明切分有问题,但不能反过来说,只要划出来的两部分在结构上各自具有完整性就证明切分是正确的。
⑵①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是必要的,│②没有知识分子||③“四化”因果假设就不能实现。
对这个句子的第一层次划分在②③分句之间或①②分句之间,划出的两部分在结构上都是相对完整的。
但第一种划分是不正确的。
对这类例子,这种检验方法是无能为力的。
(二)换位法所谓换位法,就是看分出来的两部分能不能交换位置,换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变,句子通顺,只不过分句次序由"顺装"变成了"倒装",或反之,说明划分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