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8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题型:单选:20*1分;多选5*2分;填空40*0.5分;名解5*3分;简答6*5分;病案20分(包括中医诊断分型、病因病机、西医诊断、代表方及药物剂量、中西医治则、西医诊断思路,在月经病里面考)绪论1、《黄帝内经》提出关于妇科的解剖特点,月经生理,妊娠诊断2、《素闻。
上古天真论》明确阐述了女子一生中生长的,发育,性成熟与衰老的规律3、第一首妇科古方——《内经》四乌贼骨一藘茹丸4、《神农本草经》--在“紫石英”条最早提出“子宫”这一解剖名称5、宋代我国的产科已形成单独分科的雏形6、《女科百问》首次提出“胞宫”女性生殖系统解剖1、外生殖器:阴阜、大小阴唇、前庭大腺、会阴大阴唇:内部有丰富的血管,当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形成血肿阴蒂:富有神经末梢和海绵状勃起组织,故感觉非常明锐2、内生殖器: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阴道:是性交的器官,月经血排出与胎儿娩出的通道,前壁与膀胱和尿道领接,后壁与直肠贴近。
由黏膜,肌层和纤维组织构成。
阴道后穹窿较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引流。
子宫:古人称之为女子胞,又称胞宫,胞脏,子脏,子处,子宫,血室。
宫颈: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的宫颈外口因分娩影响形成大小不等的横裂。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接处是宫颈癌好发部位。
子宫峡部:子宫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
上端在解剖上较狭窄而称解剖学内口,下端因黏膜组织在此处与宫腔内膜转变成宫颈黏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3、子宫韧带的作用圆韧带(使宫底保持前倾位置)阔韧带(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均从阔韧带的基底部穿过)主韧带(固定宫颈的位置)宫骶韧带(间接保持子宫前倾位置)4、输尿管在腹膜后,从肾盂开始沿腰大肌前面偏中线侧下降(腰段)在骶髂关节处,经过髂外动脉起点的前方进入盆骨腔(盆骨段)经阴道侧穹窿顶端绕向前方进入膀胱壁(膀胱段)5、骨盆:假骨盆:为大骨盆真骨盆:为小骨盆,使胎儿自然娩出时的通道,又称骨产道。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发展简史1、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部分:夏商周时代—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唐代—昌盛阶段,宋代—妇产科新貌,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明代—学术深化阶段,清代和民国—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提高阶段。
2、春秋战国时期—框架阶段,《黄帝内经》记载了中医妇科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四乌贼骨-藘茹丸。
3、秦汉时期—雏形阶段,《金匮要略》内有三篇专门论述妇科疾病,开创了中医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成熟阶段,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提出“并月”“居经”“避年”等月经的特殊现象。
5、宋代—妇产科新貌,妇产科学已发展成独立的专科。
宋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妇产科综合性专著。
6、金元时期—学术争鸣阶段,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成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的理论根据。
朱丹溪对妊娠安胎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7、清代影响较大的妇科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沈氏女科辑要》1、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称子宫附件。
2、各种阴道炎的鉴别3、成年人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重约50g,长7—8cm,宽4~5cm厚2—3cm,宫腔容量约5ml。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
婴儿期为1:2.成年妇女为2:1。
4、子宫峡部上端因解剖上较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其下端因牯膜组织在此处由宫腔内膜转变为宫颈粘膜,又称组织学内口。
5、子宫肌瘤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1)病史:可有家族史、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史、尿急尿频史、排便困难史、和不孕不育史。
(2)症状:①.月经异常,子宫肌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引道出血。
第一部妇产科学第一单元绪论1、妇科第一张方剂是(四乌贼骨-蘆茹丸),出血(黄帝内经)2、我国现在的第一部妇产科专著、最早妇子生理和病理医书(经效产宝)3、最早记载异常胎位和纠正胎位手法的书(杨子建《十产论》)4、最早提倡节欲、晚婚的书(《褚氏遗书》)5、开创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例(《儒门事亲》)6、我国最早的女医生(淳于意)7、将产科独立分科的朝代是(宋代)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一、骨盆1、骨骼构成:骶骨、尾部、左右两块髂骨2、关节: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骶骨关节3、韧带:骶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骶结节韧带和骶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骶棘韧带。
4、平面:入口平面:前后径11cm出口平面骨盆最大平面骨盆最小平面(中骨盆平面)――与分娩关系最密切横径10cm(坐骨棘间距离)前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棘,后骶骨下端。
5、后矢状径:坐骨结节连线中点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
6、骶耻外径的距离: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第5腰椎棘突7、直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间的距离二、内外生殖器(一)子宫及韧带1、子宫(1)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功能层――有周期变化基底层――无周期变化子宫肌层:外层多纵行,内层环行,中层多各方交织子宫浆膜层(2)子宫颈主要构成:结缔组织子宫颈管――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脉体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覆盖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子宫峡部上端――解剖学内口下端――组织学内口(3)阴道: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无腺体,上宽上窄,前短后长。
2、韧带维持子宫正常位置:子宫4对韧带及盆底肌肉,筋膜支托(1)圆韧带:起于子宫双角的前面,输卵管近端的下方→向前下方达两侧骨盆壁。
穿过腹股沟终于大阴唇前端――维持子宫前位的主要韧带(2)阔韧带:由子宫两侧开始,达骨盆壁――子宫动静脉和输尿管从此基底穿过(3)主韧带:横行于宫颈两侧和骨盆侧壁――为固定宫颈位置的重要组织(4)宫骶韧带:从宫颈后面的上侧方,向两侧绕过直肠到达第2、3骶椎前面的筋膜。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妇产科学(三)二、子宫内膜及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增生期(5-14天)早期(5-7):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中期(8-10):间质水肿明显,腺体数目增多增长,呈弯曲形。
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柱状,有分裂相晚期(11-14):上皮细胞呈高柱状,腺体更长呈弯曲状,间质细胞呈星状,结合成网状2、分泌期(15-28天)早期15-19):内膜腺体更长,屈曲明显,腺上皮细胞核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中期(20-23):内膜呈锯齿状,顶浆分泌,间质水肿疏松晚期(24-28):呈海绵状,有糖原溢出,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多,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3、月经期(1-4):雌激素水平更低,无孕激素(二)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1、阴道粘膜排卵前:雌激素作用。
阴道上皮底支细胞增生→中层与表层细胞出现角化排卵后:孕激素作用。
阴道上皮细胞大量脱落(脱落多为中层或角化前细胞)2、宫颈粘液排卵前:雌激素作用。
粘液稀薄透明,拉丝,可见羊齿状结晶排卵后:孕激素作用。
粘液分泌↓,质粘稠而混浊易断,第22日消失→椭圆体。
周期性变化不受性激素影响的是(卵巢生发上皮)卵巢主要合成雌二醇和雌酮两种雌激素促卵泡素:直接调节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第四单元妊娠生理一、受精及受精卵发育、输送、着床1、精子获能部位:子宫及输卵管2、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与峡部联接处3、受精:精子头部与卵子表面接触→开始受精卵原核与精原核融合→受精完成4、受精卵发育:桑椹胚(受精后第3日)→晚期囊胚(受精后第4日)入宫腔5、着床时间:受精后第6-7日6、着床条件:透明带必须消失囊胚细胞滋养细胞必须分化出合体滋养细胞囊胚和子宫内膜必须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必须有足够的孕酮7、着床后,子宫内膜变化:迅速发生蜕膜变底蜕膜,包蜕膜,真蜕膜二、胎儿1、胎盘(1)构成: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
1.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两侧,大阴唇后部,如黄豆大,左右各一。
腺管细长,为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2.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包括内膜的腺体及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病症。
3.异位妊娠,将受精卵在宫体腔以外着床的妊娠称为异位妊娠。
俗称宫外孕。
4.盆腔炎,女性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称为盆腔炎。
5.月经,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
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6.功血,由于调节月经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而非全身或生殖系统局部的各种器质性病变。
7.闭经,指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且无月经来潮者;或以往曾建立正常月经,但此后因某种病理性原因而月经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来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
8.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以雄激素过多和持续性无排卵为临床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综合症。
9.围绝经期综合症,指绝经前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症状和体征综合症候群。
10.底蜕膜,指囊胚植入深处的子宫蜕膜,将来发育成为胎盘的母体部分。
11.包蜕膜,即覆盖在囊胚上面的蜕膜。
12.真蜕膜,指底蜕膜与包蜕膜以外覆盖子宫腔的蜕膜。
13.胎盘,由胎儿与母体组织共同构成,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器官,由羊膜、叶状绒毛膜和底蜕膜组成。
14.妊娠剧吐,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称为妊娠剧吐。
15.妊娠期高血压,指生育年龄妇女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的症状。
16.流产,妊娠在28周前终止,胎儿体重<1000g者,其中发生在12周前者称为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为晚期流产。
17.前置胎盘,孕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其下缘甚至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中西医结合(jiéhé)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医师考试中占相对重要地位,复习此科目时要注意对相关概念、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关键性字眼的把握(bǎwò),比如“首选(shǒu xuǎn)”、“最重要(zhòngyào)”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属于高频考点,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切实提高(tí gāo)考试成绩,因此特做了以下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定义1、妊娠剧吐:妊娠早期,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出现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者,称妊娠剧吐。
2、流产:不足28周,胎儿体重少于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
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称晚期流产。
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经治疗及休息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中医称“胎漏”、“胎动不安”。
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4、难免流产:一般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流血增多,阵发性腹痛加重,或胎膜破裂出现阴道流水。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宫颈口可见胚胎组织或羊膜囊堵塞,子宫与妊娠周数相符或略小。
中医称“胎动欲堕”。
5、不全流产: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子宫颈口妊娠组织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一般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中医称“堕胎”、“小产”。
6、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宫腔,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属中医“堕胎”、“小产”或“暗产”范畴。
7、稽留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未及时自然排出,又称过期流产。
中医中西医考点速记:妇科病记忆口诀妊娠病1. 恶阻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
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
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2. 胎动不安、胎漏、滑胎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
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宜。
若气虚,神委糜,血色淡,举元益。
固益汤,漏下止;磐石散,坠胎安。
因血热,色红鲜,烦且渴,保阴煎;止胞漏,阿胶加。
若血虚,黄肿颐;苎麻汤,坠下已。
因外伤,跌仆闪,胎气损,圣愈痊。
素徽痼,瘀胞阻;摄养失,桂茯丸。
3. 子肿子肿病,气水辨,察肤色,视凹陷,温脾肾行气先。
脾虚者,大便溏,白术散,健脾阳。
肾虚者,腰酸恙,下肢冷,真武汤。
气滞者,胸闷胀,天仙藤,为散尝。
4. 子淋于淋病,小便频,点滴下,疼痛甚;气不化,水不行,勿大利,宜清润。
阴虚者,两颧红,烦不寐,知柏祟。
实热者,尿热痛,口渴苦,导赤宗。
湿热注,尿黄赤,渴不饮,加五淋。
5. 难产难产者,有多样;生理异,手术良;胎不正,早查防;气血乖,调和量。
虚弱者,微痛胀,面苍白,难产方。
若瘀滞,剧痛样,催生饮,行则昌。
产后病1、产后血晕产后晕,眩晕昏,或呕吐,或口噤;虚与瘀,两病因;速急救,促清醒;可针灸,可醋熏。
属血虚,恶寒多,面苍白,冷汗作;补血加,独参妥。
属血瘀,恶露少,腹拒按,喘促貌;夺命散,补兼消。
2 、产后腹、身痛产后痛,称儿枕;运行滞,疼痛生。
因血虚,朽痛吟,且喜按,耳中鸣;肠宁汤,建中增。
因血瘀,小腹痛,多拒按,得热松;生化汤,祛瘀通。
又身痛,寒与虚;风寒痛,独寄生;血虚痛,芪桂五;肾虚痛,壮肾汤。
3、恶露不绝恶露淋,责冲任;热虚瘀,三病因。
气虚者,色淡红,多而稀,益气宗。
血热者,色红鲜,稠且臭,保阴煎。
血瘀者,色紫黯,少腹痛,生化汤。
4、产后发热产后热,阴血亏;阳浮散,腠理脆,邪易侵,虚瘀随;调气血,和营卫。
因血虚,身热微,眩晕悸,八珍类。
第一章1.《诗经》有了妇科药物记载,如“蓷”(益母草)、“苜”(车前草)、“藘茹(茜草)、“杞”(枸杞子)等2.《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第一部医学经典巨著、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3.第一首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4.居经:月经惯常三月一至者,也称季经。
5.并月:月经惯常二月一至者。
6.避年:月经一年一行者。
7.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8.螺、纹、鼓、角、脉,称为“五不女”。
9.《达生篇》提出了“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真言第三章1.拟作宫颈刮片或阴道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者,不宜用润滑剂,以免影响检查结果2.直肠-腹部诊适用于未婚、阴道闭锁或其他原因不宜行双合诊的患者。
3.白色或灰黄色泡沫样白带为滴虫性阴道炎的特征, 常伴外阴、阴道痛痒。
4.凝乳状或豆渣样白带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特征, 常伴严重外阴瘙痒或灼痛。
5.灰色均质有鱼腥味的白带为细菌性阴道炎症状。
伴有瘙痒灼痛。
6.中医常用内治法: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第五章1.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两块髋骨组成。
每块髋骨又由髂骨、坐骨及耻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块骶椎合成;尾骨由4-5块尾椎合成。
2.骨盆的关节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和骶尾关节。
第六章1.阴阜为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的两侧,大阴唇后部。
如黄豆大,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
3.大阴唇局部受伤时,易发生出血,形成血肿。
4.女性外生殖器官解剖以下第七章1.女性内生殖器指生殖器的内脏部分,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二者常被称为子宫附件。
2.卵巢的描述3.阴道毛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孟以及男性的包皮褶、尿道或前列腺中4.传染途径:直接传播: 经性交传播。
间接传染: 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马桶、衣物等。
医源性传播:污染的医疗器械及敷料。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部分记忆内容总结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在医师考试中占相对重要地位,复习此科目时要注意对相关概念、中医辨证论治以及关键性字眼的把握,比如“首选”、“最重要”之类的字眼,这些字眼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属于高频考点,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有助于切实提高考试成绩,因此特做了以下总结,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定义1、妊娠剧吐:妊娠早期,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出现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者,称妊娠剧吐。
2、流产:不足28周,胎儿体重少于1000g而终止者称流产。
其中发生在妊娠12周前者称早期流产;发生于妊娠12~28周者称晚期流产。
3、先兆流产: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经治疗及休息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中医称“胎漏”、“胎动不安”。
若阴道流血量增多或下腹痛加剧,可发展为难免流产。
4、难免流产:一般由先兆流产发展而来,阴道流血增多,阵发性腹痛加重,或胎膜破裂出现阴道流水。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已扩张,有时宫颈口可见胚胎组织或羊膜囊堵塞,子宫与妊娠周数相符或略小。
中医称“胎动欲堕”。
5、不全流产:由难免流产发展而来,部分妊娠物已排出体外,尚有部分残留在宫腔内或嵌顿于宫颈口处,影响子宫收缩,出血量多,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妇科检查:宫颈口已扩张,子宫颈口妊娠组织堵塞及持续性血液流出,一般子宫小于停经周数。
中医称“堕胎”、“小产”。
6、完全流产:妊娠物已全部排出宫腔,阴道流血逐渐停止,腹痛逐渐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关闭,子宫接近正常大小。
属中医“堕胎”、“小产”或“暗产”范畴。
7、稽留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在宫腔内未及时自然排出,又称过期流产。
胚胎或胎儿死亡后子宫不再增大反而缩小,早孕反应消失,如至妊娠中期,孕妇腹部不见增大,胎动消失。
妇科检查:子宫颈口闭,子宫明显小于停经周数,质地不软,未闻及胎心音。
中医称“胎死不下”。
8、习惯性流产:连续3次或3次以上自然流产者称为习惯性流产。
每次流产往往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流产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中医称“滑胎”。
近年国际上称为复发性流产。
9、流产合并感染:流产过程中,若阴道流血时间长,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非法堕胎等,有可能引起宫腔感染,严重时感染可扩展到盆腔、腹腔甚至全身,并发盆腔炎、腹膜炎、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等。
10、宫外孕:凡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
11、前置胎盘: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
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妊娠晚期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
12、胎盘早剥: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
本病是妊娠晚期严重的并发症。
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
13、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感染,是妊娠常见的合并症,可造成早产、败血症,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其中以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
本病属中医“子淋”范畴。
14、胎膜早破:指在临产前胎膜破裂。
胎膜早破易导致早产、脐带脱垂及母儿感染等。
中医称为“胎衣先破”。
15、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
属于中医“产后血崩”、“产后血晕”、“胞衣不下”范畴。
16、羊水栓塞: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分娩并发症。
本病属中医“产后血晕”范畴。
17、产褥感染: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产褥感染、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之一。
产褥感染属中医“产后发热”的范畴。
18、产褥期抑郁症:产妇在产褥期间出现抑郁症状,称为产褥期抑郁症。
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多在产后2周内发病,4~6周症状明显。
19、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1~2周,经期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月经过多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经期延长是指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2周方净者;经间期出血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之时,发生周期性阴道流血者。
20、闭经有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
前者系指年逾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尚未来潮,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者。
后者则指已建立月经周期后,停经时间超过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
首选1、产后42日起应采取避孕措施,首选工具避孕。
2、产褥感染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药物,同时加用甲硝唑,青霉素过敏可选用林可霉素或红霉素。
3、垂体性闭经:垂体泌乳素肿瘤以溴隐亭治疗为首选,瘤体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减压,术后服用溴隐亭。
4、若卵巢肿块直径<5cm,疑为卵巢瘤样病变,可作短期观察。
确诊为良性肿瘤或直径5cm 以上者,首选手术治疗。
5、氯米芬为首选促排卵药,适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者。
最重要1、滋养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是葡萄胎最重要的组织学特征。
证型治法方药胎漏、胎动不安、滑胎的辨证论治: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方药:寿胎丸加减。
气血虚弱证--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药;胎元饮加减。
血热证--治法:清热凉血,固冲安胎;方药:保阴煎加苎麻根。
血瘀证--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滑苔的辨证论治:肾气亏损证--治法:补肾益气,调固冲任;方药: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固冲任;方药:泰山磐石散。
异位妊娠辨证论治:未破损期胎瘀阻络证--治法:活血祛瘀,杀胚消癥;方药:宫外孕Ⅱ号方加减。
已破损期不稳定型:胎瘀阻络、气虚血瘀证(多见于输卵管妊娠流产)--治法:益气化瘀,消癥杀胚;方药:宫外孕Ⅰ号方加减。
休克型:气陷血脱证(多见于输卵管妊娠破裂)--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包块型:瘀结成癥证(指陈旧性宫外孕)--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方药:理冲丸加减。
外治法适用于未破损型或陈旧性宫外孕。
子肿、子晕、子痫的辨证论治:脾肾两虚证--治法:健脾温肾,行水消肿;方药: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
气滞湿阻证--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方药:天仙藤散。
阴虚肝旺证--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脾虚肝旺证--治法:健脾利湿,平肝潜阳;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肝风内动证--治法:滋阴清热,平肝息风;方药: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证--治法:清热豁痰,息风开窍;方药:牛黄清心丸加减。
胎儿生长受限辨证论治:肾气亏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填精养胎;方药:寿胎丸加减。
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滋养胎元;方药:胎元饮加减。
阴虚内热证--治法:滋阴清热,养血育胎;方药:保阴煎加减。
胞宫虚寒证--治法:温肾扶阳,养血育胎;方药:长胎白术散加减。
母儿血型不合辨证论治:湿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固冲安胎;方药:茵陈二黄汤。
热毒内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安胎;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瘀热互结证--治法:清热凉血,化瘀安胎;方药:二丹茜草汤。
阴虚血热证--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胎;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佐以安胎;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治法:健脾化湿,养血安胎;方药:胃苓汤加减。
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安胎;方药:逍遥散加减。
热毒内陷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妊娠合并糖尿病辨证论治:肺热津伤证--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
胃热炽盛证--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方药:玉女煎加减。
肾阴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药:六味地黄丸合生地黄饮子加减。
阴阳两虚证--治法:滋阴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妊娠合并尿路感染中医辨证论治:治疗以清润为主,勿过用苦寒通利药物,以免重耗阴液,伤动胎元。
阴虚火旺证--治法:养阴泻火通淋;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心火偏亢证--治法:清心泻火通淋;方药:导赤散加减。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五淋散加减。
产后出血辨证论治:气虚证--治法:补气固冲,摄血止崩;方药;升举大补汤加减。
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理血归经;方药:化瘀止崩汤。
晚期产后出血辨证论治:气虚证--治法:补脾益气,固冲摄血;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血热证--治法:养阴清热,安冲止血;方药:保阴煎加减。
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调冲止血;方药:生化汤合失笑散加减。
产褥感染辨证论治:感染邪毒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
热入营血证--治法:清营解毒,散瘀泄热;方药:清营汤加减。
热陷心包证--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产褥中暑辨证论治:暑入阳明证--治法:清暑泄热,透邪外达;方药:白虎汤加减。
暑伤津气证--治法: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方药:清暑益气汤。
暑入心营证--治法:清营泻热,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至宝丹。
产褥期抑郁症辨证论治:心脾两虚证--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药: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
瘀阻气逆证--治法:活血化瘀,镇逆安神;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肝郁气结证--治法: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方药:逍遥散加减。
产后缺乳辨证论治:气血虚弱证--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方药:通乳丹加减。
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药:下乳涌泉散。
产后关节痛辨证论治:血虚证--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血瘀证--治法:养血活络,行瘀止痛;方药:生化汤加减。
外感证--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方药:独活寄生汤。
产后排尿异常辨证论治:产后尿潴留气虚证--治法:益气生津,宣肺利水;方药:补气通脬饮。
肾虚证--治法:补肾温阳,化气利水;方药:济生肾气丸。
血瘀证--治法:养血活血,祛瘀利尿;方药:加味四物汤。
气滞证--治法:理气行滞,行水利尿;方药:木通散。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气虚证--治法:益气固摄;方药:黄芪当归散加减。
肾虚证--治法:温阳化气,补肾固脬;方药:肾气丸加减。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养血通络;方药;黑逍遥散去生姜,加川芎。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去木通。
外阴硬化性苔癣辨证论治:肝肾阴虚证--治法:补益肝肾,养荣润燥;方药:归肾丸合二至丸。
血虚化燥证--治法:益气养血,润燥止痒;方药:人参养荣汤。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肾健脾,养血润燥;方药:右归丸加黄芪、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