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和立法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51
边贸贸易法律制度边境贸易是指两国或多国之间通过边境口岸进行跨国贸易的一种形式。
边境贸易往往具有贸易成本低、贸易时间短等优势,因此成为了不少国家和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
然而,边境贸易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边境贸易的法律制度问题。
一、国际贸易法律制度边贸涉及跨国贸易,因此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是指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规范和调整法律关系的体系,包括国际公约、贸易自由化协议、国际仲裁机构等多种形式和机制。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建立旨在为各国间贸易合作提供保障和支撑,使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公平地竞争。
在边贸贸易中,如果不遵循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就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和问题。
例如,因为在某个国家的法律和监管要求不符合对方国家的标准而引发的纠纷;因为出口产品不符合对方国家的进口标准而遭到拒绝;因为合同条款不清晰或不符合法律规定而引发的诉讼等等。
二、中国边境贸易法律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边境贸易大国,中国也建立了相关的边境贸易法律制度。
其中,最早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贸易管理条例》,于1998年发布实施。
该条例规定了边境贸易的组织形式、流程、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的边境贸易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现在,中国的边境贸易法律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包括边境贸易管理、边境口岸管理、跨境电商等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重要的法律条例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该法律规定了海关的职责、权限、监督等方面,强调海关在边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海关在边境贸易中通常负责边境口岸的监管、税收征收、贸易数据统计等工作。
2.《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律规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出口许可证、进口许可证、贸易合同、信用证等方面。
该法律对中国的进出口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该法律规定了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机制、电子合同、在线支付、售后服务、网络交易平台等多个方面,是对跨境电商活动的重要监管法律。
中国国际贸易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一部旨在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贸易秩序、保护贸易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
该法于1994年5月12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2022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再次进行修正,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后,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并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
自1996年12月起,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同时自主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试述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系统的过程,文章就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从1949年至1979年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开始起步发展。
(1)起步发展阶段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内方面:一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生产力低下,但又有优越的社会制度。
在“超越论”和“战胜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二是来源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教训。
在开展对外贸易活动中,往往存有戒备心理,过分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忽视对外经济交往。
国际方面: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禁运”,我国被迫采取国内和国外市场割断的政策;同时,我国无法与当时占垄断地位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于是采取割断的办法不与其竞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2)对外贸易法律制度框架当时的对外贸易立法主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制定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管得过宽、统得过死的国家统制贸易制度,不利于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故对当时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
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严重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
从改革开放至中国加入WTO,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外贸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成型。
(1)成型阶段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后30年,经济长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发展,闭关锁国,同国外发展的差距扩大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
国际方面:战后,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先后选择了对外开放的道路。
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则与实践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则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规则进行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 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在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主要由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
这些法律旨在规范和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并保护中国企业和外商的合法权益。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中国国际贸易的基本法律之一,它规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该法规定了贸易主体的资格、贸易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管理,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国国际贸易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外商投资法是中国对外投资领域的重要法规之一。
该法对外商在中国境内的投资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外商投资的机构和方式,并强调了对外商投资的保护和促进。
这为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二. 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实践中国国际贸易的法律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合同管理贸易合同是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通过法律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程序,并对违约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
同时,中国法院也积极参与到合同纠纷的解决中,为当事人提供公正、有效的司法保护。
2. 反倾销制度实施在面对国际贸易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中国采取了反倾销制度来保护自身产业的利益。
根据相关法规,当中国企业受到外国产品倾销行为的侵害时,可以向中国政府提起反倾销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3. 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合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积极参与并支持多边贸易体制。
中国与其他成员国共同努力,推动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改革,为全球贸易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维护知识产权权益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加强立法、完善执法机构、提高执法效率等措施,维护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权益,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单元对外贸易法律制度【考点1】《对外贸易法》的适用范围和原则(★)(P530)1.《对外贸易法》的适用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单独关税区不适用该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经分别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的单独关税区。
【例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所称的“单独关税区”的是()。
(2014年)A.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B.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C.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D.海南经济特区【答案】B2.非歧视原则(1)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给惠国)给予另一国(受惠国)的个人、企业、商品等的待遇不低于给惠国给予任何第三国(最惠国)的相应待遇。
(3)国民待遇是指一国给予他国国民(包括个人和企业)与本国国民相同的待遇。
(4)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所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给予其他缔约方、参加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或者根据互惠、对等原则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待遇。
3.互惠对等原则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我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家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题1·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关于促进和相互保护投资的协定》规定:“任一缔约方给予另一缔约方投资者在设立、购买、扩大、管理、经营、运营和销售或者其他处置其领土内投资方面的待遇,不得低于在类似情形下给予非缔约方投资的待遇。
”该规定体现的待遇是()。
(2018年)A.最惠国待遇B.国民待遇C.公平公正待遇D.最低限度待遇【答案】A【例题2·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7条规定:“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在贸易方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歧视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类似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国或者该地区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