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0周围的生物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10.《周围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3.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发表观察结果。
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教学重点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生物与非生物图片、记录纸、笔、画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活动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7)讨论:我们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呢?(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活动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三)巩固练习: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
《周围的生物》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周围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掌握观察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对周围生物的珍爱认识和环保认识。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周围的生物?2. 常见的周围生物有哪些?3. 如何观察周围生物?4. 如何珍爱周围生物?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周围生物的种类和特征。
2. 进修:介绍周围生物的定义,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然后列举常见的周围生物,如树木、昆虫、鸟类等,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征。
3. 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周围生物的活动,引导他们应用放大镜、相机等工具,观察生物的细节特征。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生物的方法和技巧,如注意珍爱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捕捉或损害生物等。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周围生物,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珍爱生态环境、不乱扔垃圾等方式来珍爱周围生物。
四、导学反馈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周围的生物?- 常见的周围生物有哪些?- 如何观察周围生物?- 如何珍爱周围生物?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判和指导,帮助他们加深对周围生物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五、课后作业1. 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并记录5种不同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或微生物。
2.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珍爱周围生物?3. 完成《周围的生物》的思维导图,包括生物种类、特征、观察方法和珍爱方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周围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对周围生物的珍爱认识和环保认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围生物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10.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与目标认识周围的生物。
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
◆能力与过程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球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3.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4.能根据物体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地非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养成学生关心生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球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其展示材料。
五、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的家里养有宠物吗?(学生回答)那给大家说说你们家养的是什么宠物?你家的宠物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学生活动)同学们说了各种各样的可爱的宠物和它们的趣事,让大家知道了好多小动物的特点。
除了动物外,我们的家里还可能养着一些花花草草,这些植物和动物都是我们身边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人类的亲密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生物资源,同危害生物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既然生物对我们很重要,又是我们的朋友,那大家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生物吗?大家可以猜猜。
(学生)猜一猜。
科学家说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大约有150多万种。
但是还有至少三四千万种没有发现鉴定。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知道发现的生物只是所有生物中很少的一部分。
面对神奇的大自然,大家又没有信心去发现生活在其中的神奇生物呢?(学生)有!(导入新课)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来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生物吧,好不好?我们先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开始做起。
(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教师:我们在前几课的活动中已经知道了如何来进行一次科学观察。
在进行一次观察和实验的时候,首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计划。
(教师指导)如何来计划观察、记录生物的探究活动?这里要注意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大家可以小组内讨论自己的计划和方法,也要和其他小组相互学习,借鉴别人计划的优点。
在实地的观察中,同学们要将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的名字写下来,并注意观察生物的特征及其生活的环境。
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周围的生物》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难点
1.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发表观察结果。
三、导学问题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参考资料
生物(英语:Organism,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
生物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这是互相相反的两个过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
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是现存的动物急剧减少,只有原来地球上的动物的十分之一。
人类及其他生物共同居住在生物圈这个美丽家园中。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四周的生物》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四周的生物》导学案【导语】生物是地球上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财宝,四周的生物与我们休戚与共。
通过“四周的生物”这一主题,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生活习性等内容,更加深度地了解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四周的生物吧!【导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学基本原则;2. 能够描述四周常见的生物的特征和习性;3. 能够通过观察、描绘或制作模型等方式进行生物的分类和归类。
【导学内容】一、生物的分类学基本原则1. 生物的分类是指按照生物的共同特征和干系进行的归类。
2.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等方面。
二、四周常见生物的特征和习性1. 植物类生物:如树木、花草等,具有静态特征,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
2. 动物类生物:如昆虫、鸟类等,具有活动特征,通过摄食和繁殖维持生命。
三、生物的分类和归类1. 依据生物的共同特征和干系进行分类;2. 通过观察、描绘或制作模型等方式进行生物的分类和归类。
【导学活动】一、沉思谈论:你四周有哪些常见的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和习性?二、实地观察:选择一个生物,进行观察并描述其特征和习性。
三、亲自动手:利用制作模型或图片等方式,进行生物的分类和归类。
【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生物的分类学知识,深度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
2. 参与保卫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乐观呵护四周的生物资源。
【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生物的分类学基本原则,精通了四周常见生物的特征和习性,学会了通过观察和分类归类生物。
期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四周的生物,乐观保卫环境,让生态环境更加美妙!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四周的生物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2. 精通一些常见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3. 培育保卫和尊重生物的认识。
导学内容:1. 什么是生物?2. 常见生物的分类和特征;3. 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4. 如何保卫四周的生物?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引导让同砚观察四周的环境,发现四周有哪些生物存在,这些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导同砚沉思与生物相关的问题。
《周围的生物》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教材把“周围的生物”作为“生长与变化”的第一课,说明这一课在本单元中起主要的作用。
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特征和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并简单了解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设计理念: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知识面宽,要学会分析本科的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3)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中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真爱态度。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自发地说出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
教学重点与难点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的大自然有许多的物体,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土壤、水等,它们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学了本课就可以揭晓答案了。
看大屏幕出示课题《周围的生物》(二)新授1、多媒体设备出示图片分析:师:这里面这些都是生物吗有没有不同的生:有。
师:既然有的同学认为不属于生物,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们和其它的不一样。
2、返回来看题目“生物”,什么是生物简单的讲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地球上生物的种类非常多,数量非常大,在我们的周围,动物、植物是种类最多的两种生物,除此之外,还有我们五、六年级要学的真菌、细菌、病毒。
师:既然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相对应的还有一部分是什么呢生:没有生命的那叫什么呢师生:非生物。
3、出示多媒体设备上的课件生物有生命的物体自然界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3、怎么就知道它们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这节课我们重点区分一下生活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看多媒体设备上的课件里的图片(返回来)分析。
得出:判断生活的对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根据(生命的特征)4、概括生命的特征(1)它能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