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50 MB
- 文档页数:16
中国礼仪文化——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
可见,礼仪在中国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如今,也深得后世子孙们学习,并引以为荣。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仪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
那么,五礼包括什么礼呢?《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1、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或许有其时代的特点和局限性。
然而时至今日,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加以传承和发扬,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意义深远的现代价值。
2、凶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意为以凶礼哀吊救助邦国的忧患,以丧礼来哀吊死亡,以荒礼来救助饥荒与疫病的流行,以吊礼哀吊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水火灾祸,以襘礼相助被围而遭祸败的盟国,以恤礼慰问国内的动乱或曾遭寇乱的邻国。
虽然近代礼仪中,省去了很多凶礼的礼节,但是古礼的内在精神依旧对现代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俗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人皆乐生恶死,好治厌乱。
洪荒之世,人类与自然相需而存,敬天法地而礼生,文明得以进化。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
《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的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的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的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和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的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此外还有祈谷于天的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和「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的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的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的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的对象,除上天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的水源。
祀天神的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和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中华传统五礼(一)——吉礼中国得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就已十分完备,其礼仪制度《周礼》被后世奉为「古制」,延续了几千年.《周礼》中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得记载与解释,并制定礼仪制度得基本结构,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后世修订礼典,大体都依吉、凶、军、宾、嘉五礼为纲,对历代礼制有着深远得影响。
吉礼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得三要素为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吉礼为五礼之冠,即祭祀之礼。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祗qí)。
」为敬奉神与鬼得典礼,祭祀对象分为人鬼、天神、地示等三类。
主要有祭天地、祭日月星辰、祭先王、祭先祖、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天神祀天神时,只能由天子来祭祀,受祀得天神不仅多,而且有尊卑之别,第一等为昊天上帝,或称天皇大帝、百神之君等。
天子选择在冬至这天,阴尽阳生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圆形得祭天之坛(阴阳五行中南方为阳位),祀昊天上帝。
第二等为祀日月星辰。
日月为天之明,星辰指「五纬」(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十二辰与二十八星宿,即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得天体;第三等祀除第二等之外,凡就是职所有司、有功于民得列星,如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此外还有祈谷于天得雩(yú)祭。
雩祭分为「常雩」与「因旱而雩」两种。
常雩为固定得祭祀,即使没有水旱之灾,都会在固定得时间进行祭祀。
常雩得时间,《左传》曰「龙见而雩」。
所谓「龙见」,就是指苍龙七宿在建巳之月(夏历四月)昏时出现在东方,此时万物始盛,急需雨水,故每年此时有雩祭。
「因旱而雩」就是指因旱灾而临时增加得雩祭,多在夏、秋两季,雩祭得对象,除上天外,还有「山川百源」即地面上所有得水源.祀天神得各种仪式与祭祀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一名一物,无不含着深意与敬意,在祭天仪式中,通过虔诚地祈福,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地示远古时已有对土地得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得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得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