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2
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 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问:为什么要上工治未病?师答:治未病之法在于看到肝病时,知道肝传脾,应该先补脾。
四季中,脾王不容易受邪,所以不必补充。
中级医者不了解相互传递的关系,只看到肝病就只治疗肝而不知道补充脾也很重要。
对于肝病,应该使用酸味、焦苦味和肝味药物来调理。
酸味进入肝脏,焦苦味进入心脏,肝味进入脾脏。
问:有哪些情况是未到却已到,已到却未到,已到但不离去,已到但过度的情况?师答:在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升起,这时XXX开始生长,天气变得温和。
如果还没有到甲子,天气因为温和,这就是未到却已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还没有变温和,这就是已到却未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寒冷,这就是已到但不离去;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温暖,就是已到但过度。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但是风气会影响人的生长。
虽然风气能够创造万物,但也能够破坏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脏元气通畅,人就会健康安乐。
客气邪风会导致人死亡。
治疗疾病只需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经络受邪,进入脏腑,是内部原因;第二,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皮肤所中;第三,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原则,疾病就会消失。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风侵扰经络,及时治疗经络,防止九窍闭塞,避免违反法律,避免被动物伤害,不吃过于冷、热、苦、酸、辛、甘的食物,保持身体健康,疾病就无法入侵体内。
腠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真气的部位,是血气所注入的地方;理指的是皮肤、脏腑的文理。
XXX在上,XXX在下,XXX在表,XXX在里,从口进入的香饪之邪是宿食。
不同的邪气有不同的特点,XXX在前,XXX在晚上,XXX在下,XXX在上,XXX会导致脉搏浮起,XXX会导致脉搏急促,雾邪会伤害皮肤,湿邪会影响关节,食邪会伤害脾胃,极寒会伤害经脉,极热会伤害络脉。
痉、湿、暍等疾病的脉证治疗方法第二条太阳病的症状齐全,身体僵硬,脉搏反而沉迟,这就是痉,应该使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全本背诵版(中医必备)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色,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广州中医药大学论坛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一、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0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02】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09】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4】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