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第一章:认识生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等。
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和动物。
1.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常见植物和动物的识别:树木、花卉、昆虫、鸟类等。
1.3 教学活动:观察身边的植物和动物,记录它们的生命特征。
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分类游戏,提高学生对不同生物的认识。
第二章: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使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生物圈、生态位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水、土壤等)。
2.3 教学活动:进行生态系统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讨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举例说明。
第三章: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
3.2 教学内容: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生存、繁衍后代等。
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物种形成等。
3.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分析它们的适应性。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遗传物质等。
第四章:人类与生物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利用生物、影响生物栖息地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利用等。
4.3 教学活动: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了解保护措施。
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第五章:生物技术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
生物:1.1.1《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水杉桫椤睡莲(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桫椤;属于裸子植物的是水杉;属于被子植物的是睡莲。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水杉、桫椤。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 A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B)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能排泄废物 D.生物需要呼吸4.你能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先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归类。
(1)属于鱼类的是热带鱼;属于两栖类的是青蛙;属于爬行类的是龟;属于鸟类的是丹顶鹤;属于哺乳类的是熊猫;属于环节动物的是蚯蚓;属于软体动物的是海葵;属于节肢动物的是螃蟹;(2)属于脊椎动物的是热带鱼、熊猫、龟、丹顶鹤、青蛙。
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螃蟹、海葵、蚯蚓。
(3)图片中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是熊猫、丹顶鹤。
5.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附表)本节课首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师生间展开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练习板书设计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2、生物的种类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3、生物的分类影响环境、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材是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而想要了解生物圈,就要从它的构成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循序渐进的了解。
我们知道生物圈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而这个生机勃勃的生物圈的主导是——生物。
把“周围的生物世界”定为第一章是理所当然的,它是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了解生物圈的第一步。
为了让学生认识生物,掌握好生物的基础就非常重要。
“我们周围的生物”作为第一章的第一节,对学生之于生物的认知举足轻重。
从生活入手,从学生周围的生物开始了解,方能奠定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深入浅出的令学生明白生物的作用,生物圈的构成等,才能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材内容的按排也独具特色,首先,通过简单明了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描述了生物的基本特点,符合初一新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效果。
其次,每一基本特征都配有学生耳熟能详的相关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各种基本特征的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举例说出常见生物的名称。
2、了解生物的生命现象。
3、能区分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保护环境,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好奇心和同理心。
【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1、自制课件(动物,植物,同类群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分辨)2、生物主要类群填图3、生物的应激性【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
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种——(同学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
【讲授新课】一、观察分析——生物的种类教师: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物体?并请同学将它们归类,思考为什么这样归类?指出其中哪些是生物?学生:举手回答,举例(人,狗,花,树木等)教师:那么如何判断哪些是生物?学生:生物是有生命的。
1.1.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利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2)通过观察与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科学思维:(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加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周边环境中生物的观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谈话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镇海林蛙图片,提问:你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下结论,要通过观察、比较更深入地认识生物。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了解到镇海林蛙和日本林蛙是不同物种。
激发兴趣,为学习观察法做铺垫。
2、探究新知探究一、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1)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
请同学来思考进行观察的步骤有哪些?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2)教师强调注意事项:①注意安全,不脱离小组擅自行动②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凭个人好恶取舍)③不损害植物和伤害动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探究二:科学方法-观察(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并进行自主学习①如何进行观察?②什么是观察?观察的要求有哪些呢?(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科学观察除了用肉眼,还可以借助哪些工具?科学观察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问,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探究三、生物的归类通过观察,你能说出我们周边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吗?还有没有一些我们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呢?请学生展示思考成果,教师展示图片讲解。
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四、科学方法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提炼出生物学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一一观察。
2024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出身边的常见生物,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描述生物,初步具备探究生物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他们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观察和描述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物,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自然环境的视频,如森林、海洋、草原等,让学生欣赏并思考:这些环境中有什么生物?2.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见过生物?(公园、家、学校、田野等)3.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生物?如果有,你能找到它们吗?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这就是我们生物课的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二)、新知探究(20分钟)1. 定义生物:首先,解释生物的定义,即有生命的物体,能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
2. 生物的特征: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绿色植物、动物、昆虫等。
3. 观察方法:讲解观察生物的基本方法,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使用放大镜等工具。
4. 实例分析:选取几个常见的生物,如蚂蚁、绿萝、蝴蝶等,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环境(如校园、公园、家庭等)。
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周围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生物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身边的植物:了解常见的植物种类,认识植物的特点和作用。
2. 常见的动物:了解常见的动物种类,认识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3. 微生物的世界:认识微生物的种类,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人类与生物:了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认识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 生态环境保护: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发现和心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生物的世界。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生物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生物资料和图片。
2. 准备户外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设计好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识别身边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学生能理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学生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表现出环保意识。
4. 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身边的植物:介绍常见的植物种类,讲解植物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3. 探索常见的动物:介绍常见的动物种类,讲解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4. 认识微生物的世界:介绍微生物的种类,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5. 了解人类与生物:讲解人类与生物的关系,强调生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引导学生培养环保意识。
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能够说出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并掌握科学观察法。
(探究实践、科学思维)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所观察生物之间的异同,并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科学思维、探究实践)
3.通过观察了解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责任感。
(态度责任)
◆教学重难点
说出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并掌握科学观察法。
◆教学过程
要避开可能存在危险的生物或场地。
【对比观察】杨树、柳树是周边环境中常见的植物,在观察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并填写相应的表格:
【观察】如果周围有光叶子花,请仔细
【思考分析】通过刚才观察,想一想观
惊扰动物。
【过渡】我们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做好观察记录,并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在观察记录表中我们要记录观查人、班级、观查地点、观查时间、有的还有观查时的天气情况,同时还能自行设计具体的观察内容。
【强调】无论是怎样的观察记录表,我。
1.1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1. 概述生物学的概念,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和基本特征2.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举例、教师讲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展示图片:①蚂蚁:下雨前搬家!②大雁:南方也是我的家!③春芽:我也想长高哦!④蜜蜂:花蜜是我的最爱!⑤向日葵:我的笑脸总是迎向太阳!⑥织布鸟:家的感觉真好!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妙!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一、生物的概念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小结: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思考:熊猫玩具是生物吗?机器人是生物吗?活动:火眼金睛辨识生物和非生物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讨论:在我们周围是否生活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呢?二、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大多都有细胞结构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共同的特征。
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小结:生物体大多都是由细胞构成。
2. 生物能生长和发育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多媒体展示图片:葵花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PPT。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PPT,看看几张图片判断哪些属于生物,哪些不是?并思考所有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讨论思考。
二、讲授新课(一)认识周围的生物【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组图片(展示PPT),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及时评价)先从数量上了解情况,如记录了3种生物的同学请举手,4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5种以上的请举手等。
然后请2~3名同学谈谈记录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教师】(展示PPT)这是一只正在捕鱼的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标本或实物,对照小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
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任课教师:蒋昀霓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
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
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
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
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
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
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
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
实施教学时,灵活、应变,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
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共30课时):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3课时
第二章探索生命3课时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课时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4课时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10课时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7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