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 CH7存储论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5
第7章存贮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需要把一定数量的物质,用品或食品暂时储存起来,以备将来使用和消费,这就是所谓的存贮现象。
存贮的存在主要基于社会经济现象的不确定性。
例如考虑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系统,人们无法确定消费者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对产品的确切需求,为了应付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就必须要有存贮,否则企业就会失去赢利的机会,消费者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
同时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的原材料或在制品的供应也具有不确定性。
若供应商不能按时履约或发生了某些不确定事件,就可能导致企业因停工待料而遭受经济损失。
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持续均衡地进行,也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贮。
存贮缓和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不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都可以通过存贮来缓和矛盾,达到供求平衡。
但是存贮也不是多多益善。
存贮是要支付成本的,存贮过多,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影响资金的周转,而且长期积压会使存贮物资损坏变质,造成浪费。
因此到底需要多少存贮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已经摸索到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把这类问题作为一门优化经营理论来研究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并且逐步形成了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叫做存贮论(Inventory Theory)。
存贮论主要研究如何用数学方法对企业的存储系统运营成本进行数量分析,以确定最优的存储水平,使总的运营费用达到最小。
7.1存贮论基本概念:7.1.1存贮系统:企业为了生产必须贮存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或在制品,通常把这些贮存物简称为存贮。
企业生产时从存贮中取出一部分消耗掉,使存贮减少。
随着生产的进行,存贮不断减少,到了一定时刻必须对存贮加以补充,否则存贮用完了生产就无法进行。
因此企业的存贮系统由补充,存贮和需求三个环节紧密构成,并且以存贮为中心环节。
其一般结构如表7—1所示:图7—1以下就上述结构图的三个环节分别加以说明:(1)需求:存贮系统的需求通常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生产对原材料或在制品的需求,或是顾客对某种成品的需求。
第七章存储论存储理论是运筹学最早成功应用的领域之一,是运筹学的重要分支。
本章将通过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常见的存储现象,展现管理科学中处理存储问题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确定型存储问题和随机存储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第一节有关存储论的基本概念一、存储的与存储问题存储就是将一些物资(如原材料、外购零件、部件、在制品等等)存储起来以备将来的使用和消费。
存储的作用就是缓解供应与需求之间出现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等不协调情况的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存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商店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库存货物来支持经营活动,若缺货就会造成营业额的损失;银行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现金。
工厂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储备一定的原材料等等。
但存储量是否越大越好呢?首先,有存储就会有费用(占用资金、维护等费用——存储费),且存储越多费用越大。
存储费是企业流动资金中的主要部分。
其次,若存储过少,就会造成供不应求,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失去销售机会、失去占领市场的机会、违约等)。
因此,如何最合理、最经济的制定存储策略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也是本章要研究的内容。
二、存储模型中的几个要素1.存储策略存储策略就是解决存储问题的方法,即决定多少时间补充一次以及补充多少数量的策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t0循环策略即每隔t0时间补充库存,补充量为Q。
这种策略是在需求比较确定的情况下采用。
(2)(s,S)策略即当存储量为s时,立即订货,订货量为Q=S-s,即将库存量补充到S。
(3)(t,s,S)策略即每隔t时间检查库存,当库存量小等于s时,立即补充库存量到S;当库存量大于s时,可暂时不补充。
2.费用(1)订货费订货费即企业向外采购物资的费用,包括订购费和货物成本费。
订购费主要指订货过程中手续费、电信往来费用、交通费等。
与订货次数有关;货物成本费是指与所订货物数量有关的费用,如成本费、运输费等。
7存储论第七章存储论【教学内容】存储论的基本概念,确定性的库存模型,随机性的库存模型,确定性的库存模型的参数分析。
【教学要求】要求学⽣理解存储论的基本概念,掌握确定性的库存模型的求解;理解随机性的库存模型的求解过程;了解确定性的库存模型的参数分析。
【教学重点】存储论的基本概念,确定性的库存模型,随机性的库存模型。
【教学难点】随机性的库存模型。
【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存储论也称库存论(Inventory Theory),是研究物资最优存储策略及存储控制的理论。
⽣产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需求与供应、消费与存储之间存在着不协调性,其结果将会产⽣两种情况:⼀种情况是供过于求,由于原料、产品或者商品的积压,造成资⾦周转的缓慢和成本的提⾼⽽带来经济损失;另⼀种情况是供不应求,由于原料或者商品短缺,引起⽣产停⼯或者⽆货销售,使经营单位因利润降低⽽带来经济损失。
为了使经营活动的经济损失达到最⼩或者收益实现最⼤,于是⼈们在供应和需求之间对于存储这个环节,开始研究如何寻求原料、产品或者商品合理的存储量以及它们合适的存贮时间,来协调供应和需求的关系。
存贮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对于特定的需求类型,讨论⽤怎样的⽅式进⾏原料的供应、商品的订货或者产品的⽣产,以求最好地实现存贮的经济管理⽬标。
因此,存贮论是研究如何根据⽣产或者销售活动的实际存贮问题建⽴起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费⽤分析求出产品、商品的最佳供应量和供应周期这些数量指标。
存储论的早期研究可追朔到上世纪20年代,最优批量公式的提出标志着存储论的发展进⼊⼀个新阶段。
随着存储问题的⽇趋复杂,所运⽤的数学⽅法⽇趋多样。
其不仅包含了常见的数学⽅法,概率统计、数值计算⽅法,⽽且也包括运筹学的其它分⽀,如排队论、动态规划、马尔科夫决策规划等。
随着企业管理⽔平的提⾼,存储论将得到更⼴泛的应⽤。
本章先介绍存储论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介绍确定性的存贮模型和随机性存贮模型,供需完全可以预测的模型称为确定型模型,否则就是随机型模型。
第七章存储论存储理论是运筹学最早成功应用的领域之一,是运筹学的重要分支。
本章将通过分析生产经营活动中常见的存储现象,展现管理科学中处理存储问题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确定型存储问题和随机存储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第一节有关存储论的基本概念一、存储的与存储问题存储就是将一些物资(如原材料、外购零件、部件、在制品等等)存储起来以备将来的使用和消费。
存储的作用就是缓解供应与需求之间出现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等不协调情况的必要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存储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商店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库存货物来支持经营活动,若缺货就会造成营业额的损失;银行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现金。
工厂为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储备一定的原材料等等。
但存储量是否越大越好呢?首先,有存储就会有费用(占用资金、维护等费用——存储费),且存储越多费用越大。
存储费是企业流动资金中的主要部分。
其次,若存储过少,就会造成供不应求,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失去销售机会、失去占领市场的机会、违约等)。
因此,如何最合理、最经济的制定存储策略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也是本章要研究的内容。
二、存储模型中的几个要素1.存储策略存储策略就是解决存储问题的方法,即决定多少时间补充一次以及补充多少数量的策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t0循环策略即每隔t0时间补充库存,补充量为Q。
这种策略是在需求比较确定的情况下采用。
(2)(s,S)策略即当存储量为s时,立即订货,订货量为Q=S-s,即将库存量补充到S。
(3)(t,s,S)策略即每隔t时间检查库存,当库存量小等于s时,立即补充库存量到S;当库存量大于s时,可暂时不补充。
2.费用(1)订货费订货费即企业向外采购物资的费用,包括订购费和货物成本费。
订购费主要指订货过程中手续费、电信往来费用、交通费等。
与订货次数有关;货物成本费是指与所订货物数量有关的费用,如成本费、运输费等。